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观察3.74μm远红外激光致角膜损伤的特点和损伤修复过程,利用该激光在光斑直径为2 mm、照射时间为0.8 s、辐照量为23.2 J/cm2的条件下照射C57BL/6J小鼠角膜,采用大体观察、裂隙灯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组织病理方法,在角膜损伤后3 h、6 h、12 h、1 d、3 d、7 d、14 d和21 d进行观察。大体观察角膜损伤即刻可见灰白色损伤斑,表面凹凸不平,角膜混浊随时间逐渐加重,1 d达到顶峰,3~7 d混浊减轻,14~21 d再次加重。裂隙灯下角膜损伤累及全层,角膜厚度随时间先增大后逐渐恢复。OCT观察角膜损伤后明显外凸,反射光带全层性增强,3 h角膜显著增厚,12 h达到最厚,后逐渐恢复至正常。经组织切片观察:上皮层损伤后3 h核固缩深染,6~12 h核染色变淡消失,1 d时1~2层新生上皮完全覆盖损伤区,3~7 d上皮细胞增至3~4层,14~21 d恢复正常;基质层损伤后3~6 h核染色质大量脱失,12 h出现浸润细胞,后浸润细胞增多,由基质深层向浅层迁移,14~21 d浸润细胞减少,纤维排列仍不规则;内皮层损伤后3 h细...  相似文献   

2.
研究578.2 nm激光照射对兔视网膜的作用特点,以新西兰白兔5只10眼为实验对象,铜蒸汽激光(578.2 nm)通过裂隙灯照射兔视网膜后极部,照射时间为100 s,光斑直径为2 mm,照射剂量分别为60 J/cm2、80 J/cm2、100 J/cm2、120 J/cm2、160 J/cm2、200 J/cm2,每组4个光斑。照后1 h及24 h进行眼底照相及光镜观察。照光后可见,随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加,兔视网膜的损伤也逐渐加重,并且照后24 h的损伤要重于照后1h。80 J/cm2和60 J/cm2在照后1 h和24 h均未发现明显改变。578.2 nm激光照射白兔后的主要病理学改变位于脉络膜。因此,以578.2 nm激光作为光动力治疗眼底疾病的光源时,照射剂量不宜超过80 J/cm2。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脉冲1 064 nm Nd:YAG激光致视网膜出血性损伤及非出血性损伤动物模型,为治疗药物评价提供技术基础.方法:应用自由振荡脉冲及调Q脉冲1 064 nm激光照射青紫蓝灰兔视网膜,通过在光路中加人透镜获得直径200μm眼底光斑,加入衰减片改变角膜入射激光能量.照射即刻对损伤应用检眼镜进行实时观察,并用眼底相...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06μm激光所致人手背皮肤的痛觉效应。方法:以输出波长为1.06μm的脉冲Nd:YAG激光照射人手背皮肤,记录每次刺激激光的能量以及受试者的反应。采用加权概率单位算法计算诱发痛觉概率为50%时对应的激光剂量ED50,即为痛觉阈值。改变光斑大小和脉冲宽度,测定三种不同刺激条件下的痛觉阈值,并探索温度对激光所致痛觉效应的影响。结果:当皮肤温度约为30℃,分别使用光斑直径1.20mm、脉冲宽度85μs,光斑直径1.20mm、脉冲宽度20ns和光斑直径2.56mm、脉冲宽度20ns的激光刺激时,痛觉阈值分别为394mJ/mm^2、36.4mJ/mm^2和8.92mJ/mm^2。在第一种刺激条件下,当皮肤温度为25℃时,剂量为383mJ/mm^2的激光诱发痛觉的概率为16.7%;当皮肤温度为39℃时,剂量为361mJ/mm^2的激光诱发痛觉的概率为56.7%。结论:1.06“m激光所致痛觉的阈值随脉冲宽度的减小、光斑面积的增大和皮肤表面温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脉冲Nd:YAG激光照射体外单层培养KB细胞后的形态改变及损伤后HSP70,c-Fos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较强脉冲激光对细胞的损伤效应及损伤修复机制。方法:建立单层培养细胞的脉冲Nd:YAG激光损伤模型,每个脉冲能量密度为160J/cm^2~186J/cm^2或220J/cm^2~257J/cm^2,分别于照后即刻、2h和6h,用台盼蓝染色、TUNEL检测分析该激光对KB细胞的损伤特点,免疫组化法检测HSP70,c-Fos的表达水平。结果:当照射剂量为220J/ecm^2~257J/cm^2时,照后即刻,光斑中央细胞形态严重破坏,直接坏死;周围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2h后周围细胞TUNEL。着色也增强,呈强阳性。照后6h光斑中央及周围细胞着色均减弱。TUNEL着色区直径随时间先扩大后缩小。当照射剂量为160J/cm^2~186J/cm^2时,细胞内HSP70、c-Fos表达随时问先显著增强,而后减弱至正常。结论:脉冲Nd:YAG激光在所选剂量下,可以引起单层KB细胞的损伤,包括即刻坏死、延迟性死亡及可逆性损伤。HSP70、c-Fos的高表达说明它们在保护受损细胞、修复激光所致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羟脯氨酸的含量是反映胶原纤维变化的敏感生化指标.本文利用昆明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研究不同能量的595 nm脉冲染料激光对皮肤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2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两组,1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三种能量的激光各照射5次,每次间隔3天,光斑有10%的重叠.照射后测皮肤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SPSS进行数据分析. 8 J/cm2、10 J/cm2和12 J/cm2组羟脯氨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39% 、50% 和58%(p<0.05),12 J/cm2能量组的效果最好,但他们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表明595nm的脉冲染料激光照射能明显增加皮肤羟脯氨酸的含量,用于非损伤嫩肤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532 nm波段连续激光对视网膜和脉络膜生物学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532nm波段激光不同光剂量参数对眼底组织的损伤特点及损伤阈值。方法: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532nm连续激光照射眼底,眼底光斑直径1.5mm~2.5mm,功率密度从500mW/cm^2:~2400mW/cm^2,照射时间100s~300s,每组参数10个光斑。在照射后1h和24h进行眼底观察和荧光眼底造影,计算三种照射时间情况下视网膜的损伤阈值。结果:在照射后第1h,功率密度为902mW/crn2,照射时间300s开始出现视网膜灰色改变,病灶范围接近照光面积,在24h后颜色微加重。随着照光剂量的增加,在功率密度达1479mW/cm2,照射时间300s,照射后1h出现视网膜灰白色改变,在24h后出现脉络膜出血;而且随着照光剂量的增加,病灶范围扩大越明显。出血量越多。随着照光剂量的减少,当功率密度1003mW/cm^2,照射时间200s时,在照光后1h眼底没有改变,24h出现视网膜灰白色改变,面积接近照光面积;光剂量降低到1002mW/cm^2,照射时间100s时,在24h才出现视网膜灰白色改变,变化的视网膜范围小于照光面积。统计学计算在照射时间为300s、200s和100s,照光后1h视网膜损伤阈值分别为911.15628mW/cm^2,1167.64770mW/cm^2,1513.89832mW/cm^2,24h视网膜损伤阈值分别为827.09664mW/cm^2。1003.73143mW/cm^2,1154.17863mW/cm^2。结论:在光线照射后24h之内,视网膜损伤是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从视网膜没有明显可见改变到视网膜出现灰白色可见损伤,变化范围从小于照光面积到接近照光面积,甚至超过照光面积,并出现脉络膜出血,出血面积随着照光剂量的增加而范围变大。相同能量密度的光剂量对视网膜损伤轻重取决于激光的功率密度。  相似文献   

8.
国产Nd:YAP激光组织热损伤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1 341 nm Nd:YAP与临床常用激光器脉冲Nd:YAG和连续Nd:YAG对皮肤、肌肉、静脉和肝脏组织的热损伤效应,了解Nd:YAP激光的作用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分为皮肤、肌肉组和静脉、肝脏组。皮肤、肌肉组:Nd:YAP激光、连续和脉冲Nd:YAG选择能量密度1000 J/cm2、2 000 J/cm2,静脉、肝脏组采用Nd:YAP激光和连续Nd:YAG两种激光器,能量密度选择500 J/cm2和1 000 J/cm2,对组织进行非接触式点状照射。照射过程中观察组织变化和损伤直径大小,并于照射后即刻、3天取材做病理切片,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比较相同能量密度下三种激光器对组织的热损伤和损伤修复情况。结果:皮肤、肌肉组:Nd:YAP激光在1 000 J/cm2条件下对组织的损伤以热凝固效应为主,2 000 J/cm2条件下组织发生明显气化、有一定的切割作用。相同能量密度下,脉冲Nd:YAP激光气化作用较两种Nd:YAG激光显著,而凝固损伤范围较连续Nd:YAG浅,较脉冲Nd:YAG深。肝脏、静脉组:Nd:YAP激光对肝脏的热凝固效应与Nd:YAG激光近似,气化作用明显;Nd:YAP激光对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的凝固及气化作用均较连续Nd:YAG激光明显。结论:Nd:YAP激光具有良好的凝固与气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Er:YAG激光(波长为2 940 nm,能量密度为:2.5 J/cm2单光斑,扫描次数为4)照射活体小白鼠皮肤,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在活体小鼠上观察其皮肤组织在激光作用之前及作用之后光热损伤修复的整个过程,得到了激光光热作用下引起损伤的皮肤组织在此过程中皮肤光学特性参数的变化情况,发现皮肤修复过程中光学参数有显著差异,并分析了这些差异引起的原因,以揭示激光美容中并发症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弱激光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取得了理想效果,但在脊髓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很少.本实验应用Allen's造模法构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通过测量穿透功率及组织温度变化筛选出用于脊髓损伤治疗的弱激光照射参数,照射组按照筛选出的参数连续治疗14 d,于术后1、3、7、14、21 d应用BBB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脊髓病理变化并测量空洞面积.结果显示应用筛选出的照射参数(810 nm、光斑面积0.2 cm2、500 mW/cm2、510 J/cm2)连续照射14 d,术后21 d照射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未照射组(P<0.05),术后7、14、21d照射组脊髓空洞面积显著小于未照射组(P<0.05).结果表明810 nm、光斑面积0.2 cm2、500 mW/cm2、510 J/cm2的弱激光照射能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后期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超连续谱(SC)光源是一种宽光谱、高亮度、眼睛危害大的新光源,有关它致视网膜损伤研究却未见报道。为了观察SC光源致视网膜损伤特点和修复过程,试验将波长420~750 nm的SC光源与532 nm激光进行比较,采用两者平行光入射,在0. 1 s照射时间,3 mm角膜光斑直径条件下,用略高于视网膜损伤阈值的功率照射青紫蓝灰兔视网膜;通过检眼镜和HE染色观察视网膜照后4 h,1、3、7、14 d损伤修复过程。SC光源和532 nm激光致视网膜的损伤在检眼镜下为灰色小圆斑。照后4 h出现视网膜外核层固缩深染,感光细胞外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粘连;随后RPE层色素增生、损伤的外核层细胞丢失,损伤进行性加重; 3 d后色素细胞开始向外核层和内核层迁移,胶质细胞填充损伤区域。由此可见,波长420~750 nm的SC光源主要损伤视网膜外核层和RPE层,后期色素颗粒和胶质细胞填充损伤区域。其视网膜损伤特点和修复过程与532 nm激光类似。  相似文献   

12.
激光视网膜损伤治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地塞松和维生素C对激光视网膜损伤的治疗作用,将采用氩离子激光照射致视网膜损伤的青紫蓝灰兔分9组(照射对照组、球后注射bFGF0.5、1.0、2.0μ.k.3D组和地塞米松1.0m.k.3D;肌肉注射bFGF1.0、2.0、4.0μ.k.D组和地塞米松2.0mg加维生素C200.0mg组)。恒河猴分4组(照射对照组、bFGF1.0、2.0μ.k.3D组和地塞米松1.0m.k.3D组)。通过视网膜电流图、检眼镜、眼底照相机、损伤斑面积测量、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bFGF对视网膜损伤斑有明显的促进修复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HPM长期辐照的眼生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功率微波(HPM)在不同平均功率和不同重复频率条件下长期多次照射对眼组织结构的生物效应,为我国HPM安全防护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HPM效应模拟源远场平面波(峰值功率密度50W/cm^2)分3个不同平均功率水平,每天6min持续照射1个月,并在照后5个时间点通过眼底镜、裂隙灯观察、组织病理学方法等研究HPM长期照射对动物眼重要部位结构的生物效应。结果:HPM照射后眼角膜、晶状体、眼底等组织结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并呈现出一定的时效和量效关系;其中角膜病变依剂量不同可分别于照后2月到照后6月恢复正常,而晶状体病变在观察期内(照后6月)仍未见恢复,照射后动物眼底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稍有扩张充血,但未见瘢痕、裂隙、出血等表现。结论:实验所用剂量范围内的HPM重复照射可以对动物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部位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物效应,并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在实验的观察期内,角膜和眼底依照射剂量不同可分别于照后不同期间恢复正常,但晶状体混浊在观察期末仍未见恢复,能否发展成微波白内障尚需观察。  相似文献   

14.
兔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后伤口愈合的形态学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洁  龚岚  邱晓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9,17(1):36-40,I0005,I0006
目的观察兔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后伤口愈合的形态学动态变化。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分为A、B两组,均建立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模型(刮除直径为8mm的角膜中央上皮),术后给予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滴眼,3次/日,1滴/次。A组在建模后第0、1、4、7天共4个时间点采用前节裂隙灯照相系统进行眼表照相,并计算损伤面积。B组在建模后第1、4、7天,按随机数字表法取2只兔的实验眼角膜,行透射电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前节裂隙灯照相系统记录了不同观察时间点损伤范围(伤口愈合面积)的动态变化。造模后第1天,角膜上皮全层缺如,损伤边缘处上皮细胞胞膜向损伤区内伸出褶皱的伪足;造模后第4天,上皮自周边向缺损区域爬行生长,覆盖整个角膜,可见2~3层细胞,主要为基底细胞和多角细胞,细胞连接松驰;造模后第7天,再生上皮分化较完全,约5~6层细胞,极向齐,连接较紧密,可见均匀分布的半桥粒结构。结论兔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后伤口愈合的动态形态学变化包括上皮细胞向心性移行、增殖,以及随后的分化,连接。  相似文献   

15.
张坤  陈文芳  任兆玉  孙润广  齐浩 《生物磁学》2013,(27):5255-5258
目的:检测UVB诱导的真核细胞DNA损伤。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与原子力显微镜。结果:不同照射剂量的UVB引起的真核细胞DNA损伤模式不同。在0~20J/m2照射剂量范围内DNA无损伤;在20--360J/m2照射剂量范围内DNA损伤程度加快;当照射剂量超过360J/m2时DNA损伤速度减慢,实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出现“平台”。原子力显微镜的观察结果表明随着UVB照射剂量的增加,DNA结构的变化经历了断裂、交联与断裂并存的损伤增强趋势。当照射能量达到280J/m2时细胞DNA大都形成断片,并相互交联在一起。这一结果表明彗星电泳检测到的UVB照射剂量达到一定剂量后,DNA损伤出现”平台”的原因可能是此时DNA发生了链内或链间交联。结论:不同照射剂量的UVB造成的细胞DNA损伤模式不同;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观测DNA损伤的方法。借助原子力显微镜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的原理,为DNA损伤检测提供更优良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5mW/cm2的S波段高功率微波(high-power microwave,HPM)对动物眼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我国高功率微波安全防护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S波段HPM模拟源以远场平面波(平均功率5mW/cm2)分三种不同的峰值功率(G1、G2、G3组)进行单次照射,并在照后7个时间点,通过眼底镜、裂隙灯观察、视网膜电图测定、组织病理学等方法研究HPM对动物的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眼重要部位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结果:HPM照射后角膜表面平滑无异常,未见混浊、粗糙等病理现象发生;晶状体在观察期内无肉眼可见的晶状体混浊,实质和晶状体后囊和玻璃体无异常;照射后即刻动物眼底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稍有扩张充血,并于1天~3天后恢复正常表现;病理染色显示G1和G2组照后1天视网膜内外节排列稍有紊乱,照后3天~7天内恢复;G3组稍重,可见外核层细胞排列松散,于照后7天~14天后亦恢复正常;视网膜电图显示与照前相比,三组在照后1天的视网膜电图都有所降低,但3天后恢复正常,直至照后28天无明显改变。结论:5mW/cm2的S波段HPM单次照射对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等部位不能造成损伤,视网膜在照后有轻微病理变化,但很快可以恢复。大鼠眼视功能在照后可出现暂时但可逆性的下降。此剂量范围的HPM照射对眼组织结构和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竹红菌乙素.光动力治疗(HB-PDT)对青紫蓝兔脉络膜毛细血管的生物学效应的特点,探讨HB-PUF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以及绿光作为PUF治疗的光源的研究前景。方法:使用光纤连接532nm激光器和裂隙灯显微镜,选用青紫兰兔2.5k~3.5kg,全麻生效后,耳缘静脉内注射HB1.0mg/kg,532nm光线作为光源激发光敏剂,眼底光斑功率密度300mW/cm^2,能量密度30J/cm^2,注射药物后立刻照光,光斑直径2000μm,6例,于PDT后1d.7d、28d观察视网膜,荧光眼底造影、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照光部位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生物学效应。结果:PDT后1d,照光区域脉络膜毛细血管管腔内形成光动力血栓,视网膜的损伤以外层为主,内层没有明显改变。第7d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脉络膜大血管无明显改变,第28d后在原来毛细血管的部位出现纤维组织,玻璃膜增厚;照光区域的RPE细胞出现修复、增殖。结论:PDT后第1d至第7d靶组织的生物学效应和非靶组织的非选择性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强,第28d后逐渐以纤维组织恢复。HB-PDT治疗AMD或其它以脉络膜新生血管为特点的眼底疾病,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手术缝合治疗大鼠角膜穿通伤,探索全层缝合、深板层缝合、及不缝合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穿通伤模型,同一手术者对角膜切口进行全层、深板层、及不缝合操作.在裂隙灯下动态观察角膜创伤愈合情况;对不同时间点愈合角膜行内皮细胞台盼蓝-茜素红联合活细胞染色及HE染色,观察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及白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无论是全层缝合还是板层缝合以及不缝合组角膜内皮细胞均损伤明显.但从第1天观察至1月,三组损伤区面积大小无明显差别.结论:全层和深板层缝合及未缝合组可直接造成角膜内皮细胞受损,继发性炎症反应损伤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伤口周围1.5 mm处角膜内皮几乎损失殆尽,内皮细胞受损可使角膜损伤区水肿迁延不愈,最终形成瘢痕愈合,所以角膜内皮损伤及最终愈合程度三组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用抗氧化剂及自由基清除剂小檗胺(中药提纯单体化合物)对STZ诱发的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进行腹腔注射的预防实验结果显示:1)在白内障出现早期小檗胺给药组晶状体空泡出现时间比未给药的糖尿病组推迟2周.2)小檗胺有对抗诱发动物模型晚期晶状体混浊出现的功能,以3.48mg/kg体重剂量的效果最好.3)SOD,CAT,GSH-Px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未给药的糖尿病组第2周即开始出现,两个剂量小檗胺给药组均比糖尿病组延迟2周出现.这与裂隙灯观察结果相吻合,但形态学变化晚于酶活性变化.这证明早期使用抗氧化剂及自由基清除剂小檗胺对动物实验性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CO_2激光(波长10.6μm,功率10 w,光束长74 cm)辐照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YW0980),辐照时间为30 s、60 s、90 s,通过测定藻色素、多糖、蛋白质及油脂含量,研究CO_2激光对藻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30 s、60 s、90 s辐照条件下,对拟微绿球藻细胞生长及代谢产物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CO_2激光60 s处理组有利于拟微绿球藻的生长及色素的积累,但30 s剂量下更有利于多糖、蛋白质及油脂含量的积累,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51.05%(胞外多糖),289.45%(总多糖)、37.05%、172.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