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产泽蛙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昌祥  姜书庭 《遗传》1983,5(3):27-28
关于无尾两栖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国外 已有不少报道〔5.87,但国内仅报道了金线蛙、中 华大蟾赊、我国北方狭口蛙、北京产中国林 蛙[i,al滇蛙、牛蛙、昭觉林蛙及华西雨蛙[37等少 数几种。Kuromoto[6,曾分析了日本产泽蛙4个 不同亚种的染色体组型,而中国产泽蛙的染色 体组型至今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分析了中国产 泽蛙的染色体组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林蛙地模标本染色体组型、C带和银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中国林蛙地模标本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银带。选用染色单体未分开的早中期分裂相制作C带可显示出较多带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蛙与亲缘关系较近的欧洲林蛙在染色体组型、C带和银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再染色体进化上,欧洲林蛙比较原始,中国林蛙比较进化。  相似文献   

3.
北京产中国林蛙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离体培养方法,对北京产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北京产中国林蛙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4,可分为三组,包括12个大型染色体和12个小型染色体。雌雄个体间未发现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存在。染色体组型的测量统计分析表明,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2对,其着丝点位置分别为中部(1,4,5,8和10号)、亚中部(2,3,7,11和12号)及亚端部(6和9号)。除在第7染色体的长臂上具有明显的次缢痕外,在第1—5染色体的短臂上靠近着丝点的部位,以及第6和第9染色体的长臂上靠近着丝点的部位具有微小的次缢痕。根据其染色体的特征,北京产中国林蛙的细胞是研究细胞工程学的良好实验材料。作者还通过北京产中国林蛙与欧洲Rana temporaria的染色体组型的比较分析,确证前者不是后者的一个亚种,建议将过去Pope和Boring(1940)所使用的中国林蛙的学名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更改为Rana chensinensis David。  相似文献   

4.
中国林蛙地模标本染色体组型、C带和银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刚  陈服官  徐宁 《遗传》1990,12(1):24-26
本文报道中国林蛙地模标本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银带。选用染色单体未分开的早中期分裂相制作C带可显示出较多带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蛙与亲缘关系较近的欧洲林蛙在染色体组型、C带和银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再染色体进化上,欧洲林蛙比较原始,中国林蛙比较进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林蛙康定亚种和长白山亚种染色体组型和C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刚  陈服官 《四川动物》1991,10(3):9-11
本文报道中国林蛙康定亚种和长白山亚种染色体组型和C带。认为染色体异态是染色体演化的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sis)和桓仁产东北林蛙(R.dybowskii)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报道,两种林蛙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都可配成12对,按照相对长度可分为3组,A组包括第1~5对,为大型染色体(相对长度〉9.0);B组是第6对,为中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在7.0~9.0之间);C组包括第7~12对,这一组为小型染色体(相对长度〈7.0)。在两种林蛙的染色体组型中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桓仁林蛙的第1、3、4、5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东北林蛙的第1、2、3、4、5、6、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两种林蛙的第11对染色体长臂有明显的次缢痕。  相似文献   

7.
四种鹿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鹿(Ccrvus canadensis macneilli Lydekker)又称“白臀鹿”。是产在我国西藏、新疆和青海交界处及甘肃西部的一种大型鹿,它是马鹿的一个亚种。东北马鹿(Cervus canadesisxanthopygus Milne-Edwards)也是马鹿的一个亚种,产在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东部和我国的东北。爪哇鹿(Cervus timoriensis timoriensis Blainville)产于西印度群岛的摩鹿加、爪哇等岛,是鬣鹿的一个亚种。日本梅花鹿(Cervus nippon nippon Temminck)产自日本列岛。日本梅花鹿的染色体组型据1968年报道为2n=66、67;其余三个亚种(青鹿、东北马鹿和爪哇鹿)的染色体组型目前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上海真厉螨的染色体组型及其C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血革螨科上海真厉螨染色体组型及其C带的研究。上海真厉螨染色体数目表明,其具有单二倍体性决定系统(n=8,2n=16),雄性体细胞具有8条染色体,雌性体细胞具有16条染色体。染色体可分为3组,1—3组,4—6组,7—8组染色体。染色体组型的测量统计分析表明,染色体着丝点位置分别为中部(1、2和3号)、亚中部(4、5和6号)及端点(7和8号)。C-带主要位于着丝点区。第2染色体长臂和短臂及第3染色体的短臂具有插入型C-带,第7和第8染色体为端型C-带。本文还讨论了血革螨科上海真厉螨的组型、性决定、染色体多态现象及其C-带的带型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两种无尾两栖类的核型与C-带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骨髓细胞直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玻片标本。无指盘臭蛙(Rana grahami Liu)的核型,2n=26,NF=52,是由二大组染色体组成的,大型染色体5对,小型染色体8对,其中除第3、7、9号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同时还将无指盘臭蛙的核型与国内已报道的几种蛙属种类的核型作了比较,有关对应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呈现显著性差异。推测臂间倒位、相互易位等染色体重组是存在的。另外还对无指盘臭蛙和昭觉林蛙(R.taponica chaochiaocnsis)做了染色体C-带的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10.
鱖鱼(Siniperca chuatsi)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鳜鱼又名季花鱼,具有肉嫩、味美、富含蛋白质、刺少等优点,我国人民将它列为上品,日本誉之为中华的名鲜。 在国外曾报道过(鱼旨)科鱼类和鲈形目中其他鱼类的染色体组型,而鳜鱼的染色体组型迄今未见报道。本文以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进行了鳜鱼(Siniperca chuatsi)的染色体组型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林蛙新亚种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本文根据采集于陕西户县、甘肃榆中,四川康定和吉林白河产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 371号标本,对其形态、染色体组型、C带、银带及血清LDH同工酶电泳酶带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榆中、康定和白河的标本与中国林蛙模式产地户县的标本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确定榆中、康定和白河产中国林蛙为三个新亚种。  相似文献   

12.
马驴骡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已有不少报道(Hsu et a1.,1967;Benirschke et al.,1964;Benirschke et al.,1964;Benirschke et al.,1965;Short,1974)。70年代初,用人类染色体显带技术,有学者(Ryder,1978)从进化角度探讨马科种属的起源、进化和杂种不育等问题。在国内除了我们报道了马、驴和他们的杂种马骡和驴骡的核型外(李胜利等,1982),至今尚未见有关于马科动物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报道。本文的目的就马(Equus caballus)染色体的三种带型作初步的介绍,以促进马科动物核型、染色体带型、杂种不育以及进化等方面的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日本林蛙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次调查是在贵州省绥阳县内进行,此区分布的日本林蛙系日本林娃指名亚种(及Ranajanponica janponica),属主要农田蛙类之一。过去国内曾有文章对青蛙、沼蛙、泽蛙和中华大蟾蜍的食性作过报道,但对于日本林蛙的食性分析报道较少。为了摸清日本林蛙的有益程度,提供对其进行人工驯养的理论依据以及保护措施,我们对212只日本林蛙的食物组成进行了解剖分析,现将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报道了溜下盾螨(Hypoaspis lubrica)染色体组型及其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溜下盾螨组型为n=7,2n=14。具有单二倍体性决定系统。常规染色下未见明显的着丝粒。G带分析显示单倍体组有28~30条带。 对溜下盾螨的组型和分带研究以及革螨染色体制片方法进行了讨论。并首次报道了一种适合于革螨染色体研究的方法——改良气干法。  相似文献   

15.
貉的染色体分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貉(Nyctereutes procyanoides)的染色体组型已有报道(M(?)kinen,1974;王宗仁等,1984),但还未见貉的染色体分带研究。本文报告了貉染色体的G带、C带及银染核仁组织者区(Ae—NOR)的数目和定位。  相似文献   

16.
虎斑游蛇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各种蛇的染色体数目、组型、带型及 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探讨蛇的分类及其演 化均有一定意义。关于蛇类染色体的研究自 Thatcher (1922)首先报道后,相继Nakamura (1927、1928、1929, 1935), Bhatnager(1960), Manroe(1962), Bergak(1963、1964、1965、1966, 1968, 1969), Itoh(1970), Bickham(1976)等对 游蛇科(Colubridae)、眼镜蛇科(Elapidae)、海 蛇科(Hydro户hdae),蜂科(Vipiridae)等科的部 分蛇类的染色都有所报道。但国内只近年有所 报道,研究不多[1,2,37。关于虎斑游蛇(Natrix tigrina lateralis (Berthold) ]染色体的研究未见 报道。为此我们对虎斑游蛇的染色体组型作了 研究和分析,现将研究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 甲醇与冰醋酸(3:1)固定液固定30分钟。重复 固定3次,最后用空气干燥法制片。1:10的 Giemsa液(pH7.2 )染色30分钟。 染色体标本制成后,在油镜下计数100个 以上完整的、分散良好清晰的中期分裂相检查 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再选取20个优良的中期 分裂相照相放大。参照Denve:体制测量方法, 进行染色体配对和组型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报道了厉螨科鼠颚毛厉螨 Tricholaelaps myonyssognathus 染色体组型及其C-带、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为单二倍体性决定系统(n=6,2n=12),雄性体细胞具有6条染色体,雌性体细胞具有12条染色体。所有染色体均为单着丝粒,其着丝粒位置分别为中部(1和2号)、亚中部(3号)、亚端部(4号)及端点(5和6号)。C-带为着丝粒带。G-带的有35条深带。  相似文献   

18.
天兰冰草染色体形态和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铁矾苏木精染色法分析了天兰冰草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天兰冰草(2n=42)染色体都是中部和近中着丝点,有两对染色体带随体。根据染色体大小、着丝点位置、有无随体等特点排列了染色体组型图。 用修改的Vosa(1972)Giemsa C-带方法研究了天兰冰草和普通小麦的C-带带型。发现天兰冰草有两组染色体的带型相似。其余的一组染色体和普通小麦B组染色体,在形态和带型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它们和小麦B组染色体一样也有两对带随体的染色体,这两对染色体的带型也与1B和6B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因此,作者用B_2X_1X_2表示天兰冰草的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四川峨眉山、云南点苍山和北京雾灵山产的25种蕨类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其中15种的染色体数目和4个种的细胞型是首次记载。此外,还对荚囊蕨属(Struthiote-ris)和水龙骨属(Ppolypodiodes)等属的染色体基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藏狐、虎鼬、艾鼬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产于新疆的3种食肉目动物的染色体组型。藏狐(♀)2n=36,全部为双臂染色体。虎鼬(♂)2n=38,由33条双臂染色体,5条单臂染色体组成;在第1-3对染色体的长臂上恒定地出现次缢痕。艾鼬(♂)2n=38,由32条双臂染色体,6条单臂染色体组成。其染色体组型与等(1976)报道的艾鼬(♀)(新西伯利亚,诺俄尔比斯克)2n=38较为接近,而与王宗仁等(1984)报道的艾鼬(河北,怀来)2n=36,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