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活加不同剂量的6-苄基腺嘌呤(6-BA),测定了平菇和香菇菌丝体4种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外源6-BA对平菇、香菇菌丝体4种胞外酶活性都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时则逐渐抑制酶活性。其中,培养液浓度为1.5mg/100mL时,它们扔包外粉酶(Amy)、羧甲基纤维素酶(CMC)、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最高;而它们的胞外蛋白酶的最适浓度为0.5mg/100mL。  相似文献   

2.
大戟科4种药用植物内生真菌3种胞外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测定大戟科乌柏(Sapium sebiferum Roxb.)、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evel)、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m Airy Shaw)4种药用植物新鲜叶和茎叶内生真菌的纤维素酶、漆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并比较它们的差异。结果表明:茎内的真菌漆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普遍比叶内真菌高;重阳木内生真菌的漆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比乌柏、大戟和泽漆的内生真菌高。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的胞外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推测其机理可能与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宿主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因素有关。从乌柏和重阳木茎内皮中筛选到的漆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较高的2个菌株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凋落叶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4—7月,对照森林地表和持续流水的溪流,研究间歇性溪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间歇性溪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总体高于地表,低于溪流。(2)通过分析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和矢量特征,发现三种生境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受碳和磷的共同限制。分解初期,间歇性溪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相对碳限制程度高于其他两个生境,但相对磷限制低于地表,高于溪流;随着分解的进行,间歇性溪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相对磷限制程度逐渐减弱,相对碳限制程度逐渐加强。(3)统计分析表明,间歇性溪流中大气温度是凋落叶分解过程中胞外酶活性的主控因子,而地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胞外酶活性与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关系更为密切,溪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胞外酶活性主要受水体温度、溪流深度和气温等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全面认识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物质迁移与循环过程提供了新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灰树花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几种胞外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胞外CMC酶、FP酶、HC酶活性高峰出现于子实体的成熟期;胞外淀粉酶活性在菌丝生长的前期阶段较高,以后逐渐下降;胞外漆酶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一直较高,原基形成后逐渐下降;胞外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菌丝生长阶段较高,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明显下降,子实体成熟后消失.  相似文献   

5.
柱状田头菇生长发育中9种胞外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南  沈锋 《菌物系统》2000,19(4):540-546
柱状田头菇Agrocybe aeberita作为一种新开发的食用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关注,但在其栽培生产中遇到的产量相对较低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柱状田头菇的栽培难以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本研究对不同来源的柱状田头菇在其6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中,9种与培养料中主要组分分解相关的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柱状田头菇属褐腐菌,对非木质纤维素的利用能力最强,对纤维素的  相似文献   

6.
分离并鉴定了采自北京妙峰山的1株野生大型真菌——芬娜冬菇Flammulina fennae,对该菌株进行了子实体发育过程研究,并对其最适生长条件进行了正交实验,测定并分析了菌株液体发酵及子实体生长过程中的酶活变化。结果表明:芬娜冬菇在原基期就完成了菌柄菌盖的分化;正交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氮源和p H对菌株生长影响显著,不同碳源则影响不显著;菌株液体发酵过程中未检测到过氧化氢酶和酸性木聚糖酶活性,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漆酶、纤维素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木聚糖酶活性较高。在原基形成期和子实体发育后期5种酶活性较高,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活性峰值出现在原基形成期和子实体发育后期,酸性木聚糖酶活性峰值出现在原基发育期,漆酶活性峰值出现在子实体发育后期。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绒毛栓孔菌为材料,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分析其在发酵过程中胞外酶的活性变化,并对其菌丝体生物量和发酵液pH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胞外酶活性与菌丝体生长状况密切相关。菌丝体生物量增长呈"S"型,6~8d增长最快,第12天达到最大值,在此过程中漆酶、锰过氧化物酶、淀粉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活性均出现高峰。酶活性的变化表明,在液体培养过程中绒毛栓孔菌首先分解木质素,其次利用淀粉和纤维素作为碳源,蛋白质作为氮源。若要获得最大菌丝体生物量,缩短培养时间,就必须在培养过程中保证碳氮源的均衡供给。本试验说明不同的酶其分泌高峰期可以作为判断菌丝体营养利用情况和培养周期的依据,以此获取最大菌丝体生物量,为工业生产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柱状田头菇Agrocybe aegerita作为一种新开发的食用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关注,但在其栽培生产中遇到的产量相对较低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致使柱状田头菇的栽培难以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本研究对不同来源的柱状田头菇在其6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中,9种与培养料中主要组分分解相关的胞外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柱状田头菇属褐腐菌,对非木质纤维素的利用能力最强,对纤维素的利用能力较强,对木质素的利用能力较差,但柱状田头菇具有漆酶活性。  相似文献   

9.
用棉籽壳、玉米秸粉各加少量麦鼓栽培黑木耳(Auriculasia auricula),在栽培的不同阶段分析测定基物的主要化学组成成分、有关酶活的变化和基物变化与子实体产量的主要关系。供试的两组基物因主要有机组分和物理结构的差异,使基物降解出现明显差别,但在栽培的不同阶段,其变化规律有相似特点。纤维素酶活(C1酶、Cx酶、β-葡萄塘普酶)、半纤维素酶活与基物的降解速率、子实体产量的多少有关。试验还分析了基物中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栗疫病菌不同毒力菌株胞外酶活性和草酸产量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而勋  王克荣 《真菌学报》1996,15(3):182-187
  相似文献   

11.
黑木耳深层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碳源、氮源、接种量、初始pH、温度等对深层发酵黑术耳的生物量和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酵母膏、豆饼粉有利于黑木耳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的形成。在初始pH5.3、接种量10%、种龄6d,温度28℃、250ml摇瓶装液量80ml的条件下,黑木耳深层发酵结果最佳,在此基础上进行摇瓶发酵曲线测定。确定了黑木耳适宜发酵周期为96h,胞外多糖最高可达5.01g/L。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地将酯酶同工酶技术应用于食用菌菌株鉴别和遗传育种研究以及进行快速的菌种区分、鉴定,本试验对10个黑木耳菌株不同培养时期的胞内酯酶(EST)同工酶谱进行了研究,并对菌株间亲和性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培养时期的各菌株间同工酶谱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培养时期同一菌株同工酶谱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培养20d诱导的同工酶谱可有效区分、鉴定各菌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培养20d的酶谱聚类分析结果与亲和性试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黑木耳代用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  李玉 《菌物研究》2008,6(3):183-186
针对目前黑木耳代用料栽培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吉林省东部地区资源及气候特点,系统地对黑木耳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木耳最适培养料装量为800g;在接种时间为3月10日、置于相同培养条件下,最适栽培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初;菌丝体培养最适温度20~25℃,初期略高;最适水分条件为采用间歇式供水,干湿交替;最适光照条件为全日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用简捷快速的方法鉴选出适于玉米芯栽培的黑木耳菌株。方法:试验以纯玉米芯为营养源,以琼脂为凝固载体,使用平板培养基快速筛选出适于玉米芯栽培的黑木耳菌株。结果:使用20个供试菌株,只需20d初步筛选出"HW10号"、"黑29"两株适于玉米芯培养料栽培的黑木耳菌株。栽培试验结果为,添加玉米芯栽培出菇,黑木耳子实体经济性状与纯木屑栽培组无差别,"HW10号"玉米新添加量为40%时产量最高,比对照木屑组产量提高7.25%;"黑29"玉米新添加量为30%时产量最高,比对照木屑组产量提高8.82%。结论:使用平板培养基快速筛选适于玉米芯栽培的黑木耳菌株方法可行,该筛选方法操作简单、缩短筛选时间、筛选成本低。  相似文献   

15.
黑木耳漆酶研究可为漆酶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基因克隆表达和大规模生产应用奠定基础。对黑木耳"黑29"菌株漆酶粗酶液进行硫酸铵分级沉淀后,通过Native SDS-PAGE电泳检测,存在3种漆酶LacA、LacB、LacC,分子量分别为60,34,19 kD。经硫酸铵分级沉淀和DEAE-Sephacel柱层析技术分离得一纯化成分LacC,纯化倍数7.60,酶活性回收4.28%。对LacC的pH、温度、金属离子和Km值等部分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发现,该酶氧化ABTS的Km值为1.18×10-6mol/L,催化氧化底物ABTS的最适pH为3.8,在pH 3.0~4.6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最适反应温度为55℃,低于50℃时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金属离子Ag+对漆酶有激活作用,而Fe3+、Mn2+、Co2+则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黑木耳种内杂交子同工酶基因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种内杂交子H2J3的子实体上单孢分离培养得到F1代52个单核体菌株,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杂交子H2J3的单核体亲本(H2、J3)及F1代52个单核体菌株进行EST、MDH和FDH3个酶系统的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黑木耳EST,MDH和FDH3个酶系统分别由7个、5个和4个基因座控制,其多态性基因座分别为4个、1个和0个,其中两个基因座(EST-5,EST-6)之间存在紧密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7.
应用荧光核染色技术、酯酶同工酶鉴定技术,对黑木耳亲本双核菌株、原生质体单核菌株和单-单杂交菌株进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荧光核染色技术可快速有效地鉴定获得菌株的核相,酯酶同工酶技术可准确地区分单核菌株及杂交新菌株的不同核型,研究得到1个酶带差异显著的新菌株。  相似文献   

18.
黑木耳8808菌株,是笔者几年来,从黑龙江省15个地区,采集的32个样本中,分离的59个野生菌株中,经多次培养、比较,栽培试验选出的一株优质、高产菌株。该菌株1992年,在本省五常县长山乡生产150万袋,全省生产近1000万段,均获丰收,产量、质量均明显优于原生产菌株。为更好的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研究了该木耳孢子弹射及萌发特征,菌丝、子实体、孢子形态,不同温度、pH、氮碳源浓度,不同培养料配方对该木耳菌丝生长及产实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来自全国的黑木耳34个主要栽培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初步构建其标准化DNA 指纹图谱;在ISSR指纹分析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并将黑木耳两个栽培菌株173和186中扩增获得的ISSR特异性DNA带转化为可以直接用于菌株快速鉴定的SCAR标记。研究表明,我国黑木耳栽培菌株遗传背景差异不大,存在同物异名现象,而采用ISSR指纹及其SCAR标记鉴定黑木耳栽培菌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黑木耳主要栽培菌株ISSR指纹分析及SCAR标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唐利华  肖扬  边银丙 《菌物学报》2008,27(2):243-251
采用ISSR标记技术对来自全国的黑木耳34个主要栽培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初步构建其标准化DNA指纹图谱;在ISSR指纹分析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并将黑木耳两个栽培菌株173和186中扩增获得的ISSR特异性DNA带转化为可以直接用于菌株快速鉴定的SCAR标记.研究表明,我国黑木耳栽培菌株遗传背景差异不大,存在同物异名现象,而采用ISSR指纹及其SCAR标记鉴定黑木耳栽培菌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