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南亚热带不同植被下丘陵赤红壤结构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比较研究了南亚热带几种植被下丘陵赤红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丘陵赤红壤的结构随着植被的演退而退化.表现在表土砂化,即砂粒含量相对增加,粘粒含量相对减少;土壤结构稳定性下降,主要体现在较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减少;土壤孔隙性变差,主要体现在容重增加和较大孔径的孔隙减少.自然赤红壤容重增加、较大孔隙减少更为明显;耕型赤红壤结构稳定性下降,表土砂化更为突出.研究结果揭示,由植被演退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减少,是丘陵赤红壤结构退化的主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
根据田间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龙眼—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过程中能量和水流阻力变化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流在连续体中运移时,其能量主要消耗在由叶部到大气这一环节上,水流阻力主要分布于从叶气孔腔到大气的扩散过程,叶—气系统的水流阻力占连续体水流总阻力的90.13%~98.71%,叶—气系统的水流阻力是决定连续体中水流速率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南亚热带人工林种植对赤红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南亚热带地区桉树、杉木、马尾松、米老排和红锥5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Elliott湿筛法和Le Bissonnais(LB)法研究了人工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5种人工林土壤经湿筛法处理后,水稳性团聚体(WR>0.25)均在62.2%以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介于1.58~3.71和0.57~2.02 mm,表现为杉木林最大,桉树林最小。各林分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PAD)介于4.6%~31.5%之间;采用转移矩阵法评价5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得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数(ASI)为杉木林>红锥林>米老排林>马尾松林>桉树林。在LB法3种处理下,快速湿润处理(FW)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大,说明消散作用是研究区团粒崩解的主要机制;预湿润振荡处理(WS)的破坏程度最小;慢速湿润处理(SW)介于两者之间,MWD和GMD值变化一致,均表现为WS>SW>FW,且随土层的加深,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5种人工林土壤在LB法FW处理下团聚体GMD值与湿筛法ASI、MWD、GMD均达到显著正相关,表明湿筛法与LB法的FW处理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表征南亚热带赤红壤地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综合MWD、GMD、PAD和ASI等团聚体稳定性指标,杉木人工林比其他4种人工林更有助于土壤团聚水平的提高,其土壤结构相对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温度、水分和演替阶段及其交互作用对中亚热带丘陵红壤区森林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及其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演替阶段对土壤氨化速率影响显著,其中12 ℃<24℃<36 ℃,灌丛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低于常绿阔叶林(P<0.05);而水分的影响不显著.水分和演替阶段对土壤硝化速率有显著影响,土壤半饱和含水量高于自然含水量及饱和含水量,且马尾松林高于灌丛林(P<0.05);而温度的影响不显著.温度、水分和演替阶段对土壤氮净矿化速率的影响均显著,其中12 ℃<24 ℃<36 ℃,土壤半饱和含水量高于自然含水量和饱和含水量,灌丛林<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P<0.05).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土壤氨化速率和净矿化速率,温度过高则抑制土壤硝化速率;土壤含水量适中有利于土壤氮素矿化过程;顺行演替将提高土壤供氮能力,且抑制过强的硝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2001年和2002年的调查结果,记述了广东鹤山南亚热带丘陵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四种人工林的昆虫种类,共计14目161科488种,本文记载11目84科216种.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2001和2002年的调查结果,记述了广东鹤山南亚热带丘陵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四种人工林的昆虫种类,共计14目161科488种,本文记载3目77科272种.  相似文献   

7.
 赤红壤严重侵蚀地经不同措施治理后,土壤结构、水分状况得到改善,土壤腐殖质品质亦有所改善,土壤营养元素容量及供应强度得到明显加强,土壤微生物数量急剧增加,土壤呼吸作用和酶活性显著加强,土壤肥力处于恢复之中。其中豆科树种(大叶相思)改良土壤效果最好,单一种果措施则相对较差。引进豆科植物增加果园覆盖或敷盖是该地区侵蚀劣地治理及地力改良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依据田间实测资料,运用水流的电模拟原理,定量分析了坡地赤红壤—芒果—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过程中水分势能和水流阻力各分量的大小、变化规律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水流在该连续体中运移时,其能量主要消耗在由叶部到大气这一环节上,水分势能损失达15.4491~58.4036MPa,水分流经土壤到达叶部,水分热能降低0.2818~0.6979MPa;水流阻力主要分布于从叶气孔腔到大气的扩散过程,叶—气系统的水流阻力占该连续体水流总阻力的95.68%~99.03%,植株体的水流阻力占该连续体水流总阻力的0.97%~4.32%,而土壤阻力相对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9.
南方丘陵红壤茶园长期受到酸沉降的胁迫,但茶树根际氮(N)、磷(P)转化过程对酸雨的响应及其机制尚不清楚.以江西典型丘陵红壤25年茶园为对象,开展pH 4.5、pH 3.5、pH 2.5及对照4种不同强度酸雨处理的原位模拟试验,于试验第3年测定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矿质N、速效P和相关酶的活性,并估测土壤N、P矿化速率,计算各变量的根际效应.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pH 4.5、pH 3.5和pH 2.5处理根际土壤NO3--N含量分别降低了7.1%、42.1%和49.9%,矿质N分别降低了6.4%、35.9%和40.3%,速效P分别降低了10.5%、41.1%和46.9%;根际氨化速率分别降低了18.7%、30.1%和44.7%,N净矿化速率分别降低了3.6%、12.7%和38.8%,P矿化速率分别降低了31.5%、41.8%和63.0%,但不同处理之间根际硝化速率差异不显著;根际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表现为随酸雨加重呈增强的趋势(P<0.05).非根际土壤除NH4+-N外,其他有效N和P含量未随酸雨加重而改变;不同酸雨处理对非根际土壤氨化、硝化、N净矿化速率和P矿化速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根际NH4+-N、NO3--N、矿质N、氨化和净矿化速率均随着酸雨强度加重由正效应转变为负效应,而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由负效应转变为正效应,但速效P和P矿化速率始终表现为负效应,硝化速率始终为正效应.综上所述,连续酸雨加重总体上抑制了根际N、P转化,降低其有效性,且不同程度改变其根际效应,从而影响茶园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1年在江西省泰和县严重退化的丘陵红壤区建立的长期森林恢复实验基地,以自然恢复的荒草地为对照,分析了湿地松纯林、枫香纯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3种植被类型造林19年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枫香纯林和湿地松-枫香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15.16±3.53和16.42±0.49 g·kg-1)显著高于荒草地(9.30±1.13g·kg-1);土壤全磷含量表现为荒草地(0.30±0.02 g·kg-1)>湿地松-枫香混交林(0.22±0.04g·kg-1)>枫香纯林(0.14±0.01 g·kg-1);土壤有效磷含量为枫香纯林(1.66±0.02mg·kg-1)、湿地松-枫香混交林(2.47 ±0.27 mg·kg-1)和湿地松纯林(1.15±0.71 mg·kg-1)显著高于荒草地(0.01±0.00 mg·kg-1);土壤的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及百分比、土壤无机解磷菌和有机解磷菌数量均为枫香纯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显著高于湿地松纯林和荒草地;真菌数量及百分比、放线菌百分比为枫香纯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显著低于荒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细菌百分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真菌和放线菌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磷与有机解磷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无机解磷菌数量不相关.枫香纯林和湿地松-枫香混交林可以作为亚热带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的推荐模式.  相似文献   

11.
人工沙棘林水文水土保持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对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沙棘林冠层、枯枝落叶层、根系土壤层的水文水保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7~10龄沙棘林冠平均年截留率为8.5%;5~10龄沙棘林地枯枝落叶层单次可截留0.89mm的降水。和农地相比,沙棘成林、幼林分别可减小50cm、25cm土层深度的容重。沙棘枯枝落叶层自身和覆盖土壤具有增强土壤抗冲刷的能力,林地覆盖2cm以上厚度的枯枝落叶层可保护表层土壤免受降水侵蚀}沙棘林具有增强土壤抗冲刷和侵蚀的性能,其中:抗冲性能的强弱与同土层中毛根数量呈显著的幂相关,抗蚀性能的强弱与土层中腐殖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撂荒坡地土壤水分循环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宁婷  郭忠升 《生态学报》2015,35(15):5168-5174
为深入了解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和为开展荒地造林工作提供背景数据,在宁南上黄生态试验站,选取典型多年撂荒坡地,进行土壤水分的长期定位观测,分析其土壤水分补给、消耗特征与时空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入渗量和入渗深度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入渗补给系数约为0.44,雨水资源化率有待提高。定义全年一半以上的次降水事件中能被有效补给的土层深度为降水普遍入渗深度,则研究区降水普遍入渗深度为0—40 cm,观测期内最大入渗深度不超过300 cm。同时,土壤水分的蒸散发量在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主要蒸散发作用层位于0—200 cm土层范围内,最大蒸散发深度达到300 cm以下。该区土壤储水量的季节变化为"V"型,剖面土壤平均含水量的垂直变异则呈现反"S"型。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表现出幂函数递减趋势,结合有序聚类法的分层结果,可采用0.20和0.05两个CV值将撂荒地土壤剖面划分为水分活跃层(0—40 cm)、次活跃层(40—200 cm)和相对稳定层(200 cm以下)3个层次。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区沙棘灌木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定位研究了沙棘林地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水平阶、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不同立体配置模式土壤水分大幅度提高,0~2.0m沙棘与豆科牧草立体配置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沙棘与禾本科牧草的立体配置;2.0~5.0m沙棘与禾本科牧草立体配置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沙棘与豆科牧草的立体配置。其提高幅度为3%~5%。未采用工程整地措施的沙棘林地,在沙棘生长的第3年,土壤干层的分布深度不甚明显;从第5年土壤干层厚度逐渐加深到1.8m;第7年土壤干层厚度为2.6m;第9年土壤干层厚度为3.1m;第11年土壤干层厚度为2.6m;第13年土壤干层厚度为2.2m。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章家恩  骆世明 《生态学杂志》2005,24(11):1365-137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实践,现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目前,全国2000多个县、乡镇先后实施了生态农业建设。然而,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实践和理论问题。在实践方面,存在着思想认识、技术、资金、建设与管理等问题。在科学理论方面则需要解决如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分类、生态模式的内在过程与机理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模式的尺度转换以及生态农业模式变化规律、生态农业安全等问题。因此,加快开展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生态产业,全面推动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是当前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严正升  郭忠升  宁婷  张文文 《生态学报》2016,36(21):6872-6878
为了研究枝条覆盖对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2013年5—9月,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平茬柠条林为对象,采用中子水分仪对未覆盖和枝条覆盖林地土壤水分进行定位观测,研究了枝条覆盖对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期间共观测到降雨28次,总降雨量达495.9 mm。未覆盖和覆盖林地降雨补给量与降雨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枝条覆盖使林地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由0.50增加至0.70,明显提高了林地次降水补给量和入渗深度。覆盖林地各月土壤水分消耗量均高于对照林地,整个生长季,前者比后者多消耗了37.56 mm土壤水分,仅相当于所增加的降雨补给量的1/3。在丰水年,覆盖一直表现出对林地土壤水分的正效应,剖面0—260 cm范围内土壤水分条件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薛智超  甄霖  闫慧敏 《生态学报》2023,43(15):6081-6098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几十年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带来显著的生态恢复效果,也对农户的生计策略与区域粮食安全产生了影响。刻画生态脆弱区人-地系统复杂响应过程,可以为区域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管理模式提供依据。研究从土地多功能出发,着眼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河谷川地、梁峁区域、黄土塬地、土石山地以及城郊区域等不同的典型地貌类型与代表区域,采用多层次利益相关者参与式的评估框架,以农户的耕地利用行为及生态工程影响与未来发展为切入点,设置惯性发展情景、发展优先兼顾生态情景、农业优先兼顾生态情景以及生态优先兼顾发展情景,构建多智能体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与土地多功能的时空变化开展模拟。主要结果表明:(1)生态优先兼顾发展情景综合影响最高且对各维度影响相对均衡,而农业优先兼顾生态情景对区域土地的经济维度的功能和社会维度具有更为明显的提升效应;(2)根据土地多功能空间变化模拟结果,区域土地利用破碎化明显且耕地的撂荒对全域土地多功能均表现出明显的限制作用,农业优先兼顾生态情景中土地功能发生下降的面积最少;(3)发生土地功能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土地质量较差、坡度处于5—15°范围内、地形起伏度较大以及距离道路较远...  相似文献   

17.
矿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拟与调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矿区是由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矿各子系统的合理结构和发展模式以及人们对系统的有效调控,将可持续发展思想 模拟方法相结合,在系统地分析矿区REES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矿区REES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铁法矿为例论述了矿区REES系统的模拟和调控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熵值法的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锡涛  周学红  张伟 《生态学报》2012,32(22):7230-7238
在构建我国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研究了野生动物及栖息地的保护与资源经济协调发展情况,分析了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运行趋势.结果表明:(1) 2001-2009年,我国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综合指数、资源经济综合指数和社会进步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2001-2005年、2007-2009年,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与资源经济的协调发展度值在0.14-0.35之间,整体协调发展水平较低,属于失调衰退类;2006年的协调发展度值为0.45,处于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的过渡阶段.(3)野生动物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2001-2005年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在0.15-0.31之间,属于传统较落后的发展阶段,2007、2008年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分别为0.45和0.47,属于传统较落后的发展阶段;2006年、2009年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分别为0.55和0.56,实现了由传统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过渡.  相似文献   

19.
伊克昭盟项目区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伊克昭盟世行项目区的监测数据,分析了项目实施后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后,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了土壤肥力;同时,提高了当地的林草植被覆盖度,改善了局地气候,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水热因子对沙漠地区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艳红  张志山  刘立超  贾荣亮 《生态学报》2009,29(11):5995-6001
利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和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在植物生长季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植被区和流沙区的土壤呼吸进行了连续测定,并分析了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被区和流沙区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特征相似,即夜间土壤呼吸速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而白天则呈现单峰变化趋势;而季节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即植被区内的土壤呼吸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流沙则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2) 植被区和流沙区0~5cm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但植被区的相关性好于流沙区.当0~5cm土壤含水量大于测定期间的平均值 (植被区为6.78%、流沙区6.94%)时,植被区和流沙区的土壤呼吸速率都明显高于土壤含水量小于平均值时的土壤呼吸速率,其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值之比分别为:2.6、1.5;(3) 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5cm处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当土壤含水量小于测定期间的平均值时,植被区与流沙区的Q10值分别为1.23和1.43;当土壤含水量大于测定期间的平均值时,植被区与流沙区的Q10值分别为2.23和1.72.由此可见,土壤水分不仅影响了土壤呼吸速率的大小,而且还影响了土壤呼吸速率的温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