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学习是动物的一种可塑性行为表型,能使动物个体获得提高其适合度的行为模式。母体对幼体的食性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栖息于青藏高原的根田鼠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根田鼠母体怀孕后期及哺乳期分别供给以0.01%糖精或0.1%橘子汁处理的食物,当幼体断乳时,同时供给断乳幼体糖精和橘子汁分别处理的食物,测定其食物选择。结果表明:根田鼠母体在怀孕期和哺乳期摄食经橘子汁处理的食物,断乳幼体在同时供给经橘子汁处理的食物和糖精处理的食物时,断乳幼体喜食经橘子汁处理的食物;而母体在怀孕期和哺乳期摄食经糖精处理的食物,断乳幼体在同时供给根田鼠断乳幼体经橘子汁处理和糖精处理的食物时,断乳幼体喜食经糖精处理的食物。说明根田鼠在断乳后仍喜食母体在怀孕期和哺乳期摄食过的食物种类。根田鼠栖息于季节性变化剧烈的环境中,幼体通过母体尽早学习食物选择是一种可塑性表型方式,利于其获得适应栖息地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2.
消化道微生态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来讲,人类或动物在出生时都是不污染有细菌的。然而,这种无菌状态仅维持短暂时间,因为在出生后几个小时,微生物群体就开始在消化道中出现并定植。人类及所有恒温动物的生长、发育和死亡都是在消化道中存在着大量活细菌细胞的情况下进行的:一个成年人的消化道中蕴藏有约10~(14)个活细菌,即1百万亿个细菌细胞;而人体也不过仅由10~(13)个动物细胞所组成,即比细菌细胞总  相似文献   

3.
了解母体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产后及幼体林麝断奶前后的免疫力和应激水平变化特征,可为特殊时期母体及幼体林麝的有效保护与饲养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于2010年4至9月,采集哺乳期母体和幼体林麝的粪便样品,通过酶联免疫法对粪便提取液中免疫球蛋白(IgG、IgM和sIgA)以及皮质醇含量进行测定。利用SPSS 22.0对不同阶段母体和幼体林麝粪便样品中的免疫球蛋白和皮质醇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及多重比较。母体林麝粪便中IgG、IgM和sIgA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粪便中IgG与IgM含量在分娩后的初期阶段处于较高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含量逐渐减少并保持基本稳定,且IgG与IgM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sIgA含量在分娩后持续上升,一直持续到第14周后基本保持稳定。幼体林麝粪便中IgG、IgM和sIg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免疫球蛋白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IgG和IgM含量在断奶(第11周龄左右)后明显下降,sIgA含量在断奶后有所下降,但变化不显著;在第16周龄左右,IgG和IgM含量再次升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趋于稳定,sIgA则无显著变化。母体林麝皮质醇的数据结果表明,其产后的6周内,皮质醇处于较高水平,在第11周左右(断奶期)皮质醇水平有小幅度的升高。幼体林麝皮质醇的数据显示,其在出生后的第11周龄左右(断奶期)皮质醇含量同样呈现出与母体林麝类似的升高趋势,表明断奶这一行为对母体以及幼体林麝均造成一定的生理压力。综上,母体林麝产后的6周内是管护工作的敏感期,幼体林麝成长的第9 ~ 15周龄是其存活关键期。  相似文献   

4.
布氏田鼠体温调节能力的胎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庆生  王德华 《动物学报》2005,51(5):780-789
为探讨布氏田鼠幼体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特点,我们对其胎后发育过程中代谢产热和体温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测定记录了1—40日龄的布氏田鼠幼体在巢中的体温,在23℃和30℃条件下的静止代谢率,以及在23℃和30℃时暴露1.52h后体温的变化,计算了幼体的总热传导率和恒温指数,并测定了聚群对幼体代谢产热的影响。布氏田鼠是典型的晚成型发育类型,幼体出生时身体裸露,体温调节能力很差。17日龄前,幼体在23℃冷暴露1.5—2h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9—17日龄幼体的恒温能力发育迅速,1713龄后幼体在23℃时开始表现出有效的恒温能力。幼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升高的恒温指数和逐渐下降的总热传导率,也反映了幼体不断增强的恒温能力。虽然幼体在发育早期恒温能力差,表现出变温性的特点,但代谢率的测定表明,即使刚出生的幼体也具有受到冷刺激而增加产热的反应。聚群实验结果表明,幼体的聚群行为在降低代谢率、节约能量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巢中幼体体温的测定表明,1—40日龄幼体体温逐渐升高的趋势明显,且始终保持在33℃以上。这些结果说明,布氏田鼠的幼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靠细致的母体关怀、聚群行为、巢的保温作用以及自身较弱的产热能力来使体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不会因体温过低而使幼体的生长速度降低[动物学报51(5):780—789,2005]。  相似文献   

5.
植物也能胎生? 是的。 有花植物的种子成熟后多是在脱离母体植物后再萌发,这是我们最常见、最熟悉的植物繁殖方式。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植物界有少数植物具有类似动物的胎生繁殖方式。想像—下,动物的受精卵能够在母体子宫发育为胚胎,吸收母体的营养直到胎儿出生时为止。而这些奇异的植物,也在开花、传粉、受精和结实后,  相似文献   

6.
张耀  朱伟云 《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0569-0571
中草药在我国使用的历史悠久,具有防病保键的作用。其绝大多数经口服在消化道内代谢吸收,当中草药进入消化道后势必接触到消化道微生物,影响消化道微生物区系,从而影响动物的生理健康状况。本文简要的概述了中草药进入消化道后对消化道微生物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宏  周宗师  吴延庆  林隆慧  林炽贤 《生态学报》2012,32(23):7255-7263
卵胎生是由卵生繁殖模式通过逐渐增加卵滞留和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的时间进化而来的繁殖模式。有鳞类爬行动物(蜥蜴和蛇)有着较高的繁殖模式多样性,因而是研究卵胎生繁殖模式进化及其适应意义的理想动物模型。至今对于卵胎生进化的选择压力尚无定论,目前有3种关于卵胎生进化的假说受到学者的关注,其中母体操纵假说最受关注但尚未得到充分的检测。研究继1995年母体操纵假说提出之后,以栖息于温带气候环境下的卵生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为模型动物检测该假说。37条中国石龙子怀卵母体采自浙江丽水市郊。将怀卵母体分置于3个热处理中,其中12条母体提供每日14 h光照时间,13条母体提供10 h光照,其余12条母体没有任何调温机会(体温随室内环境温度而改变)。结果显示:怀卵母体选择体温向下漂移。3种处理下的雌体繁殖特征没有显著差异。长、短调温组下母体产卵时间要早于非调温组母体,但新生卵的胚胎历期没有显著差异。用5种热处理孵化卵,孵化温度分别为:1=室内波动温度孵化;2=27℃;3=24—30℃;4=22—32℃(3和4孵化处理中,孵化箱内的温度每隔1d改变1次,即卵分别在22和24℃孵化24 h,随后在32和30℃孵化24 h,每2d循环1次直至孵出);5=在实验室后院内模拟石龙子野外巢址孵化。结果显示:孵出幼体的体长、腹长和头部大小(头长和头宽)在3个母体热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形态学特征不存在母体热处理间的显著差异;孵化温度以及孵化温度和母体热处理的交互作用对所有的幼体形态学特征均无显著影响。孵化温度以及孵化温度和母体热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幼体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影响;但不同的母体热处理显著影响幼体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研究结果不仅为"热变异对在一定孵化温度范围内表型无显著变化的物种的幼体表型没有重要的修饰作用"这一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且支持母体操纵假说的两个主要预测:雌体在孕期通过体温漂变行为提供体内胚胎发育的最适热环境,而由母体调温行为诱导的后代表型的变异将增强后代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8.
1 引  言随着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人工育苗规模的扩大 ,生产实践中有关小型甲壳类活体饵料投喂问题受到生产者和一些学者的重视[1,3 ,4] ,本研究分析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道内甲壳质消化细菌 ,试图从该方面探讨中华绒螯蟹幼体与甲壳类活体饵料动物之间的关系 .有关水生动物消化道内甲壳质消化细菌 ,曾在鱼胃中有发现 .中华绒螯蟹消化道内微生物的研究未见有报道 ,我们对中华绒螯蟹 氵蚤Ⅰ大眼幼体消化道内甲壳质消化细菌进行了分离筛选 ,以探讨其消化机理 ,并为人工育苗生产中合理选择时机投喂卤虫 (Artemiasalina)、枝角类等…  相似文献   

9.
养殖动物消化道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不仅参与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还对宿主生长发育及免疫起重要调节作用。动物消化道微生物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的热点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深入了解养殖动物消化道微生物组的结构与功能,将为今后调控和应用消化道微生物、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改善动物胃肠道健康和实现绿色健康养殖奠定理论基础。本文以4种代表性养殖动物(牛、羊、猪和鸡)为主体,对组学视角下其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等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边疆晖  吴雁  刘季科 《兽类学报》2004,24(2):139-144
本研究了根田鼠母体捕食应激对其子代出生、断乳和成体体重、窝性比及死亡率的作用,检验Trivers—Willard模型的2个前提条件、母体应激激素在母体投资中的作用,以及母体捕食应激效应与该模型的关系。将妊娠根田鼠母体暴露于其捕食艾鼬,母体应激子代的出生和断乳体重均显降低;到成体,雄性体重有此效应,而雌性体重则接近对照。出生窝性比无变化,但成体窝性比向雌性偏斜。不同年龄阶段的死亡率无显变化,但累计死亡率明显增大。处理雄性子代在断乳和成体时的皮质酮含量显增高,而雌性子代则无显变化,从而验证了Trivers-Willard模型的2个前提条件,提出应激母体激素参与母体对子代的投资观点,并认为,母体捕食应激使根田鼠子代成体窝性比向雌性偏斜的生理投资符合进化稳定对策。  相似文献   

11.
肠道益生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体内 ,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而胃肠道的微生物占了人体微生物总量的 78 6 2 % ,不仅数量大 ,而且种类繁多。这些微生物从胎儿出生后 ,就会进入肠道内 ,构成了人体的原籍菌群。在不同的部位 ,菌群的组成和数量并不相同。而且 ,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处于不同的外环境时 ,肠道内菌群的组成和数量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 ,肠菌群自身 ,以及肠菌群和机体之间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肠菌群的平衡和稳定存在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脱污染小鼠的免疫功能指标与普通小鼠相比 ,显著降低 ,就是一个例证。根据肠菌群在…  相似文献   

12.
实验动物在通常条件下生活在微生物的环境中,当动物从母体的无菌的子宫中产出后,立即被周围的微生物所污染。其中有的微生物能从体内排除,而有的则能长期栖居在动物体内,构成共生或寄生的生物学状态。动物的胃肠道内居留着亿万细菌。这些细菌对宿主的生理代谢,组织形态,对疾病的抵抗力,对药物的效应,对致癌物的相互作用等等,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严重干扰动物实验的结果,所以必须把动物体内外的微生物调查清楚,并研究排除和控制这些微生物是极为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幼体和成体的皮肤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版纳鱼螈幼体和成体的皮肤均可分为表皮、真皮疏松层和真皮致密层;皮肤中含有粘液腺和颗粒腺;在不同发育阶段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其皮肤的各种组成成分在结构和厚度上存在着差异:成体和幼体都是头部的表皮最厚,尾部的最薄;幼体表皮各层细胞分化不明显,几无角化现象,成体表皮的各层细胞分化明显,表层细胞明显角化;成体躯干部皮肤最厚,头部最薄,幼体则是头部皮肤最厚,尾部最薄;幼体和成体的头部皮肤都分布有大量的粘液腺,颗粒腺分布较少;幼体的躯干部皮肤则主要分布着大量颗粒腺,尾部只有颗粒腺,未见粘液腺;成体躯干部和尾部皮肤均分布有大量的颗粒腺和粘液腺.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团水虱不同生长阶段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采用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构建团水虱幼体、稚体和成体三个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的16S r RNA基因测序文库,分析三个样品中的菌群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成体(T1)、稚体(T2)、幼体(T3)三个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样品共产生794个OTU,分别含646个、686个和156个OTU。分析显示,共检测到25个细菌门类,其中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梭杆菌门等3个优势菌门。变形菌门为三个样品的共同优势菌,在幼体、稚体和成体中分别占51.7%、55.1%和51.6%;拟杆菌门为稚体(30.21%)和成体(38.57%)的次优势菌门,在幼体肠道内低于5%;梭杆菌门在幼体体内占37.8%,是幼体的次优势菌门,但在稚体和成体体内均低于2%。幼体与其他两个生长阶段的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与稚体和成体的共有OTU数量,占检测到的OTU总数的比例均低于25%。其中稚体肠道细菌有着最高丰富度及多样性,其Chao指数为697.15、Shannon指数为4.69,最低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035 1,而幼体肠道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最低。研究结果表明,团水虱肠道菌群种类丰富,幼体肠道菌群种类及其多样性与稚体、成体差异明显;菌群变化与各生长阶段团水虱生活习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各种微生物,在正常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存在着一定种类与数量的微生物.即使出生前处于无菌环境中的胎儿,在出生经过产道时,皮肤也会被微生物污染.出生后开始吞咽和呼吸,此时外界微生物即随之进入呼吸道及肠道.所以人的皮肤、粘膜及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均有微生物的存在.这些微生物绝大部分为细菌.在体表存在的细菌有:  相似文献   

16.
小型食草动物的结肠分离机制及其食粪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食草动物发酵部位的不同 ,动物对食物的消化方式一般分为前肠发酵和后肠发酵 ,这些动物分别称为前肠发酵动物和后肠发酵动物。大型后肠发酵动物 (体重 >2 5kg)的主要发酵部位是前结肠 ,Hume和Warner[12 ] 称之为“结肠发酵动物” ;小型后肠发酵动物 (体重 <10kg)的主要发酵部位是盲肠 ,称之为“盲肠发酵动物”[12 ] 。多数食草动物都不能依靠自身的消化酶完全消化纤维食物 ,而植物的大部分结构和营养贮存部位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 ,动物自身不易消化这些化合物 ,只能通过与某些微生物 (细菌、真菌等 )共生 ,使得…  相似文献   

17.
《生命世界》2012,(1):43
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而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大致包括细菌、真菌、藻类、病毒等。我们生活的世界,除了动物和植物外,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不论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还是我们体内都有大量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种类繁多,数目庞大,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微生物打交道。人从出生后就生活在有菌环境中,因此,皮  相似文献   

18.
核移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动物克隆,但是克隆动物的成活率仍然很低。许多克隆胚胎死于妊娠期,少部分能发育到期,正常出生,但多数在出生后由于心肺和消化道的问题,很快就夭折,有些克隆动物有异常表型,如出生时体重和胎盘过大等。研究发现,在同种克隆动物实验中用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作为核供体,发育到期的克隆动物比例明显高于体细胞,并且用杂交一代的小鼠ES细胞为核供体,绝大多数克隆仔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观点认为雌性哺乳动物在出生后即失去产生新生殖细胞的能力,但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多种出生后的哺乳动物卵巢内成功分离并培养到一类生殖细胞,这类细胞具有自我增殖和分化成卵母细胞的能力,从而确认出生后的哺乳类动物卵巢内存在雌性生殖干细胞的事实。该文拟从雌性生殖干细胞的研究历史及发现,生殖界对雌性生殖干细胞的质疑,近年来雌性生殖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以及当前雌性生殖干细胞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20.
胎仔数是影响哺乳动物繁殖率的基本参数 ,与动物的生活史变量密切相关。胎仔数及其相关的生活史变量 ,包括后代的质量、幼体的生存、母体的体重及母体的生存等 ,共同影响繁殖适合度。简述了胎仔数与生活史变量关系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的选择 ,着重介绍了胎仔数与幼体和母体生活史变量的关系 :胎仔数与后代的质量呈负相关 ,后代的质量又决定了幼体的生存 ;胎仔数与母体体重相关不显著 ,而且可能对母体的生存产生负面影响。有关胎仔数与其生活史变量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更多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的交叉运用将补充和完善胎仔数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