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鑫  程彪  黄昆 《生命科学》2010,(6):567-574
由蛋白错误折叠后聚集所产生的淀粉样蛋白沉积是导致老年痴呆症、疯牛病、2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由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 amyloid polypeptide,IAPP)所形成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具有破坏胰岛β细胞膜结构、诱导β细胞凋亡和损伤β细胞功能的作用,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原因之一。对IAPP的聚集性、聚集体的结构,以及其对β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不但有助于明确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而且最新研究也表明抑制IAPP的聚集可有效减少β细胞的凋亡,提高胰岛移植的成功率。因此,IAPP已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中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靶点。该文对IAPP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棕榈酸损伤的胰岛βTC3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并筛查出小檗碱起保护作用的有效浓度及合适的作用时间。方法:以胰岛βTC3细胞为研究对象,用棕榈酸构建脂毒性模型,MTT法筛选小檗碱起保护作用的有效浓度及时间;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胰岛βTC3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0.001-1μmol/L小檗碱作用βTC3细胞24、48、72 h,对细胞增殖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5);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低浓度小檗碱对βTC3细胞的保护作用增加,而1μmol/L浓度保护作用下降,10μmol/L及以上浓度出现细胞毒性作用(与对照组相比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2棕榈酸(0.2-1.0 mmol/L)对βTC3细胞的损伤作用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P0.05)。3棕榈酸处理βTC3细胞不同时间后,小檗碱治疗组较模型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小檗碱对脂毒性损伤的胰岛βTC3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脂毒性作用时间越短,小檗碱的保护作用越好,随着脂毒性作用时间的延长,小檗碱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因此,建议临床上在脂代谢紊乱早期给予小檗碱干预以减轻甚至逆转游离脂肪酸导致的胰岛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细胞毒性研究认为Cd2+的释放是硒化镉(CdSe)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机制之一,而Se2-阴离子在纳米粒子中的毒性机制未知。作者研究了硒代硫酸钠(selenosulfate(SSeO3)2-)对HL60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发现10μmol/L的硒代硫酸钠可以显著抑制细胞活力,诱导细胞凋亡,出现了染色质凝聚、DNA ladder和G0/G1凋亡亚峰。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的同时,促凋亡蛋白Bax的免疫荧光增加。结果表明还原态的Se2-阴离子有显著的细胞毒性作用,可以诱导HL60细胞凋亡。同时也暗示Se2-阴离子的释放可能是含Se2-纳米粒子(比如硒化镉的量子点)细胞毒性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雷诺嗪对高糖高脂诱导的NIT-1胰岛β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雷诺嗪保护胰岛β细胞的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的雷诺嗪对体外培养及高糖高脂诱导的NIT-1胰岛β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IT-1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因子Caspase-3活化片段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的雷诺嗪对NIT-1胰岛β细胞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低浓度雷诺嗪对细胞凋亡无明显保护作用,随浓度升高保护作用明显.在培养基中加入高脂高糖及高浓度的雷诺嗪(5μmol/L)共同培养24h,雷诺嗪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高脂高糖单独作用组(P<0.01),同时相对于高糖高脂组,激活型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雷诺嗪能抑制高糖高脂诱导的NIT-1胰岛β细胞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雷诺嗪对Caspase-3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小檗碱(Berberine,BBR)在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胰岛β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中的角色及分子机制。方法:BBR和PA单独或联合处理敲低PTEN的βTC6细胞,利用MTT、Caspase-3活性检测、流式细胞术、ROS含量检测、硝基酪氨酸定量等测定各实验分组的细胞凋亡程度并比较彼此氧化应激水平,利用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PTEN、AMPK、Nrf2的表达变化。此外,我们还评估了BBR是否可以缓解糖尿病小鼠全身炎症状态和胰岛细胞凋亡,并再次验证了BBR对糖尿病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BBR通过降低PTEN同时升高Nrf2的表达,进而减轻PA诱导胰岛βTC6细胞ROS以及硝基酪氨酸积累,降低PA诱导性Caspase-3升高。干扰PTEN表达可以与BBR发生协同效应,即协同降低氧化应激性凋亡。经动物实验发现BBR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以及血清IL-6水平,同时在转录水平降低小鼠胰腺PTEN并上调Nrf2,TUNEL实验发现BBR可以明显抑制糖尿病小鼠胰岛细胞凋亡,而二甲双胍(Metformin, Met)未发现抑制效应。结论:BBR通过下调PTEN并上调Nrf2的表达来发挥对PA引起的βTC6细胞氧化应激以及凋亡的保护作用,而沉默PTEN可反过来与BBR形成协同保护作用。BBR与MET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没有差异性,但BBR可以额外地通过PTEN/Nrf2途径发挥抗炎及抗氧化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6.
吕承安  王若然  孟卓贤 《遗传》2022,(10):840-852
近年来,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发病率迅速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危机。最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是导致T2D及其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经历从代偿到失代偿的动态变化;其中,代谢应激反应,如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tress)、氧化应激(oxidativestress)和炎症(inflammation)是β细胞功能变化的关键调控机制。本文总结了β细胞功能在2型糖尿病病程中动态变化的研究进展,以期深化对2型糖尿病分子机制的理解,为精准诊断和临床干预2型糖尿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脂联素(Adiponectin)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组织特异分泌的一个具有重要功能的细胞因子.最近研究发现脂联素可能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抑制β细胞凋亡等机制抑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深入研究胰岛β细胞脂联素及脂联素受体的作用和调节机制,可为糖尿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姚艳丽  冯凭 《生命的化学》2005,25(4):316-317
近年来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胰岛β细胞的分化、增殖均起重要作用,包括抑制β细胞凋亡、刺激β细胞增生、诱导干细胞分化为胰腺内分泌细胞,从而使被破坏的胰岛细胞恢复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这些作用为其治疗Ⅰ型糖尿病提供了证据,使其成为Ⅰ型糖尿病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乌蕨醇提取物对1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以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1型糖尿病模型组、乌蕨醇提取物低剂量组(30 mg/kg)和高剂量组(60 mg/kg)。分别用生理盐水及乌蕨醇提取物每天灌胃1次,连续28 d,灌胃容积为20 m L/kg。结果证明,乌蕨醇提取物可减缓STZ致1型糖尿病大鼠体重的负增长,降低空腹血糖水平(P 0. 05);升高胰岛素及葡萄糖激酶(GCK)含量;降低醛糖还原酶(AR)含量(P 0. 05)。同时,胰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乌蕨提取物高、低剂量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数目较1型糖尿病模型组显著增多,胰岛及外分泌腺萎缩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提示乌蕨提取物可显著降低STZ致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其降糖作用可能与升高糖尿病大鼠血清葡萄糖激酶含量和降低AR含量、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损伤、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乌蕨醇提取物对1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以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1型糖尿病模型组、乌蕨醇提取物低剂量组(30 mg/kg)和高剂量组(60 mg/kg)。分别用生理盐水及乌蕨醇提取物每天灌胃1次,连续28 d,灌胃容积为20 m L/kg。结果证明,乌蕨醇提取物可减缓STZ致1型糖尿病大鼠体重的负增长,降低空腹血糖水平(P <0. 05);升高胰岛素及葡萄糖激酶(GCK)含量;降低醛糖还原酶(AR)含量(P <0. 05)。同时,胰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乌蕨提取物高、低剂量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数目较1型糖尿病模型组显著增多,胰岛及外分泌腺萎缩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提示乌蕨提取物可显著降低STZ致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其降糖作用可能与升高糖尿病大鼠血清葡萄糖激酶含量和降低AR含量、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损伤、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促胰岛素分泌活性肽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和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等作用。研究这些活性肽功效的细胞信号转导及其分子机制,将为进一步研究及开发高效、低毒副作用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奠定理论基础。该文综述了部分促胰岛素分泌活性肽对胰岛β细胞作用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为进一步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目的是在斑马鱼体内建立符合高通量药物筛选条件的胰岛β细胞破坏模型,用于筛选出针对糖尿病胰岛β细胞再生的药物。利用胰岛素-硝基还原酶-绿色荧光蛋白(insulin-nfs B-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INS-nfs B-GFP)转基因系F1/F2代胚胎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根据胚胎时相大小分为3个大组,B组受精后24 h(24 hours postfertilization,24 hpf)、C组受精后36 h(36 hours postfertilization,36 hpf)、D组受精后48 h(48 hours postfertilization,48 hpf),分别在不同毫摩尔(mmol/L)浓度(5 mmol/L,7.5 mmol/L,10 mmol/L,15 mmol/L)的甲硝唑中孵育24~48 h,通过体式倒置荧光显微镜和共焦显微镜观察斑马鱼胰岛β细胞破坏及荧光表达的情况,同时用原位杂交方法进一步在分子水平证实。结果显示,斑马鱼胚胎36 hpf加10 mmol/L浓度的甲硝唑并孵育36 h,荧光明显消失,并且畸形率和死亡率较低,是创造胰岛条件β细胞破坏的转基因斑马鱼模型的理想条件,在此基础上去甲硝唑10~86 h后继续观察胰岛β细胞再生,结果发现在去除甲硝唑24 h(即斑马鱼胚胎96 hpf)时胰岛β细胞开始再生。本模型的建立对于糖尿病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这一条件使高通量筛选具有胰岛功能恢复作用药物成为可能,将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氧化应激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氧化应激与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搞(Insulin Resistance,IR)、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而氧化应激可以直接及间接激活细胞内的一系列应激信号通路,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c-Jun氨基端激酶(NH-terminal Jun kinase,JNK)、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这些应激通路的激活可以产生以下结果:(1)阻断胰岛素作用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2)降低胰岛素基因表达水平,致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减少;(3)促进胰岛β细胞凋亡等.本文针对氧化应激诱导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等机制加以综述,以便进一步阐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glucogen-like peptide-1,GLP-1)在胰岛素分泌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在改善β细胞功能方面有着令人瞩目的效应,但有关其作用机制尚需更深入研究。本研究探讨GLP-1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大鼠模型胰岛细胞损伤的影响,观察GLP-1在T2DM大鼠胰岛细胞凋亡损伤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HE染色结果发现,糖尿病大鼠胰岛损伤。ELISA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大鼠血清中GLP-1表达水平上调。放射免疫结果表明,GLP-1和谷氧还蛋白1(Grx1)促进HIT-T 15细胞分泌胰岛素,Cd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糖尿病大鼠GLP-1加药处理后,各组与糖尿病组相比,药物提高了Grx1和胰岛素表达水平,降低了胰高血糖素表达水平,同时降低了活性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本研究结果提示,GLP-1在肥胖T2DM大鼠胰岛细胞凋亡中起保护作用,同时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其机制可能与Grx1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Tfh)在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Non-obese Diabetic mice,NO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NOD小鼠按血糖值分为胰岛炎组(血糖浓度≤9 mmol/L)及糖尿病组(血糖浓度≥20 mmol/L)。ELISA法检测各组中糖尿病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65-kda glutamate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65Ab)、抗胰岛素自身抗体(Insulin autoantibody,IA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B细胞型淋巴瘤6蛋白(B-cell lymphoma 6 protein,Bcl-6)及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ICOS)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及脾脏Tfh细胞水平。结果:糖尿病组NOD鼠自身抗体GAD65Ab(1.21±0.23 nmol/L)、IAA(0.96±0.12 nmol/L)浓度较胰岛炎组(0.32±0.09 nmol/L,0.25±0.06 nmol/L)均有明显升高;糖尿病组NOD鼠Bcl-6及ICOS表达较胰岛炎组NOD鼠有明显升高,外周血和脾脏Tfh细胞水平糖尿病组NOD鼠(24.55%)较胰岛炎组NOD鼠(4.27%)升高明显。结论:NOD小鼠自发糖尿病与自身抗体浓度升高相关,Tfh细胞可能参与NOD鼠糖尿病发生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胰岛β细胞机能失调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关键所在,而细胞内胆固醇积聚是2型糖尿病β细胞机能失调的发生机制.胆固醇转运体———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缺乏,导致胰岛内胆固醇增加及胰岛素分泌受损,这表明胆固醇流出受损导致β细胞发生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90%以上的糖尿病为Ⅱ型糖尿病。在Ⅱ型糖尿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胰岛β-细胞出现功能障碍甚至凋亡或死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其原因除涉及到基因外,还与胰岛β-细咆的抗氧化能力、糖毒性和脂毒性育关,而糖毒性和脂毒性机制涉及到氧化胁迫。  相似文献   

18.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是肠道L细胞分泌的一种重要的肠促胰岛素.大量研究表明,除刺激胰岛素分泌外,GLP-1可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抑制β细胞凋亡而增加胰岛β细胞量,本文就其相关分子信号转导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或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缺陷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黄酮类化合物在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靶点多、机制复杂,尚难完全阐明。因此,明确黄酮类单体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十分重要。黄酮类化合物可作用于胰腺β细胞、肝细胞、脂肪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中的多个靶点和不同的信号通路。本文分类综述了近年来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抗2型糖尿病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和胰岛素抵抗是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目前的抗糖尿病药物没有针对糖尿病发病的关键环节,只能解除或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该疾病.干细胞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原位再生,提高胰岛β细胞自噬能力、调节胰岛巨噬细胞功能修复受损的胰岛β细胞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通过多种途径活化骨骼肌、脂肪和肝脏IRS(1)-AKT-GLUT4信号通路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为糖尿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我国研究者针对不同来源的干细胞使用不同输注方式治疗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