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微生物对烟叶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菌株不同浓度、不同菌株、及同浓度不同菌株的等量组合处理过的烟叶放置一段时间未经发酵与发酵后对蛋白质检测,结果表明降解K326中部碎烟叶蛋白质的处理中Y菌株106浓度降解率最高,为18.81%;处理烟叶发酵后,降解率最高的处理是S5菌株107浓度,高达24.46%。K326上部碎烟叶处理后检测结果表明,对蛋白质降解率最高的处理是Y与S8混合,降解率为8.98%;K326上部碎烟叶处理发酵后检测结果表明,S8菌株108浓度处理降解率最高,达24.09%,其次为S5菌株108浓度处理降解率达23.48%。整叶处理结果表明S8降解蛋白质效果最好,降解率达5.17%;整叶处理烟叶发酵后检测S5对烟叶降解率最高,为5.17%。  相似文献   

3.
烟叶微生物及其在烟叶发酵和醇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微生物在烟叶发酵和醇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烟叶微生物概况及其在烟叶发酵和醇化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烟叶微生物的区系划分、烟叶发酵和醇化过程中微生物动态变化以及外源添加微生物的应用方法。阐述了微生物在缩短烟叶发酵和醇化周期、改善烟叶品质、降低烟叶有害物质和提高烟叶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最后,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以东北传统发酵豆酱为研究对象,分析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分别选择发酵豆酱0、35、65、75和105 d(成品豆酱)作为研究材料,通过PCR-DGGE分析微生物多样性,检测了豆酱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和氨基酸态氮的变化。结果表明,豆酱发酵过程中主要优势细菌为芽孢杆菌和乳酸菌,芽孢杆菌包括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淀粉液化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的近缘种等;主要乳酸菌为乳球菌、明串珠菌、魏斯氏菌等种属细菌的近缘种;东北豆酱发酵过程中优势真菌为米曲霉、散囊菌和谢瓦氏曲霉的近缘种,随发酵时间延长数量逐渐减少;粗蛋白相对含量先略有平稳上升后下降,最后成品酱粗蛋白含量下降为24.76%;氨基态氮含量一直在增加,成品酱中为101.2 g/kg。  相似文献   

5.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利用单糖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多种发酵常见微生物对单糖的利用差异(尤其是葡萄糖/果糖利用差异)。并在分子生物学层面,从转运和磷酸化两个角度分析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通过定位与此相关的特殊操纵子或编码基因,能够帮助实现工业微生物的改造,从而使多种非葡萄糖基生物质能源得到有效利用,对能源模式的转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有关普洱茶后发酵生产与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以及主要微生物的生长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综述。指出加强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基础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建立普洱茶后发酵菌物库,重视对影响普洱茶品质的菌物开展系统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淀粉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淀粉酶同工酶染色,分析不同发酵期曲样以及从中分离的菌株的淀粉酶,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淀粉酶的R_f值不同。细菌淀粉酶分子量一般大于霉菌和酵母淀粉酶。曲心酶谱较稳定,只含霉菌淀粉酶。曲皮含有霉菌和细菌两类淀粉酶。成品曲中以霉菌淀粉酶为主。本文的方法可用于研究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酸奶发酵过程中抗生素对酸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7种抗生素对发酵产酸奶的酸度影响。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按1∶1菌浓度比来发酵牛奶,NaOH滴定其酸度。结果表明:头孢噻呋钠、青霉素G钾盐、硫酸链霉素、盐酸土霉素、硫氰酸红霉素对发酵生产酸奶的临界质量浓度点分别为0.012 5、0.25、30、0.125和2.5 mg/L;硫酸庆大霉素和磺胺嘧啶的临界质量浓度点高于200 mg/L;抗生素的浓度低于临界浓度点,酸奶的酸度在80°T到100°T之间。实验证明:在酸奶发酵过程中加入抗生素对酸奶酸度的变化趋势稳定,利用酸度来判断抗生素的浓度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发酵过程中溶氧浓度对D-核糖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固定不同溶氧浓度(DOT)对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lus)进行分批发酵的过程参数变化的比较,发现发酵前期与后期对氧的需求不尽相同,探讨了氧代谢途径及溶氧浓度对核糖发酵的影响机理,并提出分阶段供氧模式。结果表明,发酵时间44h后,整个发酵过程保持了较高的核糖产率和葡萄糖消耗率,最终核糖产量和细胞生成量分别提高了5.0%和18.8%。  相似文献   

10.
王正  王石垒  吴群  徐岩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11):4167-4177
[背景] 在白酒发酵过程中,原料中的谷物蛋白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氮源等营养物质,进而形成多种代谢产物。谷物蛋白可分为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然而,谷物蛋白对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多样性的调控尚不明确。[目的] 揭示白酒发酵过程中与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多样性显著相关的关键谷物蛋白种类及其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Osborne法测定不同品种高粱中谷物蛋白的组成;采用多组学联用技术解析4种高粱在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及代谢产物多样性;通过模拟发酵揭示原料中影响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多样性的关键蛋白。[结果] 4种高粱中的谷物蛋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ANOSIM:R=0.85,P=0.001);4种高粱在发酵第5天时,S4高粱的细菌多样性显著(P<0.05)高于其他3种高粱,S3高粱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多样性显著(P<0.05)高于其他3种高粱;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与发酵第5天的优势细菌多样性(R2=0.34,P<0.05;R2=0.58,P<0.05)和代谢产物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R2=0.58,P<0.05;R2=0.36,P<0.05),被定义为关键蛋白;模拟发酵实验验证了优势细菌多样性和代谢产物多样性可随着2种关键蛋白即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的升高而升高。当清蛋白含量在3.0 g/L时,优势细菌多样性及代谢产物多样性可分别达到0.72和0.65;当球蛋白含量在3.0 g/L时,优势细菌多样性及代谢产物多样性可分别达到0.66和0.81。[结论] 研究揭示了酿造原料中的清蛋白和球蛋白对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及代谢产物多样性的调控作用,为提高白酒发酵的可控性及质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土霉素残留对蔬菜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和代谢产物动力学的影响,为评估抗生素残留对蔬菜发酵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土霉素残留;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酸、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挥发性成分和高通量技术测定微生物种类。【结果】蔬菜自然发酵过程中,土霉素残留从4.00 mg/L下降到2.53 mg/L;不含抗生素残留的蔬菜发酵含有同型和异型乳酸发酵,而土霉素残留的蔬菜发酵仅含有同型乳酸发酵;同时,其特征微生物由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转变为Lactobacillus paratarrginis、Lactobacillus buchneri和Lactobacillus kisonensis;土霉素残留明显影响了乳酸、柠檬酸、乙酸、香茅醇、3-辛醇、异硫氰酸烯丙酯、乙酸香叶酯、乙烯基硬脂醚和异硫氰酸苯乙酯等代谢产物的含量。【结论】土霉素残留影响了蔬菜乳酸发酵的类型、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有机酸和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因此应将抗生素残留纳入发酵蔬菜原料的质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有机垃圾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采用最大概率法和平板计数法[1] 测定城市有机垃圾堆肥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实验表明 :中、高温好氧细菌在前 7d呈上升趋势 ,在第 7d达其最大值为 1.32× 10 13 /g干垃圾 ;随后 ,其数量随着氧含量的降低而逐渐下降。厌氧菌在前 10d呈上升趋势 ,到第 10d达到最大值 7.5 1× 10 5/ g干垃圾 ;随后随着营养物质的减少而减少。停止通气后 ,好氧菌中的兼性厌氧菌逐渐增多 ,严格好氧菌逐渐减少 ;厌氧菌中的兼性厌氧菌逐渐减少 ,而严格厌氧菌逐渐增多。高温放线菌 ,中温好、厌氧纤维素菌和高温好氧纤维素菌在发酵的前 4d均呈上升趋势 ,随即逐渐下降。中温放线菌和真菌只在发酵之初存在 ,其数量随着温度的上升和氧含量的下降而迅速下降至零。高温厌氧纤维素菌的数量一直在慢慢上升  相似文献   

13.
对拟干酪乳杆菌发酵产乳酸的过程进行研究,通过改变不同的通气量(不通气、0.1vvm、0.2 vvm、0.5 vvm)确定0.1vvm的通气量最有利于产生乳酸;再通过优化通气策略,在发酵0~15 h不通空气,15~50 h通0.1 vvm空气使得乳酸的产量比全程通0.1 vvm空气又提高了11.7%,同时乳酸产率也提高了16.2%。最后通过对胞内NAD~+、NADH、乳酸脱氢酶和NADH氧化酶活性、以及发酵过程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变化进行分析,阐述了通气影响乳酸发酵过程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发酵对豆芽汁中大豆异黄酮含量及组分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检测波长260 nm,测定豆芽汁中金省异黄素、大豆黄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通过发酵处理后,豆浆中总大豆异黄酮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大豆异黄酮甙元的浓度较未经过发酵处理的豆浆组明显增加(P<0.05);而大豆异黄酮糖甙的浓度却明显降低(P<0.05).结论豆浆中的大豆异黄酮糖甙在双歧杆菌的β葡萄糖苷酶作用下水解为异黄酮甙元,异常酮甙元的浓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烟叶陈化过程可培养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烟叶陈化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目的】研究烟叶表面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和化学成分之间的联系。【方法】以储存于贵阳库、坛厂库、茅台库的烟叶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陈化时间的烟叶样品进行微生物分离,采用rDNA条形码技术对微生物优势菌株进行物种鉴定,利用FAPROTAX和FUNGuild数据库分别对细菌和真菌进行功能注释,并结合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43个烟叶样品中共分离到189株优势细菌菌株和229株优势真菌菌株,其中细菌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种群,真菌以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为优势种群。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优势种群和优势功能类群比例逐渐降低,主要化学成分与微生物群落变化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微生物功能群通过结构变化推动烟叶陈化进程,同时陈化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功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实验室自制秸秆蓝藻混合厌氧反应装置进行沼气发酵实验,利用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对不同产气阶段的细菌和古菌的优势菌群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产气阶段细菌优势种类存在差异,供试秸秆沼气反应器阶段细菌种类较为丰富,分属于6个门:产气初始阶段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为51.76%;产气高峰阶段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为47.13%;产气结束阶段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为28.89%;此外,还包括绿弯菌门、螺旋体门、绿菌门的细菌。(2)古菌种类明显少于细菌,均属于甲烷微菌纲(Methanomicrobia)、甲烷杆菌纲(Methanobacteria)和热原体纲(Thermoplasmata)。秸秆蓝藻沼气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阐明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为秸秆沼气工程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有机垃圾的发酵过程涉及多种微生物的共同参与,对这些微生物进行研究,有利于研究新型的垃圾处理办法,减少城市污染。在研究中,可以采用平板计数法计算微生物的数量,观察垃圾发酵的不同时期微生物种类,分析微生物对垃圾发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恒温恒湿箱内对海南光村茄衣发酵42 d,并对整个过程中烟叶表面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研究探讨了茄衣人工发酵过程中叶面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茄衣人工发酵过程中细菌为优势菌群,霉菌所占比例很小,没有检测出放线菌和酵母菌;所有细菌均为芽孢杆菌,数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巨大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环状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茄衣表面各菌种数量在发酵过程前24 d内呈急剧下降趋势;巨大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雪茄茄衣人工发酵中的优势菌种,分别占芽孢杆菌数量的50%以上和19%左右。  相似文献   

19.
装烟密度对烟叶烘烤过程中几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设计的电热式温湿自控密集烤烟箱,检测装烟密度对烟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影响的结果表明,装烟密度为55~65kg·m-3的POD、APX和GR的活性较强,MDA含量较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处理间差异不大。烟叶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有提高。  相似文献   

20.
土霉素对堆肥过程中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智学  谷洁  高华  王小娟  陈琳  胡婷 《生态学报》2013,33(21):6957-6966
摘 要;以猪粪和秸秆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土霉素对堆肥温度、种子发芽指数、C/N、纤维素酶、脲酶、过氧化氢酶以及微生物群落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0 mg/kg (对照处理)的堆肥在第 2 天上升到 50 ℃以上, 维持了 5 d,达到了无害化处理的要求。35 mg/kg 土霉素处理(A1 处理)第 4 天升到 51.0 ℃,其高温期维持了 1 d。70 mg/kg 土霉素处理(A2 处理)第 3 天升到 50 ℃以上,高温期维持了 2 d。105 mg/kg 土霉素处理(A3 处理)和 140 mg/kg 土霉素处理(A4 处理)的温度在整个堆肥期间均未达到 50 ℃。在堆肥结束时各个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数均达到 80 % 以上。CK(Control check, 对照处理)、A1、A2、A3 和 A4 处理的 C/N 由 34.50 分别降为 16.64、16.07、19.48、18.45 和 19.83。堆肥的第 1 天,A1、A2、A3 和 A4 处理对纤维素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 60.30%、21.30%、48.81% 和 76.05%,第 3 天,土霉素对纤维素酶活性起促进作用,在 4—30 d,A3、A4 处理对纤维素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在堆肥的前期(1—3 d),土霉素刺激脲酶活性,随着堆肥时间的延长,土霉素对脲酶活性由刺激变为抑制作用,在第 18—30 天 A3、A4 处理与 CK 相比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堆肥第 1 天到第 18 天,土霉素基本上促进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堆肥 18 d 之后土霉素对过氧化氢酶起着是抑制作用。用 Biolog (ECO Microplate)方法研究了土霉素对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升温期 CK 处理的 AWCD (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 平均颜色变化率)在培养 60 h 之后大于其他处理,高温期 A2 处理的 AWCD 值最高,在降温期 CK 的 AWCD 值一直是最高的。对 Shannon 指数进行分析显示,堆肥的初始阶段土霉素降低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土霉素增加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对微生物利用六大类碳源分析表明, 140 mg/kg 的土霉素浓度能够改变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