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发酵性丝孢酵母菌株以木薯淀粉水解液为原料合成微生物油脂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确定影响油脂产量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对其进行条件优化。结果表明,发酵温度、C/N、pH对油脂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产油脂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78°C、C/N 126.18、pH 6.69,油脂产量达到14.88g/L,比优化前提高了28.6%。同时,气相色谱分析表明,微生物油脂脂肪酸组成成分主要包括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酯等,是优良的生物柴油制备原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市售婴儿配方乳粉的油脂配料使用情况及脂肪酸提供情况,为提升婴儿配方乳粉的营养水平及制定产品相关标准提供参考。方法:多渠道收集婴儿配方乳粉标签信息,统计分析油脂配料的种类、组合、最高添加量构成比及标识含量,比较全脂乳产品与脱脂乳产品、牛乳基产品与羊乳基产品、高必需脂肪酸产品与全部产品间的差异。均数和率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共纳入269个婴儿配方乳粉。配料表分析显示,85%的产品使用了4种及以上的油脂配料,葵花籽油和椰子油在全部产品中的添加率最高,分别为88%、76%。牛、羊乳基配方粉的油脂配料使用情况存在差异,牛乳基配方粉中脂肪、亚油酸及α-亚麻酸的标识含量略高于羊乳基配方粉(P<0.05)。脱脂乳配方粉中,棕榈油添加率为32%,显著高于全脂乳产品 (P<0.05)。44例使用了棕榈油的产品中仅有4例强化了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结论:牛、羊乳基配方粉中的必需脂肪酸标识含量基本一致。现市售婴儿配方乳粉以多种油脂组合使用的方式,以尽可能模拟母乳脂肪酸模式,但有些油脂类原料使用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食用油脂标准修订协作组成员单位 ,对 1 995~ 1 998年地产大豆植物油的检测结果做了较全面、系统的分析。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来源 :随机采取黑龙江省浸出法生产大豆油厂成品库产品 1 49件。1 2 检验项目 :按GB2 71 6 - 88《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规定的检验项目 :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浸出油溶剂残留。1 3 检验方法 :按GB/T5 0 0 9《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检验方法》操作。2 结果与分析2 1  1 995~ 1 998年大豆植物油检测结果 (见表 1 )表 11995~ 1998年 149件食用植物油检测结果项 目 酸 价m…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2萃取真菌油脂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技术》2001,11(4):48-49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雅致枝霉的油脂,从最小样品需要量、处理样品能力及油脂得率等方面将其与索氏提取法进行综合对比评价,并对两种方法提取的雅致枝霉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索氏法的油脂得率最高,但耗时较长(>6h),样品需要量大(>2000mg),且提取的油脂中杂质较多;超临界CO2萃取法油脂得率较索氏法低,但提取的油脂中杂质较少,单位时间内样品处理能力强,是索氏法的6倍,且可处理微量样品(50mg).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油脂,均含12种已知脂肪酸,且每种脂肪酸的含量相近.综合各项指标考虑,超临界CO2萃取法优于索氏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真菌油脂提取方法,适合油脂及多不饱和脂肪酸高产株菌筛选的实际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5.
采用超临界CO2 萃取雅致枝霉的油脂 ,从最小样品需要量、处理样品能力及油脂得率等方面将其与索氏提取法进行综合对比评价 ,并对两种方法提取的雅致枝霉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索氏法的油脂得率最高 ,但耗时较长 (>6h) ,样品需要量大 (>2 0 0 0mg) ,且提取的油脂中杂质较多 ;超临界CO2 萃取法油脂得率较索氏法低 ,但提取的油脂中杂质较少 ,单位时间内样品处理能力强 ,是索氏法的 6倍 ,且可处理微量样品 (5 0mg)。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油脂 ,均含 12种已知脂肪酸 ,且每种脂肪酸的含量相近。综合各项指标考虑 ,超临界CO2 萃取法优于索氏法 ,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真菌油脂提取方法 ,适合油脂及多不饱和脂肪酸高产株菌筛选的实际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微生物油脂可作为制备绿色能源生物柴油的原料。对酵母微生物油脂的生物合成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以斯达油脂酵母Lipomyces starkeyi AS 2.1560为菌种进行微生物油脂生物合成。首先获得大量细胞,将细胞收集后,转移至葡萄糖溶液中进行油脂合成。结果 斯达油脂酵母可在不含有其他营养成分的葡萄糖溶液中快速合成油脂,细胞油脂含量可达到细胞干重的60%以上。菌龄对油脂生成影响不明显,糖浓度过高抑制油脂生成,40 g/L葡萄糖溶液中60 h合成油脂最多,达到65.2%,并有进一步积累的可能,在(0.5~6)×108个/mL,接种细胞的密度越大,油脂合成能力越低。合成油脂成分主要为棕榈酸和油酸。结论 斯达油脂酵母细胞增殖与油脂生物合成可分开进行,其油脂成分与普通动植物油脂成分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不同饲料模型下不同油脂对小鼠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为动物模型饲料油脂的选择、评价以及人类健康用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120只C57BL/6J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根据油脂供能设置两个水平,20%(低油脂供能水平)、30%(高油脂供能水平,推荐日常膳食脂肪供能比例不宜超过30%),每个油脂供能水平下分别选用猪油(...  相似文献   

8.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的临床实验方法和评价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是一种利用稀土离子及其螯合物作为示踪剂的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应用范围广的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研制了一种性能稳定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为了进一步将这一先进超微量物质检验技术推广于临床应用,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订的临床评价方案,选择放射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及Perkin Eimer Life Sciences公司的Auto DFLFIA-1235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作为比较方法,提出了三套检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性能的临床实验方法和评价方案。并利用其中的一套方案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方案可操作性强,结果可信,经济适用,可作为同类医疗检验仪器进行临床实验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含油脂废水中一株栗褐芽胞杆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含油脂废水中筛选鉴定出油脂降解菌。方法从含油脂废水中取样,通过分离、培养,筛选出以油脂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并能分解油脂的菌株,对其基因组16S DNA测序,在核酸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并进行生化反应,进行菌种的鉴定。结果从含油脂废水中筛选出8株微生物,最终筛选出1株油脂降解菌,鉴定为栗褐芽胞杆菌。结论从含油脂废水中筛选出1株栗褐芽胞杆菌,为下一步实验证实其分解油脂的作用和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产油酵母筛选以及胞内油脂含量测定的简便方法。【方法】利用尼罗红与胞内油脂成分结合后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荧光且荧光强弱与油脂含量相关的原理。通过在添加尼罗红的培养基中培养酵母,并观察菌落荧光的方法对385株深海酵母进行产油脂菌株筛选,利用26S rDNA D1/D2区序列分析方法对筛选获得的产油酵母菌株进行鉴定,并以其中的一株高产油脂酵母(2A00015)为试验菌株,建立了一套尼罗红染色快速测定油脂含量的方法。【结果】获得22株产油酵母,其中油脂含量最高可达62.9%,经分子鉴定后显示这22株酵母分别属于(Candida viswanathii)、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parapsilosis)、粘质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hansenii)、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以及Rhodosporidium paludigenum酵母。尼罗红染色快速测定油脂含量方法的最佳检测条件为:菌悬液OD600小于1.2,尼罗红浓度0.5 mg/L,染色时间5 min,激发波长488 nm,发射波长570 nm。该测定方法得到相对荧光强度与称重法得到油脂含量呈正相关性,R2=0.9637。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培养基中主要营养元素氮、磷、硫初始组合浓度对类波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s cf.polyphem D.J.Hibberd)生长、油脂积累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分别以NaNO_3、K_2HPO_4、MgSO_4为氮、磷、硫源,设置不同的营养盐初始组合浓度对其进行培养,采用干重法、重量法、气相色谱分析法、元素分析仪等依次对生物量、总脂、脂肪酸组成和细胞内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氮、磷、硫三者的初始组合浓度变化对类波氏真眼点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具有明显的影响,9 mmol/L NaNO_3、0.92 mmol/L K_2HPO_4、0.3 mmol/L MgSO_4营养条件下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为9.19 g/L;低氮、低磷胁迫或二者共同胁迫均促进其油脂积累,但低硫胁迫对油脂的积累影响不大,最大油脂含量出现在3 mmol/L NaNO_3、0.029 mmol/L K_2HPO_4、0.3 mmol/L MgSO_4条件下,为68.7%(DW)。此外,类波氏真眼点藻富含棕榈油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最大值达60.88%。选择合理的氮、磷、硫初始组合浓度能够有效促进其生长或油脂及棕榈油酸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应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对壶瓶山油脂植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发现壶瓶山油脂植物种类丰富(281种,隶属于70科184属).油脂植物不仅是植物油脂的主要来源,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根据植物的文化象征、药用功效和食用特点可以从壶瓶山油脂植物中选择性地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野菜,保健食品、民族药物.利用当地民族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四种真菌油脂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采用索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酸热法和有机溶剂法分别提取雅致枝霉、拉曼被孢霉、少根根霉、畸雌腐霉和橙黄红酵母的油脂,从样品要求、最小样品量、仪器要求、处理样品能力及油脂得率等方面对4种提取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索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和酸热法提取的雅致枝霉油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索氏法的油脂得率最高,但耗时较长;超临界CO2萃取法和酸热法的油脂得率相近,较索氏法略低,但酸热法更为简便,单位时间内样品处理能力强;有机溶剂法提取效果最差。我们建立的酸热法是一种适合油脂及多水饱和脂肪酸高产菌株筛选的简便、有效的真菌油脂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4.
恒化培养稀释率和碳氮比对圆红冬孢酵母油脂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恒化培养的方法,考察了稀释率(D)和碳氮比(mol/mol)对圆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toruloides AS 2.138 9积累油脂的影响。结果表明:稀释率增大,油脂含量和油脂得率降低。在D=0.02 h 1时油脂得率最大,为0.18 g油/g糖;D=0.14 h 1时油脂生成速率最大,为0.09 g/(L.h)。碳氮比增大,油脂含量略有增加。在C/N=92时油脂得率最大,为0.12 g油/g糖;C/N=32时油脂生成速率最大,为0.13 g/(L.h)。碳氮比对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明显,油脂的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总含量超过85%。  相似文献   

15.
培养条件对产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高产油菌株, 首先采用细胞形态学方法与细胞化学方法(苏丹III染色法)对4株高产油脂菌株进行初筛, 并通过索氏提取法对初筛菌株油脂含量进行分析, 确定M2菌株为实验菌株, 其油脂含量达53.09%。为了增加产油微生物油脂产量, 本试验考察了不同发酵条件对其细胞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优化工艺参数为: 10° Bx玉米皮渣水解液为培养基质, 0.2% NaNO3为氮源, pH 6.0、28oC下发酵培养6 d, 微生物油脂含量75.21%, 菌体生物量30.40 g/L, 油脂产量22.86 g/L。气相色谱分析表明该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与植物油相似, 主要含有16碳和18碳系脂肪酸, 可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68%, 可应用于医药化工领域。  相似文献   

16.
微藻油脂生产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油脂在"用"和"吃"的方面的需求也越大。如何获取更高产和更优质的油脂是各国研究人员都在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探讨和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微藻生产油脂的菌种特点、培养方法及油脂提取加工等最新研究成果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重要理化因子对小球藻生长和油脂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通气培养的方法研究了N、P、Fe3 、盐度、光照强度、温度对小球藻(Chlorella sp. XQ-200419)生长速率、生物量和油脂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N浓度对小球藻的生长和油脂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在KNO3浓度0.05—0.3g/L范围内,小球藻生长速率随N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并积累更多的生物量,而油脂含量随之递减,KNO3浓度为0.3g/L时,油脂产量最高。小球藻对P浓度变化的适应范围很大,K2HPO4浓度在10—160mg/L范围内,对小球藻的生长和油脂产量都没有显著影响。在小球藻培养后期补加不同浓度Fe3 对其生长速率没有显著影响,总脂含量随着Fe3 浓度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均比对照有极显著提高,Fe3 浓度为0.75mmol/L时油脂产量最高。盐度对小球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油脂含量先随着盐度的增大而提高,当NaCl浓度达到0.6mol/L, 油脂含量又显著降低;油脂含量和油脂产量均在盐度为0.2mol/L时最高。光照强度对处于生长后期的小球藻的生长影响不大,但影响其油脂积累,小球藻的油脂含量和产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显著提高,当光照强度增至280μmolm-2s-1时,油脂含量和油脂产量最高。温度对小球藻的生长速率、生物量、油脂含量和油脂产量都有显著的影响,在15-40℃范围内,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生长速率、生物量、油脂含量和油脂产量都经历了一个先上升然后下降的过程,适合小球藻生长、积累油脂的温度范围是20-35℃,30-35℃时油脂产量最高,40℃时生物量、油脂含量和产量都最低。理化因子对生长和油脂含量的影响分为两种情况:1. 温度、光强、铁浓度和盐度的影响表现为在适宜生长的条件下提高油脂含量,这种模式可以称为“适宜模式”;2. 氮浓度的影响表现为在不利于生长的条件下提高油脂含量,这种模式可以称为“胁迫模式”。两种模式都可以提高油脂含量,但是,只有适宜模式才可以提高油脂产量。在筛选小球藻优良产油藻种时要注意,只有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油脂含量高的藻种才具有高产油潜力。  相似文献   

18.
响应面法优化酿酒酵母产油脂条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响应面法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产油脂以及发酵条件优化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其产油脂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并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3个因素:柠檬酸,CaCl2和初始pH值。接着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以上3个因子的最大响应区域后,采用Box-Behnken设计以及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其优化后发酵条件为(w/v):葡萄糖15%,蛋白胨0.2%,酵母浸粉0.4%,柠檬酸0.471%,MgSO4·7H2O0.1%,ZnSO4·7H2O0.2%,CaCl20.025%,FeSO4·7H2O0.005%,初始pH值为6.74,180r/min,30°C培养96h。优化后的油脂产率(干重)达到14.55%,比在种子培养基中油脂产率4.76%提高了2倍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为了建立一个高效的高产油微藻诱变育种流程,微藻中油脂含量快速和准确的测定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首先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建立了直接检测干藻粉和培养液中小球藻油脂含量的方法,其信号强度与细胞中油脂含量存在特异的线性关系,干藻粉和藻液中油脂含量与信号值拟合的R2均高于0.99,说明该方法用于小球藻油脂含量的检测是准确和可行的。同时该方法与传统油脂测量方法相比,具有快速、简便和准确等优点。但其通量不及尼罗红染色法,因此,我们开发了将尼罗红染色法用于初筛,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用于复筛的新型高通量藻种复合筛选方法,并将此筛选方法应用于一种异养高产油原壳小球藻的诱变育种过程中。首先从3 098株诱变藻种中初筛得到108株具有较高油脂含量的藻株,然后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复筛得到9株高产油性能的藻株,其中一株甘油三酯含量超过20%,比原始藻株提高1倍,培养168 h后培养液油脂浓度达到5 g/L,证明此诱变育种流程不仅提高了筛选的效率还可靠且可行。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了解武功山地区油脂植物情况,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鉴定并结合文献的方法,对该区的油脂植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武功山地区共有野生油脂植物88科213属383种;形成以樟科、豆科、蔷薇科等为主的优势科类群,以胡椒属、卫矛属、花椒属等为主的优势属类群;生活习性以木本为主。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科以热带成分为主,属以温带成分为主,种的地理成分以中国特有分布最多;在分布格局上,垂直方向海拔在400~499 m范围内最多,水平方向以安福县分布油脂植物种类最多。武功山地区含油率超过30%的油脂植物高达116种,体现出该区的油脂植物具有较大的应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