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产肠毒素原性大肠杆菌(ETEC)是当前世界上的一个重要病原,虽然确切的调查资料尚难以得到,但据近来的研究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4亿腹泻病例,五岁以下儿童因之死亡的有70万。ETEC也是旅游者腹泻的一个重要病因。由于人们对这种病原的认识相当晚,因而近十年来才注意其菌苗的研制。 关于ETEC腹泻的致病机理常有评述,但简要说来,ETEC引起腹泻需要有两类毒力因子,即定居因子和肠毒素。病原体必须首先粘附到小肠的近测,这一过程是由称为定居因子抗原(CFA)的纤毛蛋白粘附素(adhesins)介导的。已经识别出许多这样的因子如CFA/I,CS1,CS2,CS3,CS4,CS5,CS6以及PCFO159:H4。早期的报  相似文献   

2.
在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的已知定居因子抗原(colonization factor antigen,CFA)中,CFA Ⅰ、CFA Ⅱ和CFA Ⅳ分布较广,是优势血清型。在上述的CFAs中,CFA Ⅰ为单一抗原组分,而CFA Ⅱ则有3种抗原组分,分别称为CS1、CS2和CS3。临床分离株中常以CS1/CS3、CS2/CS3或单独以CS3的形式出现,可见CS3是CFA Ⅱ阳性菌株的共同抗原成分。已知CS3是由分子质量60Mu的质粒编码的。从CS3基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木薯等31个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植物中,共鉴定出84个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基因,并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P5CS在内含子长度上差别较大,而在氨基酸长度、外显子数目、等电点和分子量上差别不大。(2)由于发生基因重复,在大多数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都有2个P5CS,而且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均发现P5CS1基因聚类在一组,而P5CS2基因聚类在另一组,支持P5CS1和P5CS2基因是独立起源,且该重复事件发生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分化之前。(3)在某些植物(如蒺藜苜蓿、大豆等)中存在3~7个P5CS基因,表明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分化之后P5CS基因又发生了多次重复事件,并将它们归纳为4种进化模式。(4)木薯中有2个P5CS基因,表达分析显示,MeP5CS1和MeP5CS2在叶片、叶柄、茎、须根和储藏根中均可检测到,其中MeP5CS1在叶片中表达较高,而MeP5CS2在茎和储藏根中表达较高。(5)干旱胁迫下,MeP5CS1仅在第一片完全展开叶中被显著诱导,而MeP5CS2在第一片完全展开叶和老叶中均能被显著诱导;低温胁迫下,MeP5CS1和MeP5CS2在不同组织中均能被显著诱导,但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研究表明,木薯的MeP5CS1和MeP5CS2基因在转录水平受到干旱、低温等非生物胁迫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了水溶性壳聚糖(C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CS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吸收光谱表现出明显的增色效应和较小的紫移;CS可以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理是CS与BSA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并且测定了在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6.92×106(298 K),5.01×106(308 K),3.31×106(318 K),CS与BSA以摩尔比1∶1结合。同时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CS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Δ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是植物渗透胁迫下谷氨酸途径合成脯氨酸的关键酶。该研究以石蒜(Lycoris radiata)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RACE方法结合RT-PCR技术克隆获得LrP5CS基因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LrP5CS基因全长2 521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2 139bp,编码713个氨基酸,预测编码蛋白质的分子量为77.19kD,等电点为6.34;LrP5CS是1个稳定的疏水蛋白,不含信号肽,不具有跨膜结构,具有AAK超基因家族和ALDH-SF超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LrP5CS与植物其他P5CS蛋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与海枣PdP5CS及油棕EgP5CS聚为一类,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LrP5CS在根、鳞茎和叶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鳞茎中的表达量最高。LrP5CS在20%聚乙二醇(PEG)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LrP5CS受PEG胁迫处理的诱导表达,其基因相对表达量在处理后6h达到最高;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LrP5CS基因相对表达量水平逐渐下调至对照水平。将LrP5CS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获得LrP5CS编码基因的大肠杆菌BL21(DE3)工程菌,通过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达产物发现成功表达目的蛋白。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LrP5CS基因功能及石蒜抗逆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给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CS)和抗氯喹株(CR)感染鼠腹腔注入~3H-丁二胺(0.74MB_q/鼠),4h后用荧光法与液闪法测定CS、CR感染RBC中产生的~3H-精脒量,以示精脒合成酶的活力(以dpra/10~9感染RBC表示),并观察了氯喹对酶活力的影响。两株感染RBC的酶活力在治疗前接近,CS为59 987.9±17403(16),CR为53818.4±15565(13)。氯喹治疗20h后CS与CR分别为20033±3260(8)与65304±20176(11)即CS酶活力降低66.6%,CR的活力不变,推测氯喹对两株疟原虫感染RBC精脒抑制的差异点是在精眯合成酶环节。  相似文献   

7.
正常及癫痫源性海马复合峰电位细胞丛状放电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发现清醒大鼠海马复合峰电位细胞(简称Cs细胞)的每一丛状放电中峰电位的数目(简称NSEB值)及丛内峰电位频率(简称IBSF值)是维持相对恒定的;大多数海马CS细胞具有其各自独特的NSEB及IBSF值的分布规律;不同类型的海马CS细胞之间(第Ⅰ型~第Ⅲ型)NSEB及IBSF值分布的差异较相同类型的CS细胞之间NSEB及IBSF值的差异更为显著。这提示大多数海马CS细胞具有其各自独特且相对恒定的丛状放电特征。侧脑室内注入致癫剂红藻氨酸后,在一定时间内可使正常海马CS细胞丛状放电的特征发生至少两方面的变化:(1)NSEB及IBSF值显著增大;(2)不同海马CS细胞之间NSEB及IBSF值的差异程度降低,从而使CS细胞表现出典型的高频癫痫样丛状放电。  相似文献   

8.
表达毒素源性大肠杆菌定居因子抗原CS6的一组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源毒素源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il ETEC)是引起婴幼儿及旅游者腹泻的主要致病菌。ETEC的致病因子包括定居因子抗原 (Colonization factor antigens,CFAs)和肠毒素。大多数ETEC菌株均能产生抗原特异的菌毛,介导细菌与宿主小肠粘膜表面并在粘膜表面上受体的结合,使得细菌能定殖于粘膜表面并在粘膜的功能性清除中存活下来。已经报道的定居因子抗原包括CFA/Ⅰ,CFA/Ⅱ、CFA/Ⅲ、CFA/Ⅳ(PCF8775)、PCF09和PCFO159等。CFA/Ⅰ和CFA/Ⅲ均由单一的菌毛亚基构成,CFA/Ⅱ、CFA/Ⅳ则由多种表面抗原(colisurface antigen,CS)复合而成。所有的CFA/Ⅳ阳性菌株均表达CS6抗原,其中有些同时表达CS4或CS5抗原。CS4和CS5都是直径6~7nm的菌毛,能引起人和牛血红细胞的甘露糖抗性的凝集反应(MRHA)。迄今为止,没有观祭到CS6明显的菌毛结构,CS6也不能引起MRHA阳性反应。然而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CS6是CFA/Ⅳ复合抗原中一种对定居作用最重要的抗原”,。本研究组已经通过分子克隆的手段获得了能分别表达CFA/Ⅰ和CS3抗原的重组菌株,用于人源ETEC疫苗的研究。本文报道了表达CS6菌毛抗原的DNA片段的克隆,并用免疫吸附制备的CS6抗血清测定了重组菌株表达的菌毛蛋白。  相似文献   

9.
冯贻安  崔志峰 《微生物学报》2008,35(2):0267-0271
真菌细胞壁几丁质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关键酶为几丁质合酶(CS)。近年来, 丝状真菌中的CS研究有了大的突破, 与酿酒酵母中只有3种CS不同, 丝状真菌中存在7种类别的CS。大部分临床和农业中重要的病原真菌都是丝状真菌, 文中对真菌中7种类别CS的结构和功能作了概述, 重点讨论了丝状真菌中重要的CS类别, 并介绍了CS作为抗真菌药物有效靶标的研究现状, 旨在为研究真菌CS及其抑制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晚花突变表型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遗传背景同为Wassilewskija(Ws-2)的7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晚花突变体(CS2235、CS2238、CS2239、CS2240、CS2246、CS2248和CS6208)为材料,通过干旱胁迫、盐胁迫和氧化胁迫实验,发现晚花突变体的耐旱、耐盐和耐氧化性都较野生型(wildtype,WT)强。对叶片失水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测定结果也表明,晚花突变体的保水能力和SOD活性均高于野生型。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SOD活性与耐氧化性、耐旱性、耐盐性之间呈正相关,耐旱性和耐盐性随耐氧化性增强而增强。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晚花突变体的表型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小牛血清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增殖的抑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小牛血清(CS)对法氏囊炎病毒(IBDV)蚀斑形成的抑制机制。CS与鸡胚细胞(CEF)作用后,CS中的抑制因子能被细胞吸收。这说明血清中的抑制因子可附着在CEF上。细胞预先用CS处理,则吸附病毒的能力明显降低。还发现,若把CS加入琼脂培养液中,则能抑制IBDV的蚀斑形成。这说明CS能抑制病毒对其周围细胞的感染。CS对IBDV蚀斑形成的抑制机制,不是由于抑制因子直接中和了病毒,而是因为抑制因子附着在细胞表面,占据了细胞的病毒受体,从而阻止了病毒附着于细咆,以致抑制了病毒蚀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人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F7 (SLAMF7/CS1)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高度表达。已有研究表明CS1是多发性骨髓瘤较为灵敏且特异的生物标志物。CAR-T细胞免疫疗法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新方法,其中CS1 CAR-T细胞免疫疗法针对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有较好的疗效。为了检测CS1 CAR-T细胞上CS1CAR的表达效率和探寻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辅助手段,文中制备了一种CS1-Fc融合蛋白。首先利用PCR技术从已有质粒中扩增得到CS1的胞外段序列,再通过重叠延伸PCR与人IgG1-Fc段相连。将重组片段连接至pMH3真核表达载体上,经酶切鉴定和DNA测序后,将重组质粒pMH3-CS1-Fc-his转染至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S)。经G418加压筛选和流式细胞术鉴定,证实CS1-Fc融合蛋白在CHO-S细胞中获得了表达。利用镍柱对CS1-Fc融合蛋白进行纯化,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70 kDa。流式细胞术和细胞计数分析结果显示,CS1-Fc融合蛋白能有效检测CS1 CAR的表达效率,证实了CS1-Fc融合蛋白对CS1 C...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晚花突变表型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以遗传背景同为Wassilewskija (Ws-2)的7个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晚花突变体(CS2235、CS2238、CS2239、CS2240、CS2246、CS2248和CS6208)为材料,通过干旱胁迫、盐胁迫和氧化胁迫实验, 发现晚花突变体的耐旱、耐盐和耐氧化性都较野生型(wildtype, WT)强。对叶片失水速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测定结果也表明, 晚花突变体的保水能力和SOD活性均高于野生型。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SOD活性与耐氧化性、耐旱性、耐盐性之间呈正相关, 耐旱性和耐盐性随耐氧化性增强而增强。实验结果表明, 这些晚花突变体的表型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对光谱探针亚甲蓝(MB)分别与硫酸化茯苓多糖(SP)、硫酸软骨素(CS)、透明质酸(HA)等多聚阴离子化合物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谱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CS等多聚阴离子化合物与MB相互作用机理及其与MB结合的功能基团,计算了MB与SP、CS最大结合数分别为54和73。研究结果表明MB与多聚阴离子化合物的磺酸基发生明显的结合反应,与羧基不能发生明显的结合反应,多聚阴离子化合物与MB结合的功能基团是磺酸基。  相似文献   

15.
采用RT-PCR技术从油茶中分离出一个柠檬酸合成酶基因,该基因的c DNA全长1 416 bp,编码471个氨基酸,推导的蛋白分子量为52.74 k D,理论等电点(PI)为6.95。同源比对显示其与其他植物的CS蛋白序列高度同源,将该基因命名为Co CS(Gen Bank登录号:KU161147)。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油茶Co CS与杜鹃和葡萄的CS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油茶受到低磷胁迫后根系Co CS基因的表达受到低磷诱导,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油茶品种不同组织(根、茎、叶)中的Co CS基因在不用磷处理下的表达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6.
鲤鱼年生殖周期斯坦尼氏小体重量和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鲤鱼 (Cyprinuscarpio)性腺指数 [GI ,(性腺重 /体重 )× 10 2 ]和斯坦尼氏小体 (corpuscleofStannius ,CS)指数 [CSI ,(CS重 /体重 )× 10 6],以及CS超微结构的变化做了一个年周期的跟踪观察。CSI与GI呈正相关 ;按囊泡和分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CS的生长期、分泌期和萎缩期在年周期中逐步演替。这种演替与光镜观察结果一致 ,提示与鲤鱼的繁殖周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的已知定居因子中,CS3是临床分离株中最常见的抗原之一。为了研究CS3纤毛装配的基本元件,绘制了CS3亚基结构基因和辅助蛋白编码区的限制酶谱。通过亚克隆的亚基基因和不同辅助蛋白基因之间的互补性表达结果,确定了CS3纤毛装配所需要的辅助蛋白的DNA功能片段。微细胞分析结果显示,CS3基因的有效表达和纤毛装配至少需要6条蛋白多肽,分子量分别为(×10~3)15、17、24、27、48和90。除了15×10~3/17×10~3的蛋白多肽为CS3亚基外,其余的蛋白多肽参与CS3亚基的转运及纤毛的装配。根据以上结果初步确定了上述相关基因的相对位置。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中枢广泛分布在脊髓至大脑皮层的各级水平。其中边缘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显得更为突出。隔后部(CS)是边缘系统成员之一。缰核(Hb)是前脑边缘结构至脑干的驿站,前脑边缘结构的许多部位都有纤维会聚到Hb,CS就是其中之一。本实验室已证明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用普通小麦"中国春"(Triticum aestivum CV chinese spring)和八种异细胞质"中国春"(Aegilops vavilovii)CS、(Ae.juvenalis)CS、(Ae.crassa)CS、(Ae.comosa)CS、(Ae.unianstata)CS、(Ae.speltoides.M.)CS、(Ae.kotschyi)CS.(T.timopheevi)CS分别与八倍体小偃麦(Trititrigia 8x)"远中2"、"远中3"、"远中4"、"远中5"杂交与回交,选育出8种异细胞质"远中2"、"远中2"远中4"、"远中5"共32个类型。并对不同的异细质"中国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当代结实率、种子萌发率、F1植株与回交后代的性状、育性、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因细胞质类型不同杂交当代的结实率有差异,F1和回交后代育性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不仅与细胞质类型有关,而且与核亲本类型有关,表明明显的核质工作。不同的异细胞质类型对F1的某些性状如生育期、分蘖数、株高、籽粒饱满度有影响。杂种F1减数分裂行为与对照相比有变化,有的影响四分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20.
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和壳聚糖(chitosan,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然而单一组分的SF和CS支架材料的诸多缺点限制了其在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应用。SF/CS复合材料克服单一组分SF和CS支架的缺点,具有力学性能优良、可塑性好、孔隙率及孔径可调和组分优势互补等特点。多种方法制备的SF/CS复合材料(微米/纳米颗粒、膜、纳米纤维、水凝胶和三维多孔支架)已用于骨、软骨、皮肤、神经、脂肪、心脏和角膜等组织工程或组织损伤修复的研究中。目前,国内外对于SF/CS复合材料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对SF/CS复合材料的特点、制备方法以及在多种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