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我院选取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来体检的5697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血液标本检验出错率以及出现检验错误的因素。结果:经研究后发现,5697例血液标本中出现检测错误的有35例,检验误差率为0.61%。导致血液标本检测出错的因素包括血液采集量、采集部位、采集时体位、标本存放时间、心理因素。结论:影响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的因素包括多种原因,医院相关部门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将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提高,从而把医院血液检验分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住院患者280例,且采集患者的血液。统计患者的血液采集时间、送检时间以及溶血标本等资料,分析这些因素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送检的时间以及溶血标本都影响着生化检验的结果。结论生化检验时要严格控制血液采集的误差,确保血液的合格性,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血液生化检测各阶段质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2月-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血液生化检测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检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诸多因素会影响血液生化检测各阶段质控,其中以年龄、标本采集处理、检测仪器、性别以及药物作用等为主。结论:血液生化检测各阶段质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关检验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从检测前、中、后加强质量控制,使出现误差的几率降低,从而有效提高血液生化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4.
栾雪静  迟京凤 《蛇志》2008,20(1):29-31
目的 探讨如何做好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方法 收集近期由实验室验收不合格而退回的标本,进行分类记录整理.结果 不合格率为8%,其中量不准为57.8%,溶血为23.2%,凝固为14.9%,其他为4.1%.结论 采血人员有必要了解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 的影响及相关知识,进一步熟悉掌握检验血液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实施免疫学检验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收集整理,从临床标本、试剂及仪器等可能导致免疫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因素入手,探讨出控制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有效方法。结果:通过分析可知,标本质量、仪器设备、人员素质以及实验室的温度、湿度等都是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在临床上,影响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对实验室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注意检验中存在的细节,从而有效的确保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以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3128例住院患者的尿液样本,对接收过程中出现的缺陷进行统计,分析影响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并且提出相应应对方案。结果:3128例尿液标本中共有203例尿液标本出现缺陷,缺陷率为6.49%。深入研究后发现,对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标本污染、采集时间不当、标注不清晰、样本量不足、容器不合理、不及时送检。结论:尿液检验分析前质量保证体系中最不可忽视的为尿液检验前质量控制,这是保证尿液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必要条件,只有医院相关部门做好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因素以及质量控制。方法选取在试验室进行微生物检验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共1000份。结果从调查结果看,近2年来各科室微生物检验准确率并不尽人意,检验准确率最高为尿常规为85.7%,检验准确率最低为细菌、霉菌培养为77%,可见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和完善。导致检验存在误差的主要因素是人员因素、标本因素、操作规范等。结论为了提升微生物检验工作的质量,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提升人员素质、无菌操作、工具杀毒、规范标本送检程序、完善实验操作手册以及监控检验环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影响临床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并提出对应的质量控制办法。方法将采集的50份血液标本分别采用1:10000与1:5000两种稀释比例进行稀释处理;并将将采集的50等份标本混合分成100等份,分别放于室温与低温下保存,分析不同稀释比例、不同保存方式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不同稀释比例的血液标本,其RBC、PLT与WBC、血HGB指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不同存放条件下同时段的RBC、PLT与WBC、血HGB指标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稀释比例与存放条件均对血液检验结果有所影响,故需采取综合措施以有效控制血液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临床感染性疾病的细菌学及其对耐药性变迁情况已有很大变化,国内外均在注意和总结这些变化,且已开展了很多试验与研究工作。我们根据1957—1983年以来临床上感染性细菌(厌氧菌除外)及其耐药性变迁情况,对大连地区27年来的各种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结果及耐药性做了统计分析。一、标本及方法本文全部标本均为门诊和住院各科病人的各种标本:即血液、浓汁、尿液、痰液、咽拭、脑脊液、胸水、腹水、胆汁及各种分泌物等。全部标本均经过细菌学检验,细菌生化学检验及必要的血清学和动物试验等。且对几种常见细菌做了药物敏感度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35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尿常规检验,回顾分析了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了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阐述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结果:本组13567例患者型尿常规检查,其中84例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0.62%,其中住院标本为13例,占15.48%;健康体验标本为23例,占27.38%;门诊标本为48例,占57.14%。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影响因素主要为采集准备、标本采集、标本保存与标本检验。结论:临床尿常规检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减少采集准备、标本采集、标本保存与标本体验等各个环节的失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和分析肝硬化患者无菌腹水中真菌DNA存在状况。方法选取118例无菌腹水的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患者刚入院时的腹水、血液和粪便标本。应用PCR技术直接检测标本的真菌DNA并克隆测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症状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名患者的腹水、血液、粪便中同时检测到真菌DNA,14名患者的腹水和粪便中同时检测到真菌DNA,3名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同时检测到真菌DNA,大部分序列间的相似性高于99%。测序检测到最多的菌种为Candidaalbicans。结论肝硬化患者无菌腹水中能够检测到真菌DNA,并且提示在肝硬化患者腹水和血清中检测到的真菌DNA易位于肠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溶血标本对部分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到我院作健康体检人员80名,收集血液作标本,随机分为甲乙两组,使用日立7180生化分析仪,分析两组样本生化指标。结果:甲乙两组的ALB、AST、CHO、ALT、LDH、TBIL等指标对比(P0.05),BUN、TG、GIU及Cr对比(P0.05)。结论:溶血标本会影响部分常规生化检验结果,在采取常规生化检验时,需谨慎处理常规生化检验,掌握检验各个环节,以此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循环血液起着关键作用。血液成份的变化在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中十分重要。因此,采用血清、血浆或全血,是一个涉及临床医疗与科研质量的重要问题。WHO于2002年邀请41位专家进行专题研讨,并发表了一个报告,比较详尽地评述了血清、不同抗凝剂制备的血浆和全血在常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各种血标本相关指标的稳定条件。近20年来,许多学在这一领域已进行了大量工作。虽然我国也有人开始注意这一问题,但还不够重视。例如,血糖测定,WHO推荐使用EDTA抗凝全血,肝素抗凝全血需谨慎应用;但明确指出不宜使用血清,否则测定值偏低。北美与欧洲很少采用血清测定血糖。但我国不少检验医学书籍仍然推荐使用血清,甚至在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推荐使用血清(浆)标本,将两视同相等。产生这些不妥的原因,主要与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教学中长期强调血清是缺乏纤维蛋白原的血浆所致。因此,明确血清与血浆的重要差别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规范标本及送检对对生化指标波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内科送检的1262份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规范操作前后的检验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血糖浓度会显着降低;溶血标本对生化测定的影响;输液时同侧采血对生化结果有一定的波动;结论:不规范的标本胶送检可大大导致生化指标的波动,临床送检标本必须严格规范操作,以采集到合格的标本,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减少实验误差。  相似文献   

15.
连续5年无菌体液标本中分离真菌的鉴定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调查2002-2006年华西医院住院患者无菌体液标本真菌培养的情况,分析真菌菌种及其耐药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标本接种沙堡弱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采用科马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和API-20CAUX鉴定系统结合形态学进行菌种鉴定,使用念珠菌药敏试条(ATB-Fungus 2)对2006年来自血液标本中的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02-2006年间检出的阳性样本数依次为7株、22株、39株、32株及57株;血液来源73株,清洁中段尿来源59株,是主要样本来源;分离真菌以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主,占70%以上;2006年血培养中共分离出16株念珠菌,体外药敏情况详见文中。结论临床无菌体液标本中真菌的检出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菌株以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主,同时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等菌株也有出现;样本来源以血液、清洁中段尿为主;体外药敏总体耐药率低,但是逐渐出现了对氟康唑耐药的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不同检验时间的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阳性率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间住院治疗的2106例患者在不同检验时间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的临床资料。结果:第一时间血培养标本、非呼吸道标本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第二时间(10.23%/6.25%、35.16%2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一时间呼吸道标本阳性率明显低于第二时间呼吸道标本的阳性率(28.92%/3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时间粪便标本阳性率相同,均为2.40%。结论:对于临床微生物标本应尽量做到立即送检,以减少微生物繁殖、厌氧菌的过度生长等对微生物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同时,要加强临床检验人员专业素养、提升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微生物检验质量,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7.
静脉留置部位导管相关菌血症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调查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杭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月至2005年9月静脉留置治疗患者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其病原菌及耐药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65例患者共送检留置导管标本184份,140份标本检有病原菌,检出率为76.1%(140/184)。在165例患者中有150例进行了血液培养,发生血流感染的有103例,感染率为68.7%(103/150)。从140份静脉留置导管标本中共分离出171株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有44例患者静脉留置导管和血液培养出同一种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导管留置后到第一次血液培养出现阳性的时间大约为4~8d。同时从静脉留置导管和血液分离的21株表皮葡萄球菌全部对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敏感,除对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外,对其它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超过50%。结论静脉留置导管较易引起血流感染,引起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以表皮葡萄菌为主,且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生儿溶血样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作用及优化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5年2月期间接受生化检验的138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按照常规方式采集两管血液标本,并分别作为溶血标本和未溶血标本,对两组试管进行血常规检测,检测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检测结果显示,溶血组新生儿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谷草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溶血组(P0.05),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溶血组(P0.05)。结论:新生儿溶血样本会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水平,需引起临床人员重视,在开展溶血检验过程中积极通过合理选择采血点、采血方式等优化措施,避免或减少溶血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发热患者血液标本中菌群的种类及其分布情况,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细菌学分离培养和L型高渗培养法从1332例感染症患者的血液标本中分离细菌及L型。结果:1332例感染标本共检出细菌486株,检出率为36.5%,检出的细菌包括沙门菌,葡萄球菌,肠道杆菌及奈瑟菌,149例标本中检出细菌L型29株,检出率为19.5%。其中返祖的细菌包括葡萄球菌和奈瑟菌。结论:沙门菌和葡萄球菌及其L型是引起血液感染的常见病原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检验科进行的生化常规检测10256例次的检查结果,采用美国BIORAD公司生化定值多项3水平质控品于检测前、中、后进行质控分析,对产生偏差的原因按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进行归类总结。结果:84例经复核出现超过10%以上偏差,占总分析例数的0.82%。实验前不良事件是产生实验结果偏差的主要因素,占总体产生偏差例数的78.57%,其中患者因素与标本处理不当构成了实验前干扰因素的主体,分别占实验前因素的39.39%和36.36%。不明原因溶血与标本采集方法不当也是实验前的实验干扰因素。实验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主要为仪器故障、试剂过期和失效、定标品或定标曲线过期,分别占实验中因素的46.67%、33.33%、20%。实验后干扰因素均为审核不及时或不细致导致的检测报告不合格。结论:在进行临床常规生化检查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均有可能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特别是患者因素、标本采集方法不当及处理不当,均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