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和2014年5—7月,在新疆阜康地区,对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巢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群繁殖密度进行了调查,对影响其巢址空间分布的生态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麻雀在研究区内为优势鸟种,平均种群繁殖密度为299.8±163.6只·km~(-2);其中,在白杨(Populus tomentosa)防护林中的种群繁殖密度最高,达491.9±87.8只·km~(-2);家麻雀在研究地区巢址的空间分布距离指数I=4.77,为集聚分布格局;农田、防护林带以及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的巢址分布对家麻雀巢址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巢址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影响家麻雀巢址分布格局的主要生态因子是食物资源利用和种间巢址竞争。  相似文献   

2.
1999年6月至2001年4月调查表明,重庆市分布(树)麻雀、山麻雀两种。前者分布于20个区(县),后者分布于17个区(县);有13个区(县)两种都有分布。分布特征为:①分布广,②垂直分布的最适海拔高度为500~1000m,③水平分布西部多于东部,④分布与人类最亲近,有人烟的地方就有麻雀分布。可见麻雀是各类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3.
麻雀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阮向东 《动物学杂志》1989,24(6):44-48,11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和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是世界性分布的食谷鸟类,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树麻雀分布极广,早在三十年代就开始了对其的研究工作(Shaw,1935)。从五十年代以来,我国鸟类学工作者曾对树麻雀的食性、分布、繁殖、种群动态,生态生理等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但大多数工作至七十年代终止。八十年代只有少量的工作继续进行。然而,国际上对麻雀生物学及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很快,研究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和深入,而且开始注意到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树麻雀地理分布的变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曾是广布于四川各地的优势鸟类。但在20多年以前,人们太发现它在四川盆地、盆周及川西南山地的农耕区和城镇消失了,并持续至今,根据1995年7月-2000年10月在四川省各地搜集的野外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文献资料,说明树麻雀在四川各地的消失现象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在整个80年代,消失现象从盆地扩展到周边山地和川西南山地,至90年代,在四川已形成盆地罕见区,盆周山地、川西南山地局部分布区,川西高原广布区的分布格局,分析讨论了引起其地理分布变迁的可能有原因,认为这是由于近20年来四川农耕区普遍存在的滥用有机磷等农药所带来的恶果之一。  相似文献   

5.
麻雀种群数量与环境因素关系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胥执清 《四川动物》2004,23(4):386-390
本文主要对1986年以来国外的麻雀种群数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作一综述。①[树]麻雀和家麻雀间存在巢穴竞争和重叠,家麻雀有更多的防御行为和数量上占优势。[树]麻雀群体繁殖第一次比单独繁殖产更多的卵,孵出更多的雏鸟,第二:、三次则相反。②农药的使用对[树]麻雀繁殖成功有一定的影响。③麻雀可以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种:家麻雀体内非正常金属元素有铝、汞、镉和铅。当铅的积累超过2μg/g干重,病、死雏鸟的比例就会增加。④在发达国家,交通可以引起麻雀死亡。  相似文献   

6.
树麻雀代谢率和器官重量在光周期驯化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探讨光周期对树麻雀代谢产热和代谢器官变化的影响,对成年树麻雀 Passer montanus 进行温度为25℃、两种光周期16 L:8 D(LD组)和8 L:16 D(SD组)4周的气候箱驯化后,测定其体重、基础代谢率(BMR)、体脂和水分含量,以及各器官、组织的鲜重和干重.结果 显示,SD组麻雀BMR显著大于LD组,作为代谢活性器官的消化道显著增生是其BMR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麻雀通过增加体重和能量储备物脂肪来实现对较长黑暗环境的适应是其成功的生存策略.SD组麻雀体重的显著增加和水分含量显著降低,说明短光照的刺激引起麻雀能量储备的增加和代谢活性器官消化道增生.光周期驯化的结果验证了"中心限制假说",即麻雀体内存在着与BMR相关的"代谢机器",中心器官(消化道)是改变麻雀BMR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树麻雀代谢率和器官重量在温度驯化中表型的可塑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温度对树麻雀基础代谢和代谢器官的表型可塑性变化,以人工气候箱驯养4周的光周期为12L:12D、温度为5℃(实验组)和25℃(对照组)的两组成年树麻雀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重、基础代谢率(BMR)、体脂和水分含量以及各器官、组织的湿重和干重.结果实验组麻雀的BMR显著升高,体脂含量和水分含量以及体重均没有显著变化;肝脏重量和肾脏湿重显著增加,干重增加不显著;总消化管干重、小肠干重、直肠湿重和干重显著降低(P<0.01),胃湿重增加显著(P<0.05).由此提示:环境温度改变引起麻雀各器官结构和功能能力相应的可塑性的调整变化,器官能耗总量的增加很可能是引起BMR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麻雀器官能耗与功能能力、摄食量与消化率乃至个体适合度价与环境因素进行能量预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对1~2月、3~4月、5~6月、7~8月、9~10月和11~12月自然环境条件下,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的树麻雀Passer montanus血清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其代谢产热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树麻雀血清T3浓度在季节性驯化中具显著性的变化,于温度较高的夏季最低,于温度较低的冬春季较高.与之相伴随,树麻雀的单位体重和整体代谢率于3~4月、5~6月和7~8月较低,于1~2月和11~12月最高,表明甲状腺激素可能参与了树麻雀的产热调节.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短期持续限食对树麻雀(Passer monanus)体重和基础代谢率的影响,及其生理适应的调节机制。以正常饲喂树麻雀为对照组(0D组,D为饥饿天数),以进食量相同和持续限食时间不同的4组(1D、3D、5D和7D)树麻雀为研究对象进行限食驯养。结果显示,体重与个体BMR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r=0.512,P=0.001);5组树麻雀单位体重的基础代谢率(BMR)差异不显著,5D和7D组树麻雀的个体BMR组间差异显著(P0.05);树麻雀的体重驯养前后变化为对照组增加而4个实验组降低,驯养后,1D和7D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降低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3D和5D组相对于1D、7D组出现小幅度的上调,1~7d持续限食树麻雀的体重出现降升降的趋势。结论是:当摄食量不足时,消耗体内的能量储备和降低个体的基础能耗对缓解短期持续限食的生存压力有利,但个体适合度随之降低。体内能量储备和个体基础能耗的相应增加是树麻雀应对饥饿环境的关键,也是其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几种鸟的寄生拉氏等孢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拉氏等孢虫[Isospora lacazei(Labbé,1893)]为寄生原虫,主要寄生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的一些鸟类的肠上皮细胞。国内尚未报道。 1964—1966年,我们在调查广州市家禽球虫的过程中,在一个养鸡场的鸡群粪便中和两个养鸭场的鸭群粪便中,检到一种形态相同的等孢虫卵囊,卵囊数量较少。后又剖检广州市[树]麻雀(Passer montanus)26只,在其肠内含物中也发现大量等孢虫卵囊,形态与鸡、鸭粪便中的完全相同,鉴定为拉氏等孢虫。1979年8月,在调查昆明市[树]麻雀的拉氏等孢虫时,  相似文献   

11.
杨志宏  吴庆明  董海燕  邹红菲 《生态学报》2013,33(19):6028-6034
风是自然环境中常见的因子之一,会对动物的行为以及能量收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探讨不同风速和持续时间对树麻雀能量收支的影响,以3种风速(0.2-0.4、1.2-1.4、3.2-3.6 m/s)和3种持续时间(1、2、4 h)的9组树麻雀进行为期1周的不同风环境驯化,测定其体重、体温和摄食量、摄水量、排泄粪量、排泄次数、摄入能、排泄粪能、排出水热能散失、消化能、同化能并计算消化率和同化率。去除初体重影响和双因素分析的结果发现,摄水量(排出水量)和排出水热能散失随着风速增大而显著减少(P < 0.001);持续时间与树麻雀的摄入能、粪能和散热调节的次数显著相关(P < 0.01),其能量收支最高和散热调节次数最多为2 h,最低(少)为4 h;双因素交互作用对树麻雀能量收支的影响不显著。3级风速(4 m/s)和持续时间4 h以内的风环境不会对树麻雀的能量收支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树麻雀Passer montanus为研究对象,采集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558个样本的7项形态指标,控制纬度因子的偏相关分析表明,树麻雀的体质量、尾长、跗跖长与海拔极显著正相关(P0.01),体长与海拔显著正相关(P0.05);控制海拔因子的偏相关分析表明,树麻雀的体质量、翅长与纬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按照海拔将树麻雀分为3组:四川盆地(海拔平均值:484.25 m,海拔范围:219~725 m)、华中平原(海拔平均值:250.70 m,海拔范围:46~784 m)、盆地周边山地(海拔平均值:2 260.42 m,海拔范围:807~4 472 m)。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3个树麻雀种群的体质量、翅长、尾长、跗跖长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盆地周边山地树麻雀种群的体质量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四川盆地及华中平原(P0.05或P0.01)。综上,树麻雀体型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大,说明树麻雀的形态变异与海拔变化密切相关,符合贝格曼定律。同时,四川盆地与华中平原树麻雀种群在体质量、体长、尾长、翅长、跗跖长、嘴峰、嘴裂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能体现出四川盆地的陆地岛屿效应。  相似文献   

13.
《四川动物》2021,40(2)
行为的改变促进野生动物与人类共存,其中逃逸距离的改变是鸟类适应城市生境的重要机制。本研究量化城市常见鸟类麻雀Passer montanus的逃逸距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019年夏季对北京城区14个公园和15个高校的1 326只麻雀的观测发现,麻雀的警戒距离为5.67 m±1.13 m、惊飞距离为4.92 m±1.12 m、飞逃距离为6.51 m±1.75 m。麻雀的逃逸距离受到麻雀群体大小、捕食风险和生境特征的共同影响:警戒距离、惊飞距离和飞逃距离均随着危险稀释而减小;警戒距离随着生境中庇护场所的减少而增加;惊飞距离随着人类干扰的增多而减小;当生境中捕食者较多时,麻雀选择较近的飞逃距离。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逃逸距离在种内变异的了解,并可为探讨野生动物在城市生境的适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噪声水平显著升高。噪声会掩盖鸟类的声音信号,这无疑会影响鸟类的交流。在嘈杂的城市环境中,鸟类通常以高频率鸣唱来避免声信号被掩蔽。然而,较低的发声频率才是雄性品质的重要表征,提高发声频率可能会影响声信号对雌性的吸引力。因此,鸟类会在提高发声频率和保持较低频率之间进行权衡。为确定城市噪声对树麻雀(Passer montanus)鸣唱行为的影响,在沈阳市选取6个研究地点,比较了沈阳市区和近郊不同噪声水平下树麻雀繁殖期的鸣唱特征。在2019年4月至7月,使用定向麦克风录制了320只繁殖期树麻雀的鸣唱,并使用声级计测定噪声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研究地点的噪声水平显著高于郊区研究地点。与安静郊区相比,城市嘈杂环境中的树麻雀鸣唱的最高频率、最低频率和主峰峰频显著较高,频宽更大,而时长没有差别。树麻雀鸣唱的最高频率、频宽、主峰峰频和时长均与噪声水平无显著相关,而最低频率与研究地点的噪声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说明,在噪声环境中,树麻雀选择提高最低频率以利于声信号的传输。  相似文献   

15.
正麻雀是我们常见的鸟类,即便是不懂鸟的人,也认识麻雀。我们通常说的麻雀是雀形目雀科雀属的鸟类,它们是一类鸟,而不是一种鸟。事实上,麻雀家族在全球共有26个种,麻雀属的发生中心在非洲,非洲现存的麻雀物种数最多,约占现存麻雀属的一半。不过在中国,麻雀属却并不"兴旺",仅有5个种,即树麻雀、家麻雀、黑顶麻雀、黑胸麻雀、山麻雀。即便这5种麻雀,但全部见过的人又有多少呢?  相似文献   

16.
密度制约是维持自然森林群落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之一。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是天山森林群落的单优种, 在我国温带森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基于对天山雪岭云杉8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两次调查结果, 分析了该样地群落物种组成的动态变化, 运用点格局方法分析了雪岭云杉个体在不同龄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探讨了该群落的密度制约效应。结果表明: (1)该样地内, DBH ≥ 1 cm的木本植物在2009年有11,835株, 2014年为11,050株, 5年间的个体死亡率为8.82%, 补员率为2.19%, 个体株数净减少6.63%。(2)使用双关联函数g(r)分析了不同龄级雪岭云杉的空间分布格局, 发现幼龄树和中龄树在0-40 m尺度上主要呈现聚集分布, 但随着尺度增大聚集强度逐渐减小; 老龄树在0-2 m及4 m尺度上呈随机分布, 在其他尺度上呈聚集分布, 但聚集程度较小。(3)用“案例-对照”设计的方法, 排除生境异质性的影响后, 将幼龄树和中龄树作为案例, 老龄树作为对照, 对比幼龄树、中龄树与老龄树的分布格局, 发现雪岭云杉幼龄树和中龄树在0-40 m尺度上呈现额外的聚集, 随着径级的增大, 这种额外的聚集强度逐渐减小, 即表现出密度制约效应。(4)老龄树与中龄树、幼龄树的空间关联性相同, 在0-40 m尺度上均呈明显负关联。  相似文献   

17.
身边的麻雀     
肖方  宋刚 《生命世界》2022,(4):46-71
<正>麻雀在中国极为常见,在城市和乡村等有人类活动的地方都能见到它飞来飞去、蹦蹦跳跳的身影。有些孩子在成长阶段对于鸟类,也许只认识麻雀。麻雀分布广泛,在亚洲、欧洲、非洲及太平洋岛屿都有它的分布。有关麻雀分类学地位的讨论,在20世纪末达到了高潮,有将其归属为梅花雀科的,有将麻雀独立为科的……不过,大多数学者认可将麻雀归为雀科。根据康奈尔大学鸟类实验室《世界鸟类》网站的划分,  相似文献   

18.
树麻雀(Passer montanus)分布范围广、海拔梯度大,也是人类活动的伴随物种。对中国837个样本的10个形态特征与温度、日照、海拔和风速等4个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树麻雀的体重、嘴裂、翅长、尾长、跗跖长、脑骨宽、眼间距与日照因子显著相关(P0.05),体重、体长、翅长、尾长、跗跖长与海拔因子显著相关(P0.05),体重、嘴峰、翅长、脑骨长与温度因子显著相关(P0.05),表明树麻雀的形态指标易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控制经度和海拔两个变量,对形态指标与纬度的偏相关分析表明,体重、翅长、脑骨长和脑骨宽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体表突出部分嘴峰、嘴裂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即随着纬度的升高,树麻雀身体逐渐变大,符合贝格曼规律;体表突出部分嘴峰和嘴裂随纬度升高变短,符合阿伦规律。飞行能力与海拔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n=92,r=0.217,P=0.038),表明树麻雀在高海拔地区具有更强的飞行能力,这也许是它成为广布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根类药用植物在生产栽培过程中常产生连作障碍,原因之一是其容易产生化感作用,而化感作用是密度制约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夹竹桃科植物是重要的药用植物,也是热带植物区系的主要科。为探究自然条件下密度制约是否存在于根类药用植物中,本文以海南尖峰岭60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中两种常见的夹竹桃科根类药用植物盆架树(Alstonia rostrata)和尖蕾狗牙花(Tabernaemontana bufalina)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的成对相关函数Ripley’s g(r),结合完全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泊松零模型,分析了它们的空间分布格局、种内和种间空间关联,并采用Berman-test方法分析了地形因子对其种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盆架树和尖蕾狗牙花在0–100 m的研究尺度上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但随着尺度的增大,聚集程度降低,逐渐变为随机分布。(2)盆架树和尖蕾狗牙花各龄级的分布特征类似:幼树和中龄树个体在较大尺度范围内为聚集分布,而成年树个体在0–100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3)在小尺度上,盆架树的幼树与中龄树呈空间正关联,与成年树呈空间负关联,而中龄树与成年树空间无关联。尖蕾狗牙花各龄级间在0–65 m的尺度范围内以空间正关联为主。(4)在0–49 m尺度内盆架树与尖蕾狗牙花呈显著空间正相关。盆架树的中龄树和成年树与同龄级的尖蕾狗牙花都表现为空间无显著关联,而幼树与尖蕾狗牙花幼树存在明显的空间正关联。(5)盆架树和尖蕾狗牙花幼树的分布与海拔、凹凸度显著正相关,中龄树的分布与凹凸度显著正相关,而成年树中只有盆架树的分布与海拔正相关。从现有格局推断: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影响盆架树和尖蕾狗牙花空间格局的形成,相对于尖蕾狗牙花,密度制约对盆架树空间格局形成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当1960年作者参加麻雀研究工作时,在北京近郊昌平发现麻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e Ste-jneger巢中有许多青原丽蝇幼虫在麻雀雏体上寄生,一巢中最多达180头,严重的可导致雀雏死亡。爰将其种类请邓国藩同志加以鉴定,又对其生活习性作了观察。发生世代青原丽蝇的各个幼期均在鸟巢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