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验证双标记生物发光成像活体观测MSCs在肝癌裸鼠模型向肿瘤病灶的趋化作用的可行性。方法:应用fluorescence(荧光)与bioluminescence(生物发光)两种成像方法,对MSCs进行CM-Di I荧光标记及对人肝癌细胞Hep G2进行Fluc-慢病毒感染并由此建立裸鼠肝癌模型,构建双标记成像系统,应用精诺真小动物光学成像仪在裸鼠肝癌模型中观测间充质干细胞向肿瘤的趋化作用。结果:在鼠尾静脉注射标记MSCs细胞后21天荧光成像可见MSCs主要积聚于肿瘤病灶处及肝脏。生物发光成像后可监测到病灶处由luciferase标记肿瘤细胞(Hep G2)发出荧光;将荧光成像与生物发光成像所得图像经后处理融合后,可见证间充质干细胞像肿瘤病灶定向迁徙的生物过程。经肿瘤病理切片证实间充质干细胞成功迁徙至肿瘤病灶中。结论: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双标记光学成像系统实现MSCs在活体内对肿瘤的趋化过程进行观测是可行的。这种成像方法可作为下一步以MSCs为载体的肿瘤基因治疗的有效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生物发光成像技术非侵入性地监测活体裸鼠原位肝癌发展过程。方法:将包含有萤火虫萤光素酶基因的pCI-neo-Luc载体转染人肝癌HepG2细胞系,筛选获得具有高萤光素酶活性的细胞克隆;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萤光素酶表达的稳定性进行初步研究,并分析细胞的生物发光情况;持续表达萤光素酶的肿瘤细胞培养扩增后被植入裸鼠皮下,2周后以形成的异体瘤作为供体瘤,进行肝脏原位移植手术;对建立的肝癌原位移植模型,用影像学资料显示肿瘤部位,用IVIS成像系统动态监测肿瘤生长情况。结果:体外影像的结果显示,表达萤光素酶细胞的数量与发光强度呈正相关;活体成像的结果显示。成功地建立了萤光素酶标记的原位肝癌动物模型。结论:生物发光成像可以监测活体内肝癌演进过程,为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3.
<正>肿瘤免疫疗法正在成为国内新药开发和个体化治疗的热点,实现肿瘤患者精准免疫治疗有赖于相应的伴随诊断如PD-L1 IHC检测,因此伴随诊断临床检测性能和一致性评价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疗与伴随诊断专业委员会(以下称"专委会")于2019年6月10日在广州举行了肿瘤免疫治疗相关检测一致性评价和行业规范座谈会。1会议背景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分子影像技术已经将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提高到肿瘤细胞或组织特异性表达分子的水平,有助于肿瘤的早诊、早治和个体化治疗。从而有效降低肿瘤死亡率。在各种分子影像模态当中,核医学的PET和sPECT最先进入了临床应用。核医学分子探针是核医学分子影像的核心所在。与最常规使用的~(18)FDG相比,文章将主要介绍新型特异性核医学分子探针在肿瘤诊断、疗效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神经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恶性程度与侵袭性最高的肿瘤之一,其难治性和高致死性亟需尽快开发新的诊疗方法。近年来,各种无机纳米材料独特的内在物化特性的探索应用,为神经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带来了新希望。该文系统地介绍了当前已应用于神经胶质瘤诊疗研究的一些重要无机纳米材料,包括纳米金、纳米银、超顺磁性氧化铁、石墨烯、碳纳米管、介孔硅、半导体量子点、上转换纳米材料、层状双氢氧化物以及二硫化钼。在神经胶质瘤诊断方面,超顺磁性氧化铁、量子点和上转换纳米材料等无机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肿瘤组织成像性能,能提高诊断的灵敏性,可实现对神经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实时监测;在治疗方面,大多数无机纳米材料进行功能性修饰后用作靶向药物载体,可加载多种抗癌的药物、基因和抗体等,提高靶向输送能力,以实现对胶质瘤的靶向治疗,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同时减少全身副作用;其中,纳米金和纳米银还可用于神经胶质瘤放射增敏治疗,碳纳米管和超顺磁性氧化铁可分别用于神经胶质瘤光热治疗和磁热治疗,达到安全特异的治疗效果。这些无机纳米材料尽管在体内降解、靶向可控性、个体化等技术性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解决,但其探索应用已为神经胶质瘤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因突变检测在肿瘤等疾病的早期诊断、个体化给药指导、疾病治疗进程与耐药监控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测序技术的 不断发展,DNA 突变的检测与分析已为病毒感染、血液病和实体瘤等疾病的个体化诊治提供重要参考。焦磷酸测序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发 光法测定焦磷酸盐的实时 DNA 测序技术,其用于 DNA 序列分析时不需电泳和荧光标记,定量性能好,结果准确,易于实现自动化,在基 因突变检测分析与肿瘤等疾病诊治中发挥巨大作用。综述基于焦磷酸测序技术的基因突变检测在分子靶向个体化治疗和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生物自发光的裸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以活体荧光成像技术对肝癌的生长和转移情况进行动态、量化分析.方法:将稳定转染了荧光素酶(luciferase)基因的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LUC细胞,移植至裸鼠肝脏包膜下,每周利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对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部位和范围进行成像,测量肿瘤细胞生物发光量,动态观察肝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的肿瘤数量、生长速度和转移情况.结果:建立可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人肝癌细胞株MHCC97-H-LUC并用于进行生物自发光的裸鼠原位移植模型;利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对裸鼠体内的移植瘤成像,见发光部位由肝脏向腹腔扩散,发光量随时间呈指数级增长;病理学观察证实肿瘤细胞长.结论:利用活体荧光成像技术的动态量化分析可灵敏、准确地监测裸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中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情况,为肿瘤发生、生长、转移机制及对抗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体内研究提供了科学的量化手段.  相似文献   

8.
由于SELDI-TOF-MS技术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目前大量应用于肿瘤相关的研究,不但为肿瘤早期诊断相关标志蛋白的寻找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而且它在寻找肿瘤转移相关的标志蛋白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对于肿瘤转移相关标志蛋白的检测有利于人们更清楚地认识肿瘤转移的机制,更重要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对病人情况的更全面的判断,制定更适合病人自身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对国内外发表的利用SELDI-TOF-MS技术寻找在大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肝细胞肝癌、头颈部癌等转移相关标志蛋白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8)F-FDG PET/CT常规代谢成像反应肿瘤的葡萄糖代谢及乏氧情况,而~(18)F-FDG PET/CT早期动态成像能反映PET/CT成像早期肿瘤的灌注情况。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在早期动态~(18)F-FDG PET/CT成像,即~(18)F-FDG PET/CT灌注成像中,存在独立于常规60 min~(18)F-FDG PET/CT代谢成像的SUVmax(最大标准摄取值)高摄取区。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用~(18)F-FDG PET/CT早期动态成像,能够进一步对实体肿瘤的活性区域进行评估,能够更好评价患者预后、完善治疗方案。当前~(18)F-FDG早期动态成像已经应用在肝癌、肾癌以及膀胱癌等实体肿瘤诊断中。早期动态~(18)F-FDG PET/CT成像结合常规标准~(18)F-FDG PET/CT代谢成像,对实体肿块进行一站式成像方法,能够更好的对肿瘤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MRI是目前直肠癌诊断、分期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在判断肿瘤对邻近器官、结构的浸润程度上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对有较高复发风险的低位肿瘤。常规MRI尤其是高分辨MRI能够清晰显示直肠相关解剖,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通过确定肿瘤边界,直肠系膜有无受侵,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可以准确有效的进行术前诊断、分期;DWI有助于鉴别辅助治疗后失活与存活组织、筛选出辅助治疗有效的患者,在评估治疗后疗效、提示患者预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也发现准确进行淋巴结分期、鉴别复发仍然存在困难,需要在以后进一步探讨,提高评估的准确性。本文就近年来MRI在直肠癌术前评价、术后疗效评估、复发监测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MRI是目前直肠癌诊断、分期的首选影像学方法。在判断肿瘤对邻近器官、结构的浸润程度上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对有较高复发风险的低位肿瘤。常规MRI尤其是高分辨MRI能够清晰显示直肠相关解剖,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通过确定肿瘤边界,直肠系膜有无受侵,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可以准确有效的进行术前诊断、分期;DWI有助于鉴别辅助治疗后失活与存活组织、筛选出辅助治疗有效的患者,在评估治疗后疗效、提示患者预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也发现准确进行淋巴结分期、鉴别复发仍然存在困难,需要在以后进一步探讨,提高评估的准确性。本文就近年来MRI在直肠癌术前评价、术后疗效评估、复发监测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癌DC疫苗治疗的活体MRI成像,评价MR活体检测肝癌免疫基因治疗的价值。方法:建立兔肝癌的动物模型,研究组30只注射磁标记负载肝癌相关抗原的DC疫苗,对照组10只不注射疫苗。通过MRI成像,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及信号改变。结果:接种肿瘤14 d后,MRI平扫T2WI期36个病灶显示34个(94.44%),采取强化扫描所有病灶均得以显示;接种21d后,MRI平扫即可显示所有病灶。注射DC疫苗后,三组的肿瘤体积变化不大,部分体积有所缩小,无播散、转移现象。注射DC疫苗后肿瘤得到了明显的抑制,但不同注射方式比较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接种21 d后的肿瘤体积迅速增大,增强扫描后可见肿瘤壁较14 d时有不均匀的增大。28 d后,肿瘤继续扩大,部分出现肝内大面积播散或肺内转移,肿瘤病灶的T2信号增强。结论:肝癌DC疫苗治疗的活体MRI成像检查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实时、定量、动态监测的肝细胞癌原位移植模型,并利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对裸鼠体内原位肝细胞癌生长进行分析。方法:利用慢病毒包装系统包装pCDH-GFP-Luc质粒,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和萤光素酶(Luc)基因通过病毒感染的方式整合到HepG2肝癌细胞染色体中,利用流式细胞术分选GFP+细胞,扩增培养后,将该细胞注射到裸鼠皮下进行成瘤,成瘤后分离肿瘤组织接种裸鼠肝脏,将造模成功的裸鼠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灌胃给与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和50 mg/kg索拉非尼,2/d,连续28 d,每7 d利用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观察肝癌细胞在对照组和治疗组裸鼠肝脏内的生长情况。实验结束后,分离裸鼠肝脏肿瘤,拍照称重。结果:建立了稳定表达双荧光的人肝癌细胞系HepG2-GFP-Luc,体外发光强度与表达萤光素酶的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2=0.9945);建立了肝细胞癌原位移植活体荧光成像模型,对照组和治疗组肝脏内肿瘤细胞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治疗组荧光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第24、31和38 d,治疗组荧光总光子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平均瘤重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建立了一种肝细胞癌原位移植荧光成像模型,可通过活体成像系统对肿瘤大小进行动态定量分析,为抗肝癌药物的药效学评价提供了实时定量分析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严重威胁儿童生命的危重症之一,临床救治困难。近年,人们对其临床监测与诊断及治疗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从血流动力学监测与心电、心脏生物学标志物监测相结合、集束化与个体化相结合的治疗策略等角度,对脓毒症患儿心肌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0层CT对肝癌碘油栓塞沉积不良患者治疗方案的临床指导。方法:21例富血供肝癌碘油动脉栓塞后,复查肝脏CT病灶内碘油沉积不良患者,用640层螺旋CT行CT灌注成像、CT动脉成像检查。结果:21例碘油沉积不良病灶内仍有动脉血供18例,坏死3例,18例有动脉血供病灶由肝动脉供血6例,膈下动脉供血3例,肠系膜上动脉供血4例,右侧副肾动脉供血1例,胃左动脉供血2例,右肾动脉供血2例。结论:640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动脉成像,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病灶碘油栓塞后肿瘤的残留与坏死,特别能精确判断肿瘤病灶血供起源情况,对再次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超声(US)、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等非创伤性诊断手段已能清晰显示妇科盆腔结构,对妇科盆腔肿瘤的定位与定性、病变范围提供了可靠的信息。目前,影像诊断已成为妇科盆腔肿瘤诊断、提供治疗方案及观察治疗效果极其重要的手段。本文就US、CT、MRI诊断妇科最常见的子宫和卵巢肿瘤的状况及评价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构建一种肿瘤诊断和治疗一体化药物,并利用肝癌动物模型开展诊疗效能评价。方法:利用多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8,通过配位作用同时对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近红外荧光染料IR-820进行负载。而后,利用超声的方法在ZIF-8-IR-820-DOX表面修饰了红细胞膜以提高载药体系的生物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具有生物伪装特性的pH响应型ZIF-8-IR-820-DOX@RM纳米颗粒。最后,通过对该药物体系的粒径、表面电位、形貌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并利用肝癌动物模型验证该药物的诊断和治疗效能。结果:成功构建了一款红细胞伪装的金属框架纳米诊疗一体试剂,该试剂具有较好的pH相应性,在肿瘤pH 5.5 条件下,药物的释放率达到98.4 %,而在机体正常pH 7.4条件下,释放率仅为15.3 %。在小鼠肝癌动物模型的诊疗过程中,能通过近红外荧光较好的识别肿瘤的位置和大小,且对小鼠肿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ZIF-8-IR-820-DOX @RM能通过肿瘤处增强的渗透性和保留(EPR)效应,精准的到达肿瘤部位,并利用pH响应性,在肿瘤酸性环境中精准释放携带的抗肿瘤药物和近红外荧光成像试剂,实现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一体化设计。为肿瘤治疗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DNA甲基化是甲基选择性添加到胞嘧啶上形成5-甲基胞嘧啶的过程,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方式,可以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调控基因的表达。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观遗传沉默是导致人类癌症发生、发展的主要事件。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展是一个从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到转移性肝癌的多步骤过程。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与肝癌密切相关。除了传统的血清学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一些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肿瘤标志基因甲基化检测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方面具有很好的潜力。因此,该文对可能用于肝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风险评估的异常DNA甲基化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仍是目前治疗丙型肝炎病毒的标准治疗方案,而肝硬化失代偿期是干扰素治疗的禁忌证。由于病毒不能有效清除,病情不断进展,逐渐进展为终末期肝病或肝癌。有学者提出对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经过积极对症治疗后,在病情平稳、严密监测的前提下可以尝试给予个体化抗病毒治疗[1]。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干细胞移植为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MR几种功能成像(包括CT灌注、MR灌注和DWI成像)综合应用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37例常规CT和/或MR诊断信心不足的患者,补充进行了DWI成像、CT和MR灌注成像以辅助诊断。其中,18例为肝癌术后或TACE、RFA、PEI等方法治疗后,对肝脏复发或原病灶治疗后活性情况的判断;7例为对肝内多发病灶的检出及诊断;4例肝脓肿;肝腺瘤3例,FNH5例。结果:37例患者在结合了功能成像后做出的综合影像诊断,较单纯常规CT和/或MR扫描,诊断准确率和病灶检出率均有提高。7例肝癌术后患者,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术区是否有有活性的肿瘤残存还是局部复发诊断困难,DWI成像诊断为术后的炎性增生或肝脏局限性灌注异常。后患者经随访3-6个月,一般状况和生化指标无明显异常,且影像表现基本无变化。11例原发性肝癌TACE、RFA、PEI等方法治疗后的患者,CT和/或MR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可疑病灶仍有部分活性区但不能确定,加扫了DWI成像,其中的7例进行了MR灌注成像,6例进行了CT灌注成像。经ADC值以及灌注值的评估,病灶坏死区和残留活性区的区分更加明确。7例肝内多发病灶的患者,DWI图像较MR常规扫描检出病灶数目多且病灶显示更为清晰;4例肝脓肿、3例肝腺瘤,5例FNH患者常规CT/MR表现不典型,未能明确良恶性诊断,经DWI和灌注扫描均获明确定性,3例肝脓肿经超声导引下肝穿刺证实,2例肝腺瘤和3例FNH经受术证实,其余病例经临床及影像随访证实。结论:功能成像作为常规扫描的有益补充,其诊断价值不容忽视,可以提高病灶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