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分析近年来上海市境外输入性传染病的病例特点,为上海市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依据。对上海市某三甲医院2012—2019年报告的所有法定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中确定为境外感染的305例传染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WPS Office 2019和 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病例的病种、数量、输入时间、病例人口学特征以及输入地区等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9年该院报告境外输入性传染病11种,分别为疟疾、登革热、肺结核、麻疹、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黄热病、白喉、隐性梅毒。确诊的305例病例中,疟疾226例,占74.10%;登革热68例,占22.30%;其他9种疾病共11例,占3.6%。疟疾、登革热全年均有输入,其中6月、9月和11月为疟疾输入高峰,6~8月为登革热输入高峰,肺结核、麻疹、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HIV感染、黄热病、白喉、隐性梅毒无明显季节性分布特征。输入性病例中,中国籍多于外籍,男性多于女性,以青壮年为主;主要职业为商业服务和工人;主要输入地为非洲。本研究结果提示境外输入性传染病以疟疾、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为主,病种呈现多样化的变化趋势,输入高峰主要在夏秋季。应加强非洲、东南亚劳务和旅游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好病例监管和防蚊、灭蚊,减少二代病例。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对大连市自2011年至2014年上报的50例疟疾进行检测分析,了解疟疾流行现状及趋势,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大连市疟疾消除防治策略与监测手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镜检法、快速检测法(RDT)和巢式PCR三种方法,对上报50例疟疾感染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并以巢式PCR进行虫种鉴定。同时,对上述50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年至2014年上报的50例全部为输入性病例,每年病例数分别为12例、16例、10例和12例。其中恶性疟占82.0%、间日疟占6%、卵形疟占6%、三日疟占2%和未分型占4%。境外感染49例,主要来自非洲。感染者以建筑工人最多,占40%,其次是捕鱼工,占34%。结论 大连地区存在着疟疾感染和流行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加强本土或外来疟疾疫情的监控,积极严查防控传染源,防止疟疾传播和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是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战略支撑。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物安全威胁,科技部进行了一系列项目部署,不断加强生物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本文重点总结了自"十二五"以来我国生物安全科技工作在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甄别与防控、实验室生物安全、生物安全特种资源库建设、基因合成与编辑技术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展望了前沿生物技术发展与学科交叉融合所带来的新型生物安全风险与防控机遇,并对我国生物安全科技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和运行,促进了东盟农产品特别是热带水果向中国的输入,随之极大地提高了东盟农业有害生物入侵中国的风险。如何保障东盟农产品输入中国同时又能有效阻断农业有害生物的入侵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为此,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设立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中国—东盟重大农业外来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平台",华南、云南地区及越南、泰国、菲律宾、缅甸、老挝、柬埔寨东盟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组建了联合攻关团队,建立了中国—东盟重大农业入侵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技术支撑平台,对东盟农业有害生物的基础数据库、风险评估、快速鉴定、口岸监测、检疫处理和应急防控等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创建了以"境外监测与指导防控、口岸检验与检疫处理和境内应急防控"为核心的防控东盟农业有害生物入侵的技术体系,并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内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5.
输入性疟疾已是我国疟疾防控的主要危险因素,如何对入境人员进行疟疾快速筛查是急需解决的难题。蛋白质芯片已被广泛应用于高通量筛选和诊断,本研究尝试构建了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蛋白芯片用于恶性疟疾的快速检测。采用聚乙二醇高分子处理的特异性吸附表面,以恶性疟疾特异性抗原富组氨酸蛋白Ⅱ (Histidine-rich protein Ⅱ,HRP2) 作为捕获探针,建立疟疾的微阵列芯片,并对芯片的最佳抗原固定浓度,检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以及抗干扰能力进行了分析。该芯片可成功应用于恶性疟疾的筛查,具有无标记、即时快速的特点,与荧光定量PCR法相比,两种方法在敏感度和特异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为一步研制疟疾分型鉴定蛋白质芯片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对入境人员进行疟疾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6.
以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西尼罗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为代表的人畜共患病病毒对全球公共卫生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牵头、谭文杰研究员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的"重大突发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跨种感染与传播机制研究"项目获得"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畜禽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专项资助,将为从源头、传播、感染靶点三个层次有效阻断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发生及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对辽宁省2019年的3例境外输入性三日疟疟疾病例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与诊断分析。 收集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资料汇总。根据疟疾实验室现有最新执行诊断标准《疟疾的诊断》(WS259-2015)的要求,对临床诊断的疑似三日疟患者采集抗凝血制作血涂片镜检、进行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上送全血到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例复核,巢氏PCR检测并进行测序比对。3份病例患者外周血血涂片镜检薄厚血膜,虫体分期主要为环状体期、大滋养体期、配子体期和成熟裂殖体期,其中大滋养体期中疟色素呈深棕色、较大、沿边缘分布,发现寄生的红细胞通常不胀大甚至会缩小,配子体小而圆,根据镜下特点初步判定为三日疟原虫;RDT结果提示为感染除恶性疟以外的其他3种疟疾(三日疟、卵形疟、间日疟)的单一感染,省级参比实验室对于上送全血利用巢氏PCR检测技术进行复核检测;将扩增出的三日疟的目的片段产物序列送至上海维基基因测序公司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了100%。 同时使用血涂片镜检、进行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和PCR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均鉴定为三日疟,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表现确定为境外输入性三日疟病例。  相似文献   

8.
针对2019年底出现在我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国上下拼尽全力积极抗疫。目前全国疫情在得到良好控制的同时,各大医疗机构为防控疫情纷纷暂停的各项高风险诊疗项目也陆续开诊。由此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等文件,结合相关国家规范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消化内镜、支气管镜及喉镜(软镜)诊疗的感染防控措施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相关建议以供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公共卫生带来新的挑战。为了切实应对"一带一路"公共卫生的挑战,降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伴随的传染病传播风险,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牵头的"‘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流行规律和预警应对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了"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该项目由王文玲研究员作为项目总负责人,汇集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的17家优势单位,将围绕5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包括:①"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流行特征研究;②"一带一路"重要病媒生物携带病原体研究;③"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输入风险和监测预警技术研究;④"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协同防控关键技术研究;⑤"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实验室保障技术研究。该项目实施将切实将传染病防控的关口前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大卫生概念的现实需求,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横县1950—2014年疟疾疫情监测数据,探讨该时期疟疾流行特点,为今后防控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横县1950—2014年疟疾疫情报告数据,应用Excel2007、SPSS18.0和Matlab2016a统计软件分析疟疾疫情的流行特征。用Markov模型对横县2012—2014年疟疾发病率进行预测,并验证预测效果。结果横县1950—2014年共报告疟疾发病数65 259例,年均发病率为119.74/10万。发病率趋势可分为4个阶段,各阶段年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 257.034、P<0.05)。其中,1953年疟疾为发病率最高(4 490.14/10万),1996—2014年疟疾发病率则保持在0.77/10万以下,疟疾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2—2014年无本地疟疾发生,但输入性疟疾病例占比逐步增大(1984—2014年间输入性疟疾病例占疟疾病例总数的93.75%)。同时,Markov模型预测模型用于发病率预测效果良好。结论广西横县经过60多年疟疾防治,原发性疟疾流行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出现的输入性疟疾不可忽视,可能造成疟疾死灰复燃,应该把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作为研究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具抗疟疾活性的的内生真菌,采用平板分离法对海南金鸡那树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利用"4日抑制疟疾"测试内生真菌发酵液的抗疟活性,采用TLC、HPLC等分析技术对内生菌发酵液等成分进行分析。从金鸡那树叶片分离到31种内生真菌,通过筛选找到了1株具有抗疟疾活性的产奎宁或奎宁类似物的内生真菌。从金鸡那树叶片中分离得到1株产奎宁的结实串孢霉属内生真菌,为奎宁的资源开发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促进及帮助本刊读者提高专业英语写作水平,上期刊出1句英文科技词句,这一期刊出其对应的中文词句,供读者对比学习。疟疾是人群中传播的最重要寄生虫病,也是热带地区引起人类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全球的发展必须首先有效控制疟疾,重点已经从遏制和防控转为消灭疟疾。疟原虫对药物的  相似文献   

13.
媒介昆虫是一类通过吸血传播病原的节肢动物,主要包括蚊虫、猎蝽、蚤、蠓和白蛉等。媒介昆虫能够传播多种传染性致病因子,在人群中可引起疟疾、登革热、基孔肯尼亚热、寨卡热等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媒介昆虫的综合防控,是控制媒介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本文主要总结了国内外近五年来媒介昆虫领域研究的新方法、新理论和重要进展,同时比较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媒介昆虫方面的研究差异,提出了我国媒介昆虫学未来的战略需求和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疟疾是全球三大传染病(艾滋病、疟疾、结核)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恶性疟原虫对原有的抗疟药如氯喹、Fansidar等逐渐产生抗药性,随着抗药性恶性疟的全球蔓延,全球疟疾发病率和病死率有增无减.200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向各国推荐使用以青蒿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这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治疗恶性疟疾的唯一真正有效的药物".1974年10月,在青蒿素对恶性疟的疗效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全国抗疟研究办公室("523"办公室)将  相似文献   

15.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原分布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害虫。该虫具适生区域广、寄主范围宽、增殖潜能强、扩散速度快、突发危害重等显著生物学优势,因此,防控难度很大。目前,该虫已分布至全球100个以上国家。2019年1月11日我国云南发现其入侵,至5月21日已在14省(自治省区、直辖市)发现其危害,发生面积138.4万亩。草地贪夜蛾按寄主偏好性可分为"玉米型"和"水稻型","玉米型"偏好玉米、高粱和棉花等,"水稻型"偏好水稻等,目前入侵我国的为"玉米型",尚未发现"水稻型"。草地贪夜蛾的入侵将严重影响我国玉米、甘蔗等种植业。本文综述了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特点、防控技术,并对该虫防控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有效防控该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发现的蚊子或许会使在非洲部分地区防控疟疾的工作变得更为复杂。研究人员如今鉴别出,这种看起来与传播疟疾的蚊子几乎一模一样的昆虫或许并不会传播这种致命的传染病。如果正在进行的研究能够证明,这种蚊子并不会携带疟原虫,那么传病媒介控制团队可能为了对付一种无害的昆虫而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其中包括杀虫剂以及蚊帐。  相似文献   

17.
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年有数十万人因疟疾而死亡,我国疟疾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中国云南边境地区和中国西藏林芝地区本地疟疾病例依然存在,再加上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地理位置特殊,与周边疟疾高发的国家接壤,边民来往十分频繁,传染源输入无法杜绝。为了发现植物来源的新型抗疟疾天然产物,该研究依次用75%乙醇和蒸馏水对30种滇西植物进行回流提取,并采用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实验对这些样品进行抗疟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供试的30种植物中,玉叶金花、回心草以及云南甘草等19种植物粗提物具有不同程度的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具有抗疟活性的植物种类涉及17个科、19个属。其中,虾子花、东方紫金牛、姜花水提物以及反瓣老鹳草地下部分醇提物的活性较好,其IC50值分别为796.0、951.0、1033.0、1388.9μg·mL^-1,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虾子花、东方紫金牛的HPLC分析结果显示,其活性成分应为酚性成分。  相似文献   

18.
疟疾是一种由原虫引起的致命性传染病,在古代因无法确定传染来源,疟疾曾经导致很多人发病甚至死亡。随着生物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发现,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疟原虫需要人和雌性按蚊2个宿主才能完成其世代交替的生活史,在人体内,主要包括红外期和红内期及配子体形成过程;在按蚊体内主要包括配子生殖与孢子生殖过程。疟疾的防治需要采取灭蚊、积极治疗患者和预防用药等多种综合措施,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都设立了"疟疾日",以宣传和普及疟疾的防治知识。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一项新的突破性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对一种至关重要的抗疟疾药物产生的耐药性不能够通过蚊子进行传播。这一发现可能能够显著改善我们抵抗疟疾的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这一发现可能潜在地阻止疟疾耐药性通过蚊子进行大规模传播的途径从而使得疟疾治疗对32亿处于风险之中的人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一项新的突破性研究中,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对一种至关重要的抗疟疾药物产生的耐药性不能够通过蚊子进行传播。这一发现可能能够显著改善我们抵抗疟疾的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这一发现可能潜在地阻止疟疾耐药性通过蚊子进行大规模传播的途径从而使得疟疾治疗对32亿处于风险之中的人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