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甘草酸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提供可控性及预测性,并对微球稳定性和药物释放规律进行研究.实验方法是运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微球,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得到方程及优化工艺条件.优化方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有较好的吻合性.制备出的微球可以在室温(15~25 ℃)或低温(4 ℃)条件下保存,微球可采用60Co辐射灭菌;微球的药物释放动力学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由此,本实验通过均匀设计法优化甘草酸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预测性好且制备的微球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以乳化交联法制备的壳聚糖微米微球(CMs)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行为,并对其浓度因素、粒径因素和抑菌机理做了探讨。结果表明CMs的抑菌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加和粒径的减小而增强。在浓度<0.7 mg/mL时,CMs对细菌的生长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当浓度≥0.7 mg/mL时对细菌有杀灭作用。CMs对两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8、1.4 mg/mL和1.0、1.8 mg/mL,表明壳聚糖微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微球抑制作用的反应比大肠杆菌更敏感。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菌能迅速贴附在CMs表面,并且贴壁后的细菌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变化,有的甚至完全被破坏。  相似文献   

3.
制备复合生长因子的缓释微球并考察其对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可降解缓释微球,考察其生物活性保存情况,以及其对上皮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乳化冷凝法交联制备明胶缓释微球,将其加入上皮细胞的培养液中,用细胞计数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反应比色法(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缓释微球平均粒径12.36±3.56μm;培养1 d后各组细胞计数、吸光度(D)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5d后,缓释微球组细胞计数、吸光度(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7 d后,缓释微球组值仍高于其它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复合生长因子的缓释微球制备工艺简便,成球性好;能较长时间持续释放活性生长因子,明显促进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
刘成军  韦世秀 《蛇志》1993,5(3):20-23
用~(60)钴—r 射线对蛇毒抗栓酶冻干粉针剂进行辐射灭菌,效果显著.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别、酶活性分析等项目的检测.分别比较了辐射前后蛇毒抗栓酶的质量,证明在3×10~5r 伦琴照射剂量以内,其物理化学性质不改变.动物实验表明,对药效也无影响,适用于本品的灭菌。可弥补生物制品酶制剂在高温条件下灭菌时,酶易失去活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乙基纤维素(EC)载过氧化钙(CaO_2)和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MME)的自供氧微球,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考察其体外自释氧行为。方法: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备自供氧微球,设计单因素考察实验,以粒径和CaO_2/HMME包封率作为微球的质量评价指标,研究EC浓度、有机/水相体积比、水相温度、CaO_2投料量对微球性能的影响,从而筛选最优工艺,采用动态透析法测定微球中氧气的释放行为,以单线态氧荧光探针(SOSG)评价其促单线态氧生成能力。结果:通过单因素考察实验获得自供氧微球的最佳制备处方为:EC浓度为1%、有机/水相体积比1:3、水相温度30℃、CaO_2投料量40 mg;按照优化工艺制备的自供氧微球的粒径为(1198±147) nm、HMME包封率(91.83±3.48)%、CaO_2包封率(89.14±1.67)%、3 h内氧气累计释放量(99.87±4.32) m M、单线态氧释放量显著高于无CaO_2对照组。结论:优化的自供氧微球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药物包封率高,且可增加单线态氧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以自制的粒径均一分散P(St-AA)聚合物微球为模板,制备了P(St-AA)/Fe_2O_3纳米颗粒,热处理后获得的纳米磁性空心微球;在溶胶凝胶法制备La掺杂TiO_2方法的基础上,制备了以磁性空心微球为载体的空心磁性微球负载La掺杂TiO_2,通过紫外光催化实验表明,该产品降解亚甲基蓝的效率优于同等条件制备的La掺杂TiO_2。通过SEM、TEM对产物的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多聚物制备而成的微球是一种具有佐剂效应的疫苗控释系统,在疫苗研制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改进大肠杆菌疫苗的制备质量,本文以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材料,应用了三种不同制备微球的方法来制备大肠杆菌微球,观察微球的形态、粒径和稳定性,并测算其对大肠杆菌的包封率.结果表明,采用乳化-内部凝胶化法制备的大肠杆菌海藻酸钙-壳聚糖微球,圆整规则,粒径较小,包封率达到≈93.1%,具有良好的控释性能和稳定性,适于低温保存.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改性二氧化硅包裹纳米银微粒的制备及其形貌的表征分析,通过扫描电镜表征得改性二氧化硅/纳米银微球的形貌规整,粒径主要分布于250 nm~400 nm之间。其次,通过抑菌圈实验测试了改性二氧化硅/纳米银微球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大小为18. 5mm和17. 8 mm。此外,将改性二氧化硅添加到人造大理石中,添加量为1. 0%时,其抗菌活性值达3. 0以上。  相似文献   

9.
以脂肪酶Novozym-435催化葡萄糖和10-十一碳烯酸合成了6-O-(10-十一碳烯酸)-葡萄糖酯,在K2S2O8引发下合成了葡萄糖基聚合物.采用复凝聚法以葡萄糖基聚合物和海藻酸钠为基质材料,将非诺洛芬钙包裹制成缓释微球.通过L9(34)正交实验得出微球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结果是葡萄糖基聚合物:海藻酸钠质量比=1:2,pH 3.0,搅拌速度400 r/min,反应成球温度4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非诺洛芬钙缓释微球,粒径范围是10~20μm,平均药物包封率(73.74±3.12)%.同时,体外溶出试验表明,该微球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考察从链霉菌发酵产生的放线菌素D粗提物中分离制备高纯度放线菌素D的工艺,以聚合物纳米微球为固相载体,对聚合物纳米微球型号、洗脱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立放线菌素D的分离纯化工艺为:采用PS40-300(以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聚合物为基质,粒径40μm,孔径300)纳米微球作为层析填料;以链霉菌发酵产生的放线菌素D粗提物为上样样品,用适量95%乙醇(V/V)充分溶解,上样量为0.5 g/100 m L,控制洗脱速度为5.0 m L/min,以65%乙醇水(V/V)洗脱,收集纯度95%以上的洗脱液,真空浓缩得到高纯度的放线菌素D。结果表明该分离纯化工艺,纯度与收率都较高,流程简单、可行,为该产品产业化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简易经济的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技术制备了具有高效杀菌性能的硅纳米抗菌材料并研究其形貌与结构,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代表菌株,研究了纳米针抗菌材料的抗菌活性。实验证明,该抗菌材料对在其表面培养3 h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率分别为85.12%,76.40%,表明该材料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高的杀菌效果,所制备的抗菌材料有望为医疗卫生系统在抵抗细菌污染方面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低温空气等离子体对医用聚四氟乙烯(PTFE)表面大肠杆菌的灭活效果以及灭菌机理.方法:采用Langmuir双电子探针和电子自旋共振(ESR)诊断技术分别定量测定了远程低温空气等离子体场中各活性物种的分布.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对灭菌后细胞破碎情况进行观察,细胞泄漏物质检测,反映腔温度变化和紫外线对灭菌影响分析其灭菌机理.结果:本实验条件下,空气等离子灭菌的最适宜操作参数为,放电功率100W,空气流量40 sccm,放电时间120 s.通过细胞形态学的观察和蛋白质泄漏量检测,结果证实等离子体处理后的大肠杆菌细胞肿胀、疏松,因此可以得出空气等离子体对大肠杆菌的灭菌机理为,电子、离子、自由基等活性粒子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膜,使之肿胀、疏松、断裂,通透性增加,内容物流出是导致大肠杆菌死亡的直接原因.结论:空气等离子体灭菌效果受等离子体处理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制备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DNA微球疫苗,并评价其免疫效果。以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壳聚糖(Chitosan,CS)为壁材,IBDV的VP2/4/3 DNA疫苗为芯材,通过戊二醛和Na2SO4介导的乳化交联技术,制备出SF/CS复合微球疫苗,然后经肌肉注射14日龄非免疫鸡,2周后加强免疫一次,酶联免疫法(ELISA)定期监测鸡血清的IBDV抗体,以研究微球化疫苗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戊二醛介导交联方法影响荷载DNA疫苗的活性,而Na2SO4介导的交联方法操作简单且不影响荷载DNA活性;建立了以壳聚糖浓度0.5%(pH 5.0)、丝素蛋白浓度0.6%,质粒DNA 500μg/mL溶解在2%Na2SO4溶液中的工作条件;SF-CS复合微球DNA疫苗荷载率89.14%,大小1.98μm,对DNaseⅠ的消化有保护作用。免疫后的抗IBDV血清ELISA抗体的检测显示,微球免疫组总体高于质粒疫苗免疫组(P0.05),而且SF/CS复合微球组免疫反应要略高于单纯CS包被的抗原组。研究表明,丝素蛋白/壳聚糖作为微球佐剂能提高IBDV DNA疫苗的临床免疫效果,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氢氧化镁对BSA微球体外释放的影响,优化BSA微球的制备工艺。方法:通过水包油包固复乳法制备BSA-PLGA微球。先将BSA与葡聚糖制备成玻璃体颗粒,再将玻璃体颗粒与氢氧化镁包裹进PLGA中,制备成缓释微球。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然后用Micro BCA法测定其包封率和载药量,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所制得的微球粒径约60μm,呈较好的球形。添加氢氧化镁后,BSA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都有显著提高。不同含量的氢氧化镁对BSA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影响也不同。在体外释放过程中,载有氢氧化镁的微球14天累积释放量为(85.10±2.67)%,而对照组不到80%。结论:通过调整氢氧化镁的量,可以制得形态完整,大小均匀,突释较小的BSA微球。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用壳聚糖-聚丙烯酸纳米磁性微球纯化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采用了接枝共聚法,以K2S2O8为引发剂,使壳聚糖(CTS)与聚丙烯酸(PAA)进行自由接枝共聚合成含有两性基团(-NH3,-COOH)的壳聚糖-聚丙烯酸纳米微球。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3O4磁流体,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壳聚糖-聚丙烯酸纳米磁性微球。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磁性微球结构进行检测。JEM-4000EX电镜技术对微球粒径,形貌进行表征。SOD试剂盒测定各步骤Cu-ZnSOD酶活性。结果表明,壳聚糖-聚丙烯酸纳米磁性微球有较好的粒径分布、磁响应性及蛋白吸附特性。纯化后酶比活性达6 727 U/mg,产品得率21.1%,活性回收85.7%。壳聚糖-聚丙烯酸纳米磁性微球经血液纯化血红细胞SOD具有可再生性、易操作性,其纯化效果取决于金属Cu2+的螯合程度。  相似文献   

16.
钴—60对高兔卵黄液中大肠杆菌的灭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钴-60γ射线对接种于卵黄液中的大肠杆菌进行辐照灭菌,并测定了卵黄液的抗体效价、活性氧和卵黄液保存期的变化。结果表明:1.大肠杆菌在卵黄液中的D10值为0.31-0.37kGy,杀灭卵黄液中大肠杆菌的照射剂量为3kGy;2.辐照量在15kGy以下时,对卵黄液的抗体效价没有影响或仅有轻微影响;3.经8kGy照射后的卵黄液在常温、4℃、-10℃条件保存时,保存期明显长于未照射的卵黄液。  相似文献   

17.
水蛭素明胶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重组水蛭素(rHV2)明胶微球,达到减少胃肠道对其降解和破坏的目的.方法:采用明胶为载体材料,用注入法制成重组水蛭素(rHV2)明胶微球,并考察微球形态、粒径和体外释放情况.结果:制成的明胶微球平均粒径为54.40μm,三批微球的rHV2含量为(2.60±0.05)mg,载药量为(2.67±0.05)mg,包封率为(54.60±1.09)%.三种不同固化时间制备的rHV2明胶微球体外释放试验情况一致,30 min释放量能达到50%,60 min能达到80%以上.结论:结果显示制备的重组水蛭素明胶微球基本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及评价使用磁性纳米微球作为固相载体的人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方法。方法:以杂化细乳液合成法制备磁性纳米微球,将其作为免疫检测的固相载体。将磁性微球与IFN-γ抗体进行偶联,建立基于磁性微球的ELISA检测方法,检测人IFN-γ,绘制IFN-γ标准曲线并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获得包被有人IFN-γ抗体的免疫微球,抗体偶联率为54.5%。用它建立IFN-γ的双抗体夹心的ELISA检测方法,检测范围为0-1000 pg/m L,相关系数为0.9996,灵敏度23.2 pg/m L,功能灵敏度0 pg/m L,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oefficients of Variance,CVs)8%,检测总共需要2小时。结论:成功制备了IFN-γ免疫微球并建立了定量检测人IFN-γ的双抗体夹心磁珠酶联免疫方法。  相似文献   

19.
活性维生素D类药物作为一类高效原料药,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复杂,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采用微生物转化法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对于活性维生素D3的制备具有重要意义。从甾体羟化菌株,生物转化制备不同活性维生素D3、基因工程在生物转化上的应用及转化率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了其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6):1142-1149
为制备并评价鲁氏耶尔森氏菌口服微球疫苗的免疫效果,实验采用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海藻酸钠为疫苗载体,鲁氏耶尔森氏菌灭活疫苗为抗原,制备鲁氏耶尔森氏菌口服疫苗。以拌料口服方式进行免疫,通过血清非特异免疫指标、抗体效价、免疫保护率等综合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鲁氏耶尔森氏菌口服微球疫苗成球性好,粒径均匀,粒径(8.761.73) m,跨距0.47,包封效率94.51%,具备良好的抗酸性、肠溶性及高安全性的特点。将疫苗免疫斑点叉尾,能显著提高斑点叉尾血清中溶菌酶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T-SOD)以及补体替代途径活性(ACH50);血清凝集效价于第5周达到峰值为1:8,至免疫后第8周仍能检测到特异性抗体;口服鲁氏耶尔森氏菌微球疫苗的斑点叉尾获得的抗鲁氏耶尔森氏菌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5.52%。综上所述,实验制备的鲁氏耶尔森氏菌口服微球疫苗能够对鲁氏耶尔森氏菌病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