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对中国树鼩的动脉系作系统解剖的基础上,记述了树鼩动脉分支的主要特征。同时,还与其他有关种类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树鼩动脉系的主要特征与树鼩科中的其他种类如笔尾树鼩、普通树鼩和地树鼩等的动脉系极为相似,而与灵长类中的猿猴类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雌性树鼩的麻醉、生殖器官解剖与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为制备转基因树鼩奠定基础.方法用1%的戊巴比妥钠(10-3ml/g体重)肌内注射对树鼩麻醉,比较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对麻醉效果的影响.对雌性树鼩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等进行观察.结果①在25~28℃、18~20℃下麻醉的持续时间分别为80 min、130 min;②雌性树鼩的子宫为双角子宫,卵巢外有包膜;③卵母细胞富含色素,卵母细胞的透明带与质膜的韧性较山羊强.结论在25~28℃下,用1%的戊巴比妥钠(10-3ml/g体重)对树鼩麻醉时间比较适中,便于实验操作而且苏醒快.雌性树鼩生殖器官解剖结构、卵母细胞形态特征观察表明,树鼩的胚胎移植、转基因等实验操作与小鼠类似,但树鼩的受精卵须进行离心处理.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树鼩行为学特征的基础数据,通过视线阻隔处理,观察雄性成年树鼩的行为变化。结果表明树鼩的活跃度和取食逐步提高,阻隔时间与运动树鼩数及取食数有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运动树鼩数=50.954+时间×0.607(R2=0.870,n=80)。取食树鼩数=e(4.356-0.721/时间)(R2=0.996,n=80)。树鼩对4种水果(F=294.234;d=3;P=0.000)、动物性食物(F=279.692;d=3;P=0.000)及混合食谱(F=239.692;d=3;P=0.000)的取食量有显著差异(P0.01),树鼩喜好甜而多汁的石榴和面包虫。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行为学观察的基础方法和数据,为树鼩行为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获取树鼩早老素蛋白-1(PSEN1)的全长编码序列并进行分子特征分析。方法 以树鼩脑组织总RNA为材料,通过RT-PCR、RACE-PCR扩增和序列拼接获得PSEN1基因全长编码序列,进而通过DNAMAN、MEGA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序列和分子特征进行分析。qRT-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分析PSEN1在树鼩各个组织的表达模式。结果 克隆鉴定了树鼩PSEN1基因,其cDNA的开放阅读框全长1128 bp,编码375个氨基酸。通过系统发育谱系树、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发现树鼩PSEN1与小鼠、大鼠等相比更接近人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qRT-PCR和Western Blot的结果表明,树鼩PSEN1在脑组织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脏器组织。结论 通过克隆树鼩PSEN1基因序列并进行分析,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基因功能和建立相关疾病动物模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个合适的乳腺癌动物模型将在研究人类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等方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12-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lbenz anthracene,DMBA)在实验中能诱导大鼠产生乳腺肿瘤。树鼩的基因的结构与人类的相似程度比啮齿类动物要高,而且树鼩的自发性乳腺癌已经有被报道,因而树鼩很有可能是研究乳腺肿瘤更合适的动物模型。因此我们想用致癌剂DMBA诱导树鼩产生乳腺肿瘤而建立树鼩的乳腺肿瘤模型。方法:在这个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十只在分娩之后失去幼崽的雌树鼩,其中一半的树鼩在腰部双侧乳房的脂肪垫注射100 mg/kg的DMBA,其余的树鼩作为对照组没有作DMBA处理。对生成的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的形态特点分析以及免疫组化化学法测定Ki-67、雌激素受体、孕酮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钙粘蛋白、P120连环蛋白的表达。结果:通过诊断在DMBA处理的树鼩中,5分之1发展浸润性导管癌,其余发展成原位导管癌。结果还证明了诱导出来的乳腺肿瘤的形态学和病理学特征与人类的浸润性导管癌相似。结论:结果显示我们采用DMBA注射失去幼崽的雌树鼩的乳腺来诱导乳腺肿瘤是有效的,诱导出来的肿瘤组织学特征与人的乳腺癌相似,诱导的肿瘤组织表达目前人常用的乳腺癌相关分子生物学标记,并且表达情况与人的乳腺癌相似。这表明了DMBA诱导树鼩乳腺癌可以提供一个适合于研究人类乳腺癌发生、发展、转移和治疗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健康树鼩的心率、血压正常值参考范围,并探讨不同来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树鼩心率、血压的差异。方法随机挑选实验树鼩180只,按来源分为野生成年组、F1代自繁成年组和青幼年组三个组,每组雌雄各半,共60只。采用智能无创血压计(鼠仪)逐只测定HR(心率)、SBP(收缩压)、DBP(舒张压)和MBP(平均动脉压)。结果野生成年树鼩、自繁成年树鼩和青幼年树鼩心率分别为394.33±37.74 BPM、351.61±72.76 BPM和378.19±69.04 BPM,野生和自繁成年树鼩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自繁成年树鼩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青幼年树鼩,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野生成年树鼩和自繁成年树鼩相比,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无创血压计适合于树鼩的血压、心率的测量。通过测定,获得了野生成年树鼩、F1代自繁成年树鼩和青幼年树鼩的心率和血压参考值范围,丰富了树鼩基础生理数据,可为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树鼩作为多种人类疾病研究模型的可能性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尚缺乏研究其免疫功能的基本标志以及单克隆抗体。该实验首先以树鼩外周血总RNA为材料,通过RT-PCR扩增得到长度为1365bp的树鼩CD4全长编码序列,并确定了数据库中缺失的两个片段,进而通过ClustalW等软件对其序列和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树鼩CD4氨基酸序列胞外和胞内域保守性较好,且与人类和猴的亲缘关系较近。虽然树鼩和人CD4分子表面大部分区域均带正电荷,但与人CD4胞外域D1相比,树鼩CD4D1结构区域表面带负电荷较多,且多出两个N-糖基化位点。这些差异对抗体的结合可能存在影响。该研究为今后树鼩CD4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树鼩IL-2全长编码序列的克隆及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鼩作为多种人类疾病模型已受到广泛关注,而免疫因子对于树鼩模型评价至关重要,但目前对其白细胞介素-2(IL-2)的研究鲜有报道。该实验以经ConA(concanavalin)诱导培养的树鼩淋巴细胞总RNA为模板,RT-PCR克隆出465bp的树鼩IL-2全长编码序列,并采用ClustalW软件分析其序列和分子特征。结果表明树鼩IL-2cDNA编码一个由15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其cDNA及氨基酸序列与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3%及80%,且其整体结构与人IL-2相似。MEGA5.0软件构建的进化树表明,树鼩与人及恒河猴的亲缘关系较近。Pymol软件对树鼩和人IL-2氨基酸序列进行的三维结构模建表明,两者的IL-2分子三维空间结构基本相似,表面大部分区域所带电荷相同,但在某些区域差异较大,且树鼩多出一个糖基化位点,这些差异对抗体的结合可能存在影响。该研究为今后树鼩IL-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树鼩在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新陈代谢和基因组等方面近似于人类,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药理学及遗传学等多个领域。迄今为止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树鼩大部分来自野生,实验树鼩尚无国家质量控制标准。为了保证树鼩引种、驯化、饲养、繁殖、质量控制及福利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树鼩繁殖率和成活率,本文从兽医公共卫生及实验动物科学的角度,对野生树鼩的捕捉、运输、检疫、饲养及繁育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和福利要求作一简述,为从事树鼩工作的有关人员及树鼩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树鼩实验动物化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回顾了我国树鼩驯养繁殖和研究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树鼩实验动物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状况,提出了今后的工作建议:加强实验树鼩标准化(包括地方和国家标准)的研究、近交系动物的研制、达到商业化树鼩的基础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工具的研制、人类重大疾病树鼩动物模型研究和建设国家实验树鼩种源基地等。  相似文献   

11.
树鼩具有发达的视觉系统,视锥细胞数量占感光细胞的96%,具有较好的色觉及立体视觉。我国的树鼩资源丰富,成本较低,比较医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证实树鼩是理想的眼科实验动物模型。利用树鼩开展眼科研究主要集中在近视模型的建立、近视对巩膜和脉络膜造成的变化,以及树鼩视网膜、视神经、角膜及视皮质的基础研究。本文对树鼩在眼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动物学研究》2013,(2):57+102
由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破译树鼩基因组研究工作于2013年2月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研究人员通过完成高质量的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分析,阐明了其系统分类地位和相关生物学特征的遗传基础,尤其是树鼩用于若干重要疾病如HBV、HCV感染以及抑郁症模  相似文献   

13.
树鼩可作为人类疾病的良好模型,但缺乏对其免疫功能研究的基本标志和单克隆抗体。该研究应用RT-PCR技术,分别从3只树鼩的肝脏、脾脏和血液中克隆了CD3ε全长编码序列并用Discovery Studio等软件对其分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树鼩CD3εcDNA的开放阅读框全长582bp,编码193个氨基酸。树鼩与其他哺乳动物的CD3ε蛋白整体结构近似,与人和恒河猴CD3ε的亲缘关系较近,胞内域与跨膜域高度保守,但胞外域出现2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表面电荷亦存在差异。该研究为今后制备树鼩CD3单克隆抗体及功能研究奠定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EV71对树鼩原代肾细胞的感染模型。方法胰蛋白酶消化法获得树鼩的原代肾细胞,用EV71感染树鼩肾细胞,测定1、2、4、6和8 d培养上清病毒滴度,分别用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EV71病毒VP1蛋白的表达,以确定EV71病毒对树鼩原代肾细胞的感染性。结果对分离得到的树鼩原代肾细胞进行传代纯化和形态鉴别,建立以树鼩原代肾细胞为主的细胞培养。用EV71病毒感染树鼩原代肾细胞,感染后48~96 h病毒滴度可达到1.3×10~6TCID_(50)/m L,说明EV71病毒可有效感染树鼩原代肾细胞并有效增殖。Western blot检测发现,EV71病毒VP1蛋白可在感染后2~8 d的树鼩原代肾细胞中有效检出,间接免疫荧光法则在感染后2~6 d细胞的细胞质中检测到病毒VP1蛋白的分布。结论在成功建立树鼩原代肾细胞培养的基础上,确定了EV71病毒对树鼩原代肾细胞的感染性和病毒增殖特性,初步建立了EV71树鼩原代肾细胞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15.
树鼩进化分类地位的分子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鼩隶属攀鼩目,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南部等地区。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如体型小、脑-体重比例高、生殖周期短、寿命短和饲养成本低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被认为是可望替代灵长类动物的新型实验动物。然而,关于树鼩与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明确树鼩的分类地位是创建实验动物的重要研究基础。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关于树鼩分类地位探讨的分子证据。在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核DNA序列研究,包括近期树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都支持树鼩是灵长动物的近缘旁系群,然而绝大部分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研究却显示树鼩与啮齿动物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这样的分歧主要是由于线粒体序列和核基因数据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算法导致。综合现有不同DNA数据的研究结果,作者认为树鼩作为灵长类的近亲这一结论应该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手术双侧卵巢去势法复制人绝经后骨质疏松树鼩模型。方法 100只雌性树鼩纳入实验,参照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2011年发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诊断标准进行模型评价:1根据人自然寿命、性成熟时间、骨密度(BMD)峰值年龄及树鼩自然寿命、性成熟时间,推测树鼩BMD峰值月龄。随机抽取6、12、18、24月龄树鼩各6只行全身BMD检测,比较各月龄段BMD差异,验证树鼩BMD峰值月龄;2从余下的树鼩中随机抽取BMD峰值月龄段树鼩62只行BMD检测,确定树鼩BMD峰值均数与标准差。然后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n=32)与空白组(n=30),模型组手术切除双侧卵巢,空白组切除与卵巢等体积的大网膜,各组分别于术后3、6、9、12月时随机抽取6只行BMD检测,对BMD值符合《指南》诊断标准者取材行病理检测验证。结果 1 6、12、18、24月龄段受测树鼩BMD峰值分别为(0.138±0.012)、(0.143±0.010)、(0.141±0.009)、(0.139±0.009)g/cm~2,各月龄树鼩BMD峰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2树鼩BMD峰值均数为(0.143±0.016)g/cm~2;3模型组各时相点BMD值符合《指南》诊断标准的树鼩的数量分别为0、5、4、5只,其胫骨近端病理切片与6月龄树鼩比较:骨小梁稀疏、断裂,小梁间距增宽;空白组各时相点BMD值符合《指南》诊断标准的树鼩数量均为0,其胫骨近端病理切片与6月龄树鼩比较无异常。结论按《指南》诊断标准判断,6月龄雌性树鼩行双侧卵巢去势术后6月可复制出人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率较高,模型稳定。  相似文献   

17.
于1984年3—7月、1985年和1987年以不同批号共297只树鼩,先后对三个饲料配方做了喂养试验。结果表明:含蛋白质10.5%的配方不能用于树比的饲养与繁殖;含蛋白质15.15%的配方可作为常规饲料,用于短期饲养,其繁殖效果较差;含蛋白质24%的配方对树鼩的饲养与繁殖均较适合,是较好的树鼩饲料配方之一,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区分并鉴定树鼩中APP基因mRNA的多种可变剪接体,对APP基因特征进行描述,并确定其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方法参考已知人的和树鼩基因组预测的APP基因序列,设计树鼩APP基因mRNA剪切体外显子的共同特异性引物。分别从树鼩不同组织中提取总RNA,反转录为c DNA,利用高保真酶扩增目的剪切体DNA。根据PCR扩增产物电泳条带的有无和大小初步判断剪接体的型别,最后将PCR产物胶回收进行测序鉴定,对获得的基因进行特征描述,并结合定量PCR的结果确定了各剪接体在不同组织中分布情况。结果结果表明树鼩APP剪接体的全长为3514 bp,有一个109 bp的5’-UTR,1092bp的3’-UTP。APP基因在调查的9个物种中高度同源保守,显示树鼩与灵长类存在一个较近的亲缘关系。通过三维建模获得了树鼩和人的APP基因共同拥有的4个结构域。同时确认这4种通过外显子跳跃产生的APP可变剪接体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4种检测到的剪接体APP770,APP695,APP751,APP677均表达于肺、肾和肠,表达量最高的是肺、肌肉和睾丸。结论对树鼩APP基因可变剪接体的表达研究,有助于推动树鼩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药物研发。  相似文献   

19.
根据树鼩的生物学特性并参考有关实验动物饲料标准为树鼩设计和加工生产一种实验饲育饲料。结果表明该饲料能满足树鼩的健康生长、饲养繁殖和实验树鼩的营养需求。该饲料的营养成分和混合均匀度均符合地方标准,生产和饲喂方便,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树鼩的细胞是否与抗鼠或抗人的CD抗体反应。方法采树鼩外周血与小鼠的CD3、CD4、CD8抗体反应。再分离培养树鼩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抗小鼠的CD29-FITC、Sca-1-PE、CD90-PE反应,与抗人的CD44-FITC、CD29-FITC、CD13-FITC、CD34-FITC反应。结果树鼩外周血与小鼠的CD3、CD4、CD8抗体不发生反应,但树鼩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抗小鼠的CD29-FITC抗体发生反应,阳性率为99.8﹪。树鼩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抗人的CD44-FITC抗体发生反应,阳性率为99.7﹪。结论树鼩的外周血与小鼠的CD抗体不反应,但树鼩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小鼠的CD29-FITC抗体和人的CD44-FITC抗体反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