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种昼行性动物取食和贮藏红松种子的行为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于2005年10月1~7日,采用全时焦点观察法研究了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林班原始红松林内松鼠(Sciurus vulgaris)、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和普通(Sitta europaea)4种昼行性动物取食和贮藏红松种子的行为。结果表明①4种动物的取食和贮藏过程包括找寻、松塔的处理与种子剥食、松塔和种子的搬运、确定贮藏点、掩藏和警戒等6个环节,但它们在6个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均存在较大差异;②4种动物的种子消耗量亦存在较大差异(χ2=144.67,df=3,P<0.05),松鼠、星鸦、花鼠和普通每次平均取食红松种子的数量分别为40.0粒、20.9粒、16.7粒和1.3粒。松鼠与星鸦能够在地面和树冠层取食或收获红松松塔及种子,而花鼠与普通则主要在地面取食;③4种动物贮藏种子的能力亦有较大差异(χ2=68.76,df=3,P<0.05Kruskal-Wallis),松鼠、星鸦和普通主要分散贮藏红松种子,松鼠和星鸦的贮藏量最多,而花鼠很少分散贮藏种子,但能将许多红松种子集中贮藏在少数的贮藏点;④取食松籽的种间竞争强烈,在红松林的垂直高度上,松鼠和星鸦具有高度重叠的取食生态位,花鼠和普通因为种群数量大,对地面种子库的消耗量较大。分析结果显示,松鼠与星鸦是红松种子扩散的传播者,普通是种子消耗者兼传播者,而花鼠则近乎是完全的捕食者。  相似文献   

2.
路纪琪  张知彬 《动物学报》2005,51(3):376-382
食物贮藏是许多动物对不可预见的食物供应变化的一种重要适应.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为中国特有物种,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区的山地和丘陵地带.作者在北京市东灵山地区建造半自然围栏(4 m×3 m× 1 m),以核桃(Juglans regia)和山杏(Prunus armeniaca)种子为备选食物,对岩松鼠(12只)的食物贮藏行为进行了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s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岩松鼠表现出集中和分散两种食物贮藏方式,而分散贮藏是其偏好的贮藏方式;2) 当遇到贮藏食物被盗窃时,岩松鼠倾向于搬运更多的食物进行集中和分散贮藏;3)岩松鼠没有在食盘就地取食任何一种食物;把食物搬离后,岩松鼠所取食的山杏种子数量明显多于所取食的核桃数量;4)岩松鼠只选择核桃进行分散贮藏;5)岩松鼠对核桃的搬运距离大于山杏种子.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自然条件下,岩松鼠对核桃和山杏的天然更新起着不同的作用[动物学报 51(3)376-382,2005].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不同种子投放方式和覆盖处理对啮齿动物取食和搬运/贮藏种子行为的影响,2010年春季,我们在宁夏六盘山区的辽东栎幼林,用塑料标签标记法研究了不同种子投放方式(单独投放、两两组合投放和混合投放)和覆盖处理(对照、凋落物覆盖和土壤覆盖)下啮齿动物对辽东栎、野李和华山松种子的取食和搬运特点。结果表明:(1)不同物种、不同种子投放方式和覆盖处理对种子的就地取食率、搬运后的取食率和贮藏率均具有显著影响,种子较大或具有厚而坚硬的种皮(内果皮)、组合和混合投放及覆盖处理均不同程度地促进啮齿动物对种子的搬运;(2)3种植物的种子被搬运后取食和贮藏的平均距离范围均在5.5m以内,而且种子被搬运后贮藏的距离均大于搬运后取食的距离,其中华山松种子被搬运后取食的距离显著大于辽东栎和野李种子,但搬运后的贮藏距离显著小于后两者。(3)种子被搬运后单个种子的取食点和贮藏点占多数,其他大小的取食点和贮藏点较少,种子被搬运后以土壤埋藏为主要的贮藏方式。结果表明,种子的种皮特征以及种子在群落中的分布方式和存在状态,可能通过延长啮齿动物处理的时间而增大啮齿动物的被捕食风险,使动物改变对种子的取食和搬运行为,进而决定了种子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凉水自然保护区松鼠贮藏红松种子距离的初步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0月,应用线牌标记红松(Pinus koreansis)球果,采用人工放置实验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松鼠(Sciurus vulgarls)贮藏红松种子距离进行了初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放置点的红松球果堆被松鼠发现并捕食的时间不一致,放置在人为干扰较强地点(旅游步道边)的红松球果最后被搬运走,但各放置点的红松球果均在放置10 h内全部消失.新球果(2006年)和旧球果(2005年)均被松鼠捕食并贮藏,但松鼠优先选择搬运新球果.实验共放置人工标记的球果110枚,当场被取食的球果8枚,其中花鼠(Eutamias sibiricus)当场取食4枚新球果,松鼠当场取食4枚,均为旧球果;其余102枚球果被搬运并贮藏.以放置点为圆心,以300 m为搜索半径,共回收标志球果47枚,回收率为46.1%.  相似文献   

5.
种子大小对小泡巨鼠贮藏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小泡巨鼠为研究对象,在围栏条件下,测定小泡巨鼠对大小两种栓皮栎种子的贮藏行为差异,以检验最优贮藏空间模型的两个预测:(1)大种子(高价值食物)的贮藏率大于小种子(低价值食物);(2)大种子的贮藏距离远于小种子.结果表明:大种子的搬运比例(39%)多于小种子(21.5%),多数的小种子(53%)被取食,大种子的贮藏比率(16%)远大于小种子(7%),上述结果支持模型的预测(1).但是,不同大小种子在贮藏距离上没有显著差异,因而预测(2)没有被支持.实验结果表明种子价值对鼠类的取食和贮藏行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围栏空间可能影响对模型预测(2)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2012年8-10月,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林业局东方红林场,通过人工围栏控制实验,研究了贮藏点深度、大小及基质含水量对花鼠找寻红松种子的影响。发现:(1) 埋藏深度显著影响花鼠对贮藏点的找寻率,埋藏深度为 1 cm 和 2 cm 的找寻率显著高于 4 cm 和 6 cm。(2) 埋藏点大小对花鼠发现种子也有显著影响,埋藏点越大,花鼠发现贮藏点的比例越高。(3) 高的基质含水量利于花鼠找寻贮藏点。结果表明,围栏条件下食物贮藏点深度、大小及基质含水量的改变能显著影响花鼠对贮藏点的找寻。  相似文献   

7.
路纪琪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7,27(3):209-214
许多动物都能够贮藏食物以应对一定时期的食物短缺。岩松鼠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啮齿动物,主要分布于华北山地和丘陵地区,对于其食物贮藏行为还了解不多。我们在北京东灵山地区建立了半自然围栏,在围栏一角设置一木质巢箱供其休息,在围栏中心设一食盘(给食处),就岩松鼠对核桃(已预先标记)的贮藏特征进行了观察。每只受试动物在实验开始前6 h断食,于13∶ 00 左右,随机选择1 只岩松鼠,将其放入围栏中适应2 ~ 3 h。随后,在给食处放置20 枚已标记的核桃。于第二天同一时间进入围栏,检查并记录岩松鼠对核桃的处理情况,将埋藏、取食和剩余的核桃全部移出,另置20 枚新的核桃,继续实验。第三天,重复上述检查和记录,将岩松鼠及被其处理的核桃全部移出,清理巢箱、整理围栏。随后放入第二只岩松鼠,重复上述实验过程,如遇恶劣气候,则实验顺延,直至实验结束。结果表明:岩松鼠兼具集中贮藏和分散贮藏两种食物贮藏方式,并且分散方式是其主要的食物贮藏方式;岩松鼠在围栏中选择一定的位置贮藏食物;文中还讨论了可能影响岩松鼠食物贮藏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宁夏六盘山区的辽东栎灌丛,以不同大小的辽东栎种子、野李和华山松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大小和种皮特征对啮齿动物取食和搬运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辽东栎小种子和华山松种子的就地取食率均显著高于辽东栎大种子和野李种子;具有厚而坚硬种皮(内果皮)的野李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的取食率和贮藏率均最高.辽东栎大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取食的距离最大(3.10 m),被搬运后贮藏的距离(6.48 m)显著大于其他类型种子.除野李种子外,其他3种类型种子的单个种子取食点都在80%以上,所有种子的单个种子贮藏点都在90%以上,含2个以上种子的取食点和贮藏点较少.较高比例的华山松种子在灌丛基部和洞穴以外的其他环境被取食,其他3种类型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主要集中在灌丛基部和洞穴中取食;种皮(内果皮)厚而坚硬的种子以土壤埋藏方式贮藏的比例偏高.  相似文献   

9.
在西双版纳勐仑地区,以黄胸鼠为研究对象,在半自然围栏条件下,调查比较了黄胸鼠对假海桐和截头石栎两种种子贮藏和取食的差异。采用SPSS for Windows(version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黄胸鼠主要以集中方式贮藏食物,对两种种子均未表现出分散贮藏方式;2)在实验的第2天(自由选择情况下),分别有20.8%的假海桐种子和39.2%的截头石栎种子被集中贮藏,黄胸鼠明显倾向于选择贮藏截头石栎种子(P0.05),分别有4.2%的假海桐种子和0.8%的截头石栎种子被就地取食,但差异不显著(P=0.109);3)贮藏食物被盗窃使黄胸鼠的食物贮藏行为增强,而且对喜好食物(截头石栎种子)的集中贮藏量显著增多(P0.01)。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大小、种皮厚度影响鼠类对种子的贮藏和取食;提示黄胸鼠在野外条件下对假海桐和截头石栎两种树木的自然更新起着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围栏条件下社鼠的食物贮藏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纪琪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5,25(3):248-253
在北京东灵山地区, 用活捕笼从野外捕获社鼠, 并在野外建造围栏, 以山杏种子和辽东栎坚果为备选食物, 对围栏条件下社鼠的食物贮藏行为进行了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s (version 1010) 进行。结果表明: 1) 社鼠主要表现出食物的集中贮藏方式; 2) 贮藏食物被模拟盗窃使社鼠的食物贮藏活动加强; 3)社鼠倾向于选择山杏种子进行贮藏, 而对辽东栎坚果则取食较多。文中还讨论了食物类型、模拟盗窃等因素对社鼠食物贮藏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尝试取食陌生食物会给其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是利益。许多动物在首次遇到陌生食物时,不会立即对其进行取食,甚至感到恐惧而避开,这是动物应对陌生食物和环境的一种恐新行为(neophobia)。2010年10—12月,对广东省四会市圈养条件下的犬蝠Cynopterus sphinx取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实验中犬蝠首次面对陌生食物(苹果)刺激时表现出2种不同的行为,14只实验个体中,6只在首次面对陌生食物时直接对其进行取食,定义其为探索者(explorer);而另外8只对陌生食物表现出了恐新行为,定义其为恐新者(coward)。在人为施加的环境压力下,恐新者经过反复试探,首次成功取食陌生食物后才接纳陌生食物。雌雄个体间(Mann-Whitney U test:雌性31.3 min±8.5 min,n=6,雄性122.8 min±16.2 min,n=5,U=721.0,P<0.001)及亚成体与成体间(Mann-Whitney U test:亚成体20.9 min±10.9 min,n=3,成体72.9 min±9.7 min,n=11,U=901.0,P<0.001)在首次取食行为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和亚成体个体更易于接受陌生食物。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犬蝠对陌生食物首次取食的这2种行为差异各自有其生态学意义,探索者的行为利于拓宽取食食物源,以应对野外多变的环境;而恐新者的行为可防止摄入过多有毒或营养过剩的食物。雌性倾向于探索陌生食物,可能与其在种群中的繁殖地位有关;亚成体积极探索陌生食物的行为则体现出其取食经验上的缺乏,同时也利于将陌生食物引入种群食谱中。行为的多样性利于种群繁衍,本文探讨了2种取食策略各自的利弊关系。  相似文献   

12.
鼠类对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贮藏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路纪琪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4,24(2):132-138
在北京市东灵山地区,选择灌丛生境,人工释放山杏和辽东栎种子,对两种种子在释放处被鼠类就地取食、存留动态、种子被搬运和贮藏的距离、位置、状态、微生境等进行了分析比较。采用活捕饲喂和咬痕比较的方法,对野外取食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鼠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取食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鼠类主要是大林姬鼠和岩松鼠;2)山杏种子被鼠类搬运的平均距离大于辽东栎种子,两种种子大多数被搬运至21m之内,在9m之内最为集中;3)山杏种子的中位存留时间较辽东栎种子长;4)在释放处,鼠类对辽东栎种子的就地取食强度(54.83%)大于对山杏种子的取食(0.17%);5)在搬运之后,大部分山杏种子被埋藏起来,仅有3粒被取食;而辽东栎种子大部分被取食;6)鼠类趋向于把种子搬运到灌丛下方或灌丛边缘进行贮藏或取食。山杏种子在贮藏点的数量为1—3粒,而辽东栎种子在贮藏点的数量均为1粒。  相似文献   

13.
按照最优化觅食理论,动物在取食时需在能量获取与捕食风险之间权衡。本文通过室内行为实验,研究两种旧大陆果蝠棕果蝠和犬蝠对食物大小的选择规律与取食策略。按体积由小到大将苹果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4 种类型的食物块,通过红外相机观察果蝠对不同大小食块的取食情况,并就其对各类型食块的取食率、取食次数和停留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果蝠对Ⅱ型和Ⅲ型食块的取食率显著高于Ⅰ型和Ⅳ型;对Ⅰ型食块的取食次数显著高于Ⅱ型和Ⅳ型;对Ⅳ型食块的停留时间显著高于Ⅰ型和Ⅱ型。它们在摄取体积较小的食块时,以取走后进食为主要取食方式,但摄取大体积食块时则主要在原地进食。取食过程中,果蝠优先选择大小适于搬运的食块,是捕食风险与能量收益权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灌丛高度对啮齿动物贮藏和扩散辽东栎坚果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路纪琪  张知彬 《动物学报》2005,51(2):195-204
本文选择高、矮两类灌丛生境, 于2002 年至2003 年在其中释放标记的辽东栎坚果, 并连续记录释放坚果的命运, 以了解生境差异对啮齿动物搬运、取食和贮藏辽东栎坚果的影响以及啮齿动物对微生境的选择等。研究结果表明, 大林姬鼠等啮齿动物对辽东栎坚果的短期取食非常强烈, 而分散贮藏的量则相对较少; 啮齿动物对辽东栎坚果的搬运距离在矮灌丛生境中显著大于高灌丛生境; 啮齿动物倾向于选择灌丛边缘和灌丛下方取食或贮藏辽东栎坚果, 这类微生境也有利于埋藏坚果的萌发。  相似文献   

15.
申圳  董钟  曹令立  张明明  刘国强  易现峰 《生态学报》2012,32(23):7264-7269
同种和异种干扰竞争可以增强花鼠(Tamias sibiricus)分散贮食强度,但对其贮藏点选择的影响还不清楚.在半自然围栏内,研究了同种(干扰源为不同性别花鼠)或异种(干扰源为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干扰竞争对花鼠贮藏点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同种和异种干扰竞争均显著降低了花鼠在高竞争区内的贮藏比例;(2)同种个体存在时,雌性花鼠显著降低了在高竞争区内的贮藏比例,雄性花鼠则显著增加了在中竞争区的埋藏比例.结果表明,花鼠贮藏食物时会避开高竞争区域以降低同种或异种的盗食损失,同时雌雄个体对同种竞争干扰的响应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梁振玲  马建章  戎可 《生态学报》2016,36(4):1162-1169
分散贮食是许多动物取食行为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植物种子为主要贮食对象的动物来说,种子内营养物质含量、种子大小以及种子内次生化合物的含量等因素都直接影响动物的贮食行为。动物偏爱贮藏个体较大的种子,大种子多被搬运并分散贮藏在远离种源的地方,而小种子则多被就地取食,以补充动物贮食过程中的能量消耗。贮食动物主要通过空间记忆、特殊路线以及贮藏点周围的直接线索等途径重新获取贮藏点内食物。在重取过程中,一些贮藏点被遗忘,其中的种子成为植物种群更新的潜在种子库。因此,分散贮食动物不仅是种子捕食者,还是种子传播者,它们对植物种子的捕食、搬运和贮藏,影响了植物种子的存活和幼苗的建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植物种群的更新、分布。植物种群为了促进种子的传播,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形式多样的适应性策略,降低种子的直接被捕食率,提高种子的被贮藏率。研究动物分散贮食行为对植物种群更新的影响,将有助于理解贮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互惠关系,从而认识贮食动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观察了捕虱管蓟马的多种行为,认为该虫的日常行为为取食、行走、搜索、休息、交配和产卵;对所试验的5种害虫的喜好程度依次为椭圆蚧卵,柑桔木虱卵、褐圆蚧卵、柑桔粉虱卵、桔全爪螨若虫,褐圆蚧若虫、桔全爪螨卵、椭圆蚧若虫、柑桔木虱一龄 若虫,除柑桔木虱一龄若虫外,取食差异不显;捕虱管蓟马取食卵的量比若虫多,经T-检验分析,两无明显差异;室内饲养蓟马和田间采获蓟马的行为,及各行行为间差异,通过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显;不同虫态蓟马取食时间长短依次为雌成虫、雄成虫、若虫、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不同虫态之间几乎没有竞争,偶有成虫捕食幼虫现象发生。对该虫的交配行为及产卵行为作了详细的观察,发现雌蓟马成虫和雄蓟马成虫都多次交配;雄虫之间的性竞争十分激烈,而雌虫之间几乎没有竞争。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比较艾虎在不同饥饿条件下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确定艾虎对食物变化量的敏感性,以验证风险敏感取食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期实验中,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一天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取食量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两天后对两个斑块利用程度与训练期的结果相同;同时,艾虎在两个斑块中的取食量均与饥饿程度无关,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均随饥饿程度明显降低。因此,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基本相同,食物变化量对艾虎的取食行为没有明显影响,艾虎对食物变化量是不敏感的。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艾虎的能量代谢水平较低,在食物受到限制时主要采用降低活动使单位活动时间内所获得的能量值达到最大的取食对策增加自身的存活机率。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比较艾虎在不同饥饿条件下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确定艾虎对食物变化量的敏感性,以验证风险敏感取食原理。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期实验中,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取食量和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一天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中的利用频次明显高于变化食物量斑块,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取食量基本相同;艾虎饥饿两天后对两个斑块利用程度与训练期的结果相同;同时,艾虎在两个斑块中的取食量均与饥饿程度无关,而对两个斑块的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均随饥饿程度明显降低。因此,艾虎对固定食物量斑块和变化食物量斑块的利用程度基本相同,食物变化量对艾虎的取食行为没有明显影响,艾虎对食物变化量是不敏感的。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艾虎的能量代谢水平较低,在食物受到限制时主要采用降低活动使单位活动时间内所获得的能量值达到最大的取食对策增加自身的存活机率。  相似文献   

20.
圈养条件下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的食物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食物对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Latin ridibundus)的影响受到普遍关注.为18只红嘴鸥提供2~6种食物连续圈养4个周期共28 d后放飞,以探讨其食物选择特点.结果表明:1红嘴鸥偏爱新鲜的泥鳅、小鱼、小虾等,但也取食干鱼,以及面包、专用饲料、白菜等;2红嘴鸥昼夜取食,全天食物总消耗量随食物类别增多而增加,为14.4~118.6 g/d,平均(62.67±30.10)g/d,但受取食行为及食物可口性的影响;3红嘴鸥有群体取食特点,少数个体的取食诱导,导致某种食物或者某天的食物日消耗量增大;④改变食物构成时,红嘴鸥要经过1~2 d的取食试探才能正常取食,短期饥饿弱化了这种试探过程;⑤食物不是影响越冬红嘴鸥体重的惟一因素,圈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但其体重减少,而同期野外红嘴鸥的体重则从274 g增加到369 g.作者认为,在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取食大量面包和专用饲料是对食物短缺胁迫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