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保障输血的安全可靠性,研究两例因补体激活引起的ABO正反定型不合,探讨抗体、补体与红细胞(ABO)血型的关系,运用免疫血型血清学方法,排除补体对ABO正反定型的影响,定出该两例血型为“O”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型检测和输血反应检查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临床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中选出92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对其中一组患者仅采用常规血型检测后进行输血,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则在常规血型检测基础上联合使用交叉配血试验,作为研究组。分别运用输血反应检查技术对患者输血后的不良反应率进行记录。结果:研究组患者输血后出现输血反应的几率为13.04%(6/46),明显低于对比组67.39%(31/46),两组患者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血型检测和交叉配血试验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输血后的输血反应几率,改善整体治疗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ABO血型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实验在外科手术患者输血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行ABO正反定型与交叉配血治疗的外科手术患者,记录ABO反定型与交叉配血不合的标本,使用2-Me处理被患者自身冷抗体凝集的红细胞,同时使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对血型不规则抗体以及特异性进行筛选和鉴定。分析ABO血型反定型不符合以及交叉配血不合的影响因素。结果:对正反定型完全无凝集反应的80例血清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其中8例存在凝集反应,配血不合情况;导致外科手术患者输血中ABO血型反定型不符交叉配血不合的主要因素包括自身冷抗体、血型抗原性减弱、血型不规则抗体以及血型抗体效价减弱等。结论:ABO血型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治疗中的患者中,大部分配血一致,少数的交叉配血不合,主要与自身冷抗体、血型抗原性减弱、血型不规则抗体以及血型抗体效价减弱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4.
Rh血型与输血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临床问题,Rh血型不合可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HDN),输血前常规检测Rh血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PCR-RRP)技术检测rhd基因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PCR-RHD基因定型技术应用于HDN的产前诊断,可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通过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快速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结果的分析,探讨其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抢救的重要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56例腹部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入组患者均实施快速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记录血型定型结果与交叉配血结果,对血型定型正反不一致,交叉配血结果不相合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56例入组患者实施快速血型定型显示有40例存在正反定型不一致,占比为25.64 %(40/156),其中男性21例,占比52.50 %(21/40),女性19例,占比47.50 %(19/40),年龄分布10岁以下占比15.00 %,10~30岁占比37.50 %,31~60岁占比35.00 %,61岁及以上占比12.50 %,不同性别和年龄患者分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8例,检出率为5.13 %,其中男性2例占比25.00 %,女性6例占比75.00 %,有输血史7例占比87.50 %,无输血史1例占比12.50 %,比较显示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有输血史高于无输血史(P<0.05);进行卡式交叉配血87例,其中有主侧相合而次侧不合2例,主侧不合次侧相合2例,在抢救用血过程中均采用配合性输血原则。156例患者经过快速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救治成功的有137例,成功率为87.82 %。结论:及时准确的血型定型及交叉配血对创伤出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为创伤患者的输血救治提供有力保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修饰遮蔽人ABO血型抗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输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但血型不符会造成输血死亡事故 .为了解决输血中存在的血型匹配困难等问题 ,使用甲氧基聚乙二醇 (mPEG)化学修饰法 ,对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进行化学修饰 ,从而达到遮蔽红细胞血型抗原的目的 .通过对mPEG BTC、mPEG ALD和mPEG 2 NHS三种mPEG衍生物对红细胞A抗原和B抗原修饰效果的比较 ,结果表明mPEG BTC修饰效果最好 ,可以完全遮蔽红细胞的A抗原和B抗原 ,使修饰后的A型、B型和AB型红细胞呈现出与O型红细胞相同的血型血清学特征 ;进一步研究证明 ,mPEG BTC与红细胞结合牢固 ,对红细胞结构、功能、变形能力、常规指标和沉降率等基本没有影响 .初步实现了A→O ,B→O和AB→O的血型改造 ,从而为临床输血治疗遇到的偏型、稀有血型、配型困难等问题的解决 ,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与思路 .  相似文献   

7.
谢勇  王崇文  祝金泉  张昆和  周美珍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6):342-344,359
本文采用细菌学和血清学方法检测了217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和169例健康输血员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情况和ABO血型,以探讨HP感染与ABO血型系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消化性溃疡各组患者O型血所占的比例均较高;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和健康输血员中O型血人群HP阳性率分别为89.58%和51.78%,显著高于其它血型(P<0.005、0.05);并且在同一疾病中HP阳性者O型血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HP阴性者(P<0.025)。提示:O型血人群对HP易感染,这可  相似文献   

8.
袁露 《蛇志》2023,(1):104-107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急诊输血安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急诊科需输血治疗患者46例,按照入组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输血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安全管理得分、输血相关指标评价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输血安全管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输血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取血后30 min输注率及血标本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备血、输血平均时长和血型初检或血型申请单错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输血患者中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能够有效减少输血备血时间,保障患者输血安全,为患者的抢救和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柱法在ABO、RhD血型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站检验科血液筛查标本共1081份作为研究对象,在metis全自动血型仪进行初筛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卡式微柱凝胶法ABO、RhD血型鉴定,据定型结果配血,统计输血结局并作为评价依据。结果:筛查RhD阴性者6份占0.56%,阳性者1075份占99.44%;所有血液输用后均未产生输血反应。结论:ABO、RhD血型鉴定是保障输血安全、抑制溶血性疾病的必要措施,而微柱法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科学准确的优点,适合血站的血型鉴定和临床的推广。  相似文献   

10.
输血是临床疾病治疗中非常普遍的医治手段,输血以输同型血、交叉配血为原则,若血型不匹配,则易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可以有效地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对于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概念,分析了临床输血中存在的问题,以2010年10月至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输血的患者共782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结果,并阐述了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安全问题,从而探讨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临床输血安全之间的关系,对于临床输血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检验血型是临床医学上给患者输血和做手术前的一项常规工作 ,是进行亲子鉴定和法医鉴定的一项主要参数 ,也是中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话题。随着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和实施 ,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关注血型和血型遗传问题 ,尤其产生了渴望揭开人类血型遗传的神秘面纱 ,期待早日了解血型遗传真谛的愿望。据此 ,笔者因势利导 ,与医务工作人员配合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进行了引导中学生研究人类血型遗传的尝试 ,并获得较好的成效。1 指导理论研究分班指导、分组研究、统计归纳 (见表 1~表 3)。表 1  Rh血型遗传类型亲代子  代RR…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输血治疗已经成为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是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则是临床中为了避免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的重要环节,对于输血的正常进行和效果、治疗的质量乃至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都起到了至关紧要的作用。微柱凝胶技术目前是临床中常用的血型鉴定技术,在临床输血等治疗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不仅保证了治疗的正常进行,而且从根本上避免了输血可能造成的危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本文对于当前临床治疗工作中输血时使用的微柱凝胶技术进行综述,分析其应用过程和方式,以期促进临床治疗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造红血球有以下优点:在手术和交通事故急需输血时,可免除血型检查直接输血,而且保存期可长达一年,同时不必担心艾滋病、肝炎等病毒的感染。 美国综合医疗企业巴克斯特的人造红血球是用人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制成的。从将到使用期限的红血球浓缩液中分离、精制成血红蛋白。为延长保存期而进行化学加工,再经加热防  相似文献   

14.
精准输血对疾病治疗、急诊抢救意义重大。开展输血前多项标志物检测是保障精准治疗的关键,是降低输血风险的前提。输血前检测主要是指为保证输血安全、预防交叉感染,从而对血型、凝血、感染等进行检测。其常规检测指标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纤维蛋白原、病毒性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等。传统的临床输血前检测技术以免疫分析为主。随着临床救治需求由院内向现场救治拓展,电化学传感技术、微流控技术、光谱技术等新技术也逐步发展用于输血前快速检测。基于此,本文综述了不同输血前检测技术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分析了系列新技术在输血前检测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输血前检测乃至疾病标志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不规则抗体是血浆中除了抗A、抗B以外的其他血型抗体,会引起血型鉴定困难、疑难配血、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症。本文探讨不规则抗体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情况,为需要输血的患者选择匹配的血液供应,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合理、有效。方法:利用Ⅰ~Ⅲ类谱细胞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检测卡对住院患者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再对阳性标本利用Ⅰ~Ⅻ类谱细胞进行特异性鉴定。结果:13889例受检血标本中,检出不规则抗体25例,阳性率为0.18%。检出的不规则抗体涉及Rh、MNSs、Lewis、Kidd四个血型系统,所占比例分别为80%、8%、8%、4%。且不规则抗体在女性患者中的检出率高于男性患者。结论: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特异性鉴定,可有效减少和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对于安全输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任本命 《遗传》2006,28(1):1-2
在人类历史上,输血是个很古老的医疗方法,早先的医生甚至偶尔还把动物的血输给失血衰弱的病人.可是,即使是输入人血,结果也常常很糟,所以历史上也有过禁止输血的法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地利病理遗传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1868~1943年)发现人类的血液有不同的血型,有的血型和别的血型不能相容,在输血时只有给受血者输入合适的供血者的血才能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才使输血步入正确安全的轨道,在医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血型遗传本质的了解,也使当时刚刚诞生不久的孟德尔遗传学获得了人类医学方面的第一个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7.
抗血型物质杂交瘤细胞悬浮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诱导、选育了适于连续悬浮培养的抗人血型杂交瘤细胞株,并初步建立了一种血型定型试剂悬浮培养生产工艺,抗体效价和亲和力等所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它是一种经济、简单、切实可行的大生产方法。此外,为用发酵罐大规模生产血型定型试剂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初步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人类血型     
血液历来被称为生命之源,根据其成分而划分的血型,越来越被重视。作者从血型的发现、分类及应用来论述血型的重要性。1血型的发现血型的发现和输血技术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输血技术的广泛应用,仅是近70年代的事情,在此之前人们经过了艰辛的探索。远古时代,人们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5月至10月间本院6300例输血患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检阳性者做进一步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总结各抗体出现频率。结果:半年来检测病例6300例,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9例,阳性率0.14%,其中抗-D抗体2例,抗-DC抗体1例、抗-E抗体2例,抗-e抗体1例,抗-M抗体3例。还检测出自身抗体3例及高度冷凝集1例。结论:不规则抗体筛选应作为输血前检查之常规,对保障临床用血、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5月至10月间本院6300例输血患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检阳性者做进一步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总结各抗体出现频率。结果:半年来检测病例6300例,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9例,阳性率0.14%,其中抗-D抗体2例,抗-DC抗体1例、抗-E抗体2例,抗-e抗体1例,抗-M抗体3例。还检测出自身抗体3例及高度冷凝集1例。结论:不规则抗体筛选应作为输血前检查之常规,对保障临床用血、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