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北京协和)(以下简称设施)是依托北京协和医院建设的科技平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科技强国"的使命,契合"四个面向"的科技创新方向。设施利用北京协和医院的临床资源优势,整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各院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乃至全国的研究资源,吸引国际国内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开展多学科交叉合作,希望建成国际高水平的转化医学中心。  相似文献   

2.
招聘启事     
<正>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筹)陈勇研究组公开招聘博士后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级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在设施建设基础上,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委托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负责筹建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筹),负责设施的运行管理。中心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区西部(上海市海科路333号)。中心定位于:支撑国家蛋白质上海设施建设的建设,衔接该设施的运行;聚集培养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特别是蛋白质研究的人才,提升国家蛋白质研究能力,进而促进我国蛋白质基础研究的飞跃发展。中心将立足于国家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及相关研究领域雄厚的研究基础和创新实力,成为兼具蛋白质科学研究、技术及成果的转化、集成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整合课程是将各学科知识横向或纵向组合,注重学生整体思维学习的一种新型课程。整合课程教学方式为跨专业的团队教学,教学特点是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昆明医科大学目前尝试将"以学科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为顺应这一教育改革的趋势,作者在基础医学课程建设中,将"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四门课程整合为"分子医学"课程。作者就"四合一"分子医学整合课程改革的背景、顶层设计、教学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以下简称"中心")于2013年7月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建设.作为国家级转化医学研究机构,中心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管理.该中心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主体,整合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上海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生物医学优势力量,力争形成跨学科、开放的、共享的、具有示范意  相似文献   

5.
分子影像:转化医学的重要工具和主要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脱节现象的日益凸显,作为二者之间连接纽带和桥梁的转化医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转化医学在美、欧等西方国家迅速发展,在我国也正成为"十二五"期间医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分子影像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与先进医学影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可以利用影像方法对活体内分子的生物化学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是将基...  相似文献   

6.
从机构建设和科学研究两个角度分析国内医院转化医学发展现状。机构建设方面,美国转化医学中心的依托单位多为大学,组织架构较完善。但国内的依托单位多为医院或临床中心,较为分散,多为自发成立,缺乏国家层面的规划部署,难以形成比较高效的转化医学研究体系。但机构建设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转化研究成果的增多。国内转化医学研究多为从基础医学的角度探索疾病的致病机制和干预措施,如将实验室技术、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应用生物技术等和临床问题的整合,特别是肿瘤、心血管病、内分泌与代谢病、消化系与腹部疾病等临床领域的转化研究受到了国内较多的关注。最后提出国内医院转化医学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础医学、药物研发和临床医学是三个不同的的领域,因此这些领域的很多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经常无法及时应用于临床实践。转化医学是以疾病为中心,加速将基础研究的成果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旨在有效的将三个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分子影像学(molecularimaging,MI)可在活体上、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生物学过程成像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为转化医学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分子影像技术采用无创的医学影像技术使活体状态下组织细胞中的特殊分子生物学特性得以直观揭示,主要用于对疾病早期诊断、疾病分期(分层)、疗效监测、指导疾病的个体化治疗以及新药的研发等领域。本文主要介绍分子影像的技术特点、其在转化医学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在个体化治疗中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摘要:基础医学、药物研发和临床医学是三个不同的的领域,因此这些领域的很多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经常无法及时应用于临床实 践。转化医学是以疾病为中心,加速将基础研究的成果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旨在有效的将三个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分子影 像学(molecular imaging, MI) 可在活体上、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生物学过程成像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为转化医学的实现提供 了保证。分子影像技术采用无创的医学影像技术使活体状态下组织细胞中的特殊分子生物学特性得以直观揭示,主要用于对疾 病早期诊断、疾病分期(分层)、疗效监测、指导疾病的个体化治疗以及新药的研发等领域。本文主要介绍分子影像的技术特点、其 在转化医学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在个体化治疗中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招聘启事     
正中国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肿瘤演变与转化医学研究组诚聘博士后中国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长征医院联合转化医学中心"肿瘤演变与转化医学"研究组长期诚聘博士后,从事胃肠道间质瘤和胰腺癌演变的分子遗传机制及相关转化医学研究。研究组利用遗传学、计算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模式动物学、  相似文献   

10.
<正>转化医学通过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用于临床疾病防治的手段,已经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点领域。作为再生医学的核心研究内容,组织工程的成果与技术的转化应用将孕育临床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我国十分重视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前沿技术研究,国家"973"、"863"等重点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均进行了重点部署,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2月16日下午,由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与复旦大学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合作成立的"传染病诊治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区分部(水电路56号)公卫讲堂隆重举行。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袁正宏主持揭牌仪式,并代表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对近30名领导与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助理胡芸文就"传染病诊治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前期建设工作及拟开展的研究项目作了详细汇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1):103-104
日前,北京大学宣布成立蛋白质科学中心,该中心将整合北京大学有关院系从事蛋白质研究的力量,进行密切的跨院系合作和学术交流,对蛋白质开展全方位的深入研究。中心成员来自多个院系,将从生物、化学、物理、医学及工程等多角度对蛋白质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心还将发挥其跨学科交叉的优势,对蛋白质分子开展全方位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C辑》2008,(10):F0003-F0003
1998年10月,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成立.中心是在科技部、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支持下,由上海地区相关领域科研单位共同发起组建的一家为实现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展有关人类基因组研究和应用开发的新型科研机构,是国家在该领域的重要发展基地.中心面向国际基因组学研究的科学前沿,面向我国生物医药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基因识别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开展有我国特色的医学基因组学研究中心还通过技术转让等方式积极促进成果转化,推进中国基因组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新型实验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从器官、组织、细胞水平深入到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分子水平,对于疾病表征与治疗有了多样化的选择,但与此同时,医学信息趋于复杂化,实验室成果转化与临床实践的隔阂逐步扩大。为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互动性、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急需能将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方法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转化医学"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契合国家关于精准医学大数据的战略需求,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大数据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推动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整合各方资源,成立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该中心聚焦于提升生物与医学大数据存储、管理、挖掘能力,立足上海生科院,服务上海、辐射全国。中心的主要任务包括:(1)为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地区乃至全国提供全方位的生物大数据产生、管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贯彻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生必修的关键课程,该文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雨课堂、翻转课堂、师生互动式答疑讨论和PBL讨论等教学手段,将细胞与疾病有机融合,解释生命现象,探索人体奥秘,为疾病预防与诊治提供理论依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细胞结构与疾病、细胞生存环境与疾病、细胞生命活动与疾病等三个模块,重点在细胞水平上理解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的课程内容设置将科学理论与医学实践融会贯通,弥补了教学过程中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医学知识相关性的不足,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好评。经过不断地改革和完善,该团队课程成功建设成为国家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作为当前医学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指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应用的实际需求出发,将基础研究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技术的过程,并通过临床数据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指导基础研究,以循环的方式不断高效促成医疗水平的提升与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作为转化医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平台为其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文章对转化医学及其相关组学平台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遗传》2010,(3)
<正>2010年BIO-X国际转化医学研讨会"(2010BIO-X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al Medicine Symposium,ITMS)将于2010年5月21~24日在上海交大BIO-X中心成立10周年之际,在上海交通大学浩然大厦举行。大会将请来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为国内外致力于生物医学领域基础和临床工作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相互转化"的大舞台,大会组委  相似文献   

19.
2015年1月9日,"2014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领导人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本刊主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申宝忠教授主持并领导"多功能分子成像肿瘤诊疗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奖项是我国科技进步奖类唯一的一项分子影像学研究领域成果。肿瘤分子水平诊疗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和新模式,而在体分子靶点的特异性识别及靶向干预是实现肿  相似文献   

20.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成立将加快农业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也为培养更多菌物学专门人才提供保障。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以菌物为特色,依托学科(菌物学与菌类作物二级学科)与科研平台(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养能够掌握生物学及菌物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并具备菌物种质资源、菌类作物栽培育种及菌类食品和药品加工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立不但是行业发展及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解决菌物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关键措施。专业将以"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学生为中心"与"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更多服务地方与国家的菌物人才为导向,围绕师资队伍、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保障体系进行建设。在今后的三五年,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将继续推进"金课"建设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吉林省一流专业,向国家一流专业迈进。建设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呼吁更多的菌物工作者加入其中,为专业与学科的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