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鸦椿属植物归属于省沽油科,主要分布于东亚以及东南亚,我国分布有两个种。该属植物化学成分结构丰富,包括酯类、三萜类、黄酮类等,药理活性广泛,如抗炎、抗肝纤维化、抗氧化等。本文从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对野鸦椿属植物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属植物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2.
圆齿野鸦椿是福建省特有的药用和观赏小乔木,可与同属植物野鸦椿的根、果实等部位入药,但目前主要开展了种子、果皮、枝和叶等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却没有关于根部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采用系统预试法初步探索圆齿野鸦椿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圆齿野鸦椿根可能含有生物碱、皂苷、醌类、黄酮类、酚类、香豆素、多糖、鞣质以及甾体和三萜类等多种有效成分,为圆齿野鸦椿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圆齿野鸦椿叶及枝化学成分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系统预试法对圆齿野鸦椿叶及枝条可能的化学成分进行预试验,初步探索圆齿野鸦椿叶及枝条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试管反应法、纸反应法,对圆齿野鸦椿叶及枝条水、无水乙醇提取物进行初步研究,通过多种指示剂和显色剂的颜色反应或沉淀反应,对圆齿野鸦椿叶及枝条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圆齿野鸦椿叶及枝条可能含有生物碱、皂苷、醌类、黄酮类、酚类、香豆素、多糖、鞣质以及甾体和三萜类等化学成分。结论:初步确定圆齿野鸦椿叶及枝条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为圆齿野鸦椿叶及枝条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白粉菌的两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采自四川省的白粉菌的两个新分类单位。它们是寄生于省沽油科野鸦椿上的新种野鸦钩丝壳(Uncinula euscaphidis Xie sp.nov.)和大风子科山梧桐上的新种山桐子钩丝壳(Uncinula idesiae Xie sp.nov.)。省沽油科和大风子科是钩丝壳属白粉菌寄主科的世界新记录。模式标本存放于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运用在线二维液相色谱对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及其变种黄果野鸦椿(E. japonica var. wupingensis)的果皮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果野鸦椿及其原变种的RPLC×RPLC二维色谱分析图谱较为相似,但仍有部分成分存在差异,进一步采用中心切割二维色谱定位了黄果野鸦椿及其原种的3个差异成分,为二者的化学鉴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野鸦椿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野鸦椿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它的花、根、果实都可药用,作为观赏植物,更具有利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探讨圆齿野鸦椿中野鸦椿酸(EA)对人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从圆齿野鸦椿果皮中提取得到EA,通过培养人肝癌细胞Hep G2细胞,以MTT法分析EA对Hep G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评价不同浓度(20、40、80μmol/L)的EA对Hep G2细胞的凋亡状态和周期分布情况,细胞划痕、Transwell小室实验考察对Hep G2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野鸦椿酸对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MMP-2和MMP-9的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EA抑制人肝癌细胞Hep G2细胞的增殖,24、48、72 h的IC50分别为32. 16±4. 58、26. 45±3. 79、和16. 76±4. 01μmol/L。随EA浓度的增大,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升高,且发生显著的G0/G1期阻滞。EA可降低Hep G2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上调E-Cadherin的蛋白和mRNA的水平,下调N-Cadherin、Vimentin、MMP-2和MMP-9的蛋白和mRNA表达。EA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可能与其调控EMT相关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野鸦椿酯类化合物抗炎症活性与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野鸦椿(Euscaphis japoneca Kantiz)枝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结构相似的酯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为7-hydroxy-2-octen-5-olide(Euscapholide,1),3,7-dihydfoxy-5.octanolide(2),和methy15,7-dihydroxy-2(Z)-octenoate(3)。化合物1和3具有较强的抗炎症活性,而结构相似的化合物2却不显示抗炎症活性;通过对这些化合物及诱导体的抗炎症活性的测定,初次确定野鸦椿酯类化合物的抗炎症活性与其结构中的α、β不饱和羰基密切相关,而且有可能是通过抑制体内的环氧酶的活性来实现抗炎症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浙江椴树科及省沽油科三新变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裘宝林  钟国荣 《植物研究》1988,8(4):105-108
本文发表了椴树科及省沽油科三新变种, 即长柄南京椴Tilia migueliana var.longipes, 绒果田麻Corchoropsis tomentosa var.tomentosicarpa及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 var.pubescen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黄河三角洲区域具有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碱蓬、野大豆和芦苇是该地区典型的盐生植物。本研究针对碱蓬、野大豆和芦苇混生植物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基因进行了分析比较。[方法] 对碱蓬,野大豆-芦苇混生植物的根际微生物菌群和光滩土壤菌群进行了宏基因组测序,使用COG和KEGG数据库对微生物菌群的功能进行了注释和比较。[结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是3个取样点的主要菌门,其在碱蓬、野大豆-芦苇根际土壤中的相对含量比光滩土壤分别多28.8%和10.6%。此外,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芽单胞菌门是3个取样点中的优势物种。中华根瘤菌属是野大豆-芦苇混生植物根际土壤的最主要的属。对功能基因进行分析表明,光滩土壤中的功能基因的数量多于碱蓬根际土壤和野大豆-芦苇混生植物根际土壤的功能基因数。在这3个位点中,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代谢,以及无机离子转运和代谢的基因最多。[结论] 本研究为发掘有价值的微生物资源和海岸带盐碱土壤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采集植物标本鉴定,借鉴文献资料,对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植物进行了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分析。研究表明:自然保护区内共有植物56科182属329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7属17种,裸子植物3科4属9种,被子植物47科171属303种。平均种密度27.88种·km-2。菊科、蔷薇科、禾本科等14科为优势科,毛茛科、豆科、紫草科等8科为表征科;优势属和表征属分别为17属和5属。保护区植物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单种科,但有6个单种属。中国特有属1属(鸦葱属),中国特有种14种,其中新疆特有种9种。在地理成分中温带分布型有14科140属299种,分别占(不含广布型)科、属、种总数的60.87%、94.59%和96.78%;保护区植物与中亚、地中海交流较多,与热带和东亚交流较少,具有强烈的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12.
观果良木野鸭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漫步野外,远望在绿叶丛中涌动团团火红,心疑是正在开花的一种灌木,近观之,乃是果实裂开,其黑色的种子著在红色的果壳边缘似花朵一样鲜丽。查之,其是省沽油科野鸭椿属植物。清代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说:“野鸭椿秋结红实,壳似赭桐花而微硬,迸裂时,子著壳边如梧桐子,遥望似花瓣上粘黑子。《诗经》和《唐本草》也记载,根据其果实特点,还称它为红果栲、鸟眼睛、夜夜椿等。野鸭椿属(Euscaphis)植物因其叶缘锯齿的形状及落叶与常绿等之异,有野鸭椿E.japonica和圆齿野鸭椿E.fukienensis之分。圆齿野鸭椿,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高1—5米;树皮…  相似文献   

13.
虽然在历史植物地理学文献中常见的有5种区系成分;地理成分、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和生态成分,但由于缺乏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植物资料,当前要全面分析一个区系中所有5种成分是不可能的。本文是基于省沽油科、刺参科和忍冬科植物研究的结果,企图分析东亚植物区系的历史成分,从一个侧面看到它的演变过程。除去本地产生的鬼吹箫属和六道木属之外,凡以上3科在东亚有分布的属,按其历史成分,可归为3类;北方第三纪成分——忍冬属、猬实属、锦带花属和莛子?属;提特斯第三纪成分-刺参属、刺续断属、蓟叶参属、野鸦椿属、毛核木属、糯米条属、北极花属、双盾木属和七子花属;北热带成分- 山香圆属、省沽油属和瘿椒树属。本文所指北方第三纪植物群和提特斯第三纪植物群是采用Takhtajan的概念,而北热带植物群是采用Wolfe的概念。这3种成分意味着东亚被子植物区系在演变过程中有3个第三纪源头。本文作者还认为中新世在东亚植物区系中似可作为区分被子植物“新特有属”和“古特有属”的一个分界期。大凡起源于中新世以前的属可视为“古特有属”,起源于中新世及其后的可归为“新特有属”。这个假设是基于下列理由:(1)东亚植物区系的主体部分形成于早中新世;(2)在中新世,植物长距离的传播基本停止,现在植物区系区划中的“区”(region),其迅速分化和丰富其多样性主要依靠本地产生的特有类群;(3)从中新世至上新世,喜马拉雅运动加剧,不仅改变了我国的地形,而且全面地影响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综述了楝科椿亚科香椿属(Toona)和洋椿属(Cedrela)以及麻楝亚科麻楝属(Chukrasia)、桃花心木属(Swietenia)和非洲楝属(Khaya)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5.
野鸦椿种子内源抑制物活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源林  蔡仕珍  李西  林瑞 《广西植物》2016,36(5):600-606
以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种壳和胚为材料,甲醇浸提得到种壳浸提液和胚浸提液,配制浸提液浓度梯度为原浸提液浓度的10%、20%、30%、40%,研究不同浓度的种壳和胚浸提液对白菜、小麦、绿豆种子底物酶活性、发芽率、幼苗根长和苗高的影响,萃取和分离种壳和胚甲醇浸提液中的内源抑制物质,探讨野鸦椿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的活性与成分。结果表明:随着种壳和胚浸提液浓度的增加,白菜种子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发芽率均显著降低(P0.05),表现为抑制作用递增,种壳的抑制作用小于胚,而幼苗的根长和苗高则表现为低促高抑,在10%浸提液处理下根长和苗高达最大值,种壳的促进效果弱于胚;小麦种子淀粉酶活性及幼苗的根长和苗高递减(P0.05),表现为抑制作用递增,而发芽率则在浓度≤20%时差异不明显(P0.05),浓度为30%时显著降低(P0.05),40%时发芽率为0,种壳的抑制作用大于胚;绿豆种子蛋白酶活性、发芽率、幼苗根长和苗高均在浸提液浓度≥20%时显著下降(P0.05),且种壳的作用效果小于胚。种子内源抑制物萃取及分离表明,外壳中含酚酸类较胚多,含碱类较胚少。综上认为,野鸦椿种壳和胚中均含有较高活性的内源抑制物,但性质、成分及含量存在差异,外壳内源抑制物主要作用对象为淀粉类物质,胚乳内源抑制物主要作用于油脂类和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16.
野鸦椿的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野鸦椿 (EuscaphisjaponecaKantiz)枝叶的甲醇提取物分离得到 6个化合物 ,通过波谱分析鉴定为 5 ,7 dihydroxy 2 methyl benzopyran 4 one(Ⅰ ) ,3,4 ,5 trihydroxy benzoicacidmethylester(Ⅱ ) ,3,7 dihydroxy 5 octanolide(Ⅲ ) ,methyl 5 ,7 dihydroxy 2 (Z) octenoate(Ⅳ ) ,7 hydroxy 2 octen 5 olide(Ⅴ )和vomifoliol(Ⅵ )。  相似文献   

17.
中国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植物内生微生物的早期研究论文,基本上以非豆科植物根瘤菌Frankia属细菌为主。进入21世纪后,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无论是研究领域的扩大,研究人员的增加,还是论文数量的递增都有了迅猛的发展,为国际上少有。我国植物内生微生物的研究具有资源探索多、分离培养多、活性检测多、活性物质功能研究多;方法研究少、涉及林木少、与宿主的关联少、实际应用少等特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红豆杉类、红树类、鬼臼类、兰、银杏等植物中的内生微生物。论文的发表以药物开发为研究目标的最多,又以初级的资源探索型为最。以抗菌、抗肿瘤等指标为主的药物开发,是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中最耀眼的亮点,目前已获得了紫杉醇生产效率较高的内生真菌菌株资源。我国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有4大类24个应用研究的方向,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豆科植物根瘤内生细菌的研究;尚待加强的有6个方面,尤其是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的研究。我国植物内生微生物研究在药用植物内生微生物的资源探索和筛选方面积累较丰富,而在有害内生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则比较薄弱。最后,作者提示了一些尚待加强的研究技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系统(CW-MFC)是一种将人工湿地技术(CW)和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MFC)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污水处理系统,其产电机理是产电微生物在底层湿地(阳极)的厌氧条件下生成电子,通过外电路传递到表面湿地(阴极)完成氧化还原反应。但是,近几年来,关于CW-MFC研究的文章较少且研究深度较浅。综述了电极材料、水力条件、湿地植物及微生物等条件对CW-MFC污水处理能力和产电能力的影响。在电极材料方面,选用导电性、吸附性及有效面积大的材料作为电极可有效提高CW-MFC产电与去污能力;在水利条件方面,在HRT为2-3 d的条件下,应选用升流式或升流-降流式的入水方式;湿地植物方面,种植湿地植物的CW-MFC在去污和产电能力上都要优于未种植植物的CW-MFC;微生物方面,阴极与阳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存在的产电菌的种类却十分相似。CW-MFC中存在的常见产电微生物主要包括地杆菌属(Geobacter)、脱硫叶菌属(Desulfobulb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和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等。最后对CW-MFC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以期为CW-MFC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野含笑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含笑为我国省级珍稀濒危植物。通过对野含笑群落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野含笑群落植物种类丰富,科属组成分散,区系成分复杂。从属的地理成分来看,热带分布的属明显多于温带分布的属。群落的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地面芽植物次之。该群落叶的性质以小型叶、单叶、革质、非全缘为主。群落垂直结构复杂,地上成层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并有一定数量的层间植物。灌木层一乔木层一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递减。野含笑种群的年龄结构属稳定型。  相似文献   

20.
植物各个器官表面及内部定殖着高度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植物长期共进化,作为宿主植物的“共生功能体”(holobiont)在植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病害抵御和环境胁迫适应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益于近10年来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关植物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组成和功能特征、群落构建的驱动因素和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然而,与土壤微生物组相比,目前对植物微生物组的认识及其应用尚且不足。本文系统总结了植物微生物组的组成特征,植物微生物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促进养分吸收、提高病害抵御能力及环境胁迫适应性等方面的功能及作用机制,从宿主选择、环境因子以及生物互作3个方面总结了驱动植物微生物群落构建的因素,并着重阐述了植物–微生物互作如何塑造植物微生物群落以及如何调节对植物的有益功能。此外,我们对未来植物微生物组研究和应用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如核心微生物组挖掘和合成群落构建,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调控机制,植物微生物群落水平上的互作机制等。深入理解植物微生物群落特征、生态功能以及构建过程对于精准调控植物微生物组以提高植物适应性和生产力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