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B组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再通率,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溶栓治疗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效果优于尿激酶,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蛇志》2015,(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43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再通36例,再通率83.7%;32例胸痛缓解,胸痛缓解率74.4%;8例出血,发生率18.6%;36例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发生率83.7%;2例死亡,其中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各1例,死亡率4.7%。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溶栓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任果  蓝洲  李金鹏 《蛇志》2014,(2):186-188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2005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其中溶栓治疗34例,常规治疗68例,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溶栓治疗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非溶栓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内溶栓治疗死亡率为8%,超过6h溶栓治疗死亡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有效、安全的,早期溶栓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总结救治方法及护理效果。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2.5%(74/80),死亡率为7.5%(6/8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前接受急诊护理,可以有效救治及护理,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8例AMI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即观察组;与常规治疗后溶栓的29例AMI进行对照,比较两组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和疗效。结果:两组发病至溶栓的平均时间以及冠脉再通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AMI不但能减少发病至溶栓的时间,而且还可以提高AMI溶栓后的冠脉再通率,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死亡因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06例老年AMI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置入术、静脉溶栓、非静脉溶栓组进行治疗,并分析其主要死亡因素和临床特点.结果:106例老年AMI患者中,84例血管再通,22例死亡.结论:年龄因素是决定老年AMI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何义川 《蛇志》2017,(2):250-25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前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行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患者61例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61例患者中,冠脉再通53例,冠脉再通率为86.89%。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严密观察的,实施合理护理干预,可提高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66例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溶栓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非溶栓组仅用常规治疗,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74.3%,非溶栓组为25.81%,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住院4周的病死率,溶栓组为2.86%,非溶栓组为16.1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能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抢救成功率,降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周冬娜 《蛇志》2003,15(4):40-41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冠心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急症 ,且并发症多。在美国每年有 90万人患急性心肌梗死 ,大约 2 2 .5万人死亡 ,其中包括 1 2 .5万人在未获得医治之前死于“现场”。早期治疗不及时 ,会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 ,入院前及时正确处理是关键 ,时间是抢救的前提。我科自 2 0 0 1年 1 2月~ 2 0 0 3年 3月共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1 0 9例 ,抢救成功 1 0 6例 (97.2 % ) ,死亡 3例 (2 .8% ,其中有 1例是安装人工起搏器后 )。现就其抢救护理方面谈几点体会。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 1 0 9例 ,男 83例 ,女 2…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抗凝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溶栓抗凝治疗(静脉滴注20000 U/kg尿激酶+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口服华法林3 mg/次,以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01 m L/kg)。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行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自动分析仪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8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抗凝治疗前后的心电图特征以及心电图变化。结果:经过溶栓抗凝治疗后,8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6.25%(13/80),与治疗前的26.25%(21/80)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胸前导联T波倒置加深的发生率为37.50%(30/8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8.75%(39/80)(P0.05);Ra VR0.06 m V的发生率为3.75%(3/8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5.00%(20/80)(P0.05);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为5.00%(4/8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71.25%(57/80)(P0.05);SⅠQⅢTⅢ的发生率为6.25%(5/8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6.25%(37/80)(P0.05);肺型P波的发生率为3.75%(3/80),与治疗前的6.25%(5/80)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顺钟向转位的发生率为6.25%(5/8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1.25%(33/80)(P0.05)。结论:溶栓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指标,心电图在临床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中虽然缺乏特异性,但如果可以结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特征,对该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监护及护理经验。方法对本院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心电监护,对出现的心律失常者进行对症处理。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出现心律失常55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48例,临床治愈45例;出现心室颤动7例,4例及时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3例抢救无效死亡。本组心律失常均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周内,尤其是发病24小时内,出现最多。结论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持续心电监护对患者心律失常的及时发现、明确诊断、指导抢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急诊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急诊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好转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中有24名患者好转,好转率为96.0%,另外1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0%;对照组中有21名患者好转,好转率为84.0%,另外4名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6.0%,观察组患者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好转率,降低死亡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唐利平  卢兰芳  覃淑英 《蛇志》2014,(3):347-34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颤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经积极抢救均获成功,5例患者出现反复室颤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生室颤患者,应加强心电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积极、正确的抢救护理措施,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溶栓与机械辅助吸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导管溶栓治疗组(A组)80例、机械辅助吸栓组(B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深静脉溶栓率、消肿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急性下肢髂股静脉血栓溶栓率B组(46.45±11.56)%显著高于A组(32.05±10.7)%(P0.05)。患肢消肿率B组(68.68±10.75)%和A组(41.34±11.26)%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溶栓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两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机械辅助吸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早期疗效好于导管接触溶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从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入住我院CCU并行IABP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例3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情况,观察使用IABP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变化,IABP相关并发症,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及时在IABP支持下成功完成急诊PCI手术,患者应用IABP治疗后心率血压均得到明显改善.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仅9例,严重并发症0例,无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2例.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有效,显著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入住我院CCU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院CCU的2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于发病12小时内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急诊手术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的靶病变,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评价手术成功率、并发症、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再狭窄率等.结果:200例患者急诊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植入支架数量为1.41±0.711枚,未发生与介入治疗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2例,非心源性死亡1例,无院内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心梗,临床随防7.3±1.9(5-15)个月,136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造影随访率72.3%,随访终点内死亡5例(死亡率2.66%),含心源性死亡3例,非心源性死亡2例,其中再发心肌梗死1例,6例患者进行了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3.19%).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中安全可行,且院内、术后7个月随访观察显示疗效显著,并明显降低靶血管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手术治疗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24例,占同期冠心病手术的4.5%(12/534),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80~91岁,平均年龄83.7岁.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分支多处狭窄,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例,采用欧洲心脏病风险评分,4-6分16例,6-8分6例,8分以上2例.手术方式均采用OPCAB,其中急诊手术4例,择期手术20例.同期3例行左室室壁瘤折叠术.结果:2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搭桥1-4支/人,共58支,平均每人2.4支.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共4例,占16.7%,其中出现呼吸功能衰竭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一过性意识障碍1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6-48月,平均28.4月.随访期内1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大面积脑梗死.其余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明显缓解,心功能NYHA分级恢复为Ⅰ-Ⅱ级.平均住院11d.结论:采用OPCAB治疗80岁以上冠心痛患者,手术安全,疗效确切.尽量减少手术时间,选择主要血管再血管化及注意并发症的防治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骨科住院患者死亡原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史分析方法,对我院2002年11月至2011年3月期间的骨科住院患者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此期间共发生死亡病例27例。死亡的原因分别是:呼吸系统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病、多器官衰竭以及出血性休克。结论:年龄在70-80岁之间的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死亡率最高,属于高危人群;手术的治疗干预并没有提高患者的死亡率;患者的死亡时间并没有在特定的时间段出现高值。肺栓塞是导致骨科病人死亡的高危因素。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骨科住院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及溶栓途径的差异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差变化、静脉通畅率、血栓后综合征情况及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平均周径均有所减少,肿胀明显缓解,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下肢消肿率更为明显,静脉通畅度更好,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PTS发生例数为9例(23.68%),观察组PTS发生率更低仅为1例(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并发症,但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使静脉阻塞部位尽早恢复通畅,减少瓣膜功能损害,降低PTS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找一种能够有效阻止急性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出血组100例,梗死组80例,主要分析对象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治疗、护理方法和经护理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梗死患者共死亡7例,死亡率为8.75%;出血患者共死亡26例,死亡率为26%。结论:要想有效预防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症的产生要有合理的护理手段来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