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如何做好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方法 收集近期由实验室验收不合格而退回的标本,进行分类记录整理.结果 不合格率为8%,其中量不准为57.8%,溶血为23.2%,凝固为14.9%,其他为4.1%.结论 采血人员有必要了解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 的影响及相关知识,进一步熟悉掌握检验血液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2.
标本溶血会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生化检验中要对其影响作用尽可能的减少,以提高临床检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4.
5.
6.
《生物技术世界》2014,(9)
目的:探讨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间入我院进行体检的4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受试对象,每名受试者抽取10ml血液样本,对样本的未溶血、一般溶血和严重溶血状态进行统一生化检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发现,一般溶血组与为溶血组的ALT、AST、TBIL、DBIL、rGT、UA等含量有较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UN、Cr及GLU的含量则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严重溶血组于一般溶血组仅有AST及UA的含量有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生化检测中,溶血会对大部分检测指标产生明显影响,应注意避免其诱发因素,以使检验结果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标本采血量的准确性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的影响。方法:用BE-RockRotor全自动血凝仪和配套试剂分别对15例临床患者不同抽血量标本进行检测,观察不同的采血量对PT、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将所得检测结果采用统计方法处理。结果:与标准采血量为1.8mL相比,采血量大于或小于1.8mL时测得的PTT、APTT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标本采集量对凝血系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直接影响;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采血量规定采集标本,才能确保凝血系统检测结果的准确,为病人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溶血反应对临床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12月120例正常人体检血液标本资料,采用控制变量法,在试管1中放入正常血液,试管2中放入发生溶血反应血液,分别检测两组血液临床生化指标,并比对变化数据。结果:在检测的17项数据中,血糖、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甘油三酯、尿酸、总胆固醇、乳酸脱氢酶等11项数据在试管1与试管2中,检测指标变化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肌酐、尿酸氮、血钙、酸性磷酸酶、血磷等六项指标在试管1与试管2中,含量检测基本无变化(P0.05)。结论:溶血反应的发生对临床生化检测结果影响很大,发生溶血反应会直接影响到酶类等指标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临床检测中应尽量避免溶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痰标本的采集、运送、检验过程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610份(258例)痰标本在检验中存在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总结防范对策。结果影响痰标本检验质量的因素有痰标本的采集、运送、检验过程。结论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防范措施,可提高痰标本检验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检验科进行的生化常规检测10256例次的检查结果,采用美国BIORAD公司生化定值多项3水平质控品于检测前、中、后进行质控分析,对产生偏差的原因按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进行归类总结。结果:84例经复核出现超过10%以上偏差,占总分析例数的0.82%。实验前不良事件是产生实验结果偏差的主要因素,占总体产生偏差例数的78.57%,其中患者因素与标本处理不当构成了实验前干扰因素的主体,分别占实验前因素的39.39%和36.36%。不明原因溶血与标本采集方法不当也是实验前的实验干扰因素。实验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主要为仪器故障、试剂过期和失效、定标品或定标曲线过期,分别占实验中因素的46.67%、33.33%、20%。实验后干扰因素均为审核不及时或不细致导致的检测报告不合格。结论:在进行临床常规生化检查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均有可能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特别是患者因素、标本采集方法不当及处理不当,均应该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阴道分泌物标本真菌检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楚怀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21(4):351-352
目的了解阴道分泌物中各种真菌的检出率以及镜检法与培养法2种检验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每位在妇科门诊就诊的病人采集2支阴道分泌物标本,分别做涂片镜检及真菌培养,培养阳性者进~步鉴定到种,并将2种检查结果进行卡方独立性检验和阳性率相等检验。结果阴道分泌物涂片真菌阳性率为26.29%(306/1164),真菌培养阳性率为29.04%(338/1164),2种检验方法有相关关系(χ^2=870.50,P〈0.005),但2种检验方法阳性检出率差异又存在非常显著性(χ^2=16.00,P〈0.005);阴道分泌物中检出的真菌绝大多数为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居首(87.87%),其次为光滑念珠菌(7.69%)。结论念珠菌是妇女阴道常见病原菌之一,其中又以白色念珠菌占大多数,涂片镜检和培养2种方法既相关又有所差异,各具优缺点,临床可结合实际需要适当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不同检验时间的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阳性率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间住院治疗的2106例患者在不同检验时间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的临床资料。结果:第一时间血培养标本、非呼吸道标本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第二时间(10.23%/6.25%、35.16%2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第一时间呼吸道标本阳性率明显低于第二时间呼吸道标本的阳性率(28.92%/3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时间粪便标本阳性率相同,均为2.40%。结论:对于临床微生物标本应尽量做到立即送检,以减少微生物繁殖、厌氧菌的过度生长等对微生物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同时,要加强临床检验人员专业素养、提升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微生物检验质量,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在15℃、20℃、25℃和30℃水温养殖中华鲟幼鱼66d,研究温度对中华鲟幼鱼8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血液中能源物质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变化规律相似,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且均在20℃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5.98g·L-1、5.6g·L-1、4.85mmol·L-1、2.44mmol·L-1和0.61U.L-1;在30℃时血液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达到最低值,分别为8.93g·L-1、3.1g·L-1、2.26mmol·L-1、1.34mmol·L-1和3.35mmol·L-1;代谢产物总胆红素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15℃组最高,在25℃组最低,分别为2.50±0.84和1.65±0.10mmol·L-1;尿素浓度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在30℃时最低,为0.54±0.36mmol·L-1,显著低于15℃组和20℃组。综合不同温度组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动规律表明,20℃时中华鲟幼鱼能量支出较少,是其较适宜的生长温度。 相似文献
15.
《生物技术世界》2015,(7)
目的:分析新生儿溶血样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作用及优化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5年2月期间接受生化检验的138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按照常规方式采集两管血液标本,并分别作为溶血标本和未溶血标本,对两组试管进行血常规检测,检测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检测结果显示,溶血组新生儿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谷草转氨酶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溶血组(P0.05),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显著高于未溶血组(P0.05)。结论:新生儿溶血样本会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谷氨酰转肽酶、谷草转氨酶水平,需引起临床人员重视,在开展溶血检验过程中积极通过合理选择采血点、采血方式等优化措施,避免或减少溶血发生。 相似文献
16.
《生物技术世界》2014,(10)
目的:探讨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实地连续收集行临床医学检验患者1000例,涉及1834份报告,就检验失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长期用药者差错率达16.92%,受干扰率达72.89%高于近日用药2.27%、39.39%,近期用药1.00%、23.00%,未用药0.75%、22.56%,四联用药差错率达16.92%,受干扰率达100.00%,高于单用药0.00%、58.14%,二联用药9.74%、57.79%,三联用药21.54%、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失真常见药物类型为抗生素、解热镇痛消炎药、激素类,等,主要被影响检验内容血尿酸、尿胆原、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结论: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长期用药、联合用药者,检验受干扰率较高;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影响机制较复杂,包括药理因素、药物亲和性因素、药物及其排泄物对检验方法的影响;检验科与采样人员应提高重视,注重质控,刊行《常见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影响与质控》书册作为指导数据,取样前充分掌握患者用药情况,采取停药、改变检验技术或检验指标等方法,获取满足循证需要的样品。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杂志》2017,(4)
实验旨在研究鱼类标志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08尾体长(18.54±2.04 cm)、体重(109.04±36.36 g)的草鱼,设6个处理组,分别为超声波标志组、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PIT)标志组、荧光标志组、切鳍标志组、T型标志组和对照组。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6尾草鱼,并在标志后的1、7、15 d从每个重复组随机选2尾草鱼进行抽血检验。结果表明:超声波标志对草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最大,标志后1 d草鱼血清球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浓度显著性升高,氯离子浓度在标志后7及15 d也维持在较高水平,标志后15 d球蛋白浓度降低,但仍然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IT标志、切鳍标志及T型标志对草鱼血液生化指标影响相对较小,PIT标志组草鱼在标志后7 d氯离子浓度显著性升高,15 d后恢复正常;切鳍标志组草鱼在标志后1 d甘油三酯浓度显著性下降,7 d后恢复正常;T型标志组草鱼在标志后1 d谷草转氨酶浓度显著性升高,7 d后恢复正常;荧光标志对草鱼血液生化指标影响最小,标志后所有生化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荧光标志适用于大规模标志,标志后即可放流;PIT标志、切鳍标志和T型标志对草鱼的生理状况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议在标志后至少暂养7 d再放流;超声波标志后草鱼至少暂养15 d,待其伤口愈合,消除标志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后再放流。 相似文献
18.
蕨类植物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现在生存的约有1.2万多种,我国约有2600种,分布广泛。喜阴湿,多生长在树林下、草丛中、石缝、溪旁、房前屋后等阴湿的环境中。在采集蕨类标本的选样时,要注意选择孢子成熟的植株,采集居群中不同变异类型的标本,并要尽量保持植株的完整,即包括地下茎、不定根、成熟叶、幼叶和孢子囊群五部分。茎上如有鳞片、毛或其他附属物,应该保持完好无损;当植株高度低于30厘米时,可挖取全株;若超过30厘米时,则可选取植株的上、中、下三段,其中上段是叶的最上部分,中段取地上叶的中部,下段是指地下…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对翼手目动物分类和生态研究工作的开展,蝙蝠标本的广泛收集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拟就蝙蝠标本的采集和制作两方面的经验,做一简介,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