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临床应用抗蛇毒血清皮试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抗蛇毒血清是马血清制剂 ,异体蛋白对人体有过敏反应 ,传统办法是使用前必须作皮试。但皮试时有的个体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对蛇伤患者来说 ,即使是皮试阳性 ,为抢救患者生命 ,必须注射抗蛇毒血清。按传统的脱敏注射法既麻烦又耽误治疗时间。早在 1 973年江苏无锡崇安医院应用分段稀释滴注法治疗蛇伤患者数千例 ,均不采用皮试法 ,却安全有效。作者 1 999年至 2 0 0 0年收治毒蛇咬伤 32 5例 ,其中使用抗蛇毒血清配合中西药物辅助治疗 1 67例 (蝮蛇咬伤 1 5 6例 ,烙铁头蛇咬伤2例 ,眼镜蛇咬伤 7例 ,五步蛇咬伤 2例 ) ,为验证皮试假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不同分枝杆菌致敏豚鼠模型中研究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of tuberculin,TB-PPD)的量效关系。方法将受试豚鼠随机分成6组:结核分枝杆菌H37Rv活菌致敏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株CMCC 94757、94754、94766致敏组、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vaccine,BCG)致敏组和灭活结核分枝杆菌H37Rv致敏组。各组豚鼠分别于左侧大腿腹股沟皮下注射相应致敏原,5~6周后,所有豚鼠于脊柱两侧皮内注射20 IU/m L TB-PPD和50 IU/m L TB-PPD各0.1 m L;于注射后24 h、48 h观察和记录局部硬结的纵径与横径,计算平均值。结果所有组别豚鼠接受两种规格TB-PPD皮试后,无论是24 h还是48 h,局部硬结反应直径均大于10 mm,全部阳性,阳转率均为100%。5 IU TB-PPD皮试反应强度高于2 IU TB-PPD,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24 h结果显示:2 IU TB-PPD和5 IU TB-PPD在H37Rv活菌致敏组、94766致敏组、灭活H37Rv致敏组皮试反应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91、P=0.071;t=2.722、P=0.053;t=1.76、P=0.153),其余3组5 IU TB-PPD皮试反应强度高于2 IU TB-P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98、P=0.015;t=4.811、P=0.009;t=3.068、P=0.037)。48 h硬结反应和24 h、48 h平均硬结反应结果均显示:在各致敏组豚鼠模型中5 IU TB-PPD皮试反应强度均高于2 IU TB-PPD,皮试反应大小均有统计学差异(t=3.471、P=0.018;t=3.371、P=0.020;t=6.216、P=0.003;t=5.244、P=0.006;t=3.959、P=0.017;t=4.674、P=0.010;t=4.824、P=0.008;t=3.794、P=0.019;t=3.857、P=0.018;t=2.86、P=0.046;t=3.539、P=0.024;t=3.365、P=0.028)。结论各组豚鼠致敏模型中5 IU TB-PPD的效价均明显高于2 IU TB-PPD,存在较为明显的量效关系。各种感染状态下,虽然高剂量制品可诱导更强的迟发型超敏(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反应,但低剂量制品也不影响其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成团泛菌低分子脂多糖(Pantoea agglomerans lipopolysaccharide,LPSp)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估.本研究采用一次限量法,用昆明种小鼠进行LPSp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了解LPSp的急性毒性;采用新西兰兔分别进行LPSp急性和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以及急性眼刺激性试验,了解LPSp的皮肤和粘膜刺激性;采用豚鼠进行LPSp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了解LPSp的致敏性;应用平板掺入法进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考察LPSp的遗传危害.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LPSp对小鼠经口一次灌胃的LD50大于5 000 mg/kg体重,属实际无毒级别;LPSp急性和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以及急性眼刺激性试验结果显示,皮肤刺激和眼刺激积分均为0分,LPSp对皮肤无刺激性、对眼睛无急性刺激性;在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中,LPSp在各观察时间点的皮肤变态反应积分均为0分,其致敏率均为0%,说明LPSp对豚鼠无致敏性; LPSp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结果呈阴性(P>0.05);LPSp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亦呈阴性,LPSp 各剂量组的微核发生率与阴性对照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阳性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剂量范围内,LPSp对小鼠经口毒性极低,属实际无毒级别,对家兔皮肤和眼睛无明显刺激性,对豚鼠无致敏性,对所试菌株和小鼠体细胞无诱变性和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动物皮肤接触重组人干扰素α2a软膏后所产生的刺激反应情况 ,动物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短期内接触重组人干扰素α2a软膏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以及通过动物皮肤重复接触重组人干扰素α2a软膏后 ,观察机体免疫系统反应在皮肤上表现。方法 :选择家兔和豚鼠为试验动物 ,将干扰素软膏涂在脱毛的动物皮肤上 ,以赋形剂为空白对照 ,2 .4—二硝基氯代苯为阳性致敏物对照。结果 :本品对皮肤的刺激强度〈0 .5 ,即重组人干扰素α2a软膏无刺激性和弱致敏性。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2a软膏动物试验中未见皮肤刺激性和过敏性发生 ,说明本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瑶药风湿骨痛喷雾剂进行皮肤过敏性试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豚鼠30只,雌雄各半,按性别、体重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于第0、7、14d左侧脱毛致敏,第28 d右侧激发给药,观察其是否产生过敏作用。结果:空白组和给药组对豚鼠无过敏性反应,阳性组出现过敏反应。结论:瑶药风湿骨痛喷雾剂经皮肤给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007年5月~ 2011年4月鄂州市气传致敏真菌和支气管哮喘关系,以了解该地区支气管哮喘情况.方法 运用暴片调查法和暴皿调查法统计和记录鄂州市气传致敏真菌的种类及数量.选择该时期内鄂州市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真菌变应原浸液作过敏原皮试发现有35例患者皮内试验阳性,将35例发作期患者和40例稳定期支气管哮喘患者行曲霉特异性IgE测定.结果 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皮内实验组阳性35例,阳性率为35%,而在35例患者中IgE阳性有31例,检测符合率为88.58%,稳定期患者中阳性反应例数2例,阳性率为5%,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鄂州市气传致敏真菌和支气管哮喘密切相关,主要致病菌为曲霉,是支气管哮喘的致敏原之一,需要注意环境卫生以减少气传致敏真菌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传统培养法和PCR法在假丝酵母菌感染检出率的比较,拟探索一种能够早期、快速、高效检测头颈部放疗患者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方法。方法收集120名头颈部放疗患者唾液,分别应用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同时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假丝酵母菌通用引物、特异性引物、改良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与假丝酵母菌表型进行对比。结果与传统培养法相比,PCR法检出率更高(χ2=47.672,P=0.000);改良特异性引物D扩增的检出率为77%,高于通用引物B(χ2=7.702,P=0.006)和特异性引物C(χ2=12.522,P=0.001)。结论本研究证实PCR技术耗时短,阳性检出率高,可用于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自制解脲与人型支原体培养基对泌尿生殖道标本支原体进行检测,并与传统的培养基比较.方法培养基以布氏肉汤为基础,并增加小牛血清含量;将传统培养基中的抑菌剂青霉素改为万古霉素、氟康唑与多粘菌素B;将解脲培养基中的酚红指示剂改为氯酚红.结果用自制培养基对1 071例泌尿生殖道标本支原体检测,阳性346例,阳性率为32.3%,解脲、人型支原体与其混和感染,分别占阳性总数的63.3%、7.2%和29.5%.221例标本用传统与自制解脲培养基同时检测,传统培养基有尿素分解69例,其中32例有细菌生长,阳性检出率为16.7%.自制培养基有尿素分解82例,仅5例有细菌生长,阳性检出率为37.1%.结论自制培养基营养丰富、配制简单、选择性强和变色灵敏,与传统培养基比较,检出率高,污染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由于大气臭氧层逐渐被破坏,紫外线辐射量大大增加,导致皮肤中的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皮肤红斑、色素沉积、晒伤、光老化甚至癌变的发生。以重组人源 Ⅲ型胶原蛋白(recombinant human type Ⅲcollagen,rhCol Ⅲ)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及对豚鼠紫外线辐射光毒性损伤皮肤的修复作用。结果发现,在体外细胞实验中rhCol Ⅲ对L929细胞无潜在的细胞毒性;体内动物实验中rhCol Ⅲ对豚鼠紫外线辐射光毒性损伤皮肤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其可以减少豚鼠皮肤损伤后的皮肤皱纹,改善损伤皮肤组织的表皮增生和真皮层炎症反应,降低波形蛋白(Vimentin)和黑色素瘤单克隆抗体45(human melanoma black 45,HMB45)在损伤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rhCol Ⅲ的安全性良好,在豚鼠紫外线辐射损伤皮肤的修复治疗中,可以明显改善紫外辐射豚鼠皮肤的表皮层增厚和角质化程度,降低真皮层处的炎症反应,有效调节成纤维细胞纤维化程度与黑色素瘤的发病风险。结果表明,rhCol Ⅲ对紫外线辐射造成的光损伤皮肤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哮喘豚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及肺组织形态的影响,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机制。方法:30只健康雄性Hartley系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病理模型组,地塞米松组。用卵白蛋白(OVA)复制哮喘豚鼠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interleukin-4(IL-4)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光镜检查肺组织形态变化。结果:病理模型组外周血中IL-4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地塞米松组外周血中IL-4较病理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且地塞米松组支气管上皮损伤,粘液腺增生等病理改变较病理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地塞米松治疗哮喘的作用与抑制Th2的活化,改善支气管上皮损伤,粘液腺增生等病理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我院于1986年9月至1989年8月,应用清栓酶治疗脑血栓、脑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心肌梗塞共1843例。现即1843例皮试结果观察分析如下: 一、方法将一支含0.25酶活力单应的清栓酶加生理盐水100毫升稀释成0.0025单位/毫升浓度;放入冰箱。冰箱温度摄氏零度至零上4度,保存3—5个月。取0.1毫升配好的试敏液,立即做皮试,20分钟观察结果。判断标准:红晕或伪足超过3厘米以上者为阳性,结果有17例阳性者,阳性率为0.9%。将17例阳性者采取下例二种方法,再次做皮试,第一种方法,将配好的试敏液从冰箱中取出,在常温下避光放置20—40分钟,并与盐水对照。第二种方法,将试敏液现配现用。结果1例经两种方法试敏都为阳性,16例无反应。为了安全起见,在  相似文献   

12.
患者首次使用清栓酶,应先做过敏试验。试验呈阴性方可使用,但是我们对于5例皮试结果呈强阳性的患者,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和患者要求,成功地进行了清栓酶治疗。药物是辽宁抚顺青峰制药厂生产。病例:男3人,女2人。年龄35—53。1人为静脉炎,1人为皮肌炎、3人为脑血栓。皮试结果:询问均无药物过敏史。取清栓酶0.00025单位做皮试,使其成为直径为1厘米的皮丘,20分钟后皮丘明显增大,直径均大于2厘米,红肿发硬,其中2人有明显伪足,但都无明显周身反应,再用生理盐水做对照仍为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外用1-氯-2,4-二硝基苯(DNCB)经皮肤致敏并激发昆明小鼠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ititis)模型的方法。方法 1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两组(n=5)。用1%DNCB致敏及4%SDS+0.5%DNCB激发模型组小鼠,以丙酮、橄榄油混合溶液致敏并激发对照组小鼠,药物作用部位均为双侧耳朵及背部皮肤。观察小鼠耳朵厚度、组织病理学、免疫学指标,评价皮炎损伤程度。结果外用DNCB可以引起昆明小鼠明显的特应性皮炎样皮损。模型组小鼠出现皮肤干燥、红斑、水肿、糜烂,利用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分析,显示表皮和真皮增厚、过度角质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结论先后外用1%DNCB和4%SDS+0.5%DNCB重复刺激昆明小鼠可引起皮肤生理和病理的改变,与AD患者临床表现基本一致,成功建立特应性皮炎模型。可以作为研究AD病因及治疗AD的有效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液体培养法和固体培养法平行检测肺炎支原体结果的一致性;评价液体培养法检测肺炎支原体的可靠性。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基和固体琼脂培养基平行检测1 648份临床标本的肺炎支原体,比较同一份标本在2种培养基上的检测结果。结果液体培养法阳性296例,阳性率为18%;固体培养法阳性244例,阳性率为14.8%;液体培养法阳性而固体培养法阴性57例;固体培养阳性而液体培养法为阴性5例。2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快速液体培养法与固体培养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方便、简单、准确且可以用于早期检测等优点,适合临床大批量标本筛查。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等排除真菌和耐药菌造成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15.
仇秋菊 《蛇志》2014,(1):48-50
目的探讨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皮试结果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方法将300例急诊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n=140)和改进组(n=160),分别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和注射方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传统组阳性91例(65%),改进组7例(4.38%),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脱敏后传统组出现14例过敏反应,改进组出现1例过敏反应。结论改进后的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皮试的判断标准和脱敏注射方法较传统方法阳性率大幅度降低,阳性者中过敏反应极低,而且该法省时、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哮喘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利用动物模型研究哮喘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致敏诱导动物发生哮喘是比较成熟的方法。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家兔等。该文主要介绍一种可以有效致敏129Sv品系小鼠、建立哮喘疾病模型的技术路线,并对模型指标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供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内三维超声与宫腔镜检查对残角子宫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疑似残角子宫畸形的患者,分别行腔内三维超声和宫腔镜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三维超声的灵敏度与宫腔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超声检查阳性检出率80.65%,阴性检出率19.35%,宫腔镜检查阳性检出率59.68%,阴性检出率40.32%,两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98,P0.05)。结论:腔内三维超声诊断残角子宫畸形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的特点,但是漏诊率高于宫腔镜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两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两种动物作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各自的优势,为实际应用中恰当选择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二硝基氯苯(dinitrochlorobenzene,DNCB)作为致敏剂,以腹部致敏、背部激发的方法分别建立豚鼠(连续激发4次)和小鼠(1次激发)两种ACD动物模型,并以丙酮作为对照。激发后0~96h,对激发部位进行动态分级。激发后96h,H-E染色观察激发部位皮肤病理变化,并计算脾指数和胸腺指数。结果动态评分结果显示:豚鼠激发后72h红斑程度最强,临床分级以3级为主,并于72~96h保持不变;小鼠激发后24h红斑程度最强,临床分级以4级为主,48h后红斑程度减轻。病理结果显示:两种模型激发部位皮肤内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脾指数和胸腺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两种动物模型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通过上述方法分别成功建立了豚鼠和小鼠ACD动物模型。豚鼠红斑程度较弱,且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小鼠红斑程度较强,出现较早,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色胺酮对哮喘豚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NO、NOS浓度的影响.方法:将初筛合格的48只豚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组(A组)、慢性模型对照组(B组)、色胺酮高剂量组(C组)、色胺酮中剂量组(D组)、色胺酮低剂量组(E组)和阳性对照组(F组).采用磷酸卵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加雾化吸入激发的方法复制豚鼠哮喘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色胺酮和地塞米松治疗.测定各组豚鼠肺部组织、血清及肺泡灌液(BALF)中NO和NOS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B组相比,C、D、E、F组血清中NO和NOS浓度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肺组织中NOS表达呈阴性;C、D、E、F组BALF中NO浓度较B组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色胺酮可降低哮喘豚鼠血清中NO和NOS水平,降低BALF中NO水平,可能对哮喘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单次灌肠和皮肤致敏联合灌肠,构建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探讨最佳造模方法,并分析影响模型构建的因素。方法:55只SPF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包括对照组、不同剂量TNBS(100、150、175、200、225 mg/kg)单次灌肠组及皮肤致敏联合灌肠组。于造模后5 d处死各组小鼠,观察结肠大体形态并评分;取病变处进行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评分。结果:100、150 mg/kg TNBS单次灌肠组动物未见明显的溃疡形成;其余剂量组动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溃疡形成,成模率与剂量成正比,其中225 mg/kg剂量组动物成模率为100%,但病变较重、病变不均一且偶有小鼠眼睛失明的副作用出现。皮肤致敏联合灌肠组动物均有溃疡形成,成模率100%,病变适中且未发现小鼠眼睛失明的副作用。结论:175-225 mg/kg TNBS单次灌肠及皮肤致敏联合TNBS灌肠均可制备小鼠炎症性肠病模型,但皮肤致敏联合TNBS灌肠制备的炎症性肠病模型成模率高,病变适中,模型稳定,适合用作科学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