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间断小剂量二乙基亚硝胺(DEN)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大鼠肝癌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n=10)和M组(造模组,n=50),其中M组动物给予DEN腹腔注射,按体重20mg/kg给药,每周3次,至12周时停药.C组给予同等剂量和频率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观察两组动物不同时期肝脏大体变化及病理改变.结果:16周时诱癌成功率为76.2%(32/42).病理学结果显示,M组动物肝脏病变过程经历肝细胞损伤坏死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和肝细胞癌变期.结论:通过间断小剂量DEN腹腔注射的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肝癌模型,该模型可作为一种理想的研究人类肝癌发生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摘要肝癌动物模型有助于肝癌发病过程中分子机制的研究。二乙基亚硝胺(DEN)是一种众所周之的化学致癌剂,已被广泛用于动物肝癌模型的建立。藻毒素MC-LR是一种由蓝藻产生的环状七肽毒素,其低浓度的慢性毒性具有潜在的促癌作用。该实验以DEN联合不同浓度的藻毒素MC.LR通过腹腔注射共同诱发大鼠肝癌模型。从形态学、病理学角度分别观察大鼠肝脏外观和肝细胞的变化;从蛋白质水平运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i)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模型组中大鼠肝癌癌变过程大致经过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和肝细胞癌变期三个阶段。其中,DEN联合终浓度为10pg/kg的藻毒素MC-LR处理时促癌效果最佳。该方法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大鼠肝癌模型建立方法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小鼠肝癌模型并使用两种不同配方饲料:SPF级小鼠大鼠全价配合饲料和AIN93-G配方合成饲料分别喂养,探讨不同饲料喂养对构建DEN诱导小鼠肝癌模型的影响。方法14日龄雄性C57BL/6小鼠腹腔一次性注射DEN溶液,给药量25 mg/kg体重,建立小鼠肝癌模型。小鼠离乳后分为两组,一组以常规SPF级大小鼠全价配合饲料喂养,另一组以AIN-93G配方合成饲料喂养。模型小鼠生长至9月龄时处死,取肝脏组织称重,观察并记录肝癌生长情况。结果全价饲料组小鼠肝脏全部产生肿瘤,AIN-93G组小鼠体重和肝脏重量明显低于全价饲料组小鼠,肝癌发生率、肿瘤结节数量和大小也明显低于全价饲料组小鼠。结论全价饲料喂养的小鼠DEN诱导肝癌模型造模成功,而AIN-93G饲料喂养的小鼠诱导肝癌的发生发展受到抑制,同时小鼠体重明显下降,提示了饮食因素在动物疾病模型建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清miR-21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并将其与传统肝癌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比较,探索其成为肝癌早期诊断血清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二乙基亚硝胺(DENA)腹腔注射诱导建立大鼠肝癌模型,建模过程中收集造癌各个阶段的血清。Realtime-PCR检测血清miR-21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AFP水平。结果:与正常组及纤维化期大鼠相比,miR-21在肝硬化期、肝癌早期、肝癌晚期的大鼠血清均有不同程度上调(P<0.05),AFP在肝癌早、晚期的大鼠血清明显上调(P<0.05);与肝硬化期大鼠比较,肝癌早、晚期大鼠体内的miR-21表达显著上调(P<0.05),AFP在肝癌早期、肝癌晚期均显著上调(P<0.05)。结论:血清miR-21参与了肝癌发生的过程,对于肝癌发生的各个阶段均有很大的指示作用,可能作为肝癌预防和早期诊断的一个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可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与增殖。但其在癌前阶段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本文研究白藜芦醇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initrosamine, DEN)诱导大鼠肝癌前阶段的作用及机制。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RES处理组、DEN处理组和RES-DEN处理组。研究结果表明,DEN处理大鼠8周时,肝细胞的总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升高至2倍(P<0.05),核内PCN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至3倍(P<0.001),而RES-DEN处理组大鼠肝细胞总PCNA(P<0.05)和核内PCNA蛋白表达水平(P<0.001)降低。结果提示,RES可显著抑制肝细胞恶性增生。通过非靶向代谢物组学及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RES-DEN处理大鼠的肝细胞中,虽然磷酸戊糖途径向糖酵解途径的转变增强,但相较于DEN组大鼠,糖酵解水平并未出现显著提高,提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乳酸这条代谢途径被抑制。进一步验证发现,这条代谢途径上的关键酶M2型丙酮酸激酶(M2-type pyruvate kinase,PKM2)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A)蛋白质表达水平被抑制(P<0.05)。RES可通过调节糖代谢重编程,在肝癌的癌前阶段抑制DEN诱导的大鼠肝细胞的过度增殖,为RES预防肝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联合顺铂(cis-diamminodichloroplatinum Ⅱ dichloride,DDP)对肝癌大鼠抗癌效果及其免疫功能和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DDP组和联合组,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均采用二乙基亚硝胺饲喂法建立肝癌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静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并经尾静脉注射DMEM培养液,DDP组大鼠经腹腔注射DDP溶液并经尾静脉注射DMEM培养液,联合组大鼠经腹腔注射DDP溶液并经尾静脉注射BMSCs悬液。移植BMSCs两周后处死大鼠,称量肝脏质量和体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水平,采用TUNEL技术检测肝细胞凋亡指数。结果:(1)模型组肝脏质量、肝脏质量/体质量均显著大于其他各组,体质量显著小于其他各组(P<0.05)。联合组肝脏质量、肝脏质量/体质量均显著显著小于模型组和DDP组,体质量显著大于模型组和DDP组(P<0.05)。(2)DDP组和联合组大鼠治疗后血清IL-2水平显著升高,IL-8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大鼠治疗后血清IL-2水平显著高于DDP组,IL-8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DDP组(P<0.05)。(3)DDP组和联合组大鼠治疗后血清VEGF和HIF-1α水平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大鼠治疗后血清VEGF和HIF-1α水平显著低于DDP组(P<0.05)。(4)联合组和DDP组肝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模型组,且联合组也显著高于DDP组(P<0.05)。结论:BMSCs联合DDP能够显著改善肝癌大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肝癌细胞凋亡,效果优于DDP单药。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血清代谢组学及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究二至丸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药效机制。将60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6组,每组10只,即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大鼠给与D-半乳糖腹腔注射和双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模型制备第6周后,给药组每天给与相应药物进行干预,其他组给与相同体积生理盐水(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测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tau蛋白表达。利用高通量血清代谢组学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寻找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采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究二至丸的潜在活性成分、关键靶点,进一步将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技术整合聚焦关键靶标及成分,最终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靶向验证。通过水迷宫实验及大鼠海马tau蛋白程度,证明模型制备成功。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代谢轮廓发生明显分离,给药组处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间,证明模型组大鼠的整体代谢发生显著变化,给与二至丸后呈现回调趋势。代谢组学结果发现16个生物标记物,主要涉及10个代谢通路。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二至丸内主要有β-谷甾醇、山柰酚、紫杉醇等13个潜在有效成分、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直接作用靶标有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1等11个蛋白成分。基于以上可知,二至丸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有很好的干预作用,其可能通过槲皮素对组织蛋白酶D直接调控作用达到干预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环磷酰胺对小鼠免疫抑制作用过程中代谢通路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了解免疫细胞变化情况,通过建立偏最小二乘法模型多结果进行判别。以偏最小二乘法模型中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参数筛选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统计分析确定差异性代谢物,借助代谢组学小分子化合物快速鉴定分析软件系统对差异性代谢物进行进一步鉴定分析,通过搜库及运算最终确定差异代谢物质9种,通路富集结果分析差异代谢通路3条。结果环磷酰胺对正常机体的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线粒体脂肪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甾类激素的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嘧啶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均产生明显影响。结论环磷酰胺在正常组与实验组中影响最重要的代谢通路为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嘧啶代谢。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代谢组学角度开展肿瘤共病抑郁的研究,将在复杂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以及药物治疗新靶点方面做出有益探索。本实验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检测荷瘤抑郁样模型小鼠血清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及抗抑郁药氟西汀的影响,探讨代谢组学在肿瘤共病抑郁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制备移植性荷瘤小鼠模型,氟西汀处理组对荷瘤小鼠连续28d灌胃给药,观察各组行为学反应。采用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LC—QToF/MS)获取荷瘤小鼠与正常小鼠的血清代谢轮廓,并用正交信号校正的偏最小二乘法(OPLS)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合单维水平筛选结果,得到荷瘤小鼠区别于正常对照小鼠的特征性差异代谢物,并观察氟西汀对上述代谢物的影响。结果:行为学反应结果显示,与正常小鼠相比,荷瘤小鼠表现抑郁相关性行为改变,氟西汀对荷瘤引起的行为学变化有显著改善作用。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荷瘤小鼠血清中乙酰肉碱和油酰胺的含量较正常小鼠显著降低,氟西汀处理后可增加荷瘤小鼠血清中的乙酰肉碱和油酰胺的含量。结论:基于代谢组学分析得到的特征性代谢产物的下调可能与荷瘤小鼠的抑郁样状态有关,氟西汀对这两种潜在生物标志物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代谢组学研究为疾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及药物药效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细胞中的模式识别受体NOD2(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2,NOD2)在肝炎症反应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注射的NOD2基因敲除小鼠为Nod2△hep模型组,DEN注射的B6/JNju-...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组学技术发展及其在农业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遗传》2020,(5)
代谢组学是依赖灵敏、稳定的分析流程和数据库,利用色谱–质谱联用、核磁共振技术对生物体内以及生物样品所有的小分子代谢物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的学科,在医学、食品科学、畜牧学、植物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可将代谢物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与生物表型变化建立更直接的联系,因此代谢组学逐渐成为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后对复杂性状系统解析的新的研究手段。本文介绍了代谢组学常用分析策略、检测平台和常用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综述了代谢组学在农业动物重要经济性状代谢分子鉴定、疾病诊断、肉品质及动物制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取得的进展,并总结了利用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和基因组学等多组学研究在动植物重要性状的发育、形成和解析等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代谢组学与其他多组学方法整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阐述各类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有助于完善"突变–基因–表达–代谢–表型"的完整生物学过程,为复杂性状的机理解析提供新方法,为新型农业育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PPC)对肝癌大鼠肝脏细胞的保护作用.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癌模型组、联苯双酯阳性对照组、PPC低、中、高剂量组6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PPC低、中、高剂量组均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构建肝癌大鼠模型,低、中、高剂量PPC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100、200、300 mg·(kg·d)-1ppC灌胃,治疗6周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总胆红素(TBIL)含量,然后处死大鼠,测定肝脏湿重,计算肝脏指数,同时测定肝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EN诱导的肝癌模型组中肝脏指数、AST、ALT、TBIL、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SOD、GSH-Px活力则显著下降(p<0.01).PPC和联苯双酯能依耐性的逆转DEN所致的上述改变,表现为肝脏指数、AST、ALT、TBIL、MDA显著降低,SOD、GSH-Px活力则显著上升,PPC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随着PPC摄入量的增加,PPC对肝癌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也相应增强.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大鼠原发性肝癌γ-丁基甜菜碱双加氧酶(γ-BBD)的基因表达以及视黄酸对大鼠肝癌细胞γ-BBD表达的影响。研究用50 mg/kg公斤体重的二乙基亚硝胺(DEN)腹腔每周注射一次的给药方案在体内诱发大鼠原发性肝癌,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技术对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肝组织中肉碱合成关键酶γ-BBD以及维甲酸X受体γ(RXRγ)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在体外,本研究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检测了1μmol/L 13-顺式视黄酸(13-cis-RA)处理的大鼠肝癌细胞(RH-35细胞)γ-BBD和RXRγ的表达水平,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了13-cis-RA处理的RH-35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γ-BBD和RXRγ在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组织中的mRNA丰度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在用视黄酸处理48 h、处于明显G1期阻滞的大鼠肝癌细胞内,γ-BBD和RXRγ的mRNA丰度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这些结果表明,γ-BBD和RXRγ在DEN诱导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13-cis-RA能诱导并上调大鼠肝癌细胞RXRγ和γ-BBD的表达。提示13-cis-RA对γ-BBD表达的影响可能对大鼠肝癌细胞肉碱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金璐  陈洪生  林罗强  张春鹏  白明翰  刘明 《生物磁学》2012,(28):5423-5426,5455
目的:探讨树莓预防大鼠原发性肝癌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寻找树莓预防大鼠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蛋白质靶点。方法:利用二乙基亚硝胺(DEN)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动物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树莓提取物对于大鼠原发性肝癌的预防效果和形态学变化,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树莓预防大鼠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蛋白质靶点。结果:树莓提取物能抑制PCNAJVEGF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蛋白质组学差异分析表明:成瘤组大鼠血清在蛋白质峰2597.93M/Z,4513.88M/Z上与高剂量树莓干预组大鼠血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树莓提取物可以抑制肝癌细胞PCNA的表达,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还可以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蛋白质峰2597.93M/Z及4513.88M/Z所表达蛋白为其特异性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代谢组学结合多变量统计学方法研究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血清当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质,寻找可用于药物性肝损害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 选择药物性肝损害患者26例和正常对照23例,应用非靶向的线性梯度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系统检测血清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质.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组和对照组相比,血清中溶血卵磷脂C16∶0、溶血卵磷脂C18∶0、溶血卵磷脂C18∶3、溶血卵磷脂C18∶2的浓度明显降低,硬脂酰胺、油酰胺、十四酰胺、卵磷脂、甘氨鹅去氧胆酸、甘氨胆酸、胆红素、次黄嘌呤显著升高.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代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代谢物质的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研究表明代谢组学是临床研究的一个强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麦冬对2型糖尿病(T2DM)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方法: 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T2DM小鼠模型。连续4周灌胃给予麦冬水提物后,检测血清中糖尿病相关指标,且以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研究麦冬对T2DM小鼠血清中代谢物质的影响,分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的空腹葡萄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灌胃给予麦冬水提物后,T2DM小鼠血清中以上指标均明显改善。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正常组与模型组共有43个差异代谢物,富集于18条通路;麦冬提取物明显降低T2DM小鼠的甘油酸、丙二酸半醛和4-羟基苯基丙酮酸含量,差异代谢物富集于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代谢等7条通路。结论: 麦冬水提物具有降低T2DM小鼠血糖和血脂的药效作用,且可能与泛醌和其他萜类醌生物合成等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大鼠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的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NF-κB的动态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DEN诱发的肝癌为肝细胞癌,诱癌率为100%,大鼠肝癌癌变过程大致经过肝细胞损伤期、肝细胞增生-硬化期和肝细胞癌变期等三个阶段。在正常大鼠肝组织,偶见少量肝细胞呈阳性表达,随着肝癌发生发展,NF-κB阳性表达细胞逐渐增多,至诱癌晚期,可见大量NF-κB阳性表达细胞,均比正常肝组织表达高(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肝细胞NF-κB的过度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初步研究转基因株系与对照株系之间代谢物指纹图谱的差异性,为转基因作物安全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优化提取条件,考察色谱条件,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数据处理方法对转基因株系及对照进行模式识别。结果:优化了提取条件及色谱条件,建立了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获得了小分子的代谢产物的表达谱,发现转基因与其对照之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结论:优化的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可以从代谢水平检测转基因作物,找出差异性,为转基因作物的检测与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研究拟从宿主-肠道菌群-代谢的角度探讨泻白散保护过敏性哮喘大鼠可能的微观机制。方法 将SPF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过敏性哮喘模型组(M组)和泻白散组(Xiebaisan组)。通过卵清白蛋白(OVA)诱导建立大鼠过敏性哮喘模型;HE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取结肠内容物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观察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HPLC-Q-TOF/MS)分别进行血清样本和肺组织样本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 HE染色显示:与NC组相比,Xiebaisan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哮喘大鼠肺部组织形态结构;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M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与M组相比,Xiebaisan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肠道微生态得以改善;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显示:Xiebaisan组能够调节氨基酸代谢、mTOR等通路,且部分回调M组引起的差异代谢物表达;肺组织样本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显示,Xiebaisan组能够调节碳代谢、血管平滑肌收缩信号通路和cAMP等信号通路,且部分回调M组引起的差异代谢物表达。结论 泻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大鼠药物诱导肝癌过程中进行脾脏切除,探讨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对大鼠肝癌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雌雄SD大鼠性别内分别分为对照组、脾亢组、脾亢切脾组,脾功能亢进大鼠模型采用门静脉缩窄术联合脾静脉结扎术进行制备,各组均予以DEN(二乙基亚硝胺)腹腔注射,按体重20mg/kg给药,每周3次,12周停药,14周处死。其中,脾亢脾切除组于给药第四周进行脾切除术,手术恢复期间持续给药。观察各组实验动物的肝脏大体变化及病理改变,计算成瘤率。结果:实际成瘤率显示脾亢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雄性脾亢切脾组的成瘤率较脾亢组有所降低。雌性脾亢切脾组成瘤率同脾亢组差异不明显。结论: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状态下进行脾切除,对于雄性能减低肝癌发生的风险,对于雌性的意义不大,给临床实际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