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云南 《生态学报》2007,27(5):2012-2020
生态市建设规划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而生态足迹理论作为定量测度发展的可持续状态的一类生物物理方法对于定量描述区域发展现状、判断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生态足迹分析应用到生态市建设规划中可以(1)分析可持续发展进程,明确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2)明确城市一定人口的消费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要资源问题;(3)为合理开展生态市建设规划、减少生态足迹提供决策信息。本研究根据海口生态市建设规划实践剖析了生态足迹理论在明确上述3个方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海口市2002年生态足迹为生态承载力的5.6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出现赤字的土地类型依次为耕地、水域、化石燃料用地和草地,其中耕地赤字为各项需求之首。海口市2002年万元GDP的生态足迹为0.93hm^2,表现为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但海口市生态占用率较小,生态环境压力相对较小。根据海口市生态环境现状,减少生态足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规划途径主要为:通过保护土地资源和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改善耕地和草地赤字的现状;通过构建城市生态交通和构建生态建筑与节能体系来缓解化石燃料用地的压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转变消费模式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控制人口增长来提高人均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2.
景观生态网络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9,他引:14  
作为生态学重要的概念与方法,生态网络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耦合景观结构、生态过程和功能的重要途径。景观生态网络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增加景观连接度具有重要意义。从景观生态网络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研究方法模型等进行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主要介绍了传统景观格局分析、网络分析、模型模拟等方法的适用性与特点,并分析了景观生态网络在城市景观格局优化、自然保护区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规划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提出了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生态规划及其相关概念演变和关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我国生态规划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吸收和借鉴欧美生态规划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至今已经基本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的生态规划理论体系,并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本文首先回顾了近30年来我国生态规划的研究与发展历程,认为我国生态规划的研究起源于土地资源生态化利用的地理学、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学以及这两大理论的结合;研究上经历了最初的单学科探索,之后的景观生态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与发展,直至当前的多学科交叉、协作研究;其次,归纳出各个研究阶段生态规划及相关规划的概念与基本内涵、主要学术观点和代表学者;最后,通过对生态规划及相关规划基本概念的辨析,认为生态规划是一个概念范畴,土地生态规划、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城市规划、景观生态规划和环境规划都源于“生态规划”或可视为“生态规划”的一种类型或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各有侧重,生态规划及其理念应该融入并引导和约束当前规划,促进实现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矿区生态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总结国内外生态规划研究现状,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矿区生态规划的必要性,意义,提出了矿区生态规划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论述了矿区生态规划研究的特色,同时指出,矿区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提出了与建立既是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在矿区的应用与发展,需要多学科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刘洁  吴仁海 《生态学杂志》2003,22(5):118-122
回顾了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情况,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从19世纪末至今,从Howard的“田园城市”到MacHarg的土地利用生态规划方法,再到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城市生态对策规划,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生态规划作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模式、功能及规划原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然而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保护区设计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自然保护区与非自然保护区之间的过渡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缓冲区的想法。现在缓冲区已经成为自然保护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生态缓冲和社会缓冲两大主要功能。本文归纳了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定义、模式和类型,回顾了缓冲区的发展,总结了缓冲区的规划原则。最后,我们还对国内保护区缓冲区的现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生态学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吕永龙  王一超  苑晶晶  贺桂珍 《生态学报》2019,39(10):3401-3415
可持续生态学系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自然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或者说生态学不断将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纳入研究范畴而形成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40年来,我国在可持续生态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二是构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三是推进实施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不同时空尺度进行了试点示范;四是将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中,并利用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跨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建设;五是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有力地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六是系统地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生态系统的影响,科学评估了气候变化的现状、趋势及其影响,提出了气候变化的生态适应对策;七是不断推进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创建了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本文从宏观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评述可持续性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可持续生态学的重点研究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域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19  
城市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和保障。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地表各种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其原理和规律为在实践中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框架。以深圳市为例,尝试综合运用生态敏感性与适宜性分析和景观格局整体优化的方法,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格局分析与问题诊断,构建合理、稳定的生态系统结构,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案例研究将深圳市域的整体生态结构分为自然生态空间、城镇发展空间和生态廊道3部分。城镇发展空间具有文化支持的生态功能,自然生态空间具有环境服务和生物生产的生态功能;生态廊道主要起到加强生态联系,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并防止城市发展空间无序蔓延的功能。城镇景观斑块镶嵌于自然生态景观基质中,并通过多种类型的生态廊道相连,形成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案例研究表明,景观生态规划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比较合理的运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9.
韶关市是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最集中的地区.近几年来,在可持续发展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蓬勃发展.论文介绍了韶关市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特点,探讨利用模糊数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车八岭、南岭、丹霞山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自然景观资源比较分析,运用三种运算方法得出了较一致的结论.结果显示南岭自然保护区资源评价最好,车八岭其次,丹霞山则相对较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建立生态网络、加强环境建设以及社区参与等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   总被引:294,自引:33,他引:294  
概述生态空间理论的若干主要方面:尺度、空间格局、景观异质性、镶嵌与生态交错带以及干扰与景观动态等。生态空间理论是景观评价,管理和生态规划的重要基础,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应突出强调保护原有特色生态环境要素,保育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原住民人居环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城市面貌在过去数十年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用地显著扩张,同时严峻的环境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以丽江市为例,选取对其发展影响深远的水系元素、噪声环境因子和森林火灾3个关键生态敏感因子,提出通过分析这类生态敏感区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避让方法、程度,区划城市规划基本空间格局,以避免城市未来因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而制约其发展的规划用地思路。结果表明,丽江城区周边湖泊水系、古城内部及周边原住民人口密集区都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在城市用地规划中必须予以避让;该区域面积为147.2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11.1%。同时,明确给出了规划用地的具体空间控制范围和相应的避让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保护区内,因农业生态结构的严重失调,导致了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及其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不平衡。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出发,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观点,指导自然保护区的农业生产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以促进生态平衡和自然保护区的持续发展,是保护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本文以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农业生态和自然生态现状为依据,探讨其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发展途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绿地空间与城乡人居环境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 《生态科学》1995,(2):148-157
从分析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的现有理论问题出发,提出了新的“生态绿地空间”规划概念,论述了生态绿地空间在人居环境中的定位,我国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的现状和危机,城镇密集地区生态绿地空间的保护和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80,自引:7,他引:73  
生态适宜性评价是生态规划的核心,传统的以因素叠加力特征的适宜性评价方法已元法适应生态规划发展与应用的要求,本文尝试根据区域发展与资源坏境需求的关系,运用生态位理论,提出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并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木相结合,运用于桃江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之中,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吉林西部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效益及生态恢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吉林省西部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效益及生态恢复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和突变理论构建湿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生态效益的多元性特征,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等多目标规划与决策方法,参照研究区2001年的生态效益研究成果,对其2005和2012年现状生态效益及其生态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2005年以来莫莫格保护区的湿地生态效益水平很高,查干湖、向海保护区湿地生态效益处于较高水平,大布苏保护区湿地生态效益水平一般.突变级数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多目标规划与决策方法结合应用,能够科学地体现湿地生态效益的动态性和整体性,准确地反映研究区生态恢复的客观实际情况;近年来吉林省西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工作初见成效,主要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人为增益性干扰积极响应,湿地整体效益得到恢复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针对物种分布格局与其环境变量关系的研究,对于生态廊道规划与环境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为研究对象,针对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1个白头叶猴分布点和11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ing)...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产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也日益增多,经过长期的开采,必然会引起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为此,科学家们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想法:即按照生态发展的要求,科学地规划自然资源的开发。但是,早期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着眼点放在  相似文献   

18.
景观生态分类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景观生态分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开展景观评价、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基础 ,对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在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论述、分析和讨论 ,总结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并进一步指出了今后景观生态分类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刘晓曼  侯鹏  高吉喜  陈艳梅  吕娜 《生态学报》2024,44(12):4956-4963
流域是最为典型的生态区域,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流域可持续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日趋紧张的人地关系,对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引入区域生态学的理论及方法,在总结区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尺度基础上,剖析了妨碍我国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区域生态问题,并从流域生态格局-过程-功能协调发展、实现流域间地-地耦合、构建与生态承载力相适宜的人居环境和产业结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区域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应对策略,以引导我国新时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规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祥荣 《生态学报》2001,21(5):701-708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规划理论为指导,应用环境监测、遥感分析和GIS等方法评价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绿化等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从生态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环境保护规划和管理、绿地系统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