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挥之不去的重金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斌 《生命世界》2009,(3):44-49
重金属一般以天然浓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通过空气、水、土壤和食物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环境中的重金属不能被降解,可通过食物链富集。环境中低浓度的重金属通过食物链中的富集作用,最终在人体内大量蓄积,破坏人体内正常生理代谢活动,损害人体健康。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对重金属的开采、冶炼、  相似文献   

2.
吕斌 《植物杂志》2009,(3):44-49
重金属一般以天然浓度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通过空气、水、土壤和食物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环境中的重金属不能被降解,可通过食物链富集。环境中低浓度的重金属通过食物链中的富集作用,最终在人体内大量蓄积,破坏人体内正常生理代谢活动,损害人体健康。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对重金属的开采、冶炼、  相似文献   

3.
植食现象(动物吃植物) 动物吃植物是生物相互关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几乎找不到一种植物是不被动物所取食的。而在动物中,从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到最高等的哺乳动物,都有许多专门以吃植物为生的种类。动物吃植物是自然界食物链的基础,也是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而食物链的其他环节都有赖于这一环节的存在。因此,归根结底,一切动物都直接间接依赖植物为食。植食动物的数量对植物的数量有显著影响,而植物的数量反过来又限制着动物的数量。在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过程中,这种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杨琨 《人与生物圈》2013,(Z1):76-77
棕熊在自然界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成年棕熊可达四五百千克,是一种大型猛兽。我们一般只有在动物园里或电视节目中才能看到它们。然而在汗马自然保护区里,我却有过两次与它们近距离的"亲密接触"。2003年10月,我大学一毕业便来到了汗马自然保护区。在这里,我的工作是负责保护区科普宣传,把保护区内珍贵的动物、植物和自然风光拍摄下来  相似文献   

5.
与植物镉吸收转运相关的主要基因家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镉(cadmium)是一种对植物毒性极强的非必需微量元素,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甚至死亡,并可在植物体内积累而威胁食物链顶端生物的生命健康。目前已发现有多类基因家族的成员参与了植物中镉的吸收转运过程,包括P型ATP酶、ABC、MATE、NRAMP、CE、CAX、ZIP、OPT等。这些基因家族主要是在吸收转运铁、锌、镁等植物必需微量元素的同时,也具有吸收转运镉等有毒重金属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生物科学中的种质资源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然界动植物的种群及数量 ,统称为生物种质资源。生物种质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部分 ,对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的定居生活始于自然界动植物的驯化饲养与栽培。因此人类对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大体上也经历了从采集原始的自然种质资源→传统的驯化选择优良种质→现代的人工培育、创造新种质 3个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 ,人类对自然资源采集、开发和利用 ,导致自然界的生物数量及其多样性锐减。因此研究和保护自然界生物资源的数量和多样性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人类为了满足自…  相似文献   

7.
人蚊大战     
<正>我们一直认为人类是这个星球的主宰,那些看上去凶猛、大型的动物,如狮子、老虎、鳄鱼,貌似没有天敌,它们却斗不过人类。那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就万事无忧?实际上人类也是猎物,因为蚊子确实是以人类为食。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说"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蚊子"。蚊子不仅叮人、吸血,还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寨卡病毒、丝虫病、日本脑炎等其他病原体的中间寄主,可见其杀伤力有多大。因此,人蚊战争不可避免。在开战前,我们有必要摸清  相似文献   

8.
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对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飞  黄小平 《生态学杂志》2012,31(1):207-214
海洋沉积物是重金属的重要贮库,而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从沉积物中摄取重金属,这些被摄取的重金属能够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进而影响到人类健康。本文总结了近些年来在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对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有效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途径、沉积物地球化学性质和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理等生物因素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研究重点,主要包括近海富营养化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消化道中的物理消化过程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整个生活史过程中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说明光合作用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曾组织生物课外研究小组的学生,做了一个证明动植物之间密切关系的实验。在上课前15—30天,取两个同样大小的广口瓶(容积最好是500毫升以上的),洗刷干净以后装满清水,再把两条带顶端的长5—6厘米的新鲜金鱼藻,用白线系到一块干净的小石子上,放入其中一个广口瓶里,使金鱼藻沉入水底,另一个广口瓶不放金鱼藻做为对照。然后选择四条生活力差不多,长约3—4厘米健康的小麦穗鱼,每个广口瓶中放入两条,塞紧瓶口  相似文献   

10.
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人们了解这种关系,对于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无疑是有帮助的。本文从两个方面来介绍这种关系。食物链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里,除了它的非生物组分外,至少还包括两个生物组成部分,即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我们知道,自养生物主要是  相似文献   

11.
高中《生物》第七章“生物与环境”讲述的是有关生物与环境之间密切关系的基础知识。教师在讲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能量流动等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深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以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关于食物链高中生物课本中对食物链所下定义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由于这个概念中没有指明任何食物链(捕食链)都是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从食草动物为开始的过程。因此,有些学生就搞不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许多食物链彼此互相连结的食物网中的确切食  相似文献   

12.
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菌根是一种植物营养根与土壤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1) 菌根真菌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生物量,并成为连接绿色植物和食真菌者食物链的重要一环;2) 菌根真菌通过参与凋落物的酶降解过程影响有机物的循环,通过促进生物固氮、加速土壤磷的风化、提高土壤溶液离子的有效性以及直接吸收等过程影响氮、磷、钾、钙、镁等元素的无机循环;3) 菌根真菌与土壤微生物间存在有益的或拮抗的相互作用,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根际生物区系的组成和数量;菌根真菌通过对宿主植物的有益作用而影响植物的种间竞争,通过菌根网络而形成的种团可以在同种或不同种植物间实现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共享;由于对种间关系的作用和对食物链的影响,菌根真菌对群落的物种构成和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菌根真菌是群落演替过程的指示者,也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并且菌根真菌的存在也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促进灰壤的形成;4) 菌根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指示生态系统中自然的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并可以在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或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的最后还介绍了最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真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它们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内外.自然界存在真菌超过10万种.真菌在环境有机质降解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参与了从原核生物到植物乃至动物的共栖共存.有些真菌能转化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有的在发酵工业、食品加工业、抗生素生产中已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利益;有些真菌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如有的引起植物麦锈病的真菌,有的引起动物和人类的皮肤真菌病等,因此合理利用有益真菌,消灭和预防有害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真菌的免疫预防,化害为利,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4.
水稻对砷的吸收及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砷(As)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致癌的微量元素。环境中日益严重的As污染问题,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品质,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威胁着人类健康。为降低食物链中As的污染并提高水稻对As的耐性,需要深入了解水稻对As的吸收及As在水稻体内转运、代谢过程的生理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本文就以上几个问题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并对今后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各种疾病中,有些是与人类和动物都有关系的,如鼠疫、布鲁氏菌病、马堡热、拉萨热等,称为人兽共患疾病(Anthropozoonoses)。这些疾病的病原体既能传染给人又能传染给动物,造成人或兽类的疾病流行。在医学上也叫动物性病。据Hubbert(1975)等的统计有162种;约占人类传染病的1/5左右(耿贯一,1980)动物性病,实质是自然界中一个生物学现象和生态学问题。是生物间在一定地理景观(Landscape)中通过“食物链”联系演化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适应,并借以维持其种系延续的生物群落(BiocenosisCommunity)的关系(1964)  相似文献   

16.
生命宛如一股激流,永在川流不息地向前发展着。他从低级进化到高级。最后,从动物进化到人。 19世纪英国的解剖学家赫胥黎发表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提出人类和非洲类人猿有很多相似之处,还进一步论证了达尔文所阐述的观点:人类是由一种多毛的、有尾的、栖息在树上的四肢狐猴之类的动物进化而来的。那种动物逐渐发展成猿类再发展成猿类最近  相似文献   

17.
李志恒 《化石》2020,(2):77-78
正恐龙的后代——鸟类,是如何躲过六千六百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的,一直是科学家亟欲待答的问题。陨石撞击地球以及火山频繁活动导致的大量火山灰在大气中布满,导致地球终年不见天日,依赖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进一步造成植食性恐龙失去了主要的食物来源,最终导致食物链最顶端的肉食性恐龙,如暴龙等相继灭绝。在这一食物链崩溃引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系统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动态。野外试验采用网袋法(1 mm和100μm网眼)限制土壤动物的出入,室内模拟试验采用灭菌-接种法控制生物组成,从而研究不同生物组成或食物链结构条件下,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变化,以及酶活性与分解进程之间的动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转化酶和淀粉酶在有机残体的最初分解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易分解成分的转化和分解,这些酶与凋落叶分解进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且参与分解的生物组成越简单(缩短食物链),这些酶活性越高,是微生物在分解初期对底物加以利用的关键酶类; Cx酶、 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活性均在分解中期达到高峰,多酚氧化酶在分解后期迅速上升,对凋落叶中、后期木质素的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些酶与凋落叶分解进程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且参与分解的生物组成越复杂(延长食物链),这些酶活性越高,是微生物在分解后期对底物进一步利用的关键酶类;与C循环有关的酶类都可以作为有机物质分解进程的重要指标,与分解进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动态响应,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酶解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微生物组到合成功能菌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微生物组是指特定微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组学,自然界中的生物过程几乎都是通过微生物组完成的。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成本降低,微生物组已经成为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继合成生物学之后,基于微生物组的合成功能菌群研究正在兴起,在人类健康、农业、工业和生态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微生物组到合成功能菌群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其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微生物组从理论研究到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用适量BrdU处理中华大蟾蜍外周血淋巴细胞,能以较高频率得到形态多样的染色质(体)结构。本文以两栖类和人类细胞为材料,采用Feulgen染色、Ag-NOR染色、DAPI荧光染色及放射自显影等方法,证实了其染色质性质,初步讨论了其产生原因,并将其命名为:“G,期后期染色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形态学角度初步分析了从G_2期后期到M期染色质转变为染色体的动态过程,提出不同染色体形成其高级结构是非同步的,有可能存在染色体包裹顺序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