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食品与药品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直接关系到食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因此对食品和药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对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食品和药品的微生物检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品、药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相应的探讨,旨在为新型微生物检测及分型方法的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污染正成为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诞生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带来了福音,本文主要对食品微生物相关的检测技术进行阐述,同时对新型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恐慌,据了解,食源性疾病是造成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食品生产、运输以及售后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微生物污染,因此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食品检测是一项十分复杂且重要的工作,食品检测工作包括很多方面,而快速检测技术是食品检测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检测的质量和水平将直接影响食品整体的质量,密切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探讨、分析快速检测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为加强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提高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要想保证食品卫生质量,就必须借助相应的检测手段,对食品的微生物情况进行监测。但是传统的检测手段存在众多的缺陷,不足以应付日益上涨的食品安全需求,所以一系列新型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目前用于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技术、代谢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三个方面,这些检测技术以其快速、简便、高效等优点极大程度上保障了食品安全。本文主要对目前的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6.
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杜巍 《生物技术通讯》2006,17(2):296-298
基因芯片技术是鉴别微生物和转基因成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全面、快速、准确地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本文阐明了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微生物、食品转基因成分等检测研究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并综述了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食品微生物的安全检测技术与方法正在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有培养水平迈入了分子水平,本次论文结合实际经验,介绍了几种检测食品微生物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阐述了原理与特点,并做了相互之间的比对,进而展望了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多重PCR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食品行业,有很多有害的微生物严重危害食品的品质和人们的健康,甚至会引起一些严重的疾病。食品安全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到伤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安全急需一些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以及时发现致病菌,控制污染及其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多重PCR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简便微量等优点,克服了传统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检测时间较长等缺点,目前正在被应用于微生物致病菌,转基因产品以及肉类品种的鉴定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是介绍了多重PCR检测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原理和应用,以期望在食品微生物检测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许多违规操作生产的食品厂家纷纷被勒令停产或者取缔。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食品的微生物污染问题高度关注,食品检验技术中的微生物检验成为重要技术之一,能够有效的控制由于微生物含量或种类不合格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中涉及到的检验项目以及相关检测技术进行分析,并对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概述了食品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及对人类的危害;介绍了国内外9种食源性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电喷雾离子化多级质谱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检测分析技术、分析即用型纸片技术、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分子生物检测技术、阻抗技术以及其他新物理、生化技术检测方法,传统的检测的灵敏度和专一性有一定提高,但操作繁琐;现在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为食品中快速、灵敏的病毒检测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各种快速检测方法还只是实践中的一个参考.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克服现有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缺点,绘制各种菌落图谱,开发在线检测软件,能定量测定微生物细胞特征和性能,简化采集、培养等程序,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1.
基因芯片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十几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一大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就该技术在转基因食品、食品中的微生物、食品原料、食品中营养成分检测中的应用做一全面的回顾,因其快速、准确、高通量的特点,今后必将成为食品检测的主要方法,促进食品检测的发展,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保证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2.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中,微生物检验分析技术以传统方法为主。传统方法存在检验操作繁琐、检验周期长、检验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而近年来,微生物检验分析技术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核酸扩增技术、高通量并行检测技术、DNA指纹分析技术、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这些技术对于推动微生物检验技术向着更加简便、快速、灵敏、高效和准确的方向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物芯片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芯片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分析技术,因具有准确、快速、信息量大等特点而发展迅速。简要介绍了生物芯片的基本原理、种类及其X-作原理与应用前景,并深入探讨了生物芯片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包括对转基因食品、食品微生物、食品营养成分、食品原料等的检测;对现今生物芯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前景做了分析展望。  相似文献   

14.
荧光酶标免疫分析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荧光酶标免疫分析是一种新型的快速检测微生物的方法,具有方便、快速、灵敏、准确等优点,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进出口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本文介绍了荧光酶标免疫分析法的原理、特点以及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且呈多样化趋势,传统的检测方法已无法满足当今食品检测的需求,因此需要从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手段入手,采取更加精密的检测技术,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避免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微生物检测技术作为现阶段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肩负检测食品安全的重任。文章旨在对食品安全检测中微生物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充分挖掘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路径,希望能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也能切实为食品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微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在食品安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新时代下人们对食品安全性要求提高,微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性中的应用做出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食品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及时、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内容,食品病原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因其特异性和灵敏性而备受瞩目。我们主要介绍了基因探针检测法、PCR检测法和基因芯片检测法的原理、开发及其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食品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食品微生物发酵过程和机制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食品微生物生理功能、代谢能力和进化的研究以及食品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响应机制等方面。另外,通过对食品微生物基因组和元基因组进行数据分析,也对食品发酵过程优化、微生物功能改造、食源性微生物疾病预防和控制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食品微生物基因组和元基因组进行测序的研究,并探讨了测序技术的发展对食品微生物研究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必须加强微生物鉴定技术的应用。本文通过论述微生物鉴定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概述,希望对食品检测工作带来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自1898年Stewart提出利用电化学法检测微生物,电化学法已发展成为一种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方法。根据检测的参数不同,电化学微生物检测法可以分为阻抗微生物法和介电常数法。阻抗法主要用于食品工业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107 cfu/mL),尤其用于易腐食品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以期实现在其发生明显腐败之前得到检测结果。而介电常数则用于生物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数量的快速测定,可以实现在线监测微生物数量及生物发酵过程的实时控制。电化学法由于其检测迅速、可以实现自动化检测,在工业化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