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为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ICU收治的200例进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转出ICU时间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ICU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并发症率,改善患者愈后,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11月因喉癌而在我院行喉切除术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12例)和非感染组(n=71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SSI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83例患者中,12例术后发生SSI,发生率为14.46%;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在临床III期以上、术前气管切开、手术时间4 h、全喉切除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临床分期、术前气管是否切开、手术时间及手术切除方式是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喉癌术后感染与临床分期、手术时间及切除方式等因素有关,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可减少术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行早期气管切开预防肺部感染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进行高血压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120例,按照患者术后气管切开时间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根据临床医师的诊断结果,对照组患者气管切开时间在术后24h,实验组患者术后24h内进行气管切开。治疗一段时间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感染、死亡人数明显比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获得有效控制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实验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早期气管切开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率,提高肺部感染控制率,缩短感染控制时间,避免患者由于缺氧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有效防止肺部感染,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手术室护理管理与普外科医院感染的临床关联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普外科接受手术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通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严格的普外科手术室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对照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0%,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可以减少普外科手术中的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ICU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采取系统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8例于近一年期间我院ICU接收的器官切开后肺部感染患者,将其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将肺部感染的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系统、全面的护理措施应用于研究组,观察2组疗效。结果:研究组在疗效、满意度上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改善气管切开后ICU患者肺部感染症状及体征,疗效较好,患者满意度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治要点、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2009年至2013年收治的463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入院年龄、体温、入院白细胞数、感染来源、是否进行细菌培养、住院时长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63例患者的年龄为1~82岁,平均年龄47岁;男性265人(57.24%),女性198人(42.76%);大多数患者平均入院体温、入院时白细胞数、入院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高于正常值。进行分泌物细菌学培养的患者206人(44.49%),在送检的206份标本中,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的有127例,阴性的79例,感染细菌大部分为链球菌属。抗生素使用时长与患者的年龄、抗生素使用种类、细菌培养结果、是否伴有基础疾病等因素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入院体温、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仍为临床诊治感染的重要指征。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对控制间隙感染有重要意义;积极进行分泌物细菌培养,对选择正确的抗生素及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时长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并总结具体的护理对策,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进行手术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均进行手术室预防护理干预。并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进行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治疗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对照组中的56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其中20例为急诊手术,10例为非层流室手术,15例为手术时有参观人员,5例患者手术时间超过3 h,6例为接台手术。观察组的手术治疗患者护理后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和对照组的比较,明显较低(p0.05);手术切口感染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急诊手术、非层流室手术、手术时有参观人员、接台手术以及手术时间超过3 h是手术时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有着多种手术室相关因素,经过护理干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可以降低。  相似文献   

8.
《蛇志》2017,(4)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依据术后有无感染进行分组,其中感染组42例,未感染组42例,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及放置时间以及术后患者的意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感染组患者的年龄大于未感染组(P0.05)。术后感染组的病因构成与术后未感染组的病因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术前有无合并症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有无使用显微镜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时间、引流量及3天内昏迷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放置引流管及术后3天昏迷的患者较易出现感染;神经外科术后出现颅内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针对危险因素实施护理可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昏迷患者96例,分析脑卒中昏迷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96例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48.96%(47/96);共分离培养病原菌104株,包括革兰阴性菌69株(66.35%)、革兰阳性菌20株(19.23%)和真菌15株(14.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与年龄、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时间、卧床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吸烟史、人工气道、吸痰次数及雾化吸入次数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体重、脑卒中类型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合并患有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时间5 d、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吸烟史及建立人工气道均为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为:气管切开时间的临界点(阈值C)是4.3天,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将分别为0.851和0.918。结论: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45岁、合并患有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时间5 d、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吸烟史及建立人工气道能够导致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并且气管切开时间超过4.3天,脑卒中昏迷患者肺部感染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应根据病原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ICU于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286例手术后行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出现VAP的患者纳入感染组,将未出现VAP的患者纳入未感染组,对感染组患者进行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培养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经皮气管切开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6月我院ICU收治的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125例,按患者行气管切开的时间分组,以早期行气管切开(发病5 d内)定为观察组,发病5 d后行气管切开的患者定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GCS评分、疾病构成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气管切开时机为(2.6±0.8)d,低氧血症发生的次数(20.6±5.5)次,镇静药物用量(132.8±23.4)mg,抗生素使用时间(11.2±0.9)d,机械通气时间(153.5±82.4)h,HAP发生率44.6%,病死率23.1%,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有助于降低原发性脑干出血的死亡率,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李继华  付秀芳 《蛇志》2004,16(3):29-29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发生中间综合征气管切开后,由于防御功能受损,易受感染.我院2000年5月至2004年5月收治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218例,有45例出现中间综合征,32例气管切开,其中19例并发医院感染.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设计统一表格,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的胃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术后切口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共492例胃癌术后患者纳入本研究,切口感染97例,感染率为19.72%。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夏秋季节手术、手术时间、放置引流、ICU住院等因素是胃癌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多,应针对性进行护理预防,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的外科病房进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本院外科病房住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46例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医院感染253例,采用目标监测的调查研究方法,对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对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治疗专科(心胸外科)、治疗专科(神经外科)、入住ICU病房、急诊手术、住院治疗天数、气管插管全麻醉、切口类型(污染切口)、切口长度、侵袭性操作、侵袭性操作时间、抗菌药物治疗、术前抗菌药物治疗、术前抗菌药物治疗时间、术后抗菌药物治疗、术后抗菌药物治疗时间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治疗专科(心胸外科)、治疗专科(神经外科)、入住ICU病房、急诊手术、住院治疗天数、切口类型(污染切口)、切口长度、侵袭性操作、侵袭性操作时间、抗菌药物治疗均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科病房医院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针对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对于降低医院感染率、防控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后未立即行脑室外引流术发生脑积水的指征和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脑室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8例患者中,28例(28.6%)患者需要行脑室外引流术。全脑室出血是最常见的类型(49例,50%),这些患者中24例(49%)需要行脑室外引流术。在脑室外引流术组和非脑室外引流术组平均m GS分别是17±5.1(12-28)和8±4.2(2-20)(P0.001)。与脑室外引流术相关的因素包括影像学表现为脑积水、中线移位5 mm、GCS评分8分、m GS13分、三脑室m GS=5及四脑室m GS=5分。多因素回归分析中,m GS13分、GCS评分8分和四脑室m GS=5分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部分患者(24例,85.7%)在有脑积水症状时很快行脑室外引流术,有4例患者在48小时后行脑室外引流术。结论:昏迷、m GS13分和四脑室扩大使行脑室外引流术的风险增大。大部分患者在脑室出血后一天内行脑室外引流术,很少一部分患者在48小时后行脑室外引流术。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统计术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根据患者术后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17)和未感染组(n=8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0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出现血流感染17例,感染发生率为16.67%。17例血流感染患者分离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29株(64.44%)、革兰氏阳性菌13株(28.89%)、真菌3株(6.67%)。感染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抗生素疗程、手术时长、植入人工瓣膜比例、二次气管插管比例、机械通气比例、深静脉置管时长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二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时间长、手术时长、植入人工瓣膜比例高是患者术后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有较高的血流感染发生率,且主要感染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高龄、二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时间长、手术时长、植入人工瓣膜比例高是患者术后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道监测护理干预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重症颅脑外伤入住我院ICU病房均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18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气道监测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ICU治疗时间、肺部感染情况、呼吸机使用时间、ICU花费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比较:干预组肺部感染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x2=4.006,P<0.05),考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治疗时间均较对照组时间缩短(t=12.9,3.82,3.95 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合理的的气道监测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肺部疾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恢复,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60例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液。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法,对比两种方法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及肺部感染并发症。结果:持续气道湿化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明显低于间断气道湿化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并发症也低于间断气道湿化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效果好,可以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及相应的气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研究中医外科"托法"辅助治疗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进行颅脑手术的26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发生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患者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托法"治疗,分析其临床治疗疗效、抗感染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和中性粒细胞,以及血清白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降钙素(PCT)。结果:260例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有21例,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8.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脑脊液分流术、脑室外引流以及脑脊液漏是影响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经中医外科"托法"辅助抗感染治疗后,21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和中性粒细胞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并且血清IL-8、hs-CRP和 PC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1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抗感染治疗时间和总费用分别为90.48%、(11.43±1.57)天和(7571.68±2541.29)元。结论:手术时间、脑脊液分流术、脑室外引流以及脑脊液漏是影响神经外科颅脑手术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中医外科"托法"可用于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ICU行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及血清PCT、hCRP联合检测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ICU病房接受气管切开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下呼吸道感染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观察组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人,对照组为无下呼吸道感染病人。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特征、血清超敏C-蛋白(hCRP)和降钙素原(PCT)检测值、细菌性感染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年龄、入住ICU时间、气道开放时间、手术时机、呼吸机的应用、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种类及使用抗生素时间等情况与ICU下呼吸道感染病人有关,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病人的PCT及h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CURB病情高低分为:高危组8例、中危组11例和低危组22例,高危组病人的血清hCRP和PCT检测值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PCT检测的病人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hCRP的检测结果(P0.05);年龄、入住ICU时间、手术时间、呼吸机的应用、侵入性操作、气道开放时间及抗生素≥2种≥2周均为ICU行气管切开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行气管切开术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如年龄、入住ICU时间、气道开放时间、手术时机、呼吸机的应用、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种类及使用抗生素时间等均为主要因素,血清PCT及hCRP水平变化可作为ICU下呼吸道感染病人早期诊断和病情检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