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收治的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药物使用前后是否进行药学干预分为两组,每组均为10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用药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耐药情况、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使用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药学干预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喹诺酮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率分别为5.0%和28.0%,用药后的治愈率分别为91.0%和74.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和14.0%,耐药率分别为16.0%和40.0%,药学干预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应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给予积极的药学干预有利于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我院两年半门诊处方随机抽查,了解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抽查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门诊处方,对处方中使用的抗菌药物类别、用法用量、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4152张处方中1162张处方使用了抗菌药物,1032张处方合理,占88.81%.结论:药师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处方进行干预,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行政干预对I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2011年4月~6月对全院手术科室进行行政干预,具体做法: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一把手、医院与手术科室主任、科室主任与科室执业医生分别签订目标责任状;医院配合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进行全员培训,并对医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其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由医务科牵头与院感染科、药剂科、质控科联合对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实施目标奖罚,责任到科室主任和临床医生。然后抽取我院2010年7月~12月(行政干预前)和2011年7月~12月(行政干预后)I类切口手术病历各210份,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9]38号通知对420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政干预前(2010年7月~12月)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达83.81%(176/210),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在2~7天者占69.52%,大于7天者占6.67%;行政干预后(2011年7月~12月)210例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63/210),显著低于未使用行政干预的Ⅰ类切口术患者(P<0.05),围术期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在2~7天者占16.67%,没有1例患者用药超过7天,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较未使用行政干预的Ⅰ类切口术患者显著缩短(P<0.05)。结论:有效的行政干预可以强化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明显降低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我院门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分析,提高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探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的原因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的监管措施。方法:利用本院抗菌药处方信息系统,抽取2016年1月~12月抗菌药物处方,每月抽查抗菌药处方500张,包括16个科室共6000张进行处方点评,将药物选择不适宜;药物选择起点高,用法用量不适宜;溶液的浓度不适宜;溶媒量不适宜;联合用药是不适宜,诊断不规范,无适应症用药,重复用药,疗程偏长汇总分析。结果:不合理处方涉及16个科室,1160张不合理抗菌药处方,占抽取处方的19.33%,不合理处方包括十方面的内容,共1340处,占总抽查处方的22.33%。结论: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性,不合理抗菌药处方占总抽查处方的百分率偏高,抗菌药物专项点评有利于发现科室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干预措施为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罗圣  简荣林  刘凤萍 《蛇志》2014,(4):395-396
目的通过对门急诊处方进行审核,分析不合格处方存在问题的原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统计我院2014年8~10月的门急诊处方,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和临床药理学知识对处方进行分析。结果 76875张处方中,不合格处方336张,占0.44%。结论我院门急诊处方合格率符合规定,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提高处方合格率,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某院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监管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情况。方法对某院干预前(2012年6~8月份)出院的328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和干预后(2013年6~8月份)出院的32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干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得到改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由51.22%上升至68.44%。结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可通过药学干预达到改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计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及原因,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加强药品的安全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住院处方1699份,对其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合理用药现象,研究处方点评干预前后不合理用药的变化。结果:全年共点评1260份清洁手术病例,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病例303份,包括不合理用药病例287份,不合理用药率为94.71%;主要存在的问题为用药时间长、无指征用药及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不合理。Ⅰ类切口病例中含不合理病例271份,不合理率为28.11%,其中无适应症用药情况最为明显,无适应症用药比例为7.39%。限制级抗菌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特殊级抗菌药物万古霉素不合理应用严重。通过定期专项点评抗菌药物处方并积极落实整改措施,以上不合理应用现象均有明显好转。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不合理使用情况有改善,但仍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需加大力度宣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  相似文献   

8.
应用PDCA循环理论流程,通过数据汇总法以及处方分析法对医院药品消耗金额、数量、用药频度进行排序分析,利用行政、技术、经济、医疗等多元化的干预驱动手段,对医院临床用药进行分析,建立常规、有效的医院药品使用动态监测系统和超常预警干预模式,促进合理用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我院2009-2011年门诊用抗菌药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我院HIS系统,得到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门诊药物的消耗报表。采用用药频度分析(DDDs)及消耗金额排序比较的方法做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消耗的抗菌药物分别占门诊用药金额为17.95%、13.94%和7.99%;用药频度和消耗金额较大的有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而且排序每年有所变化。从抗菌药物DDDs排序来看,排序在前面的都是口服药,医生按照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给轻症感染的患者首选口服药,而对于重症感染则采取序贯疗法。结论: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结构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0.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差错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出现的各类差错进行分析探讨,发现其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和避免药疗差错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药品说明书<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等相关规定,对2007~2008年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出现的各类差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差错率主要发生在医师医嘱、护士录入医嘱、药护排药、药护配置、成品核对等工作环节.结论:药学服务是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其目的在于实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既定结果,这些结果包括治愈疾病,消除或减轻症状,阻止或延缓疾病进程及防止疾病或症状的发生.由此可见,药师在处方审核和临床合理用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我院中药处方中有毒药物的用药情况,促进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4月~2015年5月我院有毒中药处方2420张,对有毒中药用量和有毒中药超量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毒中药使用处方中,有毒、小毒中药19种,均存在超规定用药情况;而使用有毒中药处方的临床科室中,以内科最多,占60.33%;以法半夏的使用量最大,占全部有毒、小毒中药使用量的35.62%。结论有毒中药的使用比较普遍,应严格控制其使用剂量,科学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并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合理使用情况,为基层基本药物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处方进行抽样和对医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根据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评价指标对处方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并分析可能导致不合理用药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张处方平均使用药品数为:城区(4.9±1.2)个,农村(213±0.7)个;每100张处方抗生素使用比例:城区78.9%,农村57.3%,其中两联使用比例分别为20.1%和32.4%;人均药费:城区为(36.9±5.2)元,农村为(21.3±4.7)元;参加合理用药培训的医生所开处方药品合理使用的比率是98.0%,而未参加过培训的医生合理用药的比率是77.1%,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一定的基本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对医生加强基本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可以提高基本药物合理使用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份骨外及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方案严重不合理药历,分析不合理基本表现,提出改进策略。方法:2014年1~2014年6月,随机抽检的围术期抗菌素方案,参照《临床合理用药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由中级以上职称药师、医师分析不合理用药具体表现。结果: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按照出现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品种与剂型差错75.0%、术前给药时间不合理75.0%、术后给药不合格率75.0%、适应证不合理40.0%、使用用法与用量不当15.0%、术中用药指征不合理5.0%。结论:骨外及普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不合理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品种与剂型、术前给药时间、术后给药不合理,与缺乏监督管理有关,应落实多部门合作、建立临床药师制度,提高围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旨在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4年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所上报的260例出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女性患者出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年龄高于60岁的老年患者及0-12岁的儿童患者出现中药制剂不良反应者居多。采取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更易产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在药品种类方面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多为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类、抗肿瘤类及补益类,且其中居首位的为活血化瘀类。结论:导致患者对中药制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很多,其不但包括患者本身的因素,而且还包括药品的问题,同时药品的使用方法也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临床使用时应加大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控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将其上报,以尽量提高临床中药制剂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加强对儿童巴特综合征药物治疗的认识,探讨医院药学部门的处方点评模式。方法:分析我院2015年12月的1张巴特综合征患者处方的合理性,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张处方初评时被判定为不合理处方,经过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的沟通和查阅相关文献,复评时将此处方改判为合理处方,证明了我院三级处方点评模式可以提高药师审查处方的能力,确保处方点评合理、公平。结论:表面上看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不合理,要深入分析处方的内涵,才能对处方进行准确的判定。三级处方点评模式能促进药师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判断处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院药师参与临床实践的重点工作内容。方法:对2013年4~2014年8月参与的临床查房及会诊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临床药师在药源性疾病的预防以及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等方面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结论: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离不开药师的参与,临床药师是治疗团队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7.
白春桃 《蛇志》2013,25(2):214-217
我国卫生部于2010年3月颁发<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1](以下简称<点评规范>),对各级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进行规范.处方点评是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包括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医院处方点评正方兴未艾地在各地医院展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近年来我国医院处方点评的研究成果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药学专业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1963例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围术期抗生素使用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研本院眼科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制订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眼科2008年归档病例进行围术期用药调查,用表格形式进行统计。结果:1963例进行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其中1946例(99.13%)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无感染病例发生;首次给药时间为术前0.5-2小时221例,术前24小时114例,术后当日1611例;预防性用药病例术后1-3天停药428例,4-6天停药1235例,大于等于7天停药283例。使用青霉素类293例;喹诺酮类325例;头孢3代939例;头孢4代112例。结论: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属清洁手术,围术期存在抗生素滥用和用药时间过长问题,提示眼科围术期抗生素使用管理亟待加强和干预。  相似文献   

20.
闫雷  徐海 《微生物学报》2016,56(2):169-179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从早期主要用于治疗尿道感染发展到后来治疗肠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目前已在临床、畜牧业和水产业中广泛使用,细菌对其耐药性也逐渐呈蔓延趋势,耐药机制日趋复杂。喹诺酮类耐药机制主要分为染色体介导的耐药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后者对细菌耐药性的广泛传播起着重要作用。1998年首次报道了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即质粒上qnr基因介导的细菌对氟喹诺酮耐药机制,qnr基因可在不同细菌中迅速水平传播,引发的感染不易控制,使得院内感染大范围的流行。此外,qnr基因通常与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相关或存在于复杂整合子中与其它多重耐药基因共同整合,缩小了临床医生治疗相关细菌感染时选药或联合用药的空间,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就qnr基因的发现历史、耐药机理及在国内的流行状况做了详细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