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蘑菇培养料堆制过程中微生物的演替及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蘑菇培养料堆制的完成依赖于微生物群落共同作用来实现。综述了堆制阶段培养料中细菌、放线菌、真菌三大类型菌群出现、发展的规律 ,各自作用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拮抗性 ,同时从呼吸途径、酶学角度阐述了嗜热真菌对料选择性的形成和蘑菇菌丝生长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黄河三角洲区域具有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碱蓬、野大豆和芦苇是该地区典型的盐生植物。本研究针对碱蓬、野大豆和芦苇混生植物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基因进行了分析比较。[方法] 对碱蓬,野大豆-芦苇混生植物的根际微生物菌群和光滩土壤菌群进行了宏基因组测序,使用COG和KEGG数据库对微生物菌群的功能进行了注释和比较。[结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变形菌门是3个取样点的主要菌门,其在碱蓬、野大豆-芦苇根际土壤中的相对含量比光滩土壤分别多28.8%和10.6%。此外,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芽单胞菌门是3个取样点中的优势物种。中华根瘤菌属是野大豆-芦苇混生植物根际土壤的最主要的属。对功能基因进行分析表明,光滩土壤中的功能基因的数量多于碱蓬根际土壤和野大豆-芦苇混生植物根际土壤的功能基因数。在这3个位点中,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代谢,以及无机离子转运和代谢的基因最多。[结论] 本研究为发掘有价值的微生物资源和海岸带盐碱土壤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胥娇  李强 《微生物学报》2023,63(6):2153-2172
碳酸盐岩经风化作用并在地形、植被、气候、时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演替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目的】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石灰土颗粒态有机质(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POM)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matter, MAOM)的微生物群落特征,为岩溶土壤有机质稳定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黄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为研究对象,运用湿筛法将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分为POM和MAOM,分析其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石灰土演替过程中POM和MAOM的有机碳、总氮、交换性钙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MAOM的C/N均大于POM,POM的C/P均大于MAOM。细菌α多样性在黑色石灰土POM和MAOM中最高,且四类石灰土MAOM的真菌多样性比POM要高。Acidobacteria、Proteobacteria、Ascomycota均为石灰土演替过程中POM和MAOM的优势菌门。总磷是影响石灰土演替过...  相似文献   

4.
冰川消退带微生物群落演替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汉昌  马安周  刘国华  庄国强 《生态学报》2018,38(24):9021-9033
冰川是生物圈重要组分之一。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多地冰川加速消融,暴露原本被冰盖覆盖的区域,这些区域被称为冰川消退区域(glacier retreat area)或冰川前部区域(glacier foreland)。自暴露开始消退区随即发生初生演替,随着演替进行,物质循环逐步建立,生物量和土壤C、N总量逐步增加。生态系统C、N输入最初以矿化外来物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生物固C、固N为主。演替早期生态系统的发育主要受土壤C、N含量的限制,而演替后期的限制性营养物转变为P。演替区域土壤逐渐发育并促进生态位的分化,细菌、真菌、古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和多样性不断增加直至达到该地区可承受的极值。随着生存条件的改善,不同生态策略物种的更替导致每个演替阶段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整体上,伴随演替进行微生物群落丰度、结构和活性呈现梯度性变化。气候变化对冰川消退带生态演替结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结果又综合反馈气候变化,因此目前难以准确估计气候变化对消退带生态演替的净效应。综述了近年冰川消退带微生物群落演替方面相关的研究结果,同时分别对该区域物质循环的建立、微生物群落演替和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描述,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降解褐煤的酶学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煤是燃烧值较低的劣质煤 ,工业用途主要是直接燃烧 ,但直接利用伴随着许多环境问题 ,如褐煤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含硫及含氮废气对大气造成污染。自 1982年Cohen和Gabriele首次报道 2株担子菌Polyporusversicolor和Poriamonticolor能将褐煤转化成黑色液滴[1] 开始 ,许多人开始研究利用生物技术将褐煤转化成洁净、有效的能源或其它生物产品。褐煤是由芳香化环组成并由盐桥、脂肪链等连接起来的大分子网状结构化合物 ,很难进入微生物细胞中 ,所以褐煤的微生物降解是由微生物分泌到细胞外的物质…  相似文献   

6.
摘 要:婴幼儿从出生开始正常呼吸道微生物就无时不刻地进行着演替,最终呼吸系统微生物形成动态平衡。婴幼儿时期是呼吸道微生物群演替的重要时期,也是免疫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抗生素、季节、疫苗接种等。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的呼吸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发育会影响微生物群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呼吸道感染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现对婴幼儿呼吸道微生物群演替及其影响因素,如分娩方式、喂养方式、抗生素使用、季节、疫苗接种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陈丽萍  陈青  赵辉  苏建宇 《生态学报》2020,40(9):3105-3114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荒漠藻结皮为研究对象,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藻结皮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进行了研究。结皮样品高通量测序结果分别得到521个16S rDNA序列操作分类单元(OTU)和64个18S rDNA序列OTU,表明藻结皮中原核微生物多样性远高于真核微生物;贺兰山东麓藻结皮中原核微生物分布于26个纲,Cyanobacteria在各个发育阶段中都是优势微生物类群,Actinobacteria、Chloroplast、Alphaproteobacteria和Bacilli在藻结皮发育的各个阶段相对丰度也较高;从属水平上分析,Bacillus、Leptolyngbya、Microcoleus、Microvirga、Chroococcidiopsis、Rubellimicrobium、Phormidium、Mastigocladopsis、Skermanella、Nostoc、Scytonema共11个属在各个发育阶段的藻结皮中都存在,只是出现了丰度的差异。Bacillus在藻结皮形成期、发育初期和发育中期相对丰度较大,成熟期丰度显著下降,而成熟期Microvirga丰度较前3个时期显著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高寒湿地逆行演替对土壤性质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新疆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依托逆行演替典型样带(沼泽-沼泽化草甸-草甸),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各演替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高寒湿地逆行演替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在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水平上的物种组成,致使草甸区的微生物ACE、Chao1、Simpson、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沼泽区和沼泽化草甸区(P<0.05);随着演替发生,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均减少,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的相对丰度增加;主坐标法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排序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在各逆行演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离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岩生真菌是促进碳酸岩生物风化的重要推动者,研究黔中典型喀斯特区不同风化年限碳酸岩风化壳真菌群落结构特征有利于了解真菌对岩石的风化作用。【方法】选取位于黔中花溪区南部的废弃碳酸岩墓碑为调查对象,对不同风化年限碳酸岩风化壳进行采样,运用宏基因组测序方法对风化壳样品进行基因测序,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功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8个风化壳样品中共获得1087种真菌,分属于9个门、44纲、538属。不同样本之间真菌群落数量和组成差异较大,在碳酸岩风化过程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始终为优势类群,平均相对丰度达到95%以上,随风化年限的增加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碳酸岩风化壳真菌群落多样性随风化年限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从所有样本中共检测出3 379 478个KEGG pathway level 3通路相关基因,主要与物质能量的代谢、运输等功能相关。与碳循环、氮循环和硫循环相关的主要微生物属于子囊菌门,随着风化年限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冗余分析(redundancyanalysis,RDA)结果表明,三氧化二铁...  相似文献   

10.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我国东北地区温带森林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成熟林(200年)和过熟林(>200年)及其次生演替不同阶段——白桦幼龄林(20年)、白桦中幼龄林(30年)、白桦中龄林(50年)、白桦成熟林(80年)和白桦过熟林(100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白桦幼龄林和白桦成熟林的土壤腐殖质层(A层)有机碳含量最高,分别为154.8和154.3 g·kg-1,而顶极群落原始阔叶红松林A层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成熟林和过熟林分别为141.8和133.4 g·kg-1.白桦中龄林和白桦成熟林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熵均高于其他林地,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二糖酶的活性到中龄林和成熟林达到最高,而此阶段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最低,提示白桦中龄林及白桦成熟林土壤有机碳周转速度快,土壤有机碳可能处于较强的积累过程中.统计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43、0.963和0.953,P<0.01).  相似文献   

11.
湖北宜昌大老岭桦、栎、栗类林演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群落的演替,在组成和结构上体现为群落组份种的生长、死亡和依次更替的过程,这样,现阶段的群落组成和结构与群落演替阶段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本文通过对群落组份种的大小结构分析来确定群落的演替趋势。湖北、宜昌大老岭的桦、栎、栗为优势种的9个群落类型的大小结构分析表明:植物种群的大小结构有三种类型:(1)直线分布型;(2)负指数分布型;(3)钟形分布型。种群的大小结构分析是群落演替研究中一有效的方法。结果表明:在大老岭,亮叶桦是衰退种群,是一假先锋种,在以后几十年将被栎、栗的种群替代,并形成以栎、栗为优势种的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资源的信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何  莫湘涛  夏立秋   《微生物学通报》2002,29(3):98-101,10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和互联网的渗透普及 ,微生物研究者已经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微生物许多领域的信息 ,甚至包括某一微生物的完整基因组 ,这些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信息的快速收集已经极大程度扩展了微生物研究人员的研究范围以及研究能力 ;同时 ,高度发达的的网际互联为微生物学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国际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群落特征及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堰铭 《动物学研究》1999,20(6):435-440
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与植物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双子叶植物在地上生物量中所占百分比的数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草地次生植被面积随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土丘覆盖植物的恢复速率则随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增加而显著地降低,植物群落组成的种数与种群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单子叶植物重要值随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双子叶直根类植物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双子  相似文献   

14.
在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系统的源水中连续投加酞酸酯达一年之久,并对该系统基质中的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脲酶、磷酸酶、脱氢酶)以及呼吸作用强度等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下行流池微生物活性明显高于上行流池;实验系统中酞酸酯对微生物的生长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相反促进真菌类微生物的生长,其中真菌数量是对照系统的4.6—5.5倍;实验系统中酶活与呼吸作用强度也比对照系统高出1.0—5.9倍;分别投加长链和短链酞酸酯的实验系统之间微生物数量差别不显。从湿地生物膜的研究结果来看,生物膜量为1—6mg/g,生物膜的酶活性在基质酶活中所占比重很大,达到70%以上,生物膜的脱氢酶甚至比基质酶活高出10倍以上,说明生物膜是湿地基质微生物的主要活性部分。  相似文献   

15.
水生植物群落动态与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丹 《植物生态学报》1994,18(4):372-378
 本文根据10年定位研究的结果,讨论了哈尔滨朱顺泡(湖)水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动态变化;分析了群落建群种的替代及其影响因素;指出水体变浅是导致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关键因素。同时利用盖度、密度、频度和重要值等计算了群落的数量特征,并按重要值划分了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种和亚优势种;根据生活型确定了群落的分层结构;建立了群落生物量的分层模型。随着湖底上垫作用的进行,物种的消失速率在加快;实验证明透明度仅影响沉水植物的分布,而营养盐含量低是群落生产力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6.
退化羊草草原在浅耕翻处理后植物群落演替动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草原站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了退化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浅耕翻后群落演替规律。通过对18年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过度放牧而退化的羊草草原在浅耕翻处理后群落密度恢复较快,尤其是羊草与处理前相比已有很大变化,从而使群落得到了恢复。群落植物种的多样性、均匀性指数在这18年中均呈抛物线状分布。羊草、冰草(Agropyron michnoi)、变蒿(Artemisia commutata)、黄蒿(A.scopari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a)的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有显著的相关性。羊草的相对密度在第五年达到最高水平,然后逐渐下降,自第十五年后羊草的相对密度基本趋于平衡,其重要值呈单峰型曲线。退化羊草草原18年恢复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3年)为根茎禾草+一、二年生杂类草群落,第二阶段(4~9年)为纯羊草群落 ,第三阶段(10~13年)为羊草+冰草+多年生杂类草过度型群落,第四阶段(14~18年)为羊草+冰草+丛生禾草、多年生杂类草群落。经过处理后18年的恢复演替,退化群落仍未恢复到原生群落,演替将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7.
南亚热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本文对鼎湖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从各个阶段的样地内抽取4或8个1×1m的小样地,分三层(共10cm厚)采集土样,带回实验室,通过萌发法观察记录其土壤种子库状况.通过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1.种子数量和物种多样性一般随演替发展而减少,种子数目以3—5cm厚土层为最多.2.各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种类组成均以草本植物为主.3.在光照和湿度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萌发种子数与温度成正相关.4.雨季取的种子数目较旱季多,且种类组成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南亚热带森林内植物种子的休眠期短,在旱季采集土样时许多种的种子尚未下落.5.种子库组成与地上植物相关性不明显,但演替早期阶段的相关性比演替后期更密切。  相似文献   

18.
洞庭丘岗平原区农村鼠类群落演替的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郭聪  陈安国 《兽类学报》1992,12(4):294-301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洞庭丘岗平原区鼠类群落的演替趋势及演替原因。80年代以前,该地房舍区鼠类群落组成以黄胸鼠及小家鼠为主,种群数量均较低。80年代初期,种植业、饲养业大发展,农户贮粮及防鼠设施未跟上,致使褐家鼠数量激增。80年代中后期,贮粮和住房条件改善,并经常使用敌鼠钠盐灭鼠,褐家鼠的种群数量下降,室内鼠类组成正向以小家鼠为主的方向演替。80年代初期农田区褐家鼠的比例亦上升,中期回归到以黑线姬鼠为主的状态。预测今后小家鼠和黑线姬鼠的比例将进一步上升,成为今后主要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19.
鼎湖山森林群落演替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鼎湖山森林群落在自然状态下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向更优化的气候顶极群落演变。本文分析其1955年至1989年(35年)来的演替结果,总结出鼎湖山森林群落演替的进程和模式,进一步应用植物群落演替系统的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对演替进程进行定量研究,并做出相应的演替进程的数量预测。  相似文献   

20.
黄泥河林区鼠类群落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春文  陈荣海 《兽类学报》1993,13(3):205-210
本文研究了吉林省黄泥河林区5个次生植被类型的鼠类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的变化。原始针阔混交林采伐后,大林姬鼠数量减少,棕背(鼠平)数量增加,黑线姬鼠侵入。形成次生阔叶林和人工落叶松林后,鼠类群落仍为原始针阔混交林中的大林姬鼠+棕背(鼠平)群落类型。人工红松林的形成使棕背(鼠平)数最明显减少,成为大林姬鼠群落。森林开垦成农田,相应形成黑线姬鼠+大林姬鼠群落。草甸发展成草甸森林,鼠类群落由东方田鼠+棕背(鼠平)演变成棕背(鼠平)群落。并分析了环境因素对鼠类演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