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人类学家吳汝康新著“巨猿下頜骨和牙齿化石”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系统研究到目前为止发現于我国广西柳城等地的巨猿下頜骨和牙齿化石全部材料的专著。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卽“巨猿下頜骨”、“巨猿牙齿”和“巨猿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生活习性等問題”。在第一部分,作者詳細地記述了已发現的三具巨猿下頜骨的年龄性別、形态特征,以及有关下頜骨的各种測量結果和下頜枝的复原等情况。在第二部分,作者对1094枚巨猿牙齿归类作了詳細的描述,并对其萌出順序以及大小比例等问題作了闡述。在第三部分,作者对  相似文献   

2.
记内蒙古Juxia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了在内蒙古沙拉木伦额尔登敖包地区第三系下渐新统乌兰戈楚组中发现的始巨犀的一个新种:寿氏始巨犀(Juxia shoui)。据其前臼齿及鼻切迹的位置等特点,这一新种当为始巨犀属中比较进步的一个成员,是包氏始巨犀和巨犀之间的过渡类型的犀类动物。  相似文献   

3.
记云南罗平的巨犀化石并論葛氏巨犀的性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0年底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等脊椎动物研究室云南工作队在罗平(原师宗)采到了少量巨犀化石。鉴定后,认为这批材料的发现对于我国早第三纪地层分布、巨犀类的系统发育及其分布范围的了解都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在这里予以简短地报导。在对比罗平和我国其它各地所发现的巨犀化石时,还遇到了对葛氏巨犀,Indrico therium(Baluchitherium)grangeri(Osborn),性质的认识问题。过去一部分学者认为它  相似文献   

4.
1964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调查时,在同一层中发现了一个属于Paraceratherium型的巨犀头骨、少量肢骨及一段偶蹄类的下牙床。巨犀化石将茌另文报导;偶蹄类化石,经研究,证实应属于一类原始的鼷鹿化石——嵴齿鼷鹿(Lophiomeryx)。原始鼷鹿化石在我国极少发现,过去仅在内蒙乌拉乌苏发现过一种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巨犀     
陈瑜 《化石》2010,(2):12-20
巨犀是亚洲士著犀类,最早于始新世出现,一直延续到早中新世才灭绝,生存时间长达1800万年,是犀类家族里相当成功的一个分支。巨犀的分布非常广泛,但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巴基斯坦和中国。在欧洲只在土耳其、罗马尼亚、格鲁吉亚等地有零星的出土,其他地区没有发现,可能因为生态上的某些原因,巨犀也没有进入非洲和北美洲。  相似文献   

6.
甘肃临夏盆地的渐新世巨犀化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描述了 2种巨犀化石 :霍尔果斯准噶尔巨犀 (Dzungariotheriumorgosense)和牙沟副巨犀(新种 ) (Paraceratheriumyagouensesp .nov.)。新种的主要特征是 :个体小 ;上颊齿齿冠高 ,有薄层白垩质覆盖 ;DP2~M1反前刺大 ,原尖后收缩沟明显 ,次尖有深的前收缩沟 ,中谷和后凹中常有附属小柱等。巨犀的演化历史可能比过去想象的更复杂。Indricotherium、Dzungariotherium和Paraceratherium为代表不同进化水平和支系的 3个属 ,不应合并为Paraceratherium一属。牙沟含巨犀化石层位的地质时代为晚渐新世。  相似文献   

7.
巨犀类(Indricotheriinae 亚科)是真犀科(Rhinocerotidae)内比较原始,但相当特化的一支。这类化石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生物学和一般的兴趣,因为在这一类中的一些典型的种是现今知道的最大的陆生兽类,同时也是除了一些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以外,地史上最大的陆生动物。根据已有的资料分析,亚洲中部地区可能是巨犀类起源和进化的中心。关于巨犀类  相似文献   

8.
一、序言 烏拉草是东北农民特别珍視的一种很有經济意义的植物,它同人参,貂皮合称为东北三宝。烏拉草这个名称是根据其用途給予的,农民用它填充烏拉鞋,因而称之謂“烏拉草”。东北地区有着严寒而漫長的冬季,河流結上坚硬的冰层,大地复盖着厚厚的雪被。农民在向这种严寒的自然条件作斗爭中,创造了烏拉鞋,并且发現了最好的填充保暖物——烏拉草。因而創造成功了經济适用的防塞鞋——烏拉(靰鞡)。过去傳說烏拉是清朝始祖汗王(努尔哈赤)所留下来的,实际并不是他創造的。烏拉是劳动农民的偉大創造发明。烏拉在長久的历史过程中,对农民的  相似文献   

9.
卢小康 《化石》2021,(3):4-9
<正>2021年6月1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团队主导的、由美国哈佛大学和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An Oligocene giant rhinoprovidesinsightsinto Paraceratherium evolution"在Nature子刊在线发表。研究人员根据从甘肃临夏盆地发现的巨犀新材料建立了巨犀属的新种临夏巨犀,扩大了该种的地史分布,  相似文献   

10.
秃鼻鸟鴉     
烏鸦是数量众多的、最常見的鳥类之一,广泛地分布于我国許多地区的城市和农村中。从老到幼,几乎很少有人不認識烏鸦的。自从消灭四害运动开展以来,同时就在广大群众及有关的农林部門中發生了这样一个问题:烏鸦究竟是益鳥还是害鳥?这就要求动物学工作者来給烏鸦对农林的关系下一个科学的評断。但由于过去研究資料的缺乏,这一問題的解决尚有待于全国动物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此,  相似文献   

11.
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巨犀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调查时,根据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同志们所提供的线索,从玛纳斯系褐色层的中部采集到一个相当完整的巨犀头骨和下牙床,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一枚巨犀头骨。在同一层位的另一地点还找到了一段蝽齿鼷鹿的下牙床。这些化石对于确定一直没有化石依据的褐色层的地质时代很有意义。嵴齿鼷鹿化石已经研究发表(邱占祥,1965,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九卷四期);本文是对上述巨犀材料的研究。准噶尔巨犀 Dzungariotherium orgosensis gen.et sp.nov.(图版Ⅰ—Ⅲ)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了准噶尔巨犀(Dzungariotherium)的一个新种。标本为中苏古生物考察队1960年在内蒙古沙拉木伦地区额尔登敖包的早渐新世乌兰戈楚组内所采。由于这一新种的时代为早渐新世,因而有可能是发现于新疆的晚渐新世霍尔果断准噶尔巨犀(Dzungariotherium org-osensis)的祖先类型。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在兰州盆地渐新统韩家井组底部的黄砂层中新发现的巨犀化石:黄河巨犀(Paraceratherium huangheense sp.nov.)(新种),该化石产出层位的古地磁年龄为距今31.5Ma。新种主要特征为:P2之前无齿槽痕迹,一对下门齿粗壮,互相靠近,向前平伸且略微上翘,下颏孔位于p3之下,水平支下缘平直,p2前的齿隙部分向上隆起,下颌角圆钝,上升支后缘斜向后上方,齿式:?·?·3·3/1·0·3·3。除个体较大、下颌后缘有所不同之外,其下颌的总体特征与巴基斯坦的Paraceratherium bugtiense最为接近,显示两者可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新标本的发现为确定经典的Dera Bugti地点产大巨犀化石层位的年代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为青藏高原的隆升讨论提供了新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14.
在欧亚大陆中新統和下上新統发見的几种安琪馬类化石,一般都认为是从北美进入这一大陆的这一馬亚科的旁枝。Anchitherium是这类旁枝中最有名的代表。这是一种齿冠較低、結构簡单、以嫩叶为食的馬类。早期中新世的Anchitherium个体較小,晚期的类型变得稍大,但齿冠的基本結构并无多大变化。齿冠保持簡单結构,而个体逐漸增大是晚期安琪馬类旁枝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征。典型的安琪馬化石过去都只在中新統內发現。在上新統內发現的安琪馬类,性貭都巳相当特化,个体变得很大。欧洲上新世的安琪馬化石  相似文献   

15.
旧大陆鸵鸟化石研究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献概述、图書目录、鴕鳥化石研究史根据发現的鸵鳥化石(骨骼、蛋、蛋壳)数量来說,中国和苏联占第一位。在苏联烏克兰南部,鴕鳥骨化石的发現特別多,可是在北高加索,罗斯托夫地区及北哈薩克斯坦,只有个别的骨化石发現。鴕鳥蛋壳化石,除了在烏克兰南部的发現很丰富外,在阿塞拜疆、南哈薩克斯坦和謝連金-达呼尔(外貝加尔区)也有所聞。在苏联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于今夏在天山北麓烏魯木齐地区及阜康至吉木薩尔一带二、三迭紀地层內进行了脊椎动物化石的調查与系統发掘。經过五个月的野外工作,共采集到七十箱魚类和爬行类化石,其中以仓房沟統的韮菜园子組中的水龙兽类化石最为丰富,据初步統計,在将近一百号的标本中較完整的个体有二十余个。同时在韮菜园子組以下的泉子街組和梧桐沟組中都分  相似文献   

17.
在1963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从吉木莎尔东小龙口(野外地点编号63005)发掘到的一个阔口龙骨架中间,发现了一个很小的头骨。这是在室内修理过程中发现的。它只有头骨的前端(眼孔以前)保存较好,后部缺失。就保存情形,可以断定它属于原蜥类这一科,和南非卡鲁系水龙兽层所发现的步氏原蜥十分相近。这就为新疆的水龙兽层增加了一个重要的成员,也加强了两地区动物群之间的对比。原蜥目(Prolacertilia Huene 1940)原蜥科(Prolacertidae Parrington 1935)类原蜥属新属(Prolacertoides gen.nov.)本属属性特征由吉木莎尔类原蜥(Prolacertoides jimusarensis)为代表。吉木莎尔类原蜥新种(Prolacertoides jimusarensis sp.nov.)正型一头骨的前端,眼孔以后稍缺失,标本编号 V.3233。层位与地点下三迭纪,新疆吉木莎尔东小龙口(野外地点编号63005)。特征一般性质与南非的 Prolacerta broomi 甚接近,但眼孔前部分较短,嘴部因而较  相似文献   

18.
甘肃临夏盆地牙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有关地层问题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记述了临夏盆地牙沟地点除巨犀以外的 8类哺乳动物化石 :Tsaganomysaltaicus、Mega lopterodonsp .、Schizotheriumordosium、Hyracodontidaegen.etsp .indet.、Ardyniaaltidentatasp .nov.、Ardyniasp .、Aprotodonlanzhouensis和Paraentelodoncf.P .macrognathus。新种Ardyniaalti dentata的主要特征是 :个体大 ,齿冠高 ;M2冠高大于冠长 ,“小刺”异常发育 ,后脊退缩 ;下臼齿下三角座变短 ,外中沟位于齿长的前 1 /3处。牙沟、椒子沟和毛沟底部地层中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均产自同一层位 ,其时代为晚渐新世 ,而不是早中新世。含化石的地层属椒子沟组。李吉均等所建中庄组应予废除  相似文献   

19.
1973年9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南考察队在桐柏县吴城盆地考察时,于龙王庙村附近李士沟组采集到一些哺乳类化石。同年九月,根据河南省地质12队提供的线索,我所的阎德发、范贵忠和该队韩世敬及河南省博物馆郭天锁等同志,又在同一盆地的月河公社五里墩组中采到一些标本。其中属于柯氏犀类的有两个属的三个种。这些化石的发现,增进了对柯氏犀类的了解,填补了由柯氏犀类向巨犀类进化的中间环节。同时,对李士沟组及其上覆五里墩组时代的确定也提供了依据。除柯氏犀类外,在吴城盆地还发现有两栖犀、(犭莫)等材料。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九七九年八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张国铎和王长利两同志在宣威一带进行地质考察时,采集到一个近于完整的犀类牙齿化石。产化石地层是一套由紫红色砂岩、砾岩和夹a有泥岩夹层的含砾砂岩所组成的岩层,时代过去认为是早第三纪,但没有可靠的化石做依据。小巨犀化石的发现为确定地层时代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化石只有一颗左第三上臼齿,保存完好。从牙齿的大小、形状及结构等来看,宣威发现的这个化石与周明镇描述的云南路南小屯组中的小巨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