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回顾中国水库渔业近7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相关管理日渐有序,管理目标也从纯粹追求渔业产量逐步过渡到统筹生态环境在内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渔业,这是水库管理理念上的进步。水库是指在河道、山谷或低洼地带修建挡水坝或堤堰而形成的具有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功能的水利工程。水库渔业是在水库水域进行  相似文献   

2.
郑磊  杞桑 《生态科学》1996,15(1):15-21
对我国首座核电站配套工程的抽水蓄能电站水库蓄水初期的浮游生物进行了调查。蓄水水库由上下两水库组成。两水库的浮游生物种类组成显著不同。上水库浮游植物共记录到30种(属),浮游动物12种(属);下水库浮游植物19种(属);浮游动物25种(属)。上下两水库浮游生物数量均较贫乏,表明浮游生物群落尚处于初期发育阶段,但在局部浅水处已出现小规模的蓝藻水花,认为是水库蓄水初期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张敏  蔡庆华  渠晓东  邵美玲 《生态学报》2017,37(13):4483-4494
水库生态系统演替是水库生态学研究及水库管理过程中都比较关注的问题。三峡水库自2003年6月成库以来,有关水库生态系统演替的研究却鲜见报道。以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底栖动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2003年8月—2010年7月3个不同蓄水阶段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状况,并对库湾纵向分区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水库蓄水后,摇蚊科和颤蚓科成为第一批定殖者,并以摇蚊科为主;随后,颤蚓科中的霍甫水丝蚓逐渐成为优势类群;直到2004年4月仙女虫科的肥满仙女虫与霍甫水丝蚓共同主导群落。一期蓄水后约1a,底栖动物密度和物种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空间上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格局。库湾总体密度于2006年4月达到最高值,高达24146个/m2。二期蓄水导致底栖动物总密度显著降低,而三期蓄水后则变化相对较小。随着时间的增长,库湾底栖动物偶见种出现的频率逐渐降低,群落逐渐趋于稳定。基于TWINSPAN(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的分析,一期蓄水后期,香溪河库湾纵向上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呈现出稳定的分区格局,库湾中部区域呈现出相同的群落类型,无季节变化;而自二期蓄水开始,库湾纵向上大部分样点的群落类型发生改变,表明二期蓄水的干扰较强;之后呈现出季节性波动,此种格局与水位的季节波动相关联,表明三峡水库底栖动物逐渐适应水库周期性的调度,群落结构呈现稳定的季节性周期波动。  相似文献   

4.
长寿湖水库在1955年开始蓄水,原为蓄洪和发电而建,自长寿湖农场建立后更利用以发展渔业,这样对水库的利用增加了主要项目。我国因水利工程的迅速地发展,中小型水库的出现已如雨后春筝的形势。但渔业利用和管理方法,多数采取大量放养并投放食料,  相似文献   

5.
香溪河库湾枝角类的种类组成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枝角类在水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关水库枝角类的研究在水库水生生物研究中历来备受重视。枝角类在深水水体中具有垂直分布的特性, 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包括枝角类在内的浮游动物垂直分布及垂直分布的时空变化。香溪河河口至兴山峡口段在2003 年6 月三峡水库蓄水后被没,形成香溪河库湾。因受干流库区的水体顶托, 库湾水体流速缓, 更新时间长, 容易产生富营养化现象, 香溪河库湾2004 年春季就有藻类异常繁殖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6.
长寿湖水库在1955年开始蓄水,原为蓄洪和发电而建,自长寿湖农场建立后更利用以发展渔业,这样对水库的利用增加了主要项目。我国因水利工程的迅速地发展,中小型水库的出现已如雨后春筍的形势。但渔业利用和管理方法,多数采取大量放养并投放食科,唯有长寿湖水库既没有放入大量的鲆种又没有投入人工饲料,因此库内鱼类区系和鱼类食料基础的改变是循自然演变的途径,尚不受人为的干扰。这是比较特殊的地方。即使水库未建成的情况我们没有经过调查是一个缺点,但是如果我们对于改变的情况有较  相似文献   

7.
正受非法渔具的威胁,长江鱼类资源趋于衰竭的情形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三峡水库形成后,非法渔业"酷捕滥捞"的形势同样严峻,对水库鱼类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三峡水库蓄水后,许多农民转行成为渔民,渔船数量大幅增加,捕捞强度持续增强,对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水库不同水域渔具渔法的调研,将从管理角度指导生态渔业管理规划编制,确保生态渔业的实施效果,同时造福于当地百姓。  相似文献   

8.
三峡水库库首初期蓄水前后理化因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据2002—2004年对三峡水库库首的监测,对该水域的理化特征及其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前后的数据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理化指标空间差异不大,主要随季节变化。部分理化指标在蓄水前后有显著差异。其中TN、TP在蓄水后与蓄水前同期比较有明显降低,分别由蓄水前的周年平均值2.38mg/L、0.274mg/L下降到蓄水后的1.62mg/L0、.132mg/L。在无机氮组成中,NO3-N高达91.25%,而NO2-N仅占1.05%,这表明调查水域有较强的自净能力。透明度、浊度月变化很大,且呈良好的负相关,并在7—9月分别有显著降低与升高,表明本地区水土流失在降雨季节十分剧烈。而TP也随库区水体中悬浮物增高而显著增高,表明流失水土受磷污染严重。但由于同时期PO4-P反而是降低的,则说明此污染并不能有效转化为PO4-P。对营养状态指数(TSIM)的评价表明,尽管蓄水后库首水质污染较之蓄水前有明显降低,但仍呈中营养化水平。与国内其他大型水库比较,结果显示TP、NO3-N都远远高于被比较水库。  相似文献   

9.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1035-1040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体资源丰富、水生态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支流库湾藻类水华问题较严重、鱼类群落结构有待调控、水生生物资源未有效利用和转化的现状, 阐述了三峡水库生态渔业作为生态系统保护途径和绿色产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提出了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认为三峡水库发展生态渔业应以生态安全保障和水质养护为首要任务, 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种移植, 以土著鱼类自然繁殖保护和捕捞管理为主, 动态调控放流增殖的鱼类种类和数量为辅, 建立以鱼类群落合理配置和食物网结构优化为手段的水库生态系统调控技术体系, 促进高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实现环境保护和渔业增效的双赢。作者围绕渔业放流增殖、野生鱼类资源保护、捕捞管理、局部库区渔业调控、渔业生物控藻、社区渔业协调管理、生态渔业总体规划等方面, 分析了现阶段三峡水库生态渔业的重点研究任务与关键技术,同时建议加强相关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技术示范和成果应用, 为三峡水库以渔养水、渔-水和谐的综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门峡水库及其附近地区的淡水贝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三门峡水库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水库,它位于黄河中游下段,地跨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该水库的建成,除了在拦洪、发电和灌溉等方面对国民经济起巨大作用,变黄河水害为水利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为了对渔业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1959年—1962年间,我所在山西、陕西及河南三省师范学院生物系及中国科学院上述三省分院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下,曾在蓄水前后水库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各类水体进行的理化性质、鱼类及其食料生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及水生维管束植物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们于1976—1978年对黄前水库的渔业进行了调查,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渔获物的种类组成,主要养殖鱼类的年龄组成、生长速度和回捕率等。该库位于泰安县泰山东侧,大汶河支流上游,养殖水面4,700亩。1970年开始投放  相似文献   

12.
陈倩  吴琼  罗欢 《生态科学》2020,39(6):75
为了解太湖水库蓄水前和蓄水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水质状况, 分别于蓄水前(2014年6月)和蓄水后(2019年3月)进行水样采集, 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状况, 并对浮游植物进行功能群划分。结果表明: ①太湖水库蓄水前共检测出浮游植物1门21种, 其中所有种类均属于硅藻门; 蓄水后共检测出浮游植物4门25种。蓄水前呈现河流型特征, 蓄水后呈现河流型和水库型双重特征。②太湖水库蓄水前共归类出5个功能类群, 分别为D、LO、MP、P、X3; 蓄水后共归类出8个功能类群, 分别为D、J、LO、MP、P、T、X1、X3。浮游植物功能群演替明显: 蓄水前MP+P+D→蓄水后P。③通过RDA分析得出, 太湖水库蓄水前水温(WT)、溶解氧(DO)和化学需氧量(CODCr)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蓄水后总氮(TN)、硝态氮(NO3--N)、悬浮物(SS)、透明度(SD)是主要环境因子。多样性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表明蓄水前和蓄水后太湖水库均处于中营养, 水库建坝蓄水后水质变差, 并对下游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建水库轮虫和甲壳类浮游动物动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2000~2003年调查了新建水库飞来峡水库(1999年蓄水)轮虫和甲壳类浮游动物的动态特征。共检到轮虫68种,枝角类18种和桡足类13种。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丰度均不高,分别为0.2~88.6,0.1~13和0.4~13.8 ind.L-1,最高丰度均出现在蓄水后的第4年(2002年3月)。在水库开始蓄水之后,轮虫先以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为优势种;然后在蓄水后的第4年(2002年3月)由于长圆疣毛轮虫(Synchaeta pectinata)种群密度大幅度上涨,长圆疣毛轮虫取缔螺形龟甲轮虫成为优势种;此后,随着长圆疣毛轮虫种群回落,螺形龟甲轮虫又成为优势种。对于枝角类来说,水库蓄水初期,短尾秀体氵蚤(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长额象鼻氵蚤(Bosmina longirostris)交替成为枝角类的优势种;在蓄水后的第4年,长额象鼻氵蚤种群密度上涨,成为绝对优势种;此后,长额象鼻氵蚤种群回落,但仍然为绝对优势种。对于桡足类来说,在调查期间均以桡足幼体为主,成体丰度很低。飞来峡水库属河流型水库,在调查期间滞留时间为1.3~14.2 d,高的稀释和平流损失率造成浮游动物丰度很低。滞留时间的变化与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群波动密切相关;叶绿素a对它们的种群波动影响则不明显,但与长圆疣毛轮虫和长额象鼻氵蚤均显著正相关。在相对较长的滞留时间(14.2 d)和较丰富的食物的条件下,长圆疣毛轮虫和长额象鼻氵蚤种群密度大幅度上涨,并使总浮游动物丰度在蓄水后的第4年出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4.
大型水库消落带中西来稗种子耐淹性沿高程梯度的种内分化 在水文节律稳定、每年蓄水时间很长且水位涨落落差很大的水库中,生长在水库库岸消落带不同高程区域中的植物每年要面对长时间的不同强度的水淹,这种每年发生持续的水淹胁迫可能会导致水库库岸消落带中生长的植物的种子耐淹能力发生种内分化。西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 zelayensis)是在三峡水库消落带中自然生长的优势一年生植物,在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及消落带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带中生长的西来稗种子的耐淹能力是否已发生种内分化,以及此分化的发生是否与较弱的种子扩散能力有关。在本研究中,采集来自三峡水库消落带不同高程区域中生长的西来稗种子,在三峡水库即将蓄水时将所有采集的种子放置于三峡水库消落带中4个不同高程位置接受不同深度不同时长的水库蓄水水淹,同时把所有采集的种子也放置于不会被水库蓄水淹没的非消落带河岸上作为对照处理;测定种子在水中的漂浮持续时间和蓄水期间水库水位上涨速度以量化在水库蓄水水位上涨时种子的扩散能力,水库蓄水结束水退后检测放置于水库消落带和非消落带河岸上的种子的种子完好率、种子萌发能力和成苗率。研究结果发现,在经历三峡水库蓄水水淹后,西来稗种子的完好率和最终成苗率随种子母株在消落带中所处的高程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表明在三峡水库成库运行七年后,在三峡水库消落带中生长的西来稗的种子耐淹能力已发生了种内分化。三峡水库蓄水水位上涨时西来稗种子在水中较短的漂浮持续时间和水库蓄水时较慢的水位上升速度限制了西来稗种子的水媒传播和扩散距离,从而有利于西来稗种子的耐淹能力发生种内分化。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坝前段蓄水前后桡足类种类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坝前茅坪至归州的西陵峡段由激流型河流生态系统演变为相对静水的水库型生态系统。桡足类是河流、湖泊、水库中重要的浮游动物类群,在水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浮游动物的研究中备受重视[1—7]。20世纪50年代三峡水库论证时也曾对其淹没区小水体的桡足类进行过调查,并对建库后的桡足类的种类组成进行了预测,但当时在未成库区干流中没有采集到桡足类[8]。作者对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坝前段(茅坪至归州)的桡足类进行研究,以期为三峡水库水生态系统中桡足类的演替、水环境管理、第二和第三阶段蓄水后桡…  相似文献   

16.
以珠海竹银水库为对象,针对水库面临的入库污染问题,分析入库主要的污染物类型与污染负荷总量,全面评估水库的污染现状,并对水库水环境容量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入库河流的主要问题是氮、磷浓度较高,但其它污染物的浓度不高.每种污染物的水环境容量值都很大,其中氯化物的容量最大,重金属的容量较小,表明水库蓄水初期水质较好,纳污能力较强.这些结果为今后竹银水库的污染控制与水质管理,为实现安全供水目标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全国大水面渔业资源增殖学术讨论会于1979年8月22—28日在哈尔滨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138人。 会上共收到论文145篇,其中在大会上宣读的有30篇:在湖泊、水库方面,用不同方法对水体生产力等进行了研究,如东风一库鲢、鳙鱼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研究、清河水库的浮游生物和鲢、鳙生产力的研究、水库消落区的变动规律及其渔业利用的研究以及对达里湖、博斯腾  相似文献   

18.
对贵州山区新建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同类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趋势,还可以评估水华发生的潜在风险,为管理部门提供参考。贵州省六盘水市的观音岩水库和万营水库,分别为2018年和2017年建成蓄水的新建水库,文章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对两座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间的季度调查显示,两座水库分别检出32种和28种浮游植物,优势种均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藻类平均密度分别为3.46×106和4.79×106 cells/L。RDA分析结果显示,观音岩水库和万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相同,均为水温(WT)、总磷(TP)和水体透明度(SD)。总体来说,新建水库在运行初期出现藻类暴发的风险较低,在后续管理中,应着重关注浮游植物密度受温度、外源营养及季节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蓄水后香溪河库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3年8月到2004年8月对长江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的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共采到底栖动物26种,隶属4门6科,总平均密度为276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0.301g/m2,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和前突摇蚊幼虫。与其他同类型的水库比较香溪河库湾的现存量相对较低。研究结果同时显示随着蓄水时间的延长,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在逐渐增加。霍甫水丝蚓和前突摇蚊幼虫等耐污种发展为优势种,表明水质有恶化的趋势,寡毛类的平缓发展说明目前香溪河库湾的沉积情况尚不严重。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水库及香溪河库湾理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3年6月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后对香溪河库湾的常规监测,对该水域的理化特征及其动态进行了分析,并与三峡水库库首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库湾TN、NO3-N浓度要显著低于库首,前者两周年平均值为1.29mg/L,0.88mg/L,后者两周年平均值为1.62mg/L,1.22mg/L。而PO4-P则是库湾显著高于库首,并且在7—9月库首的TP/PO4-P有显著提高。结果同时表明库首的水土流失较严重,而库湾则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最后对TSIM的计算结果表明,由于TP、TN都处于高水平,库首呈现中营养化(TSIM>37),而库湾则呈现严重富营养化(TSIM>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