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研究表明,拉萨地块发育海相下三叠统沉积,根据岩性可分为白云岩和灰岩.白云岩中的牙形石齿体粗壮,属种单一,属于Pach ycladina-Hadrodontina序列;而灰岩中的牙形石属种分异度大,以齿片型牙形石为主,属于Neos pathodus-Novis pathodus序列.Neos pathod...  相似文献   

2.
国产乌头属的化学分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二萜生物碱的类型、生物合成、在乌头属植物中的分布,并参照国产乌头属的系统分类、形态演化和地理分布,本文讨论国产乌头属的化学分类。 1.以牛扁碱型成分为主的牛扁亚属和以乌头碱型成分为主的乌头亚属可能在乌头属进化的初期阶段就已分化,各自沿着独立的道路发展。2.乌头亚属包括以下类群:(1)以阿替生型、维特钦型、乌头碱型胺酵和 酯碱为主的保山乌头系,主要分布于国产乌头属近代发展分化中心之一的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流域,可能国产乌头组的近代分化就是由该系发展而来; (2)以乌头碱、中乌头碱、下乌头碱为主的乌头系,为进化程度较高的群,所含乌头碱及尼奥灵显示了该系与保山乌头系的亲缘关系; (3)以乌头碱和松果灵为主的准噶尔乌头系,所含乌头碱和松果灵显示了该系与保山乌头系的亲缘关系; (4)以滇乌碱类酯碱为主的显柱乌头系和蔓乌头系,为进化程度较高的群,其酯碱有别于乌头碱类。3.以阿替生及C19内酯型为主的甘青乌头系及圆叶乌头系,可能为进化早期形成的高山特化类群。4. 以阿替生和C19乌头碱型胺醇为主的露蕊乌头亚属,可能为特化类群。  相似文献   

3.
从层孔虫化石论述鄂西南、黔东北早志留世地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过去一般都认为以页岩为主的龙马溪组属早志留世与兰多维列期相当;罗惹坪组(或石牛栏组)以灰岩为主,代表中志留世与温洛克期对比;纱帽组以砂岩、页岩为主,属晚志留世,相当于罗德洛期。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本区无晚志留世的沉积,中志留世的地层也发育不全;而且岩相变化很大,以碳酸盐岩的出现就作为中志留世沉积的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是不合适的。本区介壳相沉积与笔石相沉积,在横向上是互相变换互为消长的。标准地点的罗惹坪组和石牛栏组的全部以及纱帽组,韩家店组的大部均为早志留世的沉积。本区的分层系统自下而上:下志留统为龙马溪组、香树园组、雷家屯组、马脚冲组、溶溪组;中志留统为秀山组、回星哨组。  相似文献   

4.
甘肃北山地区上石炭统石板山组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组合为特征,该组的地质时代缺乏充分的古生物证据,因此与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芨芨台子组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分歧。本次研究在石板山组碳酸盐岩顶部发现较多■类。该动物群以属Fusulinella为主,少量属Fusulina和Profusulinella分子,共计3属25种,为典型的Fusulinella-Fusulina带的■类组合。本组合与芨芨台子组上部的Fusulinella-Fusulina带可对比,进一步推测石板山组下部未发现■类化石的层位可能相当于芨芨台子组的Profusulinella带。本文认为北山地区的石板山组和芨芨台子组时代是一致的,为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莫斯科期,两者同时异相。古海陆分布格局是造成石板山组和芨芨台子组的沉积特征及生物面貌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肖叶甲科属种分布类型与动物地理格局(鞘翅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福建省肖叶甲科属与种的分布类型,动物地理成分以及该省与其他地区的区系关系,发现该省的肖叶甲科属级单元以南方成分为主,兼有南北广布成分,无典型的北方属;种的分布以亚洲季风区分布型(包括五种亚型)为主。兼有热带亚洲分布型以及少量的亚洲广布和北方型种。  相似文献   

6.
江西三清山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三清山兰科植物资源丰富,约21属30种,占江西省兰科植物属种的56.76%、38.46%,占中国兰科植物属种的12.28%、2.41%。区内兰科植物生活型以地生兰为主;分布区式样以温带型为主;区系成分分散,缺乏本地特有成分。与各山地的相似性以及属种分布型比较显示,三清山与5山地在属级水平上相似性系数高,兰科植物区系联系比较紧密,从属分布区类型看,三清山、黄山、天目山和庐山以北温带分布为主,井冈山和武夷山以热带亚洲-热带大洋洲为主;在种级水平上相似性系数较低,种分布区类型均以东亚和中国特有分布为主。按生态型划分,地生兰为主,附生兰为辅,三清山和黄山只有两生态类型,武夷山、天目山、井冈山和庐山生态类型齐全。最后,依据"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对各山地珍稀濒危保护物种进行归纳统计。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发育的红柳沙包沉积纹层不仅是一种计年形式,且蕴含丰富的气候环境信息,是研究荒漠地区近现代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的有效代用指标。文中依据沉积纹层计年和AMS14 C、137 Cs和210 Pb等测年方法,综合确定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达玛沟红柳沙包沉积纹层的年代序列,并通过孢粉组合特征分析,利用WAPLS方法重建了近400年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表明,1590—1813年,孢粉以草本和灌木类型占据优势,形成以蒿属、藜科、禾本科和柽柳属为主的荒漠灌丛植被类型,气候以暖干为主;1814—1930年,孢粉以灌木类型占据绝对优势,以柽柳为主,后期草本花粉增加明显,为从荒漠灌丛到荒漠草原的过渡期,气候波动较大;1931—2010年,孢粉仍以灌木和草本类型为主,形成以柽柳属、禾本科和蒿属为主的荒漠草原,平均气温小幅度下降,降水明显增多,气候总体表现为冷湿,该阶段大量出现以大禾本为主的农作物孢粉,表明这一时期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影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南岳衡山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岳衡山蕨类植物共计235种(含种下等级),隶属于36科75属。区系分析表明:该地蕨类植物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同时也显示出该区蕨类植物区系向温带渗透和过渡的性质,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均以热带、亚热带分布型为主,而种以温带分布型为主。热带、亚热带分布型在该区有18科38属69种,分别占科、属、种数的50.00%、50.67%和29.36%;其中泛热带分布型有14科21属5种,分别占科、属、种数的38.89%、28.00%和2.13%;温带性分布型有3科18属158种,分别占科、属、种数的8.33%、24.00%和67.23%。表明泛热带分布型是该区科、属最重要的分布类型;在种的区系上,温带性成分占明显优势,反映了该区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的交汇与兼容。该区虽没有自己的特有属,但具1种特有种,而且中国特有种丰富,共计46种,占总种数的19.57%。该区系与周邻联系广泛,地理成分以华东成分为主。在区系关系上,该区与武夷山、庐山的关系密切,而与万佛山的关系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9.
部分柑桔属及其近缘属Giemsa C-带带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Giemsa显带技术研究了枳属(Poncirus)、金柑属(Fortunella)和柑桔属(Citrus)16个分类群的染色体。枳属以末端带和着丝点带为主,金柑属与柑桔属主要以末端带为主;统计分析了各分类群每对染色体及全组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含量,并列出其带型公式;探讨了金柑属的分类学地位;赞同把柚(C.grandis)作为柑桔属的基本种之一;根据异染色质含量的变化对柑桔属的带型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湖南泸溪特马豆克期三叶虫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彭善池 《古生物学报》1991,30(2):141-166
湘西北特马豆克期的地层,以台地相和斜坡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属盆地边缘相或开阔浅海相的沉积,仅在泸溪小章至白洋溪一带和桃源基隆、畲田坪等地零星分布,是一套以褐黄、灰绿色泥质岩(钙质页岩、泥岩)为主,夹深灰色薄层灰岩的地层,含有与浙西相似的三叶虫动物群。它们对于确定特马豆克期江南海盆的西界和东南类型三叶虫的分布范围有较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旋覆花属植物中倍半萜类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倍半萜类化学成分是菊科旋覆花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以桉烷型、吉马烷型和愈创木烷型为主。本文综述了该属植物中的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湖南新邵巨口铺泥盆纪生物礁出现在中泥盆统棋梓桥组中上部,根据沉积特征的差异,礁体分上下两部分;下部成层性明显,以厚层生物格架灰岩为主;上部以灰白色块状徽晶一亮晶灰岩为主,灰岩成层性很差,生物也较单调。礁体可划分8种沉积微相,其发展过程有明显阶段性。这些阶段性与礁体群落的发展和演替相联系。它是开阔浅海与台地浅海相变过渡带上的一种层状礁。礁体内有丰富的层孔虫,计16属近40种。该文选择了较为常见、保存较好的10属18种进行了描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 生物多样性丰富, 季风气候特征明显。新生代剧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众多山间盆地, 其间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植物化石, 是探讨新生代以来植被、植物多样性和地球环境演变的理想地区。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地层年代学证据的缺乏, 这些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质年代还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通过对滇东南地区富宁县普阳盆地的含煤地层开展深入的孢粉学研究, 探讨盆地含煤地层年代及其古气候演化过程。剖面下部煤层孢粉组合以杉粉属(Taxodiaceaepollenites)为主, 指示以杉科为主的湿润沼泽森林, 冬春季相对湿润; 剖面上部孢粉组合指示以常绿栎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生长山核桃粉属(Caryapollenites)、冬青粉属(Ilexpollenites)、胡桃粉属(Juglanspollenites)、枫香粉属(Liquidambarpollenites)等亚热带常见树种, 气候温暖湿润, 季节分明。结合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和周边地区不同地质时代的孢粉组合, 普阳盆地含煤地层的沉积时代应为晚始新世; 同时, 孢粉组合也表明滇东南地区植被现代化面貌至少在晚始新世就已经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4.
绞股蓝属植物种皮微结构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绞股蓝属植物的13种和1变种的种子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本属植物种子表皮特征有光滑型和具纹饰型两大类。且以具纹饰型种类为主。就种的特征而言每种在种子表皮细胞的形态,大小,纹饰等特征又各自有别,是较好的分类性状。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白垩世微体浮游藻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了二连盆地东北部早白垩世微体浮游藻类16属28种,分属于沟鞭藻类8属15种,含3新种:Fromeacirculatasp.nov,Nyktericystatrigonasp.nov.,Paucibucinapylophorasp.nov,绿藻3属6种,疑源类4属6种,含2新种:Porusphaeraerenensissn.nov,P.pylophorasp.nov,及黄藻1属1种。可将它们划分为2个组合:赛汉塔拉组三段的Parabohaidina-Fromea-Nyktericysta-Vesperopsis组合(即组合1)和哈达图组的Porusphaeraerenensis组合(即组合2)。较详细地讨论了它们的沉积环境和含沟鞭藻类层段的地质时代,认为赛汉塔拉组三段和哈达图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其中赛汉塔拉组三段可能为Barremian期;两个浮游藻类组合反映了较复杂的非海相流积环境,以为鞭藻类占优势的第一组合反映在赛三段沉积时是以半咸水一微咸水为主的湖相环境,以疑源类和绿藻占优势的第二组合反映哈达图组是以淡水为主的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16.
对黔东南16个县(市)野生藤本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野生藤本植物共计40科88属364种(含变种),双子叶植物有37科84属322种,单子叶植物有3科4属42种,裸子植物缺乏.该区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科级地理成分有8个分布型,属级地理成分有12个分布型,以热带成分为主,温带成分也占有较大比例,具有从热带成分向温带渗透和过度的性质.藤本植物的生活型,以木质藤本占优势,为79.95%,草质藤本占20.05%.攀援类型分为4型8亚型,以缠绕类为主,占37.09%.该区藤本植物资源丰富,在垂直绿化与经济开发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理解南海东北部陆源物质的传输模式以及南海表层孢粉所指示的植被和环境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南海东北部273个表层样点进行孢粉分析,采用百分比组合、绝对浓度指标、与离岸最近距离进行定量对比,来揭示南海东北部表层孢粉传输和分布的基本规律。研究显示,南海东北部表层的孢粉属种主要来源以下植被类型,包括红树林,低地和亚低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林,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最常见的乔木花粉包括来自次生林群落的松属;其次为来自于低山常绿阔叶林植被的栎属、栲属、罗汉松属、陆均松属、猕猴桃属、金丝桃属以及杜茎山属等。同时还包含少量的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花粉属种,包括鹅耳枥属、桤木属、栗属、枫香属等。最主要的陆源草本为禾本科,其它常见草本包括蒿属、菊科、藜科等。结果显示,南海东北部的表层孢粉主要来源于珠江输入,大型河流输送区域的孢粉沉积浓度超过没有河流输送区域的50倍以上。松属花粉能够被风力携带远距离传播至深海。在表层洋流没有形成涡旋或环流的情况下,会阻挡并削弱花粉沉积,而孢子能够被海流传输携带,珠江口附近高含量的三缝孢子说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森林的破坏和珠江携带的水流搬运沉积。在珠江口东边沉积的孢粉组合显示出良好的植被多样性特征,除了以松属花粉为主的次生林以外,以栲属和常绿栎属为主的低山常绿阔叶林组合,和目前华南地区的原生天然植被一致。珠江输送孢粉沉积的最大范围限于120km以内,若没有大型河流传输陆源物质,花粉浓度则在离岸之后急剧降低。对现代表层孢粉浓度和离岸距离的对比,能够定量估算南海东北部冰期时钻孔孢粉与来源地的实际距离,且为推算出冰期时海岸线迁移的幅度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8.
研究湖滨带植物物种组成及地理分布特征,可以为湖滨带植物地理学、外来物种入侵、人工群落构建、生态恢复与重建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植物标本鉴定与文献资料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滇池湖滨带种子植物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湖滨带种子植物共计124科371属553种,其中云南本土植物370种,外来植物183种。滇池湖滨带种子植物中含10种以上优势科有11科,主要以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唇形科、蝶形花科等草本科为主。科、属组成主要集中在含1~10种的科和含1~5种的属内,表明滇池湖滨带具有较丰富的种子植物多样性。滇池湖滨带植物地理分布较复杂,科的分布以热带分布型(47科)为主,属的分布以热带分布型(151属)与温带分布型(165属)为主,具有由热带分布型向温带分布型过渡的属性。入侵植物共27种,主要来自于热带、亚热带地区(6科/12属)。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提出了对滇池湖滨带植被修复与重建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苔藓植物资源,对南京紫金山展开苔藓植物野外调查,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苔藓植物分布与环境间关系。结果表明,调查中共记录苔藓植物23科37属65种,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丛藓科(Pottiaceae)、羽藓科(Thuidiaceae)和绢藓科(Entodontaceae)为优势科(≥6种),绢藓属(Entodon)、青藓属(Brachythecium)、匐灯藓属(Plagiomnium)和真藓属(Bryum)为优势属(≥4种);苔藓植物生境以土生为主,树生较少;苔藓植物生活型以交织型和丛集型为主,占比分别达46.15%和35.38%;苔藓植物区系以温带和东亚成分为主,区系成分呈现明显过渡性;CCA排序结果表明,湿度、坡向和海拔是影响该区域苔藓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0.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以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调查区域,对浙江省野生兰科(Orchidaceae)植物的区系组成及特点、生活型和地理成分类型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共有野生兰科植物2亚科45属89种(含变种),其中杓兰亚科(Subfam.Cypripedioideae)1属1种、兰亚科(Subfam.Orchidoideae)4族44属88种;以单种和寡种分布的属所占比例最大,共占总属数的84.4%;中国特有种22种,占总种数的24.7%。生活型包括地生型、附生型和腐生型,各有62、24和3种,以地生型为主。浙江省兰科植物区系中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分为10个类型及2个亚型,以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型属和东亚分布型属为主,占总属数的22.2%;热带分布成分有22属35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48.9%和39.3%,温带分布成分有19属27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42.2%和30.3%。在浙江省兰科植物区系中包含了杓兰属(CypripediumL.)、头蕊兰属(CephalantheraL.C.Rich.)和朱兰属(PogoniaJuss.)等较原始类群,同时中国特有种类丰富,且表现出本地特有种的分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野生兰科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关系较强,起源较古老且分化程度较高,在系统与演化研究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