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花罗布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溶剂萃取及硅胶柱色谱等方法从大花罗布麻叶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利用理化常数、UVI、R1、HNMR1、3C NMR、MS等波谱技术分析鉴定他们为羽扇醇棕榈酸酯(1)、正十六烷酸(2)、β-谷甾醇(3)、槲皮素(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甙(5)、槲皮素-3-O--βD-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丁香树脂醇-β-D-吡喃葡萄糖苷(7)和蔗糖(8)。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确定八个化合物的结构均为已知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6、7和8首次从罗布麻中分得。  相似文献   

2.
采用硅胶、聚酰胺、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从盐地碱蓬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没食子酸(3)、槲皮素(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和苯甲醇-β-D-吡喃糖苷(6).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碱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从水麻(Debregeasia orientalis C J Chen)地上部分的95%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到18个化合物,应用波谱方法或与已知品对照的手段鉴定它们为棕榈酸 (1)、正二十烷酸 (2)、正二十烷酸甲酯 (3)、β-谷甾醇 (4)、Monogynol A (5)、白桦酸 (6)、Hederagenin (7)、β-胡萝卜甙 (8)、18αH-20(29)-烯-3-酮-乌苏烷 (9)、3,4-开环-20(29)-烯-乌苏烷-3-酸 (10)、Pomolic acid (11)、表儿茶素 (12)、儿茶素 (13)、槲皮素 (1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 (15)、紫丁香苷 (16)、紫丁香酚苷 (17)和山萘酚-3-O-β-D-芦丁糖苷 (18).  相似文献   

4.
金叶子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金叶子(Craibiodendron yunnanenseW.W.Smith)叶部分的70%丙酮提取液中共分离得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sebotoxin-III(1),grayanotoxin-XVIII(2),leucothol A(3),proA-4(4),槲皮素-3-O-β-半乳吡喃糖苷(5),槲皮素-3-O-α-阿拉伯呋喃糖苷(6),槲皮素-3-O-α-鼠李吡喃糖苷(7),山奈酚-3-O-α-鼠李吡喃糖苷(8),2,4-bis(4-hydroxyphengl)-1,3-cyclobutane dicarboxglic aicd(9),(Z)-对羟基桂皮酸(10),(E)-对羟基桂皮酸(11),香草酸(12),2α,3β-dihydroxyurs-5,12-dien-28-oic acid(13),2α,3β,23-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14)和β-谷甾醇(15)。化合物1~4,8~1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其中木藜芦烷类二萜asebotoxin-III(1)为主成分之一,我们推测化合物1和其余两个木藜芦烷类二萜grayanotox-in-XVIII(2),leucothol A(3)为金叶子的活性成分,可能与该植物具有活络止痛的药效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无柄新乌檀乙醇浸膏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7个已知配糖体化合物,经波谱分析为:喹诺酸-3-O-β-D-葡萄吡喃糖基(28→1)-β-D-葡萄吡喃糖酯(1),齐墩果酸-(28→1)-β-D-葡萄吡喃糖酯(2),熊果酸-(28→1)-β-D-葡萄吡喃糖酯(3),喹诺酸-3-O-β-D-葡萄吡喃糖基-(1→3)-6-去氧-β-葡萄吡喃糖苷(4),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基-28-O-β-D-葡萄吡喃糖酯(5),番木鳖甙(6),7-甲氧基-龙胆苦甙(7)。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的药理活性化学基础,从其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7S,8R)-蛇菰脂醛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4β,10α-香木兰烷二醇(2)、原儿茶酸(3)、3′-甲氧基-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芸香糖苷(7)和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8)。这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幌伞枫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研究槐角的化学成分及其抗骨质疏松作用。利用硅胶柱、ODS反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槐角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槐角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染料木素(1)、山萘酚(2)、鸢尾苷(3)、芒柄花苷(4)、α-鼠李异洋槐素(5)、鹰嘴豆芽素A-7-O-β-D-葡萄糖苷(6)、南酸枣苷(7)、thevetiaflavon(8)、香豌豆酚-7-O-β-D-葡萄糖苷(9)、山萘酚-7-O-β-D-葡萄糖苷(10)、槲皮苷(11)、山萘酚-3-O-β-D-槐糖苷(12)、染料木素-7,4'-双葡萄糖苷(13)、槲皮素-3-O-β-D-槐糖苷(14)、山萘酚-3-O-β-D-槐糖-7-O-α-L-鼠李糖苷(15)。其中化合物6~12、1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8、10、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了抗骨质疏松体外药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除化合物7和15以外,其他化合物均具有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华山蓼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bk中华山蓼(Dxyria sinensis Hemsl.)全草中首次分离得到十四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表没食子儿茶素(1)、(-)-儿茶素没食子酸酯(2)、(-)-表儿茶素(3)、(-)-表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4)、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5)、tiliroside(6)、山萘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7)、桷皮素(8)、2,4-二羟基-6-甲氧基-乙酰基苯-4-O-β-D-吡喃葡萄糖苷(9)、反-N-(4-羟基苯乙基)阿魏酸酰胺(10)、顺-N-(4-羟基苯乙基)阿魏酸酰胺(11)、icariol A2(12)、(+)-松脂素(13)、Helonioside B(14).  相似文献   

9.
地菍的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野牡丹科药用植物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的化学成分,采用柱层析方法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及对比文献等方法鉴定为4-O-β-D-吡喃葡萄糖基-3,3',4'-三甲氧基鞣花酸(1),槲皮素3-O-刺槐二糖苷(2),8-C-吡喃葡萄糖基-5,7,3',4'-四羟基黄酮(3),3-O-β-D-吡喃葡萄糖基-4',5,7-三羟基黄酮(4),6-C-吡喃葡萄糖基-4',5,7-三羟基黄酮(5),3-hydroxy-22(29)-hopen-23-oic acid(6),2,3-dihydroxy-9(11)-fernen-23-oic acid(7),3β-sitosterol laminaribioside(8),姜糖酯B(9),3-O-β-D-galactopyranoside-glycerol1-alkanoates(10),胡萝卜苷(11),β-谷甾醇(12),二十八烷醇(13),二十四烷酸(14)以及三十四烷(15)化合物结构。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从黄海棠植物中共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并运用质谱、1H NMR和13C NMR等波谱方法将他们的结构鉴定为9,9'-O-di-(E)-feruloyl-(-)-secoisolariciresinol(1),山奈酚(2),槲皮素(3),金丝桃苷(4),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奈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6),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7),原儿茶酸(8),1,7-二羟基-9-氧杂蒽酮(9),对香豆酸(10),对羟基苯甲酸(11),山奈素-3-O-(6"-O-巴豆酰)-β-D-葡萄糖苷(12),1,3,6,7-四羟基-9-氧杂蒽酮(13),没食子酸(14)和β-谷甾醇(15)。其中化合物1、4和6~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