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luorescent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对高脂喂养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新西兰兔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数量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方法 1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用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2周,取粪便提取细菌组DNA,根据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种属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定量分析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 模型组动物病理学检测肝细胞脂肪变性,提示模型成功.对照组与模型组动物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1.48 ±1.09,7.39 ±0.81)、乳酸杆菌(4.94±0.95,5.65 ±0.91)、双歧杆菌属(4.07 ±0.97,6.45±0.90),经统计学分析表明模型组较对照组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增多(t=-3.282,P =0.013),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属数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1=-1.204,P1=0.268;t2=0.423,P2=0.683).结论 NASH模型组粪便内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正常组增多,提示大肠埃希菌数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有关,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其与NAFLD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人粪便内双歧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及拟杆菌属进行定量检测,揭示肠道相关菌群改变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分别设计双歧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及拟杆菌属的特异性引物。收集溃UC患者粪便标本60份及正常对照标本60份,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细菌的数量。结果UC患者组双歧杆菌属及柔嫩梭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拟杆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UC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属及柔嫩梭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而拟杆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多,提示肠道菌群与UC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用细菌16S rRNA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应用细菌的16SrRNA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及乳酸杆菌的引物并对肠道的3种细菌进行定量测定。方法收集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及正常对照组的粪便标本提取DNA。取准确定量的3种细菌经系列稀释后抽提细菌的DNA做荧光定量PCR,制作出标准曲线。待测样品同时进行PCR反应并和标准曲线进行比较,获得各样品中3种细菌的量。结果患儿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较正常儿童明显减低,而大肠埃希菌的数量差异无显著性。与其他文献报道的用细菌培养的方法所得结果一致。结论荧光定量PCR是一种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定量方法。可正确定量肠道中的细菌数量。  相似文献   

4.
住院8天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住院1~8d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1)提取43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观察组)住院1~8d和43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粪便标本的细菌DNA,测量并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标本细菌的DNA-A240值;(2)采用16SrRNA/DNA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对照组和观察组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定量分析和比较。结果(1)粪便标本中细菌的DNA-A240值分别为:对照组d0(3605.9±1096.9)ng/μl,观察组治疗前1天d1(2225.9±616.1)ng/μl,治疗第3~4天d2(1780.3±547.4)ng/μl,治疗第7~8天d3(2055.6±570.2)ng/μl;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以及观察组治疗不同时期相比,d0与d1差异有显著性(P〈0.05),d1与d2差异有显著性(P〈0.05),d1与d3差异有显著性(P〈0.05),d2与d3差异无显著性(P〉0.05);(2)粪便标本中3种细菌量的对数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在治疗第3—4天较低,第7—8天有所回升;大肠埃希菌的对数值亦有减少,治疗第3—4天较低,但第7~8天没有明显回升。结论(1)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道菌群总DNA-A260量和健康儿童相比有减少;(2)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量与正常儿童相比有下降,治疗的第7天有回升的趋势。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道益生菌数量减少可能影响其发病和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化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和健康儿童进行比较。从微生态的角度分析HDMTX化疗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互关系,为微生态制剂用于HDMTX化疗副作用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并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该领域应用的实用性和可行性,以便推广应用。方法收集36例HDMTX化疗前后ALL患儿及36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粪便标本,并提取目标细菌DNA,用分子生物学专用分光光度仪进行DNA的A值测量。用细菌的16S rRNA/DNA序列设计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引物,行常规PCR完成细菌的定性,然后取准确定量的两种细菌DNA,经系列稀释后做荧光定量PCR,制作出标准曲线,待测样品同时进行荧光定量PCR反应,并和标准曲线进行比较,获得各样品中两种细菌的量。结果HDMTX化疗ALL患儿的肠道菌群与健康儿童比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患儿化疗前1天、化疗后第3天、化疗后第7天和对照组儿童的粪便标本中细菌的A260值分别为(2436.3±768.6)、(1496.5±577.1)、(1966.6±598.3)和(3479.3±870.5)ng/μl;患儿化疗前1天、化疗后第3天、化疗后第7天和对照组的肠道乳酸杆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为(8.10±0.43)、(6.73±0.45)、(7.45±0.43)和(9.12±0.50)ng/μl,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是(6.62±0.4)、(5.96±0.42)、(7.02±0.42)和(7.52±0.43)ng/μl。对照组和ALL组,ALL组化疗前和后,大便标本中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对数值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HDMTX化疗ALL患儿肠道中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在HDMTX化疗治疗过程中,采用微生态制剂,调整细菌比例,使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尽快恢复正常是必要的。16S rRNA/DNA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临床细菌定量分析中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单克隆抗体(TLR4mAb)在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肠腔及肠黏膜内拟杆菌属、肠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含量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UC模型组和TLR4mAb干预组。模型组、干预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造模,干预组造模当天给予TLR4mAb腹腔注射,第8天处死全部大鼠。留取结肠黏膜及粪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所有标本中不同细菌含量。结果 (1)粪便标本:UC组较正常组大肠埃希菌、拟杆菌含量增加(P0.017),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含量减少(P0.017),消化链球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R4mAb干预组较UC组,消化链球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目标菌含量均有所恢复(P0.017)。TLR4mAb干预组较正常组目标菌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结肠黏膜标本:UC组较正常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余目标菌含量均增加(P0.017)。TLR4mAb干预组较UC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无明显变化,其余目标菌含量均减少(P0.017)。TLR4mAb干预组较正常组拟杆菌含量偏高(P0.017),其余目标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C模型大鼠较正常组目标菌含量均存在变化,提示UC的发生与肠道菌群改变密切相关。TLR4mAb能改善UC模型大鼠相关菌群结构,提示Toll样受体4在UC发生及UC肠道菌群变化中可能具有双重调节作用。UC模型大鼠肠道粪便与黏膜标本中目标菌含量变化不同,提示UC的发生中肠道粪便及黏膜相关细菌的变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新生儿生后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16S rRNA/DNA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40例足月儿和40例早产儿生后第1(〉12h)、4、7天粪便标本中的乳酸杆菌和大肠埃希菌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不同日龄足月儿粪便标本中乳酸杆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为5.50±0.81、6.87±0.81、9.20±0.87,早产儿分别为4.89±0.46、6.05±0.46、8.06±0.18;不同日龄足月儿粪便标本中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对数值分别为6.49±0.40、7.59±0.58、7.15±0.55,早产儿分别为6.32±0.51、7.39±0.78、7.05±0.63;2种细菌对数值分别在组间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内行配对t检验,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建立是动态变化的,个体间差异受多因素影响,早产儿落后于足月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颗粒剂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人工感染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的28日龄断奶仔猪54头,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Ⅰ组抗生素治疗组、Ⅱ组中药复方颗粒剂治疗组、Ⅲ组不用任何药物治疗的空白对照组。分别于用药后第14天时,每组随机抽取1头屠宰,无菌采集空肠,回肠和盲肠内容物,利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各肠段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结果 Ⅰ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埃希菌的数量均显著小于Ⅲ组(P〈0.05);Ⅱ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著大于Ⅲ组(P〈0.05),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小于Ⅲ组(P〈0.05); n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极显著大于Ⅰ组(P〈0.01),Ⅱ组与Ⅰ组大肠埃希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中药复方颗粒剂具有显著增加断奶仔猪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降低大肠埃希菌数量,减少腹泻频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富硒猴头菇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设高、中和低3个剂量组和1个普通猴头菇对照组,1个蒸馏水对照组,搜集粪便,用细菌16S rDNA荧光定量PCR法测定3大类肠道菌的数量。结果富硒猴头菇冻干粉灌胃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肠道中大肠埃希菌明显减少,低、中剂量组双歧杆菌增多,高剂量组乳酸菌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断药3 d后,中剂量组的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数量,高剂量组的大肠埃希菌、乳酸菌数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富硒猴头菇对小鼠肠道菌群有明显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肠道中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对15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和15例喂养耐受早产儿(对照组)生后第一天,出现喂养不耐受,喂养不耐受恢复后大便标本中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粪肠球菌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喂养不耐受组中大肠埃希菌的拷贝数对数值(lg copies/g)分别为2.62±0.22、5.47±1.28、3.04±0.70,对照组分别为2.56±0.19、2.82±0.4、2.80±0.39;肺炎克雷伯菌的拷贝数对数值(1gcopies/g)分别为4.37±0.22、6.56±O.27、4.17±0.27,对照组分别为4,35±0.22、4.19±0.14、4.15±0.25;粪肠球菌的拷贝数(copies/g)分别为79.17±93.46、42。84±47.57、101。68±43.78,对照组分别为70.16±78.41、740.05±657.71、104.57±38.39。出现喂养不耐受时,两组的3种细菌拷贝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现之前和恢复后两组细菌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不耐受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数量显著增高,可能参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而粪肠球菌降低,可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摄入不同咖啡浓度对小鼠酶活性、肠道微生物、体重的影响,从分析肠道四种微生物变化和四种酶的活性变化来讨论摄入咖啡对健康的影响。方法 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低、中、高咖啡浓度组和正常对照组,所有实验组小鼠日常给予蒸馏水饮用,实验低、中、高浓度组每天2次分别灌胃给予0.0045g/mL、0.0090g/mL、0.0180g/mL的咖啡溶液0.4mL/(只·次),对照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实验时间为1个月,测小鼠体重、肠道微生物和酶活性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咖啡摄入组乳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数显著增加(P0.01或P0.05),需氧和厌氧细菌数显著降低(P0.01);中浓度咖啡摄入组乳杆菌、双歧杆菌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低浓度组(P0.01),大肠埃希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咖啡摄入组乳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低浓度摄入组的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Ps0.01)对照组和中浓度咖啡摄入组;各组小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摄入咖啡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益生菌数量增加显著,小鼠肠道中具有代表性的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木聚糖酶的活性均显著增加,但咖啡摄入对小鼠体重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定量研究维吾尔族新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糖耐量正常(NGT)人群肠道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genus)和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的相对水平。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收集维吾尔族新发T2DM患者96例,NGT 98例。提取所有研究对象的粪便细菌总DNA后,采用16SrDN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对乳杆菌属和多形拟杆菌的水平进行定量检测;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乳杆菌属与研究对象的BMI、腰围、臀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相关性。结果 16SrDNA基因Real-time PCR结果显示:(1)与新疆维吾尔族NGT组相比,乳杆菌属水平在新发T2DM中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57,P=0.000)。但是多形拟杆菌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4,P=0.601);(2)新疆维吾尔族上述人群肠道中乳杆菌属水平与FBG呈负相关(r=-0.334,P=0.000),腰围呈负相关(r=-0.170,P=0.018),TC呈负相关(r=-0.178,P=0.013),TG呈负相关(r=-0.157,P=0.030),收缩压呈负相关(r=-0.255,P=0.000)。结论 Lactobacillus genus水平在肠道中降低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血糖和血脂代谢有关,其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技术从微生物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比较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早产儿与对照组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儿科新生儿病房确诊的FI早产儿为FI组。选择与FI组胎龄、日龄、出生体重相匹配的非FI早产儿作为对照组。采集出现FI的早产儿和同时段健康早产儿的粪便标本,进行Real-time PCR表达谱分析,比较两组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显示FI组和对照组在性别构成、胎龄、出生体重、生产方式和喂养方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al-time PCR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FI组早产儿肠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明显高于对照组,粪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参与早产儿FI的发生,该研究结果从微生物学角度为临床儿科医师认识早产儿FI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联合微生态制剂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2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4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联合口服益生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情况、肠道菌群变化和肠道屏障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第1次完全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总时间(d)均短于对照组(9.54±0.52 vs 11.56±0.24、11.61±2.14 vs 14.94±3.65,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5%vs 28.6%,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次排便时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lg CFU/g)大于对照组(7.21±0.35 vs 6.78±0.21、7.12±0.23 vs 6.84±0.25,P<0.05),大肠埃希菌、球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8.12±0.56 vs 9.55±0.54、8.24±0.24 vs 8.85±0.25,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5天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大于对照组(9.51±0.56 vs 8.21±0.45、9.61±0.44 vs 7.85±0.23,P<0.05),大肠埃希菌、球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7.22±0.36 vs 9.15±0.35、7.68±0.54 vs 8.25±0.55,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5天粪便sIgA水平(mg/g)大于对照组(1.21±0.13 vs 1.05±0.14,P<0.05);血清D-乳酸、尿L/M水平(μg/mL)低于对照组(5.48±0.85 vs 0.62±0.54、3.24±0.28 vs 2.68±0.54,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益生菌制剂可纠正并改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微生态失调,修复并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