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荒漠沙蜥血糖浓度的昼夜变动及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对爬行动物蛇类血糖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研究已有许多报道(Carmichael等,1945;Coluson等,1953;Miller等,1958;Sidorkiewicz等,1974;王培潮,1983,1991;吴瑞敏等,1985),但对蜥蜴的此类研究很少,国外见于Dessauer(1970)等。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是我国特有的蜥蜴种类,是典型的外热动物,它的许多生理活动都受季节性变化的影响。血糖作为蜥蜴生理活动的重要能源,在昼夜节律和季节性节律活动中,有何… 相似文献
2.
爬行动物的体温依赖于外界热环境的变化,本研究以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为对象,收集其冬眠前活动期间的体温与地面和离地10 cm的空气温度,研究爬行动物体温节律性变化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荒漠沙蜥在环境温度高于20℃后开始外出活动,其体温随着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上升而逐步... 相似文献
3.
对2008年4~6月在甘肃省甘塘、阿拉善左旗、民勤、山丹采集的荒漠沙蜥样本进行了食物两性差异的研究。主要采用剖胃法对219个荒漠沙蜥胃样的6021个食物做了识别和鉴定。结果表明,荒漠沙蜥的食性为动物性,食物多为昆虫,主要取食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尤其是长蝽科和蚁科(合计高于70%),取食猎物的体积大小集中在0.01~20mm3。4个种群的沙蜥对长蝽科昆虫均表现为正向选择,部分种群对蚁科昆虫表现负向选择。可能是因为沙蜥有食物选择性,对长蝽科昆虫取食较多,对拟步甲科摄食较少。较多地取食蚂蚁则是因为生境中喜好食物较少,而蚁科昆虫数量多,遇见率也较高。荒漠沙蜥雌雄个体食物生态位重叠度极高,但是卡方检验的结果却表明两性在食物组成和食物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由于雌雄个体对同种食物有相同的选择性,因此导致两性在食物组成和食物大小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雄性家域范围更大,对食物有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荒漠沙蜥心脏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描记不同温度下荒漠沙晰(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的心电图(ECG),对其心脏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实验温度的升高,其心电图中各间期的持续时间相应地缩短;温度和各间期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温度的变化,对房室传导时间和静息期的影响最大,而对心室去极化与复极化的时程影响较小。随实验温度的升高,心率随之加快,其因素在于心动周期中静息期和房室传导时间相对值的缩短。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子对荒漠沙蜥种群密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人类改造荒漠的活动,植被,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竞争种的密度,土壤理化性质等坏境因子对荒漠沙蜥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对沙蜥种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决定沙蜥种群密度的主导因子是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植被,土壤含水量,竞争种的密度。这些因子的任何改变都能改变沙蜥的种群密度,均具有调节种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是一种进化地位至今存在争议的沙漠蜥蜴,该文基于12个不同地理种群119号荒漠沙蜥样本线粒体基因组ND2序列,在分析其系统进化历史的同时,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其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2个地理种群聚类成3个明显的分枝,变色沙蜥(P.versicolor)和A枝处于与B、C两枝并列的位置。所调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分析显示纬度、降雨和降雨变异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都存在影响:随纬度升高、降雨增加,或降雨变异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均有下降趋势。推测纬度可能通过影响降雨和降雨变异对遗传多样性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荒漠沙蜥胚胎发育的温度适应性,我们设定了3个温度(26℃、30℃、34℃)孵化荒漠沙蜥受精卵,并在胚胎孵化过程中对胚胎代谢和心率、新生幼体的形态学特征和幼体静止代谢率的温度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卵的发育,荒漠沙蜥的胚胎代谢率和心率逐渐上升,在孵化后期达到最大;胚胎的心率对孵化温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随环境温度上升心率显著加快。孵化温度对荒漠沙蜥新生幼体的部分形态学指标有显著影响,26℃下孵化的荒漠沙蜥幼体体型较大。新生幼体的代谢率均比胚胎代谢率高,且不同温度下孵出的幼体其热适应性有较大差异,30℃组孵化出的新生幼体代谢水平最低。我们推测幼体在与孵化温度相同的环境下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保证基本的生理活动需求;相反,个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适应从胚胎到幼体的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环境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8.
银杏叶中聚戊烯醇含量及其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银杏 (GinkgobilobaL .)叶中聚戊烯醇 (polyprenols)含量较高[1] ,聚戊烯醇在人体中是多萜醇的中间体[2 ] ,对细胞膜糖蛋白生物合成具有重要作用[3 ] ,用于多发性硬化症 (痛风 ,红斑狼疮等 )等免疫功能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炎及肿瘤病人化疗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了两次标志重捕所获得的荒漠沙蜥体长的资料。由中国西北腾格里荒漠1985年标志重捕的182个个体体长与被捕时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不同体长的个体形成离散的体长区间,根据体长区间又可以推断各组对应的年龄。各年龄组的体长区间为:1—6月,一龄组无被捕个体,二龄组35—54毫米,三龄组55—65毫米,四龄组66—70毫米,五龄组大于70毫米;7—12月,一龄组小于42毫米,二龄组43—56毫米,三龄组57—67毫米,四和五龄组同前。我们用兰州大学校园内持续5年的第二次标志重捕资料验证了根据体长来划分荒漠沙蜥的年龄组是合理的。由低龄组到高龄组,各组体长日平均增长率逐渐降低且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以6月作为时间间隔,对第一次标志重捕资料用生命表方法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为0—6月的个体平均预期寿命是16.7月;存活曲线介于对角线型和长方形之间,该种群密度1985年后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强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荒漠沙蜥视网膜内GAP-43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在强光照和全黑暗条件下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ezewalskic)视网膜内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在正常光照条件下,视网膜内GAP-43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存在于内网层;强光照条件下,GAP-43免疫染色部位主要出现在内网层、节细胞层和内核层的部分细胞核。在全黑暗条件下,在视纤维层和内网层呈阳性染色;提示视网膜在不同环境条件下GAP-43的不同定位,可能与其在相应的环境下参与不同的视觉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高原鼠兔松果腺褪黑激素含量昼夜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然光照条件下,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松果腺褪黑激素(Melatonin,MLT)含量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P<0.001,夜间组含量均值与白天组含量均值差异显著性比较)。在2月份的实验中,对18只鼠兔(体重122—164克)松果腺的采样时间分别为02.00,09.00,12.00,18.00,22.00和24.00时。白天MLT含量波动为56—64微微克/松果腺,夜间波动为113—170微微克/松果腺。夜间MLT含量高峰值出现在24.00时。在10月份的实验中,对60只鼠兔(体重102—153克)松果腺的采样时间分别为03.00,06.00,09.00,12.00,15.00,18.00,21.00和24.00时。白天MLT含量波动为77—119微微克/松果腺,夜间波动为139—505微微克/松果腺。夜间MLT含量高峰值出现在03.00时。将2月份和10月份高原鼠兔松果腺MLT含量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10月组显著高于2月组(P<0.05)。结果表明,该动物的松果腺本身对光周期具有敏感性,它能够感知环境光周期的变化,成功地完成神经内分泌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渤海南部半滑舌鳎的食性及摄食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研究了渤海南部半滑鳎的食性及其摄食的季节性变化,胃食物分析结果表明,半滑舌鳎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以虾类,蟹类,双壳类及部分中下层小型鱼类为主要食物,兼食一些多毛类,头足类,腹足类,棘皮动物及海葵,半滑舌鳎终年摄食,其摄食强度的周年变化不大,半滑舌鳎常年捕食鲜明鼓虾,日本鼓虾,口虾蛄,隆线强蟹及泥古隆背蟹等。夏季加强捕食小刀蛏,凸壳肌蛤等双壳类,降春季外还捕食一些以虾虎鱼为主的中下层小型鱼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高原鼠兔松果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怍了初步探讨:1. 高原鼠兔的松果体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本相似, 包括深、浅两部分, 两部分的细胞构筑及其形态基本一致,主要由松果体细胞、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微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组成。松果体细胞有明、暗两种,两种细胞胞质内均有丰富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和滑面内质网,以及游离核糖体,还可见极少数微管和脂滴等。2. 松果体细胞内囊泡、微管和突触带的数量与细胞的分泌功能密切相关。3. 松果体分泌物主要通过二种方式释放:(1)通过扩散和胞吐作用,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或血管周隙;(2)分泌物直接进入第三脑室。 相似文献
14.
15.
16.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2013,30(9-10):1697-1714
In Atlantic salmon, the preadaptation to a marine life, i.e., parr-smolt transformation, and melatonin production in the pineal gland are regulated by the photoperiod. However, the clock genes have never been studied in the pineal gland of this specie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diurnal expression of clock genes (Per1-like, Cry2, and Clock) in the pineal gland and brain of Atlantic salmon parr and smolts in freshwater, as well as plasma levels of melatonin and cortisol. By employing an out-of-season smolt production model, the parr-smolt transformation was induced by subjecting triplicate groups of parr to 6 wks (wks 0 to 6) under a 12?h:12?h light-dark (LD) regime followed by 6 wks (wks 6 to 12) of continuous light (LL). The measured clock genes in both pineal gland and brain and the plasma levels of melatonin and cortisol showed significant daily variations in parr under LD in wk 6, whereas these rhythms were abolished in smolts under LL in wk 12. In parr, the pineal Per1-like and Cry2 expression peaked in the dark phase, whereas the pineal Clock expression was elevated during the light phase. Although this study presents novel findings on the clock gene system in the teleost pineal gland, the role of this system in the regulation of smoltification needs to be studied in more detail. (Author correspondence: ti. hu@hotmail. com) 相似文献
17.
普氏原羚的活动规律与生境选择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普氏原羚生活在沙漠与干旱草原生态交错区(Ecotone)。青海湖畔沙漠中植被盖度较高, 沙地沙蒿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多, 而沙地柏群落中普氏原羚活动较少。普氏原羚在沙地和距离沙地2~3 km以内的地域内活动, 利用起伏沙丘作为隐蔽生境。草原中的芨芨草群落、冷蒿—紫花针茅群落是普氏原羚的主要取食场所。普氏原羚具晨昏型活动规律, 在傍晚和清晨取食, 其活动避开牛羊的取食时间。普氏原羚常常聚群活动, 它们在繁殖期、育幼期和交配期形成大小不同的群体。群体的类型包括同性群、混合群和单一个体群。非繁殖季节普氏原羚雌雄分群活动。目前在人为活动影响下, 普氏原羚很难进行季节性迁移。 相似文献
18.
19.
与夏季相比、冬季长爪沙鼠的静止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显著升高;褐色脂肪组织线粒体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与α-磷酸甘油氧化酶活力升高,组织总蛋白质及线粒体蛋白质含量增加,而组织的脂肪含量减少;血清T3含量和T3/T4值都显著增加。但是肝脏的各项产热指标变化不显著、表明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功能具有季节波动性,是长爪沙鼠适应性产热的主要来源器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