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基因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杰  张礼璧 《病毒学报》1996,12(4):291-298
从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分离的32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在VP1编码区,经PCR-RFLP方法鉴定,并经核酸测序进一步证实力疫苗株,其中5株为I型疫苗,16株Ⅱ型疫苗株,11株Ⅲ型疫苗株,以同样的分析方法检测这些毒株基因组的3D聚合酶编码区,发现2株I型疫苗株在3D区的431个核苷酸序列为野毒序列,即这2株Sabin1基因型(VP1)与野毒基因型(3D)重组株;其余3株I型疫苗株未发现基  相似文献   

3.
PCR方法检测我国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野毒株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4.
PCR方法检测我国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野毒株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聚合酶链反应试验(PCR)检测我国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PVI)野毒株,仅需5μlPVI细胞培养液,方法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用本法对我国14个省市79份PVI分离株的检测结果,能与检定sabinⅠ相关株的SI/PCR法的检测结果相印证,与其中31份核苷酸测序判断为野毒株的结果相一致。其检测阳性率为84.4%,基本能检测我国流行过的5个PVI基因型野毒株。另外,从检测结果看,除北京市未发现野毒株外,其它13个省区都有野毒株流行,表明当前我国消灭脊灰的任务还很重。  相似文献   

5.
用Sabin株生产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由1、2、3型组成,疫苗株是由强毒株经连续传代突变而来,对每种疫苗株而言只有少数位点与减毒有关,特别是5′端非编码区的第5个茎 环结构。现已证实Sabin株病毒在人体中复制时由于病毒的回复突变或第2位点的抑制突变导致毒力回升,可能在疫苗接种者和接触者中引发脊髓灰质炎病例。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作突变分析(MAPREC)对疫苗中的痕量回复突变进行定量分析已成为可能,正逐步用于从分子水平监测OPV生产的连续性,成为评价3型OPV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新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或接触了服苗者后,极个别人可发生疫苗相关脊髓灰质炎(VAPP),尤其是近10年来,国内外均报道了小规模的VAPP暴发流行,监测发现,这些VAPP病人的发生与OPV疫苗出现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以致疫苗病毒恢复其毒力有关,本文就目前VAPP发生情况,OPV疫苗基因的变化如基因突变或重组的类型和机制。如何预防和控制OPV疫苗衍生病毒的发生等方面的进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李杰  米山彻夫 《病毒学报》1997,13(3):208-214
中国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普遍存在基因变异的现象,如重组,点突变等。我们选出10株有代表性的变异株,在具有人脊灰病毒受体基因的转基因小鼠PVR-Tg21中做毒力分析,发现Sabin 1基因型与野毒基因型的重组株显示很强的神经毒力,其PD50inTCID50值为4.5,而Sbin1标准株的PD50值大于80。另外两株I型疫苗株只有关键性核苷酸位点发生突变,只在位点525-发生突变的一株,其PD50值为  相似文献   

8.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只能以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已大幅度降低了全球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然而,由于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和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风险的出现,今后必须停止使用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以彻底根除脊髓灰质炎。消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之后,将会严格管理来源于野毒株的传统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而用Sab in株研制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抗原性及免疫原性与传统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不同。脊髓灰质炎病毒样颗粒可能成为一种可开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  相似文献   

9.
中国脊髓灰质炎I型野毒株的PCR—RFLP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礼璧  原稔 《病毒学报》1994,10(2):145-153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流行地区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多为Ⅰ型野毒。本文报导对我国一些省、自治区防疫站从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人粪便中分离的77株Ⅰ型野毒株,经PCR-RFLP法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地区分离的野毒株在电泳图像上有明显差异。根据电泳图像所显示的三种酶切条带的数目,可分为14个类型,而且同一省、自治区内不同地区(如新疆),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如广东)的毒株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但在某些相邻省份如广东省与海南省,92年流行毒株电泳图像完全一致。说明本法虽不如核酸序列分析精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毒株间的差异,有助于说明流行株的亲疏关系,可用于研究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11.
Two pairs of PCR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equances of the vaccine strain and virulent strain of CPV. Heminested PCR method was established. Result of the first PCR amplification showed the same amplified products of 574bp length, after the second PCR amplification, the virulent strain produced the length 364bp fragment, but the vaccine strain couldn' t produce that. The products of PCR were examined by electrophoresis and 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 The result showed the length of the fragment and enzyme sites were as the same as those designed. The PCR assay of CPV was proved to be specific and sensitive. It shows that this method may be used in discriminating the vaccine strain and virulent strain of CPV or monitoring the vaccinated canine in order to aviod disease and financial losing.  相似文献   

12.
Tang JJ  Tian BJ  Luo M  Zhang J  Kang WY  Yu W  Ding ZR 《病毒学报》2011,27(3):283-287
本调查旨在了解2010年云南省昭通市1株脊髓灰质炎Ⅱ型疫苗衍生毒株(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引起的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该病例的排毒情况及其周围健康儿童的肠道病毒(EV)携带情况和病毒型别特征。在该病例的发生地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连续采集病例粪便标本,采集密切接触者及病例居住地健康儿童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型别鉴定。经省级专家组最终分类诊断为VDPV病例;实验室结果显示病例标本中未再检出VDPV;密切接触者及周围健康儿童标本中均未检测到脊灰疫苗株病毒及VDPV,AFP病例入户主动搜索未发现类似病例,表明该病毒未在当地造成循环;在健康儿童中检测到NPEV 21株,病毒携带率为20.0%;经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21株NPEV分别属于HEV-A组(11株,3个血清型,占52.4%)和HEV-B组(10株,4个血清型,47.6%)。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脊髓灰质炎Ⅱ型疫苗相关分离株病毒性状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侯晓辉  张礼璧 《病毒学报》1997,13(4):332-338
对1994年中国分离的13株脊髓灰质炎Ⅱ型疫苗相关株进行了PCR-RFLP分析,发现7株为重组病毒,毒力较疫苗株有回复,在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序列上,对于神经毒力有重要影响的第481位核苷酸发生突变,另一个被视为重要位点的2908位核苷酸无一发生变化,反而在2909位核苷发生了高频率的点突变,意味着2909位点在中国Ⅱ型疫苗相关株的自然变异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脊髓灰质炎病毒(PV)减毒株构建的表达载体可分3种类型:PV抗原嵌合体、有缺损的PV杂交复制子和非缺损的PV杂交病毒。本文对这3种类型PV表达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以本实验室建立的CSFV39-PKl5持续感染细胞模型为实验材料,综合运用免疫荧光、RT-PCR、流式细胞仪,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均表明,该细胞模型有着良好的稳定性。即使在连续传至128代的CSFV39-PKl5传代细胞中,CSFV仍持续存在:呈免疫荧光抗体反应阳性和RT-PCR检测阳性。同时,该细胞与正常的PK-15细胞相比,细胞周期无显著差异。通过同段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发现CSFV39与CSFV石门株的同源性最高,达99.02%。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分离株的分子特征,为中国继续维持"无脊灰野毒状态"提供理论依据,对2002年所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的脊灰分离株,用PCR-RFLP法及ELISA法进行型内鉴定.用PCR-RFLP法筛查出与疫苗株相比有异常酶切图谱的毒株共24株,其中Ⅰ型毒株1株,Ⅱ型毒株21株,Ⅲ型毒株2株;用ELISA法筛查出与疫苗株相比有不同的抗原抗体反应的毒株共22株,其中Ⅰ型毒株7株,Ⅱ型毒株4株,Ⅲ型毒株11株,在7株Ⅰ型毒株中有3株为非疫苗类似株(NSL),其余为双反应毒株(DRV).随后对这46株毒株进行了全VP1区的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脊灰分离株都是疫苗株或疫苗衍生株,没有发现野毒株,中国继续保持着"无脊灰野毒状态";口服减毒活疫苗(OPV)株与其它野毒株在稳定性性质方面是类似的,即通常是不稳定的,在人体肠道内有很强的选择性;在人体肠道内,病毒复制产生的基因变异导致毒力升高,是引起疫苗相关麻痹病例(VAPP)的重要原因,但宿主本身的因素也有很大的作用;在局部地区有疫苗株的循环或脊灰疫苗衍生株(VDPV)的存在;最终消除疫苗株引起的AFP病例可能还需要脊灰灭活疫苗(IPV)的介入.  相似文献   

19.
20.
贵州省贞丰县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循环的病毒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及时发现和阻断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es, VDPVs)循环、脊灰野病毒的输入和能够引起临床脊灰的其它脊灰疫苗相关病毒,做好贵州省无脊灰状态下脊灰病毒学监测工作,采用病毒分离、鉴定与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方法,对贵州省贞丰县及周围10个县2003~2004年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2004年接触者粪便标本的病毒学监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对收集到的105例AFP病例和47例密切接触者的278份便标本进行了病毒学监测,结果从66例中共分离到肠道病毒(EV)66株,阳性率为43.4%,其中脊灰病毒(PV)29例,分离率为19.1%,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37例,分离率为24.3%.29例PV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24例为疫苗相似株,5例为脊灰Ⅰ型VDPVs,这5例均为2004年从贞丰县所分离到.贞丰县及周围县EV阳性检出率(43.4%)高于2003~2004年全省水平(22.9%~24.6%),2004年PV分离率比2003年高达2.6倍,29株PV中单个Ⅰ型占34.5%,明显高于往年(2000~2002年全省平均4.1%).本研究提示,Ⅰ型VDPVs在贞丰县引起了循环(cVDPVs),通过口服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已经阻断cVDPVs的传播.人群中PV和NPEV带毒率明显增高,非VDPVs引起的临床符合脊灰病例不容忽视;应加强脊灰病毒学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早期疫情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