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是青光眼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其形成浅前房的、原因不同,轻、重不同,其处理方法与预后各不相同。现将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手术患72例94眼发生浅前房的比例、发生时间、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璟 《蛇志》2016,(4):507-508
目的分析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形成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67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22例(32.84%)发生术后浅前房,原因包括滤过过强7例,脉络膜脱离5例,结膜瓣渗漏4例,睫状环阻滞性6例。术后经药物保守治疗20例,经手术治疗2例,对症处理后患者前房与视力均有良好恢复。结论及时、正确辨别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形成原因,给予合理的处理措施,对促进患者良好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二种手术方式的适应症和初步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拟订手术适应症,对临床收治的42例4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手术处理:单纯抗青光眼手术--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Trab)、青白联合手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trabeculectomy+IOL,PhacoTrab+IOL)。比较不同适应症下二种手术方式初步的临床疗效。包括术前术后眼压情况、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的变化。随访时间平均1个月。结果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有显著改变,有统计学差异,Trab组手术后平均(10.92±1.74)mmHg,Phaco Trab+IOL组手术后平均(10.86±1.73)mmHg。术后眼压明显降低(t检验,P值<0.001),Trab组和Phaco Trab+IOL组两组间术后眼压无显著差异(t检验,P值>0.05)。Trab组手术前后前房深度无统计学差异(t检验,P值>0.05),Phaco Trab+IOL组手术前后前房深度有统计学差异(t检验,P值均<0.001)。术前分别为(1.74±0.16)mm、(1.72±0.16)mm,术后分别为(1.74±0.17)mm、(2.06±0.14)mm。Trab组及Phaco Trab+IOL组手术前后眼轴长度无统计学差异(t检验,P值>0.05)。结论:青-白联合手术可以改善前房深度,明显降低眼压,不同手术方式适合不同的病人情况,但要注意适应症的选择。利用A超检查可快速、有效、准确地观察眼前节结构,有助于早期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OL)联合小梁切除术(TBL)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伴厚晶状体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9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厚晶状体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组(41例52眼)和B组(41例46眼),A组行Phaco+IOL+TBL治疗,B组单纯行TBL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ACD)、小梁虹膜角(TIA)、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及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的变化、视力提高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A组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显著提高,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术后视力提高率为86.54%,显著高于B组的32.61%(P0.05);两组术后ACD、TIA、AOD500及TCPD均显著提高,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77%,显著低于B组的17.39%(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伴厚晶状体白内障的疗效较单用小梁切除术更好,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分析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将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43例(共47眼)和对照组(行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43例(共49眼)。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眼压变化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前视力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7 d和90 d时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眼压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7 d和90 d时眼压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轻微并发症,如浅前房、眼前房出血等,均给予对症治疗,不影响手术效果。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相比于超声乳化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更加明显地改善患者的视力,无严重并发症,患者不仅视力得到提高,患者恢复快,且远期眼压也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或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1例,行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B组(31例,行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前房深度(ACD)、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天、3个月BCVA及IOP和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IOP控制至正常范围。且术后1周,A组视力恢复及眼压控制均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月,ACD及ECD均较术前明显变化,ACD加深,ECD减少(P0.05),且A组ACD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能有效降低眼压,在早期即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64例(64眼)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组采用超声乳化手术。结果:(1)两组术前视力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视力情况都明显改善,同时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术前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组间与组内对比都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术前前房深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都有明显上升(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4)两组患者术中与术后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具备加深前房、控制眼压、提高视力的作用,同时安全性好,可作为标准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不同手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9例(123眼),按照房角粘连状况和眼压大小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房角粘连≤180°、眼压≤30 mm Hg的58例(65眼)患者为A组,采用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房角粘连180°、眼压30 mm Hg的51例(58眼)患者为B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术后7 d、1、3、6个月的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按照患者房角粘连状况和眼压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特点、病因及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24只眼)眼外伤继发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诱发青光眼的原因、临床分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结果:眼外伤诱发青光眼的原因为眼内积血11例,晶状体损伤7例,前房角挫伤4例,外伤性虹睫炎2例;单纯药物治疗4例,前房穿刺或冲洗4例,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术10例,玻璃体切除术2例,滤过手术1例,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5例。治疗后随访6~12个月,眼压恢复正常率87.50%;视力下降或丧失8.33%;术中1例眼出血,1例术后晶体状浑浊加重,1例视网膜脱离。结论:眼外伤继发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复杂,治疗难度大,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浪兴 《蛇志》2017,(3):323-324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急性期滤过手术中应用生物羊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急性期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5例施行小梁切除并丝裂霉素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25例患者中,1例患者术后视力下降,其余24例患者视力无变化或提高。术后1、3、7天及术后1个月的视力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1周的视力保持稳定,患者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3、7天以及术后1、3、6、12个月眼压控制较稳定,前房形成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持续升高,实施小梁切除并丝裂霉素联合羊膜移植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接诊的103例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治疗前后眼压、视力的变化、滤过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随访显示,观察组手术完全成功率为52.83%,明显高于对照组(32.00%,P0.05);两组术后眼压较术前均降低,视力均较术前升高,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率为71.7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P0.05);两组术后浅前房、前房出血、虹膜阻塞总发生率分别为7.55%和18.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hmed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眼外伤继发性青光眼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控制眼压,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羊膜移植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8例(8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40眼)和对照组(28例,40眼),观察组行小梁切除、羊膜移植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治疗,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优良率为97%(38/4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5%(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64,P=0.008);两组术后1、6个月眼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功能性滤泡明显多于对照组(x2=4.943,P=0.026),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501,P=0.034),复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x2=3.914,P=0.047)。结论:羊膜移植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治疗原发性青光眼能够有效控制眼压,减缓患者视力的丧失,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遗传性青光眼包括两种主要的类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和原发性先天型青光眼(primary congenital glaucoma,PCG).眼前节发育不良(anterior segment dysgenesis,ASD)是眼发育异常的遗传异质性病,与增长的眼内压和青光眼有关,包括Peter's异常、Rieger's异常、无虹膜和虹膜发育不全.CYPIB1基因是PCG的致病基因,也有少数报道是POAG的修饰基因,或是POAG和ASD的致病基因.本文就CYP1B1基因突变与遗传性青光眼和ASD发育不全的关系及其遗传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PE)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IOL)治疗白内障的疗效,并分析术后前房渗出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行PE联合IOL治疗的白内障患者406例(482眼)的临床资料,观察其视力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前房渗出的影响因素。结果: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0.6~0.9、≥1.0眼数占比高于术前(P<0.05)。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46眼,分别为晶状体色素沉着、后囊浑浊、角膜水肿各3眼,纤维性渗出膜2眼,术后前房渗出35眼,并发症发生率为9.54%(46/4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E联合IOL术后前房渗出与高血压病史、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术前眼内压>21 mmHg、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葡萄膜炎、术中瞳孔直径<3 mm、晶状体核分级≥IV级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眼内压>21 mmHg、合并青光眼、高度近视、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葡萄膜炎、晶状体核分级≥IV级是术后前房渗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PE联合IOL治疗白内障,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术后前房渗出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工作中应根据相关因素制定干预、治疗措施以降低术后前房渗出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切口和双切口联合手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眼压(IOP)及中央前房深度(CC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面积、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IOP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IOP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CT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切口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IOP及CCT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比较视网膜激光光凝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视力、虹膜新生血管退化情况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前房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视网膜激光光凝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患者眼压控制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联合拉坦前列素眼液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84例,其中给予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治疗的42例记为对照组,给予拉坦前列素眼液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治疗的42例记为观察组,两组均治疗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眼压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药物依从性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4、6个月后的眼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的眼压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2、4、6个月后的眼压呈下降趋势,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结膜充血、眼内异物感、眼睛疼痛、视力模糊、味觉异常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眼液联合拉坦前列素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降低患者眼压,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药物依从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再次手术的原因、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效果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统计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2001年1月到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1600例初次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回顾分析其中175例再次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甲状腺再次手术采用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为92例,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为72例,甲状腺癌根治术为11例。甲状腺再次手术患者术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气管和喉返神经损伤、出血以及缺钙引起的手足抽搦等概率高,与首次手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对再次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复发12例(病理确诊为甲状腺癌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9例),其他类型甲状腺疾病无复发。结论:甲状腺再次手术较初次手术难度较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多,再次手术应谨慎选择术式及术中精细操作。  相似文献   

19.
《蛇志》2018,(4)
目的探讨青白联合术治疗合并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青白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分步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视力及房角开放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眼压(12.30±4.15)mmHg、视力0.84±0.27、房角开放度(62.35±15.64)°均优于对照组的(27.80±7.65)mmHg、0.57±0.16、(75.00±13.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白联合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显著,与分步手术相比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0.
李璟 《蛇志》2016,(3):302-303
目的探讨单纯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行手术治疗的74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B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评价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B组浅前房发生率为5.40%明显低于A组的24.32%,功能性滤过泡率为91.89%明显高于A组的72.97%,眼压完全控制率为89.19%明显高于A组的64.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较单纯小梁切除术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