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遗鸥(Larus relictus)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荫荪  陈容伯 《动物学报》1993,39(2):154-159
本文对世界濒危鸟类—遗鸥的繁殖地生境、留居时间和分布、繁殖行为、种群数量、食性及天敌等做了较系统的记述。于繁殖地,所见遗鸥皆参与繁殖,性比1:1;有581巢,分属8个巢群,巢的密度0.121—0.547巢/m~2,每巢含卵1—4枚,种群繁殖期约两个月,孵化期24—26天,孵化率100%。  相似文献   

2.
河北张家口康巴诺尔湖国家湿地公园遗鸥繁殖群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4年4月14日在张家口市康保县康巴诺尔湖国家湿地公园(东经114°35′06″~114°36′32″,北纬41°49′05″~41°50′33″)发现遗鸥(Larus relictus)3 000余只。同年7月在湖边发现新繁殖的遗鸥幼鸟觅食。2015年4月底发现遗鸥在湖心岛筑巢产卵,同年6月采用国产大疆精灵3四轴航拍飞行器航拍法及样方法统计湖心岛遗鸥种群数量,共记录遗鸥成鸟2 100余只,806巢,出壳雏鸟2 080只。此次发现属于我国遗鸥繁殖地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3.
遗鸥繁殖群在鄂尔多斯的新发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在鄂尔多斯漠地,发现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群,共581巢。该发现为遗鸥在国内繁殖记录的首次报道。本文对遗鸥繁殖地生境,繁殖习性,食性和天敌等做了记述。  相似文献   

4.
汪青雄  肖红  杨超 《生态学杂志》2012,31(4):949-953
2009—2011年4—7月在陕西红碱淖对同域分布的遗鸥和棕头鸥巢参数特征、巢群空间分布和巢址生境选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巢外径、巢深、巢高等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是与营巢生境和巢址空间分布上有关;从巢群空间分布上来看,两者均选择于湖心岛上营巢繁殖,巢群呈斑块状分布,但彼此没有混巢现象,有时甚至通过压缩种间巢间距来达到共存,由于遗鸥繁殖群体数量占优势,遗鸥总是占据最佳的巢域,棕头鸥巢群通常被排挤至湖心岛边缘部分;在巢址生境选择上,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盖度、巢离水面高度和巢距最近水边距离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两者巢址生境选择上具有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使得巢址生境选择上存在生态位差异,促成了遗鸥和棕头鸥能在同一湖心岛上营巢繁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漠池,继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之后,1991年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敖贝诺尔又发现遗鸥—更大繁殖群体,共624巢,为迄今所知的最大巢群。本文还对遗鸥在毛乌紊沙漠中的分布态势及数量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遗鸥鄂尔多斯种群研究的最新报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外工作结果表明,1993年遗鸥鄂尔多斯种群繁殖群体的数量达到90年代以来的最高值,共计1510余巢;同时桃力庙- 阿拉善湾海子对于遗鸥鄂尔多斯种群的生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且出现于那里的湿地鸟类集中地反映了鄂尔多斯高原荒漠型湿地鸟类群落的特点,依据《拉姆萨公约》所推荐的评判标准应考虑将该地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相似文献   

7.
陕西定边苟池湿地发现遗鸥繁殖群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13年5月23日,在陕西省定边苟池湿地发现遗鸥 (Larus relictus) 繁殖群,统计结果为434巢。分为南、北两个巢群,南部巢群341巢,北部巢群93巢,南、北两个巢群间距8 m。遗鸥筑巢于坑洼相连的盐碱沼泽中一处较大"岛屿"上,巢址高出水面30~50 cm。定边苟池湿地是我国又一处新的遗鸥繁殖地。  相似文献   

8.
黑鹳(Ciconia nigra)种群数量稀少,成活率低,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加强对黑鹳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鹳的重要繁殖栖息地,开展繁殖行为研究有助于提高对黑鹳的保护成效。2012至2015年对2处黑鹳繁殖巢址进行了繁殖期观察。2012年5月15日首次发现1巢内有4枚卵并有亲鸟在巢中孵卵,6月7日孵化出4只幼雏,8月底全部成功离巢。2013年4月黑鹳利用该巢产卵5枚,孵化1只雏鸟,孵卵期约33 d,后期卵、雏鸟均消失,推测为来自蛇类的捕食。2014、2015年该巢未被利用。2014年4月24日发现另外一处巢址,8月12日观察到3只幼鸟已开始练习飞行,至8月19日全部离巢。2015年该巢孵化雏鸟4只,6月初死于恶劣天气。通过监测发现黑鹳连续多年在保护区内栖息繁殖,所发现的两巢成功出雏7只个体。本研究初步获得保护区境内黑鹳的繁殖信息,为后续促进黑鹳种群恢复与栖息地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于2018年7月从洋县引进20只朱鹮在北戴河建立了朱鹮野化种群。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共有22只朱鹮,其中成年朱鹮17只,雌雄性比为1.1;实际繁殖密度为37.8只/hm2;人工巢的密度为40.0巢/hm2,人工巢筐内径为50 cm。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朱鹮共配对8对,其中6对繁殖成功,营巢成功率为75%;共产卵33枚,平均窝卵数为(4.1±1.8)枚;出壳18只,孵化率54.5%;出飞13只,出飞率72.2%,繁殖成功率为39.4%,繁殖生产力为2.2±1.2。与洋县饲养种群相比,北戴河种群首枚卵的产卵时间晚17 d,与两地温差相吻合。北戴河朱鹮的窝卵数显著高于洋县种群,这可能是由种内巢寄生所致。监控录像表明,北戴河1巢朱鹮的窝卵数高达6枚,超过野生种群平均窝卵数(2或3枚)的2倍,推测发生了种内巢寄生行为。此外,还观察到8号巢朱鹮同时发生了婚外配和种内巢寄生行为,婚外配雌鸟将卵产在该雄鸟的巢中,使得窝卵数高达7枚。此后在该巢中发现3只朱鹮轮流孵卵,以及2只雌性朱鹮并排孵于同一巢中的异常情况。北戴河朱鹮的种内巢寄生行为可能是因网笼内人工巢址密度较高但隐蔽性较低所致,而婚外配行为可能与种群密度和繁殖密度过高有关。本文有关朱鹮异常繁殖行为的研究结果可为野化网笼内人工巢筐的设置和野化种源的选择提供参考,并提示我们进一步关注朱鹮在环境压力下的表型可塑性和生态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自2013年开始在秦岭以北的陕西省铜川市开展了朱鹮的再引入工作。通过彩色数字环观察、无线电遥测和卫星跟踪,对再引入的62只朱鹮在2014—2015年2个繁殖季节的活动状况和繁殖状况进行了监测。2年共记录到8个巢,窝卵数为2.5枚±0.9枚,繁殖成功率达80%,高于野生朱鹮。主要营巢树种为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n=5)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n=2),分布在距主要觅食河流沮河300 m以内,巢址特征与野生朱鹮相似。2只卫星跟踪朱鹮的繁殖期活动区面积分别为262.4 km2和20.1 km2,远高于野生朱鹮。铜川单一的河流觅食环境是限制朱鹮种群繁育壮大的主要因素,采取适宜的湿地恢复和繁殖期投食措施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11.
洋县野生朱Huan的繁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鹮(Nipponia nippon)的繁殖状况 ,尤其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本文收集分析了 1 981~ 1 997年 1 7年朱繁殖资料 ,进一步研究了朱的繁殖及其数量 ,以期为朱保护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提供科学依据。1 研究方法自 1 981年朱被重新发现后 ,至 1 997年 ,每年3~ 6月繁殖期 ,固定人员 ,2~ 3人为 1组 ,在每个巢区设立观察点 ,进行跟踪观察 ,并详细统计每窝产卵数、孵化数、雏鸟成活数和死亡数。并结合平常的跟踪监护 ,调查分析种群数量动态 ,统计成鸟死亡数 ,然后进行整理分析。2 结果与讨论2 .1 种群数量1 98…  相似文献   

12.
巢捕食是影响鸟类繁殖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鸟类繁殖生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鸟类的主要巢捕食者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对于了解鸟类繁殖成功率、种群增长率及种群数量等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2年,对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中繁殖的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沼泽山雀(P.palustris)、大山雀(P.major)和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四种鸟类的巢捕食率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共记录到238个繁殖巢(杂色山雀74巢、沼泽山雀21巢、大山雀118巢、白眉姬鹟25巢),其中35巢被捕食,捕食率为14.7%,雏鸟期被捕食占91.4%。巢捕食率在4种鸟类之间无差异(x~2=0.429,df=3,P=0.934)。以锦蛇(Elaphe spp.)为代表的蛇类是该地区小型森林洞巣鸟类繁殖期主要捕食者,占总捕食率的94.3%。对影响巢捕食的22个相关因子进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发现,坡度、地面裸露率、草本盖度对巢捕食具有显著性影响;出雏时间、坡位、距碎石块距离对巢捕食的影响接近显著水平;而巢高、树粗、巢箱年龄、窝卵数、距路距离等对巢捕食无显著影响。因此,处于坡度较陡,坡位较高,草本覆盖率较高,地面裸露率较低,距碎石块距离较近,且出雏时间较晚的巢更容易被捕食。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康巴诺尔湖和张家口坝上已成为遗鸥Larus relictus的重要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但对此地繁殖种群的研究才刚开始。为了掌握遗鸥繁殖种群的活动区、活动节律和空间利用等特点,2016年6—9月,利用卫星跟踪技术对康巴诺尔湖遗鸥的活动特征和空间利用进行了研究。对4只遗鸥个体的跟踪结果表明:活动特征方面,(1)遗鸥主要活动区位于张家口坝上和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且不同个体位点分布差异较大;(2)繁殖后期和游荡期遗鸥活动区面积差异明显,游荡期活动区面积(155.95 km~2)大于繁殖后期(59.90 km~2)。同时不同个体活动区重叠程度差异较大,繁殖后期重叠程度高,游荡期重叠程度低;(3)活动节律显示遗鸥每天凌晨和黄昏都出现较长的活动距离。空间利用方面,本研究首次将粪区和农草区划为遗鸥的觅食区域,发现繁殖后期和游荡期遗鸥对湖淖区均有较高程度的利用。此外,还对遗鸥潜在食源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康巴诺尔湖遗鸥主要食物为摇蚊科Chironomidae幼虫和划蝽科Corixidae,在其他觅食地主要食物为丰年虫Chirocephalus sp.、蚌虫Cyzicus sp.、鲎虫Triops sp.和蛆虫。  相似文献   

14.
紫蓬山区三种鹭种群繁殖成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1996年4~7月在紫蓬山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对白鹭、池鹭和夜鹭繁殖种群的数量和繁殖成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块样地中,夜鹭的种群平均密度最大,白鹭的种群平均密度最小;白鹭、池鹭和夜鹭的种群繁殖生产力分别为2374ind/hm2、1441ind/hm2和2012ind/hm2;繁殖成效分别为520%、551%和451%。繁殖成效与巢位高度有关,低位巢卵损失率高,高位巢雏丢失率高。  相似文献   

15.
遗鸥在鄂尔多斯中部的分布暨一新巢群的发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漠池,继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之后,1991年于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敖贝诺尔又发现遗鸱一更大繁殖群体,共624巢,为迄今所知的最大巢群。本文还对遗鸥在毛乌索沙漠中的分布态势及数量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05~2009年,采用路线调查法和定点观察法对陕西红碱淖湿地鸥科鸟类组成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表明:红碱淖分布有鸥科鸟类4属10种,在此繁殖的有5种,其中有全球性濒危鸟类--遗鸥的最大种群在此繁殖.记述了鸥科鸟类最早发现时间段、分布状况及迁徙数量情况,也探明了繁殖种群数量.并从植被类型、水位变化、食物因素、湖心岛生境状况和环境气候等因素分析了红碱淖鸥科鸟类迁徙状况、种群数量变化、繁殖情况等.  相似文献   

17.
目前,海南■Gorsachius magnificus仅在中国广东省、浙江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北部记录到繁殖种群。2019年7—8月在贵州省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3个海南■巢,至少7只幼鸟。巢简单,近似圆盘。3个巢址均在人烟稀少、生境植被浓密、山林环绕的水域湿地;巢树高大、枝丫多、生长于坡度陡峭位置。该发现为海南■物种保护和繁殖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18.
遗鸥研究概述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叙述自遗鸥(Larus relictus)被确认为有效物种以来30余年中世界范围内对遗鸥的主要研究结果与对遗鸥认知发展的概况,总的来讲,遗鸥作为环蒙古高原的繁殖分布,为荒漠-半荒漠生态条件下的典型鸟种,具4个相对独立的繁殖种群,取湖心岛为繁殖生境,遗鸥当年幼鸟呈辐射方式作最初扩散。而其主要越冬地和越冬种群至今尚不明了,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繁殖生境的不稳定,应是导致遗鸥繁殖群呈较强动态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李乐  万冬梅  刘鹤  殷江霞  李其久  霍雅鹏 《生态学报》2011,31(24):7492-7499
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是一种分布区域极其狭窄的小型森林洞巢鸟类,种群数量稀少,在中国大陆仅见繁殖于辽宁省的东南部山区和毗邻辽宁的吉林省西南部山区,为当地留鸟.为了探讨巢址选择对杂色山雀繁殖的影响,找出影响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巢址选择方面的主要因子,于2009-2011年3-7月,在辽宁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悬挂人工巢箱,进行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的巢址选择以及不同的巢址对杂色山雀繁殖成功率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杂色山雀多在针阔混交林中活动和繁殖,对位于赤松与蒙古栎混交林中的巢箱有一定偏好.野外共发现24巢杂色山雀在人工巢箱中繁殖,其中15巢繁殖成功,9巢繁殖失败.对杂色山雀利用的巢址样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巢位因子( 19.826%)、乔木因子(17.571%)、灌木因子(13.11%)、光照因子(11.587%)、隐蔽因子(10.562%)和边缘效应因子(7.572%)是影响杂色山雀对人工巢箱选择的重要因子.利用巢箱与对照巢箱相比,两者在距水源距离、距路距离、乔木平均高度、灌木平均高度和植被类型这5个环境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繁殖成功巢与繁殖失败巢相比,繁殖成功的巢箱所在位置距路稍远,坡度较高,乔木最大高度较高,灌木盖度略低于繁殖失败巢箱.人为干扰和天敌捕食是造成杂色山雀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巢向偏南、距地面2 m以上、周围乔木高大、灌木平均高度大于1.5m、盖度在45%-55%之间、距水源20 m左右、距路20 m以外的位于针阔混交林边缘的巢箱是杂色山雀繁殖的最优巢址.目前杂色山雀的种群数量还很稀少,希望本研究能对这一珍稀鸟类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繁殖群体数量是中华鲟能否成功繁殖的重要影响因子, 建议作为长江生态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根据重要种群参数和历史数据, 基于稳态转换理论和方法, 确定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指标的评估基准值和等级, 670尾以上为“优”、400—670尾为“良”、200—400尾为“中”、50—200尾为“差”、50尾以下为“极差”。水声学探测结果显示, 1998—2001年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指标评级为“良”; 2004—2012年三峡工程蓄水后至向家坝蓄水前评级为“中”; 2013—2020年评级为“极差”。为了复壮中华鲟野生种群, 建议修复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功能, 大规模放流性成熟亲鱼和大规格个体, 建立国家级中华鲟保育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