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5 年生钟萼木幼树株高、地径连年生长、侧枝分生特性。结果表明,调查群体5 年生株高、地径平均值、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为2.0 m、3.4 m、0.5 m 和3.2 cm、9.5 cm、0.5 cm;群体幼树株高、地径生长分布遵循正态分布;幼树群体的株高、地径生长在早期表现显著的遗传分化。1~5 年生幼树的株高、地径年生长量表现为:株高在前3 年表现较低生长量,第4、5 年明显加快;地径在第1 年生长量占比较大。幼树株高小于2.0 m 的个体未发现分生侧枝,冠幅小且高生长较缓慢。 相似文献
2.
对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一年生苗高生长适应性与早期生长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苗木群体高生长类型权重呈正态分布于13~92cm区间;应用正态分布标准差分类法,以苗木群体高生长标准差值作为不同生长类型划分间隔值,苗木高生长划分为8个生长类型,85%以上个体的高生长量处于平均值与相邻两生长类型,地径生长习性遗传分化表现出与苗高相似特性。利用钟萼木苗木早期生长分化显著的特点,以苗木高和地径作为选择性状,依据t检验选择法确定选择标准,共筛选双重指标都能满足的个体4株,经综合评价,另选择5株优良个体,共计9株,分别命名为田钟1~9号,田钟1~9号高生长比平均值分别提高95%、97%、105%、105%、142%、113%、111%、100%、118%;地径生长比平均值分别提高57%、61%、63%、75%、105%、63%、64%、57%、79%。生长量表现较好的优良个体可作为该树种优良基因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应用“正态分布标准差分类法”划分钟萼木苗木不同生长类型并进行造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钟萼木苗木不同生长类型与杉木行带混交造林后,第一、二年在混交效应不明显的立地生境下,相邻生长类型树高年生长量差异相对较小,相隔一个生长类型以上,高年生长量都表现极显著差异,H6、H7生长类型的高年生长量大,对立地生境适应能力好,平均值及2个标准差以内生长类型是该树种群体生长状况的代表,年高生长量较低。该树种造林后第三年,平均值及2个标准差以内生长类型高年生长量在40~60 cm间,H7生长类型个体年高生长量达2.0 m以上。个体高生长表明,H7生长类型3年生高生长达4.0 m以上,其他生长类型3年生高生长在1.0~3.0 m,研究不同生长类型对造林生境的适应能力,为该树种人工培育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一种产自山东省南部的陶枣煤田和兖州煤田太原组煤核中的鳞木类茎的解剖构造特征。根据叶座的形态,该种茎曾被归入大青山“鳞木”(“Lepidodendron”tachingshanense Lee)种,但此次重新仔细研究后转归三点“鳞木”(“Lepidodendron”tripunctatum Stock.et Math.)种内。与欧美植物区和华夏植物区已有的具解剖构造的鳞木类茎进行了详细对比,认为与奇木属Diaphorodendron很接近,但叶座的形态和解剖差别较大。此外,当前标本的分枝方式还不清楚,因此,还不能将当前标本归入奇木属内。当前标本与奇木属的关系及其分类位置有待于今后对更多更好的标本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人浓缩白细胞来源的CD14^+单核细胞为前体,建立体外快速培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MACS磁珠分选系统,收集高纯度的CD14^+单核细胞:以rGM—CSF、rIL-4联合分化2天诱导不成熟DC,再将分化后的细胞以rTNF-α,IL-1β、IL-6、PGE2共同活化2天得到成熟DC。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分化2天的不成熟DC具有吞噬能力,且表型HLA—DR、CD40、CD80表达在80%以上,CD83、CD86基本不表达,成熟后的DC能够激活T细胞增殖,HLA—DR表达增高,CD83、CD86表达占8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中隔成形术中鼻腔填塞法及鼻中隔\"8\"字缝合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拟行鼻中隔成形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60例。采用乱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两组,各3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术后对照组给予鼻腔填塞法处理,实验组给予鼻中隔\"8\"字缝合法处理。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鼻粘膜水肿情况,观察两组不同时间点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鼻中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7d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2hVAS评分升高,术后24h、术后48hVAS评分下降(P0.05);与术后12h相比,两组患者术后24h、术后48hVAS评分均下降,且术后48hVAS评分低于术后24h(P0.05);实验组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鼻粘膜水肿0级患者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鼻粘膜水肿1级患者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鼻粘膜水肿2级患者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鼻中隔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鼻腔填塞法,鼻中隔成形术中采用鼻中隔\"8\"字缝合法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鼻粘膜水肿情况,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华真地鳖是一种传统中药资源昆虫,从人工饲养种群的正常取食及蜕皮若虫肠道环境中分离、纯化,好氧和厌氧培养获得11个细菌菌株,对其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鉴定结果表明,上述11个细菌菌株依次分别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柠檬酸杆菌属(Citobacter)、沙门菌属(Sal-monella)、芽胞乳酸杆菌属(Sporolacillu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地杆菌属(Terrabacter)、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沙雷菌属(Serratia)、预研菌属(Yokenella)。中华真地鳖正常取食和蜕皮若虫肠道环境细菌种类不同。分离未获得真菌和放线菌。 相似文献
8.
9.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型HPLC等方法从云南苦绳中分离纯化了6种化学成分。通过红外光谱、一维核磁共振波谱、二维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为二十烷酸(1)、α,γ-二棕榈酸甘油脂(2)、β-谷甾醇(3)、4ɑ-甲基-胆甾-7-烯-3-β-醇(4)、3,4’-二甲氧基-4,9,9’-三羟基-苯并呋喃木脂素-7’-烯(5)、松脂素(6)。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云南苦绳根茎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从2009年7月到2011年6月,采用定期观察法研究了白头鹎集群及季节变动行为。共记录到白头鹎350群,1301只,每群平均(4.08±3.36)只,主要集成1~4只为一群,占总集群数的80.29%。白头鹎常见的停歇点是电线、灌丛、高树和地面,其中高树中的集群数有198群,占总群数的76.45%。一年中白头鹎集群呈现两个高峰,即5月和12月,分别为42群和43群。温暖的季节白头鹎以小规模的集群生活为主,5~8月每群平均<3只;寒冷的季节白头鹎以较大的集群生活为主,11~3月每群平均>5只。分析表明,天敌对白头鹎的影响较小,但天气和食物分布对集群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水韭雌配子体及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 Palmer)属水韭科(Isoetaceae)草本拟蕨类,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古老物种,对环境污染敏感,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极度濒危的野生植物。本研究通过人工培养,按不同发育阶段,用常规石蜡切片法连续观察了雌配子体及胚胎发育的全过程。结果显示:大孢子培养15~20 d萌发,雌配子体为球状、属壁内发育型,每个雌配子体着生8~20个颈卵器。成熟的颈卵器发育有多种可能,但只有颈沟细胞和腹沟细胞都退化,卵才有受精的机会。合子首先进行横向分裂,培养约50 d发育成数十个细胞的球形胚胎,约80 d雌配子体的细胞萎缩,第一叶及其叶舌、第一根结构更明显,出现第二叶。文中还初步探讨了中华水韭濒危的生殖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2.
桃儿七和南山荷叶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研究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与南方山荷叶(Diphylleia sinensis)的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探讨内生真菌作为生物活性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测定内生真菌发酵液的抗细菌、抗真菌、抗卤虫活性后,发现大多数菌株的发酵液都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高活性菌株集中于镰孢霉属、柱孢属、木霉属、色串孢属。桃儿七内生真菌抗真菌活性较强,南方山荷叶内生真菌抗细菌和抗卤虫活性较强。桃儿七和南方山荷叶内生真菌是寻找有价值的活性成分的良好资源。 相似文献
13.
通用选择指数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通用选择指数原理探讨了有关种公羊选种决策的几个问题。以提高净毛量、产羔数和体重为选育目标,毛长为选种辅助性状,利用种公羊,及其半同胞姐妹和半同胞女儿的资料,分别制定了综合选择指数、保持体重不变的约束指数以及净毛量每代改进量0.4kg(留种率20%)的最宜指数,并比较了这三个指数的预期选择效果。此外,还进一步讨论了:(1)短期内集中力量提高净毛量、产羔数或体重所能获得的改进量及总的选择效果,结论是尽力提高净毛量的效果最佳;(2)增加种公羊亲属数对提高选择效果的影响,结论是在已有一定亲属数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增加,对选择效果的提高很有限,增加种公羊半同胞子女数比增加半同胞姐妹数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4.
从野皂荚提胶后的副产物中制备分离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碱提酸沉法从野皂荚提胶后的副产物中制备分离蛋白,研究了制备工艺条件对分离蛋白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料液比1∶10~1∶12(m/V)、提取液pH8.0~9.0、浸提温度45~50℃、浸提两次、每次浸提45 m in时,分离蛋白得率可达78.45%。研究结果可为野皂荚提胶副产物中蛋白的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树花对乌鲁木齐南郊空气污染生物指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中国树花对乌鲁木齐南郊空气污染生物指示作用的探讨。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直读法测定移植地衣内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地衣体内被测定出的重金属元素种类和含量与移植时间的长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中,中国树花体内仅测出2种元素,其中Fe和Mn的含量分别为1.2915±0.054μg.g-1和0.0261±0.001μg.g-1。移植1个月后测出Al、Fe、Mn、Zn等4种元素,其含量分别为0.68±0.036、0.706±0.086、0.021±0.016和0.061±0.005μg.g-1;移植3个月后测出Al、Cr、Cu、Fe、Mn、Ni、Zn等7种重金属,其含量分别为0.285±0.039、0.0032±0.001、0.004±0.002、0.499±0.133、0.106±0.015、0.011±0.01、0.011±0.01、0.038±0.002μg.g-1。结论:中国树花在生物评价乌鲁木齐南郊空气污染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沉香叶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正交试验法研究沉香叶提取工艺并评价沉香叶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沉香叶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15倍量的60%乙醇为溶剂,超声提取40 min,提取1次.野生沉香叶和栽培沉香叶的氧化时间分别为(11.53±0.08)s和(9.98±0.16)s;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分别为(36.26±0.96)%和(35.67±1.25)%,总还原力的吸光度分别为0.188±0.008和0.129±0.011.该提取工艺简单、重复性好、提取液抗氧化活性强、工艺稳定、无污染;野生沉香叶和栽培沉香叶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