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探讨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在甘肃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患者中的流行特征。2011年1月至12月,从甘肃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患者中采集咽拭子标本286份,用多重PCR方法对常见呼吸道病毒性病原体进行筛查。多重PCR结果中HRV阳性的标本再用nested-PCR分别扩增HRV的VP1和VP4/VP2结合区基因片段,阳性结果进行序列测定和基因分析。286份咽拭子标本中,27份标本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为HRV阳性,检出率为9.44%。本研究中,HRV感染病例的平均年龄为3岁,其中,1岁以内儿童感染比例最高,占总阳性数的44.4%(12/27);在27例HRV阳性病例中,男性占16例(16/185,8.64%),女性占11例(11/101,10.89%),两者无显著性差异;HRV感染的高峰出现在5月份(6/27,22.2%);从HRV感染的疾病构成看,普通感冒的比例最高,占12.24%(12/98);其次为肺炎,占8.50%(13/153);剩余2病例均为支气管炎。基因序列特征分析发现:A组HRV是甘肃地区2011年的优势流行基因型,占阳性病例的84.62%(22/26),其次为C组HRV,占11.54%(3/26),B组HRV仅发现1例。HRV感染在2011年甘肃地区全年均可发生,主要感染以1岁以内儿童。A组HRV是该地区2011年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患者中的主要流行基因型,并存在多个基因型和多个HRV血清型共同流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已有大量研究资料表明,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又称TNFβ)或肿瘤坏死因子(TNFα),均有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此同时还对晚期肿瘤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有些肿瘤细胞对这两种淋巴因子有天然的或逐渐获得的抗性现象,而且这两者在临床用有效抗癌剂量时,又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为此有人用IFN和TNF联合处理肿瘤细胞,发现它们具有协同抗癌效应,这就为低剂量治疗肿瘤以减轻副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据此,Feng等于1988年将人IFNγ和人TNFβ两个cDNA片段连接为融合基  相似文献   

3.
谁发现了艾滋病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曾经是人们谈之色变的疾病,然而今天尽管人类还不能征服艾滋病,但对它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人类认识艾滋病,是和发现艾滋病病毒,即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分不开的。不过,在是谁第一个发现 HIV 这个问题上,科学界有过一场一波三折的争夺战。两个"独立发现"1981年6月5日,美国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的周刊上发表了一则报道,说洛杉矶的两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成人呼吸道感染患者中人偏肺病毒(hMPV)的感染情况、流行分布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采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北京地区成人呼吸道感染患者鼻咽拭子标本413份,利用巢式PCR法进行hMPV筛查,对PCR阳性片段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确定hMPV感染基因型别;同时,分析hM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对感染阳性患者进行临床表现的初步分析。结果:413份鼻咽拭子标本中检出hMPV阳性4份(0.97%),分别存在于2010年8月、10月和2011年2月、4月,其中1例合并鼻病毒感染;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咳嗽,有1例出现呕吐和腹泻;hMPV阳性片段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这4例感染中的3例为B2型,1例为A2b型。结论:北京地区成人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存在hMPV感染,其基因型为B2和A2b型。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的研究,一种免疫基因发生的突变会导致两种炎性皮肤病。这一发现揭示出一种可能控制炎症的机制,而且提供进一步研究它的路线。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Cell期刊上。2011年,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医学生物学研究所Bruno Reversade实验室及其合作者已发现导致多发性自愈性鳞状上皮瘤(multiple  相似文献   

6.
《生物磁学》2012,(9):I0005-I0006
近期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在果蝇中发现来自两种不同的细胞的双重信号对维持造血祖细胞平衡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果蝇通过这两种信号的互作确保生成适当数量的血液祖细胞来维持正常的血液供应。相关研究成果发表2011年12月23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通过2011和2012两年的田间调查,初步研究了棉盲蝽对12个不同棉花品种的选择偏好性及其种群总体发生动态。调查发现,华北地区棉田主要盲蝽种类为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Jakovlev),2011年中黑盲蝽比较偏好喜食的棉花品种是海7124,而不偏好的品种是N73DeltapineFO,2012年中黑盲蝽比较偏好喜食的棉花品种是苏联棉,而不偏好的品种是荆7516-1。分析中黑盲蝽的种群发生动态发现,中黑盲蝽于每年的6月底7月初开始在棉田出现,7月中下旬在棉田的种群发生数量达到高峰,并于8月底、9月上旬在棉田的种群发生数量达到最低。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是中华白海豚和江豚的重要分布区,但是对该水域两物种的分布格局及时空变化的研究却比较少,也不清楚这两个物种分布区是否有重叠。2003 ~ 2004 年与2011 ~2012 年期间,我们在北部湾沙田水域进行了船只调查,总计航程4 876.8 km,收集了两个物种空间分布的数据。结果表明,2003 ~ 2004 年仅发现中华白海豚,2011 ~2012 年则同时发现了中华白海豚和江豚。与2003 ~ 2004 年4 ~ 5 月相比,中华白海豚在2011 年4 ~ 5 月份的遇见率明显增加(0.152 vs 0. 028 头次/km)。中华白海豚的MCP、95% FK 家域和50% FK 核心域面积分别为162. 6 km2 、271. 35 km2 和56.78 km2 ,2011 ~ 2012 年50% FK 核心家域有所扩大且东移。江豚的MCP、95% FK家域和50% FK 核心域面积分别为97.21 km2 、318.72 km2 和38.18 km2 。江豚主要分布于中华白海豚的外围远岸水域,同时两个物种的分布区有小部分重叠。基于多种因素的分析,我们推测,江豚可能存在季节性迁移以及中华白海豚对河口区有明显的偏好,可能是造成它们分布格局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流行性腮腺炎样病例可能的病原体,本研究采用宏基因组纳米孔技术检测22例流行性腮腺炎样病例(病例组)和17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腮腺管口拭子中可能的病原。针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样本测序中发现的可疑病原体,应用实时荧光PCR进行检测确认。同时应用SPSS 23.0软件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宏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病例组和对照组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的致病细菌。人副流感病毒3型(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3, HPIV-3)只在病例组5例病例中检出,而人疱疹病毒7型(Human herpesvirus 7, HHV-7)分别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4例和6例病例中检出。实时荧光PCR验证结果与宏基因组测序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病例组和对照组的HPIV-3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86,P=0.011),而HHV-7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P=0.393)。本研究结果提示HPIV-3可能是调查地区导致流行性腮腺炎样病例的病原体,在今后对流行性腮腺炎诊断并报告时应注意鉴别,并加强病原学监测和检测。  相似文献   

10.
李迎雷  王嵘 《化石》1992,(3):19-19,27
1908年,在美国新墨两哥州拉顿附近的福塞姆,一位名叫乔治·麦琼金的黑人骑着马去检查被洪水淹没的一个小湾里栅栏的标杆。在一条小溪中,他发现了几块骨头。这位黑人的父母都是奴隶,他本人却是位业余博物学家。他见到这几块骨头,觉得它们颇有博物学方面的价值,但无法使自己的发现引起别人注意。麦琼金死后三年,即1925年,在一次对福赛姆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把刺透了一种美洲已绝种的野牛肋骨的矛头。据考证,这把矛头是10500年  相似文献   

11.
苹果蠹蛾迷向防治技术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至2011年,分别在新疆、甘肃和宁夏的3个实验点进行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国产迷向剂的释放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在进行了迷向处理之后,果园中雄虫平均净诱捕量下降28.6%至100%,平均下降程度为74.1%;迷向处理区中成虫平均诱捕量明显减少,对照区域则存在诱集高峰。蛀果率及树干结茧量的调查发现,2010年和2011年,与对照区相比较,迷向处理区域的蛀果率下降程度分别为32.7%和91.0%;2009年,迷向处理区的树干结茧(蛹)数量比对照区平均降低60.5%。本研究初步证实了国产迷向制剂对苹果蠹蛾具有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极端干旱条件下燕麦垄沟覆盖系统水生态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极端气候条件下沟垄沟覆盖系统水文过程和水生产力变化问题开展两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以裸燕麦坝莜3号品种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甘肃定西进行,以充分灌溉为对照组,设置平地无种植、垄沟无覆膜种植、垄沟覆膜种植、裸地4个处理(此4个处理均无灌溉),测定生育期降雨、气温、0—140 cm土壤剖面水分变化、作物生长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阶段性极端干旱和全生育期极端干旱两个类型,均导致所有处理组中土壤剖面60—100 cm的"土壤干层"现象,垄沟覆膜处理对"土壤干层"现象具有显著的缓解效应。与对照组相比,垄沟覆膜处理显著促进了收获期土壤剖面贮水量的回升,其贮水量分别提高了41.2 mm(2010年)和22.4 mm(2011年),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和水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7、0.4 kg·hm-2·mm-1(2010年)和6.5、9.8 kg·hm-2·mm-1(2011年)。另外,垄沟覆膜处理组的地上生物量比对照组降低了30.5%(2010年)和67.42%(2011年),但收获指数较对照分别提高了33.4%(2010年)和55.6%(2011年)。研究表明,垄沟覆膜处理促进了降水向土壤水和作物水的转化效率,显著地缓解了作物水分供需矛盾,是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重要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13.
神经递质可能在免疫系统中扮演着比科学家们所意识到的更重要的角色。在2011年9月15日的《科学快讯》上发表的两篇研究中,免疫学家们发现神经递质在两种免疫机制中都扮演重要角色,这两种免疫机制都是未解之谜——神经系统制止过渡的免疫应答的原理,以及中风后发生感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兰州地区病毒性腹泻患儿中人博卡病毒4(HBoV4)的流行情况,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331份,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HBoV。将HBoV阳性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1例罕见HBoV4。该株与泰国株(GenBank登录号:JQ267789)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8.9%、98.7%,与美国株(GenBank登录号:GQ506568)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7.6%、97.4%,为典型的HBoV4,是我国首次在腹泻患儿粪便中发现。由进化树及同源性推测HBoV4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亚型。上述结果表明,我国首次在腹泻患儿粪便中检出HBoV4,且属于HBoV4两种可能亚型中的一种亚型。  相似文献   

15.
自1986年获取人白细胞介素6(IL-6)分子克隆以来,IL-6研究已深入生物医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已证明IL-6在免疫系统、造血系统、肝脏代谢等分化发育及功能表达中担负关键的作用。1987年发现建株的星形细胞瘤和胶质细胞瘤在LPS或IL-1刺激后可以表达IL-6 mRNA。1988年发现IL-6可以促进嗜铬细胞瘤(一种检测神经生长因子的细胞模型)向神经元分化,从而揭开了研究IL-6促神经母细胞分化效应的序幕。鉴于上述证据均为间接性证据,尚无法直接证明人中枢神经系  相似文献   

16.
为摸清乌江下游干流现有的鱼类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状况, 探索水电开发对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本研究于银盘电站蓄水前的2006-2008年和蓄水后的2011-2013年, 采用渔获物调查方法对乌江下游沿河至白马干流江段鱼类进行了调查。两次调查共采集鱼类105种, 其中2006-2008年采集到100种, 2011-2013年采集到62种; 两次调查相比, 广适性鱼类减少10.38%, 湖沼定居型鱼类减少0.98%, 喜流水性鱼类减少9.62%。两个时期的鱼类群落多样性分析显示: 各个调查江段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在2011-2013年均低于2006-2008年。渔获物分析结果表明: 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瓣结鱼(Tor (Folifer) brevifilis)等鱼类在渔获物中的重量比例从2006-2008年间的大于5%, 下降到2011-2013年间的不足2%, 而(Hemiculter leuciscul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等在2011-2013年渔获物中的重量比例有所上升, 成为调查区域的主要渔获对象。丰度生物量比较表明: 2006-2008年鱼类群落结构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 而2011-2013年受到严重程度的干扰。为保护乌江下游的鱼类生物多样性, 需采取现有栖息地修复、控制过度捕捞等多种资源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网络化管理对降低秦皇岛地区出生人口缺陷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016年秦皇岛地区214404例新生儿两病(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筛查的统计资料,并统计2011年至2016年每年及6年的筛查率和两病的筛查发病率,并与秦皇岛地区前6年两病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秦皇岛地区6年内总筛查率为98.0010%,确诊苯丙酮尿症27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79例,两病的筛查疾病发病率分别为1/7782和1/2660。与前6年相比,2011至2016年两病的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网络化管理通过及时预知并召回可疑患儿,对其采取行预防措施或者一定的治疗手段,降低了秦皇岛地区出生人口缺陷率,同时使新生儿筛查真实、完整、准确,效率较高,较易查询。  相似文献   

18.
《生命的化学》2012,(2):I0005-I0005
新华网北京2011年10月5日电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获奖。准晶体是一种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固体,准晶体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固体物质结构的原有认识,由此带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骨髓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6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rh G-CSF骨髓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象变化及骨髓毒性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WBC、ANC、Plt及Hb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以上血象指标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P0.05),但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骨髓毒性反应较对照组轻,Ⅱ度以上发生率为26.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17%(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加用rh G-CSF骨髓支持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反应,减少其骨髓毒性反应发生,对化疗导致白细胞数减少具有较好的预防和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只有2种人冠状病毒(HCoV)HCoV-229E和HCoV-OC43感染人类,2002~2003年出现的由SARS-CoV引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使人冠状病毒又一次成为研究的焦点,2004年又发现了一种新的人冠状病毒HCoV-NL63。在此,主要就HCoV-NL63,特别是其主要结构蛋白——棘突蛋白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