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食肉目是经济价值较大,分布十分广泛的动物类群。全世界现存8科89属240种,我国有7科30属56种。我国食肉目动物大约有42种是资源动物,其中有9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犬科现存种类计10属35种,我国分布有豺属 Cuon、犬属 Canis、貉属Nyctereutes、狐属 Vulpes 4属6种。狼C.Lupus与豺 C.alpinus为有害动物,其毛皮虽可利用,但价值不大。赤狐 V.vulpes又名红狐、草狐、狐狸,以其毛绒细厚、色泽鲜  相似文献   

2.
3.
食肉目(Carnivora)的兽类大都是珍贵的毛皮兽。皮可以制裘、褥及革;肉可供食用;脂肋可以炼油;有的种类更可提供动物性药材(如虎骨、熊胆等),经济利用价值很高。因此,自古以来食肉目的兽类即为重要的狩猎对象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关猎取食肉目兽类的经验。这些宝贵的遗产,如能加以系统整理和总结,对于开展近代的狩猎业来说,不无参考价值。对于我  相似文献   

4.
三种食肉目动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产于我国华北地区的艾鼬、貉和果子狸的核型。其中艾鼬2n=36。组型由20条双臂染色体、14条单臂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组成。貉2n=65,它与wuster等报道过的貉的2n=42的核型表现出同种动物核型间的多态现象。果子狸2n=44,其c带带型中具有一对带有较大异染色质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在食肉目的62种动物中,体重的变异可以解释基础代谢率86.8%的变化。当栖息基底、食性、生境和纬度等4个因素与体重合起来一起分析,则可以解释基础代谢率98.7%的变化,即这些生态和行为因子可以解释代谢率残差变异的81.1%。身体成分也是影响基础代谢率的另一个因素,可以解释一些大型树栖种类的较低的代谢率。除体重因素外,导致真兽类基础代谢率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当生态因素适合时,高水平的能量消耗可以促进动物的高繁殖输出,而动物的某些习性和生存环境则会要求低能量消耗,从而使繁殖率降低。当以科为单元进行分析时,对结果没有影响。生理参数与分类单元之间大多数的相关性反映了生态和行为因素与分类系统之间的一种粗略的相关关系。除非系统学可以反映动物的生态学和行为学,否则系统学不能决定动物适应性特征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Ⅱ:奇蹄目、偶蹄目、食肉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奇蹄目(Perissodactyla)、偶蹄目(Artiodactyla)和食肉目(Carnivor)各类群特有的量度及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7.
食肉目动物的社会性及其进化起源的推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收集了有关食肉目动物的社会性行为方面的资料,我们推测食肉目动物的社会性进化主要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可能是食肉目动物为了适应在开阔栖息地捕食集群生活且活动性强的猎物,促进了以共同合作捕猎为目的的社会化群体的进化。第二条途径可能是食肉目动物依赖的食物资源分布均匀而丰富,个体间对食物资源的竞争很小,从而有助于动物集群以提高共同警戒御敌和合作哺幼的成效,促进了家族群为基础的社会性群体的进化。我们推测食肉目动物的社会性主要起源于家族群,在家族群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其它家族群迁入的无亲缘的个体,使家族群进一步扩大。如果群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合作捕猎、分享食物、警戒防御天敌、防卫领域、哺育和保护幼仔以及进行其它的社会性协作时,则初步形成具有社会性的群体。社群内个体进一步分工合作,最终进化出社会性。  相似文献   

8.
由杭州大学生物系诸葛阳教授主编的《浙江动物志、兽类》已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89年11月出版,我国又有一本地方兽类志问世,值得欢迎。 浙江省共有兽类99种,从实际资料和应用出发,本书记述了92种,隶属于10目30科60  相似文献   

9.
为利用足迹和粪便度量途径获得野外快速识别物种的方法,通过鉴定已有标本、调查动物足迹和粪便形态特征,分析了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食肉目动物种类。确认在该区域共有9种食肉目动物,依据动物遗留粪便样品的宽度和外部形态能够区分不同体型的捕食动物。以足迹是否有爪印鉴别猫科动物和其他种类。以足迹大小区分猞猁Lynx lynx和豹猫Felis bengalensis,以前足具有长爪印确定狗獾Meles meles,以前足第3、4指基部紧密联结区分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与沙狐Vulpes corsac和赤狐Vulpes vulpes,以跳跃步幅区分香鼬Mustela altaica和艾鼬Mustela eversmanni。本研究为开展区域性食肉目动物监测提供了便于掌握和使用的野外调查方法。另外,通过核查标本确认本地区仅有狗獾,增加了香鼬在内蒙古的分布地。  相似文献   

10.
《浙江动物志——兽类》于1989年11月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186页,附4个彩色图版。总结了浙江历年来有关兽类的研究成果,描述了92种兽类,对未见到标本仅有记录者,未予描述,态度严谨。浙江地处亚热带,地理条件复杂,兽类物种繁多,在长江中下游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动物志的出版,十分可喜。  相似文献   

11.
12.
在全国科学大会胜利闭幕,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极为兴奋的看到,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作新教授等及有关单位的鸟类学工作者编著的我国动物志的第一部专著——《中国动物志》鸟纲第四卷(鸡形目)出版问世。它反映了在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我国动物学研究工作的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编写和出版《中国动物志》,是动物学工作者和广大生产实践人员的迫切愿望。由于万恶的“四人帮”疯狂反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摧残和破坏科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十足目Decapoda的循环系统属开放型,由心脏、额心、动脉、微血管、血窦、鳃血管及围心腔组成,是甲壳纲Crustacea中构造最典型的一个类群,也是无脊椎动物中开放型循环系统的代表,因此在教学和科研上,皆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1980年作者之一(周)在昆明召开的全国林虫会议上作了《森林天敌昆虫——长翅目》的报告,次年二作者(周、王)和冉瑞碧发表了《长翅目昆虫的分类研究》,引起了全国森林保护工作者的兴趣。后二作者(李、童)于1982—1983年在湖南林区作了广泛的采集调查,获得大量标本。以湖南的长翅目过去无人研究过,所以大部分种为新种。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载湖南长翅目昆虫10种,均为新蝎蛉属Neopanorap,其中有9新种、模式模本存放在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1.小新蝎蛉Neopanorpa minuta Chou et Wang,新种(图1) 体长10—11毫米,翅展25毫米左右。头顶黑褐色,喙褐色或黄色,胸部背板黄色,中间有一条纵的黑斑,两侧和腹板呈黄色,腹部1—5节背板黑褐色,腹板黄褐色,第6腹节全黑色,7节以后黄褐色。雄虫前翅长11—12毫米,宽不到3毫米;后翅长  相似文献   

16.
于黎  张亚平 《动物学研究》2006,27(6):657-665
追溯生物界不同生物类型的起源及进化关系,即重建生物类群的系统发育树是进化生物学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食肉目哺乳动物位于食物链顶端,很多成员不仅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是研究动物适应性进化遗传机制的重要模式生物。因而,食肉目物种作为物种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系统发育学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构建可靠的食肉目分子系统树,无疑将具有重要的进化理论意义和保护生物学价值。鉴于目前食肉目各科间系统发育关系仍然处于“广泛争论”的状态,本文将针对食肉目科水平上的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包括来自于形态学特征、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做简要概述,并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今后食肉目系统发育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并为以该类群作为模式生物开展适应性进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中卷),陈宜瑜等编著,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本卷包括鲤科的、雅罗鱼、、鲴、鲢、、鳅及8亚科,记述达260种和20个亚种;待下卷鲤、、裂腹鱼及野鲮4亚科出版后将达532种,这比我们的师辈王以康编的《鱼类分类学》,1958、张春霖写的《中国系统鲤类志》,1959种数都多。现把个人一些粗浅的不同看法敬书于后,谨供本卷著者和对鱼类学有兴趣的师友们参考评论和指正。1 鱼类分布方面自然地理分布是鱼类分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写各属种的分布时,如有人为的(如引种移殖的)分布区,常予写明,以免混淆。如日本…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十七卷·等翅目》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亦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到目前为止 ,它是中国等翅目 (白蚁 )在分类研究及综合治理方面较全面的专著之一。我国地处亚洲东部 ,位于古北区和东洋区两大动物地理区内。地域广袤 ,地貌复杂 ,植被多样 ,从而构成等翅目昆虫种群地理分布的特殊性和类群的多样性。《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十七卷·等翅目》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本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大部份。总论中概述了白蚁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演化和分类系统。运用板块…  相似文献   

19.
小熊猫种内遗传及亚种分化研究(食肉目:浣熊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到目前为止,多数学者认为小熊猫种内已分指名亚种A.f.fulgens和川西亚种A.f.styani。然而,由于其个体毛色变异较大,一些学者对其亚种分化问题提出质疑。本文采用DNA指纹方法,对小熊猫的种内遗传和亚种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川西亚种所有个体在分子量约为8.4kb处均有一条指名亚种不具有的共有谱带,指名亚种所有个体则在分子量约为1.8kb处具有另外一条川西亚种不具有的共有谱带,且这两条谱带可通过双亲遗传给子代,说明此共有谱带可分别作为区分小熊猫川西亚种和指名亚种的特征带。另外,种内的遗传分化研究表明,川西亚种基因组的多态性强于指名亚种,且川西亚种内各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高于指各亚种,说明小熊猫种内已形成遗传分化。因此,笔者认为以上研究结果为基因水平上进一步证明小熊猫种内已产生遗传分化,并形成两独立亚种,目前的亚种地位成立。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同域分布动物的食物竞争关系,采用样线法收集粪便样品,依据残遗物鉴别物种的方法,于2007年8 ~12 月对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赤狐、狗獾、香鼬和豹猫的食物构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赤狐取食所有15 类食物,并捕食小型鼬类;在赤狐粪样(n =70) 中出现率较大的植物(32.6% )以重量比率计算时其贡献极大下降(0.02% ),而出现率较低的草兔和鸟类重量比率较高(草兔65.4% , 鸟类22.9% ), 相对重要值的计算表示,赤狐的食物构成均一。狗獾(n = 64)以取食昆虫和植物果实为主(出现率29.3% 和57.8% )。香鼬(n =14)集中取食鼠类(出现率73.7% ,相对重量99.8% ),豹猫(n = 11) 则以鸟类居多(出现率27.8% ,相对重量69.0% )。食物生态位的宽度以赤狐最大(0.2),其次为豹猫(0.07)。根据食物生态位的重
叠度分析,赤狐与狗獾(O = 0.99)和豹猫(O = 0.7)以及狗獾与豹猫(O = 0.6)的种间竞争较强, 但在主要食物上出现分离,实现捕食者之间的共存。赤狐对香鼬的捕食可能限制了其种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