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雷  金奇 《微生物与感染》1998,21(1):5-7,11
在当今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时期,病毒受体的研究日益成为重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就病毒受体的特点,病毒与其受体结构的方式,病毒受体和病毒受体的配体的模拟分子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脊椎动物的毒性及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核型多角体病毒用于害虫的防治,昆虫病毒对人畜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最早进行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是美国学者。继他们之后,美国及其它国家学者已用51种病  相似文献   

3.
<正>从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传来喜讯,该系系主任、楚天学者李毅教授通过国际合作首次克隆了人博卡病毒1(Human bocavirus 1,HBoV1)的全基因组,该研究学术论文《In vitro Modeling of Human Bocavirus 1 Infection of Polarized Primary Human Airway Epithelia》发表在国际病毒学顶尖学术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影响因子达5.7。2005年8月,瑞典科学家运用分子病毒筛查方法,首次在儿童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人类细小病毒——人类博卡病毒。据研究发现,人博卡病毒在幼儿期有很高的感染率,国际上许多学者在从事该病毒研究过程中,因该病毒无法人工复制而"卡壳",李毅教授的这一成果成功解决了长期  相似文献   

4.
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为番鸭"肝白点病"的病原体.该病毒自1972首次从发病番鸭中分离出来后,国内外各学者相继对各自分离株进行了研究,并在病毒特性、病毒基因组及病毒编码蛋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就该病毒的特性、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的研究作一综述,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5.
果树病毒痛害由于其危害严重及防治困难,一直是世界植物病理学者和果树生产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果树病毒基因组的研究在了解病毒基因的结构、功能,病毒基因的致病性及病毒的准确分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综述了果树病毒基因组研究的意义,介绍了果树病毒基因组测序策略中病毒基因组模板的制备、测序方法及测序产物的注释等方面,并展望了果树病毒基因组测序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Lee于1978年在南朝鲜分离到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antaan病毒后,我国病毒学者对HFRSV的分离、流行病学、血清学以及病毒形态学做了大量工作。近几年来国外用Hantaan病毒研究生化特征。研究病毒生化需要纯的病毒,针对HFRSV在细胞内复制周期较长,病毒产量低,我们用~3H—氨基酸对HFRSV进行细胞内标记,初步探索感染对细胞蛋白质合成的影响、标记的适当条件和标记HFRSV在病毒蛋白研究上的应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是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其研究结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之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重点介绍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2001年荷兰学者van den Hoogen等首次在不明原因的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分离出一种新病毒,电子显微镜下呈现类似副黏病毒的多极丝状形态,生化特征亦与副黏病毒相似.之后许多学者对其基因组组成和序列进行分析,支持将其归类于单分子负链RNA目副黏病毒科肺病毒亚科偏肺病毒属,并命名为人类偏肺病毒(hMPV),成为偏肺病毒属的第1个人类病毒.根据遗传系统发生学分析和血清学抗体中和试验等将其分为2型4个亚型.本文就hMPV的病毒归类、分型、病毒繁殖特点及其发病及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疫苗的研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982年以来,美国Moss及Paoletti实验室相继报导了采用痘苗病毒作为载体,把单纯疱疹病毒TK基因、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等重组至痘苗病毒基因组的特定位置上,得到能表达外源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株。由于重组痘苗病毒具有一些特殊的特点,有希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而有效的单价或多价疫苗,因而颇受学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脊髓灰质炎病毒三个血清型的野毒株与疫苗株的全基因序列业已测出,有学者比较发现,疫苗株病毒在减毒过程中有许多基因位点发生了突变。本文用单向肽图谱分析法,对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野毒株(Mahoney株)和减毒株(Sabin Ⅰ株)的外壳蛋白VP1,VP2,VP3分别作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四个有差  相似文献   

11.
自McCormick等发现Vero-E6细胞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敏感性后,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应用该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试验研究,但均未发现病毒在该细胞内规律性病变。病毒的存在和滴度只能按免疫荧光法(IFA)证实和测出。本文应用我国分离的出血热病毒在Vero-E6细胞上培养和观察,发现病毒在该细胞上出现有规律的病变并能测出病毒滴度,病变能被特异性中和抗体中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诺如病毒(Norovirus)是1972年由Kapikian在美国发现的一种新病毒[1],是非菌性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之一[2,3],属于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4].1995年由方肇寅等学者证实国内婴幼儿存在诺如病毒的感染[5].  相似文献   

13.
口蹄疫是严重影响全球政治经济的烈性动物传染病,快速诊断及有效防治对口蹄疫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单克隆抗体具有高特异性、均质、活性单一等优点,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用途。目前,国内外学者制备了多种抗口蹄疫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并应用于口蹄疫病毒抗原定型、疫苗量化、抗体水平监测、自然感染与疫苗免疫动物的鉴别诊断,以及口蹄疫病毒抗原表位分析等方面。我们简要综述口蹄疫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4.
呼肠孤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中.水产动物呼肠孤病毒感染曾见于鱼、贝、蟹.近几年随着对对虾病毒病害研究的日益重视,在对虾中也发现呼肠孤病毒的感染.Tsing等[1]最早于1987年在法国南部养殖的日本对虾(P.japonicus)幼虾中发现呼肠孤病毒感染.Krol等[2]于1990年在试验感染的南美白对虾(P.vannamei)中发现呼肠孤样病毒与对虾杆状病毒混合感染.中国大陆养殖的中国对虾自1993年全面暴发流行病以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对虾流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诊断和防治方法的研究,部分学者曾在中国对虾(P.chinensis)中观察到呼肠孤样病毒颗粒[3],但未报道较详细的电子显微镜观察资料.  相似文献   

15.
1986年,Salahuddin SZ等从6例淋巴增生性疾病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分离到一种病毒,主要感染人B淋巴细胞,故称为嗜人B淋巴细胞病毒(Human B Lymphotropic Virus,HBLV).随后又有学者从AIDS患者及健康人的PBMCs中也分离到同样病毒,并证明该病毒也能在T细胞、单核细胞、巨噬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组织培养技术进展很快,自Dulbecco,Youngner等氏(1952,1954)以胰酶消化组织获得单层细胞,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获得成功以来,许多学者都证实多种病毒能于各种单层细胞培养中繁殖,并引起细胞病变,便于观察病毒的繁殖。故目前单层细胞培养技术不但广泛应用于病毒分离培养及鉴定,同时也是研究病毒与宿主细胞间关系及病毒变异等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立克次体一般繁殖较慢,除Q热立克次体外。  相似文献   

17.
自从Rous肉瘤病毒被发现以来,许多学者们曾致力于研究肿瘤病毒病因,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虽然目前仅有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可以肯定为肿瘤的病因外,许多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与Kaposi肉瘤间的高度相关性已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8.
1.加拿大学者Patrik Lee在研究呼肠病毒(reovirus)的细胞受体时,发现该病毒可在肿瘤细胞中阻断癌基因ras的信号传导途径,并利用肿瘤细胞产生病毒的蛋白。由于约2/3人的肿瘤有ras被激活的信号传导途径,这一作用具有用呼肠病毒治疗肿瘤的潜在功能。在正常生长的细胞中有一种RNA-激活的蛋白激酶(PKR)可以阻止呼肠病毒的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人和所有哺乳动物的急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呈全球性分布、病死率高,引起学者们对病原鉴定、免疫防治等的广泛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表明,蝙蝠是多种人兽共患疾病病毒的储存宿主,因此,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的调查研究引起广大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蝙蝠在我国物种丰富,分布广泛,作为很多病毒的可能自然宿主,其感染携带RV的流行病学数据尚未可知.本文对我国蝙蝠的种类、分布以及蝙蝠作为狂犬病毒自然宿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广大学者的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汉坦病毒基因变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虹  杨占秋 《病毒学报》2000,16(3):279-281
自1976年韩国学者Lee从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到汉坦病毒(HV)以来,迄今已确立了16种血清型/基因型的HV,且不断发现新的毒株,如日本的Tobetsu病毒[1],波利维亚的Rio Mamore病毒[2]和西伯利亚的Topografov病毒[3].HV与其它由节肢动物传播的布尼亚病毒科病毒不同,它由特殊的啮齿类或食虫类动物作为其储存宿主,目前仅有5%的啮齿类动物检测到HV[4],这提示未来可能会发现新的毒株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