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光周期下,MT1-R在无蹼壁虎室旁核(PVN)的节律性(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表达变化。方法运用了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学计数法。结果 (1)免疫印迹结果显示MT1-R蛋白分子量为37KD,MT1-R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下丘脑室旁核,且有少量阳性纤维;(2)在无蹼壁虎的活动期(夏季),各光周期(DD、DL和LL)下MT1-R阳性细胞在PVN均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P0.0001),DD、LL较DL均有时相变化;(3)在冬眠期(冬季),DL光周期下MT1-R阳性细胞在PVN无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P=0.005),DD和LL光周期下MT1-R阳性细胞在PVN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P0.0001),DD、LL较DL均有时相变化;(4)各光周期(DD、DL和LL)下MT1-R阳性细胞在PVN均呈明显的季节性节律变化(P0.0001),活动期(夏季)的MT1-R阳性细胞数较冬眠期(冬季)明显多(P0.0001),DD和LL在活动期、冬眠期的节律图形相似。结论 MT1-R在无蹼壁虎室旁核的表达有明显的节律性(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不同光周期对MT1-R的节律性表达有影响,但其图形基本相似。提示光周期可能通过启动"内源性节律钟"影响MT1-R在无蹼壁虎室旁核的节律性表达,其可能调控MT1-R蛋白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大鼠肝再生中8种肝脏细胞的丝氨酸族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转录谱, 文章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结合免疫磁珠分选分离大鼠的8种再生肝细胞, 用Rat Genome 230 2.0芯片等检测它们中丝氨酸族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用Cluster和Treeview等软件分析上述基因在肝再生中表达模式, 用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方法分析上述细胞中丝氨酸族氨基酸代谢活动。结果表明, 在27个发生有意义表达变化的基因中, 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卵圆细胞、肝星形细胞、窦内皮细胞、库普弗细胞、陷窝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基因数分别为13、16、11、14、13、11、12、14, 相应细胞的上调、下调和上/下调的基因数分别为7、6和0, 2、10和4, 2、8和1, 8、3和3, 6、5和2, 4、6和1, 2、10和0, 6、6和2。总的来看, 肝再生中各细胞的表达下调基因占优势, 但在肝再生启动阶段, 肝星形细胞和窦内皮细胞的表达上调基因占优势。上述丝氨酸族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转录谱预示丝氨酸族氨基酸的合成主要在肝再生启动阶段的肝细胞、肝星形细胞、窦内皮细胞和库普弗细胞中增强, 它们的降解主要在肝再生进展阶段的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陷窝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面部慢性炎症痛与三叉神经节内表达P2X3受体亚型神经元细胞大小和表型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参照Neumann(1996)报道的研究方法,采用大鼠面部皮下注射松节油建立慢性炎症痛模型,用热测痛的方法测定面部皮肤的痛阈值,每天一次,连续测15d。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面部慢性炎症后第5d三叉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P2X3受体的表达。采用体视学的方法测量表达P2X3神经节细胞大小及表型的变化。结果炎症侧大鼠面部痛阈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在第5d达到最低值,以后逐渐恢复,第13d开始痛阈恢复正常水平。炎症侧三叉神经节内表达P2X3神经元的平均细胞表面积(721±12μm2)与对照组(616±8μm2)相比明显增大(P<0·01)。进一步观察发现表达P2X3小细胞群(<950μm2)的表面积由炎症前的537±13μm2增加到炎症后的582±15μm2(P<0·05)而且小细胞占总细胞的数量比例由炎症前的42·2±3·2%增加到炎症后的51·8±3·5%(P<0·05);而表达P2X3受体的大细胞(>950μm2)的数量比例由炎症前的6·5±1·9%增加到炎症后的12·8±2·2%(P<0·05)。结论面部慢性炎症痛时,其三叉神经节内表达P2X3受体神经元的表型可发生改变,这可能与面部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该文探究了褪黑激素(melatonin,MT)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stem cells,ADSCs)向施万细胞(Schwann cells,SCs)分化的影响。从小鼠腹股沟脂肪垫分离ADSCs,培养至第3代,进行成脂和成骨分化,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抗原;第3代ADSCs分别与不同浓度的MT孵育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确定MT合适浓度。实验分为对照组、50 nmol/L MT组、神经诱导液组和50 nmol/L MT+神经诱导液组,孵育11天后,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Cs表面标志GFAP和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50和100 nmol/L MT对ADSCs的增殖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且50 nmol/L MT促增殖效果更好。神经诱导液组和50 nmol/L MT+神经诱导液组GFAP、S-100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与神经诱导液组相比,50 nmol/L MT+神经诱导液组GFAP、S-100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综上所述,50 nmol/L MT可以在体外显著促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在固定时间和频率下,矩形波形低频脉冲磁场(LF-PMF)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迁移和NO分泌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1.0MT组,1.4MT组,1.8MT组)。对照组不加磁场干预,其余各组分别在频率为15Hz,磁场强度分别为1.0MT、1.4MT和1.8MT,时间为4h/d,连续照射3d的条件下,用三角波形作用离体培养的大鼠CMECs。利用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硝酸还原酶法检测CMECs培养液中NO含量的变化。结果:1.0MT组,1.4MT组和1.8MT组LF-PMF迁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24.40±5.12)(个/视野)vs(22.00±3.87)(个/视野),P<0.05;(31.40±3.81)(个/视野)vs(22.00±3.87)(个/视野),P<0.05;(37.40±4.01)(个/视野)vs(22.00±3.87)(个/视野),P<0.01]。1.0MT组,1.4MT组和1.8MT组LF-PMF的NO分泌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提高[(25.26±1.06)(μmol/L)vs(19.18±2.88)(μmol/L),P<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卵巢肿瘤MVD与TP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101例卵巢肿瘤MVD、TP。结果101例卵巢肿瘤中,腺瘤、交界性肿瘤、卵巢癌三种不同性质卵巢肿瘤中MVD(个/0·03mm2)计数分别为12·87±6·11、25·96±7·09、33·01±10·21,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T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3/25)、33%(7/21)、71%(39/55),卵巢癌与腺瘤、交界性肿瘤TP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MVD≤21个/0·03mm2的卵巢癌中TP阳性表达率较低(58·8%,20/34),MVD>21个/0·03mm2的卵巢癌中TP阳性表达率较高(90·5%,19/21),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卵巢肿瘤组织中MVD增高、TP表达上调是反映卵巢肿瘤生物学行为恶性进展的有用指标。2.卵巢癌MVD与TP表达呈正相关,MVD>21个/0·03mm2或MVD与TP指数相应上调的卵巢癌可能生长速度较快,恶性程度较高,提示预后不良。这一发现对进一步探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分子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研究胃癌组织nm23H1 mRNA、VEGF-C mRNA和VEGFR-3的表达与胃癌中的新生淋巴管的生成、肿瘤淋巴道转移和生存率关系,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实验依据。用胃癌与癌周组织作对照,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78例胃癌组织nm23H1 mRNA、VEGF-C mRNA表达,并以VEGFR-3抗体为标记,经En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及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用Weidner最高血管密度计数法,计数阳性淋巴管数(MLC),以及调查患者术后的生存率。胃癌nm23H1 mRNA阳性表达 69.23%(54例)、nm23H1 mRNA阳性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TNM分期、MLC呈负相关(P<0.01), VEGF-C mRNA阳性表达46.15%(36例),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TNM分期、MLC呈正相关(P<0.01 或P<0.05).与癌周组织的nm23H1 mRNA和VEGF-C mRNA表达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或P<0.05)。nm23H1 mRNA在Ⅰ、Ⅱ期胃癌中呈高表达,在Ⅲ、Ⅳ期患者中呈低或无表达。胃癌组织的MLC(8.37±2.29/mm2)显著高于癌周组织(4.51±2.64/mm2),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nm23H1 mRNA与VEGFR-3表达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r=0.8479);VEGF-C mRNA与VEG- FR-3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r=0.8362)。在根治术5年内死亡的61.54%(48例)患者中 MLC(10.82±2.51/mm2)高于5年内生存的患者(6.53±2.09/mm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的肿瘤病理学分级中,胃癌未、低分化型与高、中分化型的nm23H1 mRNA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nm23H1 mRNA高表达时,肿瘤淋巴转移率低,生存率高,故认为nm23H1基因具有抑制胃癌发生和淋巴道转移作用;当VEGF-C mRNA高表达时,肿瘤淋巴转移率高,生存率低。胃癌组织中的VEGFR-3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胃癌组织MLC的显著增高,提示肿瘤组织有新淋巴管的生成。VEGF-C促进了肿瘤诱导的淋巴管新生,在胃癌的淋巴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乳腺癌中组织蛋白酶B和CystatinM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探讨组织蛋白酶B和抑制剂cystatinM在乳腺癌侵袭转移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70例乳腺癌组织的组织蛋白酶B和cystatinM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和雌孕激素受体状况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及对照组的组织蛋白酶B和cystatinM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1%(54/70)、46·7%(7/15);51%(36/70)、80·0%(12/15)。乳腺癌组的组织蛋白酶B和cystatinM蛋白平均表达强度D值分别为0·382±0·030和0·300±0·021,与对照组(0·349±0·026和0·347±0·0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组织蛋白酶B与cystatinM的表达呈负相关(r=-0·286,P<0·05)。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其组织蛋白酶B蛋白表达强度高于无腋淋巴结转移组(D:0·397±0·036和0·380±0·032);而其cystatinM的表达低于无腋淋巴结转移组(0·289±0·026和0·303±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高的乳腺癌组织蛋白酶B的表达高于临床分期低组(D:0·390±0·029、0·375±0·025和0·357±0·026);其cystatinM的表达则低于临床分期低组(D:0·279±0·025、0·293±0·024和0·313±0·02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蛋白酶B与cystatinM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雌、孕激素受体状况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乳腺癌中存在组织蛋白酶B和cystatinM的表达失衡与肿瘤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竞争型ELISA法鉴定硒诱导的金属硫蛋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竞争型ELISA法鉴定硒诱导的金属硫蛋白 (MT) ,发现对照组小鼠肝脏MT含量为 (2 .47± 0 .90 )μg/g湿重组织 ,硫酸锌组小鼠肝脏MT含量为 (8.15± 2 .2 0 ) μg/ g湿重组织 ,硒麦芽组小鼠肝脏MT含量为(12 .80± 1.44 ) μg/ g湿重组织。锌组和硒组的MT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 <0 .0 5 )。硒组MT含量要显著高于锌组的MT含量 (P <0 .0 5 )。  相似文献   

10.
红腹锦鸡和丽纹龙蜥视网膜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探讨动物视网膜结构与机能的关系,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比较观察了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丽纹龙蜥(Jspalura splendida)视网膜的结构。结果表明,红腹锦鸡、丽纹龙蜥的视网膜均由四层细胞构成,在光镜下均可分为十层结构。红腹锦鸡视网膜平均厚225·2μm,视细胞与节细胞数比约为2:1;丽纹龙蜥视网膜平均厚156.2μm,视细胞与节细胞数比为1:1。红腹锦鸡、丽纹龙蜥视网膜视细胞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24828±24404)个/mm2和(33165±7034)个/mm2。显示了红腹锦鸡和丽纹龙蜥均具有昼行性动物视网膜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5.
16.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7.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8.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