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核梭杆菌与其它口腔细菌共聚及共聚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梭杆菌与其它口腔细菌共聚模式及共聚抑制的方法。方法:通过目测、比色和电镜进行观察。结果:证实细菌共聚具特异性。核梭杆菌能与牙龈卟啉菌、血链球菌和变链球菌发生共聚,可形成共聚桥,证实核梭杆菌是早、晚期定植菌的的粘接桥。经热处理后,核梭杆菌丧失共聚能力,而后三菌均保持原有的共聚能力。乳糖和L-鼠李糖对它们有解聚作用。结论:牙菌斑中存在细菌共聚,经过一定处理后共聚可解除。本研究为生态防治牙周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是一种人体共生菌,尤其富集于口腔,在特定情况下可导致机会感染.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群与健康或疾病相关性研究的深入,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备受关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具核梭杆菌在CRC中更为富集,且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离筛选出在维护口腔微生态平衡方面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乳杆菌菌株。方法从健康志愿者的口腔样本中分离乳杆菌,采用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测序进行菌株鉴定,并检测其抑菌能力、凝集能力、表面疏水性以及对溶菌酶耐受性。结果筛选出1株鼠李糖乳杆菌LR863,对变形链球菌、戈登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有抑菌作用,经蛋白酶处理后其抑菌活性降低。同时鼠李糖乳杆菌LR863有较强的自凝集能力并对上述5株指示菌有共凝集效果,对二甲苯、氯仿和乙酸乙酯的疏水率依次为76.91%、87.46%和41.88%,能耐受2.0 mg/mL浓度的溶菌酶。结论鼠李糖乳杆菌LR863具有优良生物学特性,可作为口腔保健产品的候选益生菌株。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实验室保存的72株脆弱类杆菌(Bf)及18株其它菌株,采用培养基添加血清和短期连续传代的方法,然后用Hiss荚膜染色法染色镜检,结果显示所检Bf均有厚薄不一的荚膜,其中具有厚的荚膜的计34株,中度厚度荚膜的19株,薄的19株,而所检的卵形类杆菌,核梭杆菌等未见荚膜,作对照的产气荚膜梭菌亦有厚的荚膜。作者对Bf的荚膜与致病关系以及荚膜染色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不同消化道重建肠道微生态的差异性及双歧杆菌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125例于我院行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行空肠间置吻合术42例作为A组(其中26例给予双歧杆菌干预),行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43例作为B组(其中25例给予双歧杆菌干预),行食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40例作为C组(其中23例给予双歧杆菌干预)。获取患者手术情况,定性、定量分析各组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及梭杆菌数量,分析肠道微生态差异性、双歧杆菌干预效果、肠道微生态失衡发生率及远期疗效。结果C组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短于A、B组(P<0.05),双歧杆菌干预对该指标无影响。组间比较,术后A、B组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及梭杆菌数量高于术前而双歧杆菌、乳杆菌低于术前(P<0.05),术后C组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及梭杆菌数量高于A、B组而双歧杆菌、乳杆菌低于A、B组(P<0.05);组内比较,干预组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及梭杆菌数量低于未干预组而双歧杆菌、乳杆菌高于未干预组(P<0.05)。C组患者胃食管返流征、倾倒综合征发生率低于A、B组(P<0.05)。结论行食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的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表现出更明显的肠道微生态平衡,可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术后恢复及提高远期疗效。另消化道重建术前应注意益生菌补充,对提高手术效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口腔厌氧螺旋体的分离培养在国内尚属还未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培养口腔厌氧螺旋体的培养基,培养条件及与梭形杆菌的共生关系进行了探索,制备出适宜于口腔各类厌氧螺旋体生长的“螺旋体大豆消化液选择培养基”(简称SSSM),使用本培养基从40例青少年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分泌物标本分离出小齿密螺旋体19株,大齿密螺旋体4株,疏螺旋体4株,另分离出梭形杆菌21株,其结果显示出患者牙周袋及健康人龈沟标本中厌氧螺旋体及梭形杆菌培养阳性率二者之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进一步揭示出牙周炎与口腔厌氧螺旋体之间关系密切。并对分离出的菌株做了常用抗菌素的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拔牙创区微生物分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糖尿病患者拔牙术后创区微生物分布情况 ,为临床防治术后感染提供理论依据。随机选取 3 9例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拔牙患者 ,在术后即刻采取拔牙创的渗出物 ,按 1 0倍系列稀释 ,培养微生物 ,然后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菌。结果从标本中培养出 1 87株微生物 ,鉴定到属或种 ,共获得 1 1种不同的细菌 ,常见的 7种。研究结果表明 ,糖尿病患者拔牙创区常见微生物依次为链球菌、萘瑟氏菌、梭杆菌、产黑色素拟杆菌、拟杆菌 ,韦荣菌属、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等。其中 ,链球菌、萘瑟氏菌为优势菌。  相似文献   

8.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是在口腔微生态环境中常驻的一种革兰阴性专性厌氧菌,近来研究发现F.nucleatum不仅与口腔感染性疾病如牙周病、根尖周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早产低体重儿、结直肠癌、呼吸道感染等全身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对F.nucleatum生物学功能及与口腔感染、全身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烧伤腹泻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采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治疗烧伤后腹泻病人26例,发现腹泻时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总菌量下降,厌氧菌中的双歧杆菌、类杆菌的数量明显减少,念珠菌的数量明显升高,厌氧菌与需氧菌比例下降,发生菌群失调。喂服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后,双歧杆菌数量增加,需氧、厌氧菌比例下降,患者失调的肠道菌群趋向正常,腹泻停止。双歧杆菌的服用重建了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在诱发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给封闭群昆明小鼠腹腔注射,在体内激活后,胸腺细胞和脾细胞对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脾贴附性细胞对YAC-1,L929的细胞毒作用,以及脾贴附性细胞产生对上述二株瘤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活性都比对照动物明显增强。结果提示短双歧杆菌和嗜酸性乳杆菌给小鼠腹腔注射后,通过激活脾脏淋巴细胞和贴附性细胞(巨噬细胞)所介导的免疫功能而明显地增强宿主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1.
从31个60岁以上的符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健康老年人标准的健康老人中随机选取4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他们的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种群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健康老人肠道中双歧杆菌的优势种群为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和假小链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分别占双歧杆菌种群的55%和45%;而肠道乳杆菌则有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50%、Lactobacillus mocosae 31.1%、口腔乳杆菌(Lactobacillus oris)6.3%、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6.3%和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6.3%,其中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mocosae为健康老人肠道优势乳杆菌种群.  相似文献   

12.
梭热杆菌(Clostridium thermocellum)是一种嗜热厌氧细菌,通过分泌大量纤维素酶高效降解纤维素.根据作用纤维素的不同部位,梭热杆菌分泌的纤维素酶分为内切纤维素酶和外切纤维素酶.纤维小体是由支架蛋白、锚定元件、黏合蛋白、纤维素结合域和催化单位组成的复合体,其独特的结构,使得它可以比真菌纤维素酶更紧密地结合到纤维素表面,这个复合结构结合着多种催化单位,而此特殊的结构是梭热杆菌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为更深入透彻地了解纤维小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现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给出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第三大癌症,涉及因素众多,而肠道菌群失调、菌群致病性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期的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ucleatum)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具核梭杆菌为革兰阴性厌氧菌,广泛存在于人体肠道中。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其能影响宿主细胞因子水平,促进血管生成、巨噬细胞M2极化和抑制机体免疫调节能力,进而增强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本文就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相关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饲喂乳杆菌对雏鸡盲肠8种正常菌群定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鸡乳杆菌培养物饲喂新生雏鸡来观察其对雏鸡盲肠8种正常菌群定植的影响。结果表明:雏鸡饲喂乳杆菌培养物后,10日龄前,盲肠内大肠杆菌数明显降低(P<001),双歧杆菌、类杆菌和乳杆菌数明显增多(P<001)。其它菌群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饲喂乳杆菌对雏鸡盲肠8种正常菌群定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鸡乳杆菌培养物饲喂新生雏鸡来观察其对雏盲肠8种正常菌群定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雏鸡饲喂乳杆菌增减物后,10日龄前,盲肠内大肠杆菌数明显降低(P〈0.01),双歧杆菌,类杆菌和乳杆菌数明显增多(P〈0.01),其它菌群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维护口腔内菌群平衡的角度出发,观察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的影响及其临床效果,探索一种适用于固定正畸治疗患者,无副作用,效果好的新型微生态防龋药物。方法将20例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无龋病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试验组给予乳杆菌代谢产物含漱液;对照组给予纯净水。2组病例分别与含漱前,含漱20、40和60 d进行改良菌斑指数(MPLI)、唾液pH的检测和口腔微生物学检查。以对照组为标准观察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数量的变化趋势和乳杆菌代谢产物含漱液对MPLI和唾液pH的影响。结果(1)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使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的MPLI指数降低、唾液pH升高。(2)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使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数量下降。结论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MPLI和唾液pH具有改善作用;对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有明显的杀菌抑菌作用,并对维持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菌群平衡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点青霉菌作为指示菌,研究影响植物内生多粘芽胞杆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的部分因素,为鉴定发酵液的抑菌物质提供基础研究。方法通过对多粘类芽胞杆菌发酵液进行不同处理(改变pH、加热、乙醇处理和蛋白酶酶解),采用牛津杯法观察处理后发酵液对点青霉菌抑菌活性的变化。结果多粘类芽胞杆菌发酵液的抑菌效果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抑菌效果明显;而在中性和碱性范围内不稳定,抑菌效果不明显;多粘类芽胞杆菌发酵液中的有些抑菌物质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80%乙醇处理的发酵上清液有抑菌作用;经蛋白酶酶解后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变化不大。结论多粘类芽胞杆菌产生的乙醇沉淀物具有抑菌作用;发酵液中可能含有类细菌素的抑菌物质。  相似文献   

18.
厌氧棒状杆菌与双歧杆菌抗小鼠腹水瘤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厌氧棒状杆菌和双歧杆菌分别制成死菌苗,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观察两菌对小鼠腹水瘤的抗瘤效果。结果显示,两种菌苗均有显著的抗瘤活性,而厌氧棒状杆菌抗瘤作用更强于双歧杆菌,特别在延长观察期尤为显著。应用两菌苗后,脾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株A型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四川成都、重庆、若尔盖,新疆乌鲁木齐,宁夏固原共采集土样319份进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分离。在若尔盖土样中分离到一株厌氧芽孢杆菌,按《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的方法进行了生物学测定、生理生化试验,并测定了其DNA中G+C mol为24.9%,鉴定为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经血清学试验进一步鉴定为A型肉毒梭菌,编号为As-3。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们研制的厌氧培养皿及管,共检验了39份牙髓炎及牙周炎标本,分离出厌氧菌59株,标本中厌氧菌分离的阳性率为100%。其中类杆菌28株,消化链球菌9株,消化球菌7株,韦荣氏球菌5株,真杆菌2株,梭形杆菌8株。在类杆菌中产黑素类杆菌21株,占类杆菌总数的75%。结果表明使用厌氧培养皿及管研究厌氧菌简便、有效、经济,适于基层单位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