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所引起的血管反应舒缩不一,而其所引起的血压变化亦升降各异。Cobb等曾在猫和猴身上获得脑血管的舒张,Downman等曾在猫身上获得掌血管的收缩。刺激胸部器官所引起的全身血管的总反应多为舒张,其冲动系经迷走神经传人(Aviado等,Barer等,肖俊)。Harris等认为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所引起的血压反应,在兔一般为降压,在狗因刺激的强弱而异,Domour等认为在鼠是降压  相似文献   

2.
李华  孙虎山 《动物学杂志》2012,47(6):128-135
贝类等许多无脊椎动物体内含有脑啡肽等阿片肽系统,并且在其生长、繁殖等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脑啡肽在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体内的定位、分离提取、测序鉴定及其相关酶的研究等方面,对贝类等无脊椎动物脑啡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目前来看,脑啡肽物质在无脊椎动物中有关各种功能和机理研究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对于其深层次的分子作用机理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长尾鸭(Clangula hyemalis)是鸭科(Anatidae)鸟类,繁殖在北极地区,越冬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日本、朝鲜、欧洲西部沿海、波罗的海、里海、纽芬兰岛等地。长尾鸭在我国比较少见,属冬候鸟或旅鸟,在中国东北(刘伯文1992,韩晓东1994)、华北(刘阳等2005,张月侠等2014)和华东(鲁长虎等2010)、四川(朱磊等2012)、新疆(马鸣等2007)等地有记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江苏省地矿局区调大队等单位,在茅山地区进行地质调查中,在碳酸盐岩溶洞堆积层内,发现了大量的脊椎动物骨骸及牙齿化石。其中经鉴定的有:水牛、鹿、犀科动物等。在茅山北坡华阳洞内,发现有牛、鹿角等化石,洞  相似文献   

5.
板齿鼠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啮齿动物在笼养下的生长发育,在国外已有较多的研究,在我国仅发表过黄毛鼠(林浩然等,1962)和小家鼠(王祖望等,1978)等。对于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 Bechstein)过去只有一些生态和防治方面的报道(莫乘风,1958;陆长坤等,1965),而生长发育方面尚未见发表。本文除论述阶段发育特点之外,并对不同季节出生的仔鼠,在生长发育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苏芸金杆菌生态学研究的材料不多,关于苏芸金杆菌芽孢在自然条件下的数量变化仅有过少量的报道。Pinnock,D.E.等和Hostetter,D.L.等研究过几种苏芸菌制剂的芽孢在几种树叶上的数量变化,关岛安隆等和秋葉芳男等分别测定了苏芸金杆菌芽孢在桑园土中和灭菌土壤中的数量消长。我们在1978年,测定  相似文献   

7.
肺炎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阳性致病菌,在一般条件下定植于人体呼吸道,约40%-50%健康人群携带该细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麻疹等呼吸道病毒感染、营养不良、老年体弱等情况下,可引起细菌性肺炎、中耳炎、菌血症和脑膜炎等疾病。它也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起儿童及成人细菌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在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8.
PEPC的多态性在许多植物中都有报告。在CAM植物中,许多实验结果表明PEPC有两种分子量稍有不同的亚基(Hoffner等1989,Nimmo等1986,Muller和 Kludge1983,Muller等1982)。近年来,PEPC的多态性在基因水平也得到证实(Chollet等1996,Gehrig等1995)。冰叶日中花(Mesembtwcmptallinuzn)中,编码两个不同分子量PEPC多肽的基因已被克隆(Chollet等1996)。但这两个亚基究竟是相互结合而成异二聚体,还是以同聚方式各自缔合为两个同聚体酶目前尚有不同观点。有报告在有的CAM植物中,PEPC的聚合度有昼夜的变化,且这种变化引…  相似文献   

9.
柚木茎尖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柚木(Tectona grandis L.)分布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一些热带地区的国家。由于柚木在工艺等方面具有优良、速生的特性,在国际上被誉为最重要的热带珍贵用材树种之一。我国在广东、云南等地早有引种栽培。柚木组织培养的研究,国外曾进行过,但未见有培养成植株的报道。本  相似文献   

10.
金线莲是一种珍稀名贵的中草药,它以全草入药,具有消热解毒、祛风利湿、固肾平肝、降血压等功效。在民间用于治疗肺病、高血压、蛇咬伤等。金线莲的原名为花叶开唇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属于兰科开唇兰属植物,别名金线兰,树草莲、金线入骨消等。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和四川等省区;在我国的周边国家,如  相似文献   

11.
光合色素     
参与光合作用中光能的吸收、传递或引起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各种色素。在高等植物和大部份藻类中是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等,在蓝藻中是叶绿素和藻蓝素等,在光合细菌中是细菌叶绿素等。其中只有以特殊形式和蛋白质、脂质等结合的一小部份叶绿素a(反应中心色素)能引起原初光化学反应。叶绿素的其余  相似文献   

12.
川北广元、南江一带志留系的研究工作很早就有报导,我国地质学家最早在该地区工作的,有赵亚曾、黄汲清等先生(1931),他们在广元至神宣驿间进行过初步调查工作。以后侯德封、王现衍等先生(1939),在广元及南江地区作地质矿产调查时,对志留系也做过研究。杨敬之、谷德振等先生(1945),也对南江、旺苍等地的志留系进行了地层划分工作,并采集了三叶虫、腕足类及珊瑚等化石。至于本区志留系的头足类化石,迄今还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3.
Hippo-YAP通路在细胞增殖和凋亡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核心成员包括YAP等蛋白。YAP转位入核是该通路激活的核心过程,与细胞内众多激酶分子的活性以及蛋白酶体系统的激活等因素有关。在上游调控方面,研究发现细胞极性以及机械力学等因素都可以调控该通路活性,通过影响细胞增殖等过程,在肿瘤浸润和转移、干细胞分化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简单总结了该通路的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探讨了下一步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多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数据结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垂牙  .刘来福 《遗传》1985,7(4):12-14
应用多元统计技术作多数量性状遗传分析 已有一些报道,例如Ramand等〔,,、Bhatt[43以 及Hussaini等〔6l在七十年代的有关研究,引起 了广泛的注意。在我国,刘来福Ell、杨德等121也 都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5.
三平正并殖吸虫(Euparagonimus cenocopiosus)自陈心陶等(1965)报告后,近年来陆续在福建、浙江等地发现其囊蚴(李友松等,1980;孟文贤等,1980);并对其形态、染色体核型等展开了研究(何毅勋等,1982;彭德华,1984;雷昌球等,1983),然而对其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及其在流行区的感染强度等,迄今所知甚少。为此,我们于1984年1—6月,前后5次深入流行区,开展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所用溪蟹标本,均采自松阳县安民乡大潘坑村一条窄溪,此地系瓯江上游一侧流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人工合成的孕素,18-甲基炔诺酮,如果低剂量使用,在金黄田鼠和在临床一样,对精子的运送有明显的影响(Tinsley等,1972; Roland,1968,1970;Moghissi等,1971;Kesseru等,1972;Rice-Wray等,1972)。Tinsley等(1972)报道,在金黄田鼠用适量18-甲基炔诺酮以后,输卵管内就找不到精子,但是,药物的作用机理,例如它是怎样影响精子运送的,是影响精子本身的运行,还是影响雌性生殖道的某一部位,都还缺乏了解。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些实验,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  相似文献   

17.
植物天然产物在防治皮肤病、增强皮肤活性等方面优势明显,且具有无毒、无害及无副作用等特点,已在化妆品中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多糖、多酚以及三萜类化合物等3类植物天然产物的功效、作用机理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潘洪乐 《水生生物学报》1988,12(1):65-69,i004
关于牛首科Bucephalidae Poche,1907在我国的研究情况,秦素美(1931)报道了海鱼的3种前吻属吸虫,潘金培(1965)D、郎所等(1964)及唐仲璋等(1976),分别在湖北、上海及福建等地记述了20余种本科吸虫。唐仲璋等(1976)还作了一些种生活史的研究。尔后,顾昌栋等(1975、1976)在海鱼内发现8新种。汪溥钦(1980)报道了福建省6新种。王溪云(1983)在江西鄱阳湖发现2新种。顾昌栋等(1983)又报道了海鱼上2新属7新种。最近,作者在广东境内的北江、东江和西江一些地方进行鱼病调查,亦捡得一些虫种。经整理鉴定有6种,其中2种为新种。  相似文献   

19.
胡芦巴的营养成分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芦巴为传统中药材,在我国许多地方都能种植。胡芦巴含有薯蓣皂苷元、黄酮、生物碱等多种药用成分,有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胡芦巴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油脂、多糖、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在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方面有广泛用途。重点介绍胡芦巴的营养成分,为胡芦巴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属于世界珍稀灵长类动物,对它的研究报道仅限于分类地位(彭鸿绶等,1962;彭燕章等,1985;陈服官等,1981)、形态解剖(陈宜峰,1981;彭燕章等,1983;张耀平等,1983)、地理分布及生活习性(李致祥等,1981;木文伟等,1982)等。其分布、数量以及进化地位、生态学等方面的资料甚少。1985年笔者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对滇金丝猴的数量、分布及种群结构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