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麂及其杂种(赤麂×小麂)外周淋巴细胞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培养了24小时均未出现分裂相。到36小时,赤麂只有1.4%而杂种麂已有10.5%的分裂细胞进入第2次分裂。在48小时,赤麂细胞尚未进入第3次分裂,而杂种麂却已有4.7%和0.2%的分裂细胞分别进入第3次和第4次分裂。在72小时,赤麂及其杂种的大多数分裂细胞仍处于第2次分裂阶段,进入第3次和第4次分裂的细胞数量也随之增多。赤麂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在48和72小时分别为5.08±0.33/细胞和5.33±0.30/细胞;向杂种麂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分别为4.76±0.21/细胞和5.40±0.74/细胞。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国内外开始应用姐妹染色单体分化(SCD)染色技术研究人和哺乳动物细胞的动力学(Bianchi等1976;Craig-Holmes等1976;Crossen等1977:朱炳富等1980),染色体DNA的复制,包括早复制和晚复制(Lau等1980),细胞周期的测定(等1971;田竟生等1978;等1979),和各种诱变致癌剂的测定(Bloom等1975;Allen等1976;Carrano等1978)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结果。本文采用BUdR-吖啶橙-紫外线 Giemsa(BUdR-Acridine Orange-UpG)染色显示姐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技术(贺维顺等1980),初步观察了赤麂肺、皮肤和肾成纤维细胞动力学变化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 相似文献
3.
植物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蚕豆、洋葱、大麦、黑麦为材料,建立了一个植物姐妹染色单体分染(SCD)新技术。种子萌发后的根在含BrdU(1U~(-4)—10(-3)M),FdU(5×10(-8)M—10(-7)M),Urd(10(-6)M)溶液中生长一个细胞周期,然后转入Thd(10(-4)M),Urd(10(-6)M)溶液再培养第二个细胞周期。初生根或者可以在BrdU溶液中连续培养二个细胞周期。以后经秋水仙素前处理,酒精-冰醋酸固定,酶解压片,冰冻法分离盖片与载片,空气干燥2—7天备用。干燥后的染色体标本在40W UV照射下经2×SSC溶液60—80℃温育40分钟。水冲洗后Giemsa染色。此法具简便、快速、分染效果好的特点。 文章着重研究了化学诱变剂EMS、MMC、MH、苯酚和苯对上述作物SCE频率的诱发效应,并讨论了广泛利用植物SCE为检测诱变因素新手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用BrdU-Giemsa法和改良的去壁低渗标本制备法,观察了小麦属5个种根尖细胞的SCE。各物种之间每条染色体的平均SCE是不同的。硬粒小麦为0.76±0.82(±S.E.),拟斯卑尔脱小麦为0.70±0.85,普通小麦为0.57±0.69,野生一粒小麦为0.48±0.60,节节麦为0.24±0.47。由于小麦属的某些种有不同的染色体组,它们的SGE的差别可能反映了不同染色体组的SCE不同,B组高于A组,A组高于D组。文章中讨论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 本文还研究了苯、乙醇、糖精对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畸变和SCE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上述化合物能显著增加小麦的SCE,但不影响小麦的后期染色体桥的频率。 相似文献
5.
用荧光加Giemsa(FPG)术区分姐妹染色单体,分析了13名中年男子外周血淋巴细胞的SCE,比较吸烟者和不吸烟者“自发”的和用丝裂霉素(MMC)诱发的SCE频率变化。发现吸烟者的SCE频率(8.33±1.08)显著地高于不吸烟者(4.41±0.72),p<0.001。用MMC诱发后吸烟者各剂量的SCE值也明显地高于不吸烟者(P<0.01),并随着MMC剂量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差值增大。由于SCE的形成同DNA损伤后的修复机制有关,SCE频率的不同反映交换产生过程中机体重组修复系统的差异。因此,吸烟者与不吸烟者SCE频率的差异,表明两者在DNA修复机制上存在着差异。吸烟很可能改变了机体DNA损伤后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6.
镉污染区人群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活于镉污染区域的38人(男20人;女18人)和对照组9人(男7人;女2人)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SCE)检测,并结合个体尿镉浓度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组人群的SCE频率无显著性差异,SCE频率与尿镉浓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有一种分布不均匀的物质,易被碱性染料(如苏木精)所染色,称之为染色质(chromatin)。当细胞进入分裂期(M期)时,染色质就逐渐螺旋化,并反复折叠成为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小体,称之为染色体(chromosome)。可见,染色质和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在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描述用语,其物质本原是同一的,但又有差别(在形态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即当我们描述细胞分裂的遗传物质情况时,称之为染色体,而说明间期的遗传物质情况时,称之为染色质。正常二倍体细胞的染色体经过S(synthesis)期后, 相似文献
8.
9.
小麦愈伤组织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BrdU标记,改良的FPG法染色,建立了一种植物愈伤组织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分染的方法。并对培养基的不同附加成分对SCE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所有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细胞的SCE率都显著高于正常根尖分生组织细胞。6-BA,AgNO_3,高浓度的2,4-D,蔗糖均可诱发SCE。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30例HBs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患者子女、2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和3例儿童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的观察结果,表明:(1)HBs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SCE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高度显著(P<0.01);(2)患者发病后出生子女的SCE率明显高于发病前出生子女和正常儿童对照组,差异也非常显著(P<0.01);(3)在患者发病后出生的子女中,母亲发病后与父亲发病后出生的、母亲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发病出生的,双亲一方发病后出生的双胞胎与非双胞胎,SCE平均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都明显高于患者发病前出生子女的SCE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1.
非诱变剂对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检测了16种非诱变剂对大麦根端分生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影响及其中9种成份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的影响。在大麦细胞中,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氯化钠、维生素、氨基酸及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处理均能显著提高SCE频率。维生素、氨基酸和dNTP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SCE频率也有显著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只是诱变剂能提高SCE频率,非诱变剂在一定高剂量时也能提高SCE频率。非诱变剂影响SCE具有特殊的S CE增长曲线,SCE频率达一定值后不再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提高。 相似文献
12.
姐妹染色单休交换((SCE)对DNA 损伤
的反应敏感。人淋巴细胞SCE被广泛应用于
环境污染的监测、诱变物和致癌物的筛选、对某
些理化因素职业性接触的剂量衡量及药物细胞
遗传毒理的评价等。淋巴细胞自发SCE率有
相当大的个体差异,了解影响淋巴细胞SCE的
因素对其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于影响淋
巴细胞自发SCE率的环境因素及技术因素已
研究得比较多,但对于遗传因素的意义了解得
仍然很少,就我们所知,迄今仅有两个这方面的
研究报告LZ,;]。本文报告一个较大样本的研究,
结果提示遗传因素对淋巴细胞自发SCE率有
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非诱变剂对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检测了16种非诱变剂对大麦根端分生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影响及其中9种成份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的影响。在大麦细胞中,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氯化钠、维生素、氨基酸及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处理均能显著提高SCE频率。维生素、氨基酸和dNTP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SCE频率也有显著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只是诱变剂能提高SCE频率,非诱变剂在一定高剂量时也能提高SCE频率。非诱变剂影响S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实验以个旧云南锡业公司某矿坑下作业工人和某冶炼厂尿砷,尿铅超标工人为检查对象,初步探讨了污染与人类染色体损伤的关系,结果是使以上受检对象的外周淋巴细胞的染色单体断裂率、裂隙率、畸变细胞率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都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尿铅和尿砷超标工人外周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分别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砷、铅在体内蓄积量的增加而有上升的趋势,表明砷、铅污染是引起人类染色体损伤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血液淋巴细胞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刺激条件下的细胞周期动力学及丝裂霉素C(MMC)诱发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用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方法确定细胞的分裂次数。实验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血液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2天后出现第二次分裂细胞,3天后达峰值(占分裂细胞中期相的38.9%),此后,其百分比逐日下降,培养后4天出现第三次分裂细胞,第5天出现第四次分裂细胞。Brdu浓度在8—24μg/ml范围内对SCE本底无影响。6ng/ml MMC所诱发的SCEs比对照组高3倍以上,说明中华大蟾蜍对MMC的诱变作用相当敏感。 相似文献
19.
七种农药诱发赤麂(Muntiacus muntjak)离体细胞染色体畸变、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和细胞周期动力学变化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化学农药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和潜在的威胁,特别是其致畸、致癌、致突变效应,已引起人们深切的关注,以不同的检测系统研究农药潜在的遗传学效应,并积累这方面的资料,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选择四种有机磷杀虫剂——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和马拉硫磷,三种农用杀菌剂——敌菌丹、菌核净和敌枯双,在培养的赤麂(Muntiacus muntjak)成纤维细胞上进行诱发染色体畸变、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和细胞周期延迟效应试验。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