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短效不育剂控制下季节性繁殖害鼠种群的动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害鼠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人们可以利用杀鼠剂和不育剂对其进行控制.害鼠在摄食不育剂后导致不育,但有时不育鼠会恢复生育能力,生育后代,使种群规模增大.本文建立了灭杀控制和短效不育控制下害鼠种群的动态模型,在模型中每隔固定时间施行两种控制,在害鼠的繁殖具有季节性的前提下,分析了模型的形态以及害鼠不育率、灭杀率、控制间隔、不育剂有效期等参数对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较高的不育率和灭杀率,以及较短的控制间隔会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可以使种群较小,甚至灭绝.短效不育剂限制了不育剂在控制害鼠上的作用,也降低了控制的效果.在使用短效不育剂控制害鼠的情况下,在繁殖季节后期,害鼠种群会有小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一直遭受到鼠害的干扰.对此,目前主要利用杀鼠剂和不育剂对鼠害进行防控.为了给鼠害防治制定合适的对策,以及预测鼠类不育剂的使用效果,开发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本综述初步讨论了雄性不育剂调控害鼠种群的动态模型,在模型中每隔固定时间施行不育控制,在害鼠的繁殖具有季节性的前提下,分析了模型的形态以及害鼠不育率、... 相似文献
3.
利用不育技术防治高原鼠兔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原鼠兔数量的激增加剧了高寒草甸的退化,采取化学灭杀的方法控制高原鼠兔,只能暂时降低高原鼠兔的数量,在较短的时间内种群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不育控制对高原鼠兔种群的影响,建立了具有性别结构的高原鼠兔种群的数学模型,探讨在不育控制中两性的不育率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并比较不育控制与化学灭杀的区别。结果表明:不育控制比化学灭杀在抑制和消灭种群上都具有更好的效果;在不育控制中雌性的不育率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利用不育技术控制高原鼠兔时要特别注意雌性不育率。 相似文献
4.
依据对华南地区稻田3种主要害鼠黄毛鼠、板齿鼠和小家鼠的田间捕获率调查,以及对害鼠造成的相应水稻产量损失率(y)研究,建立了水稻产量损失率与鼠密度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确定板齿鼠作为本项研究的标准鼠种,利用3种农田鼠害的捕获率在回归方程中对应的系数,计算出农田害鼠的标准当量损害指标。结果显示,每个标准鼠单位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率分别相当于4.084个黄毛鼠当量单位,或31.593个小家鼠当量单位。进一步,对原始调查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建立了标准当量(x)与(y)的相互关系数学模型;文中配合EIL计算公式,求出了在不同水稻产量和不同灭鼠效果等条件下的华南农田害鼠的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5.
EP-1不育剂对黑线毛足鼠种群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检验EP-1 不育剂对野外鼠类的施用效果,2004 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白音图嘎800 hm2 草场进行了大田实验,并随后进行了逐月的夹线跟踪调查,分析了不育剂(EP-1) 对黑线毛足鼠种群繁殖的效应。结果表明,EP-1 不育剂对黑线毛足鼠种群繁殖的抑制效果良好,投药区与对照区相比,投药区黑线毛足鼠的子宫损伤率达到80% ,平均胎仔数下降到对照区的2 /3 水平,妊娠率也下降到对照区的20% 。但EP-1 不育剂对雄鼠睾丸下降率的作用不明显。一次性投放EP-1 不育剂,对黑线毛足鼠种群的繁殖作用时间可维持4 个月以上,基本可实现对整个繁殖期的控制成效,这可能与黑线毛足鼠具有储藏种子的习性,储藏药饵多次进食有关。 相似文献
6.
实施不育后高原鼠兔攻击行为及激素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高原鼠兔的繁殖盛期选定怀孕雌鼠和发情雄鼠各20只,采用所选雌性不育剂和雄必不育剂的半不育剂量分别对10只雌鼠和10只雄鼠进行处理,通过室内雌雌,雌雄,雄雄配对实验对20只处理个体和20只对照个体的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其生殖激素的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不育处理后,雌雄动物的活动性降低,亲昵行为持续时间增加,攻南 及防御行为持续的时间和发生频次明显低于对照组个体;(2)在各组内,雌雄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用动力学方法建立了一个小型害鼠与寄生蚤类共存的生物数学模型,并对模型作了某些简化。初步研究了简化模型的若干性质,以提供灭鼠和流行病防治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不育技术防治高原鼠兔的理论模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鼠兔数量的激增加剧了高寒草甸的退化,采取化学灭杀的方法控制高原鼠兔,只能暂时降低高原鼠兔的数量,在较短的时间内种群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不育控制对高原鼠兔种群的影响,建立了具有性别结构的高原鼠兔种群的数学模型,探讨在不育控制中两性的不育率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并比较不育控制与化学灭杀的区别.结果表明:不育控制比化学灭杀在抑制和消灭种群上都具有更好的效果;在不育控制中雌性的不育率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利用不育技术控制高原鼠兔时要特别注意雌性不育率. 相似文献
9.
10.
亚热带稻田弃耕湿地土壤因子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冗余分析法对弃耕一年稻田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亚热带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条件、有效钾、有效磷和pH是影响物种分布的最主要土壤因子.试验区的主要植物物种可以划分为3个物种组:丁香蓼-水竹叶物种组(组1)、牛鞭草-圆叶节节菜-稻槎菜物种组(组2)和小白酒草-辣蓼-双穗雀稗物种组(组3).其中,组1主要分布于土壤有效钾含量较高的区域;组2主要分布于阶段性淹水区域;组3主要分布于排水区域,且与土壤有效磷和pH呈正相关.物种多样性与土壤pH、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均匀度与土壤有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鼠害综合防治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综合考察各种措施的有机结合与协调 ,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环境保护学、系统工程学的观点 ,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控制鼠害 ,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害鼠种群动态、天敌类群动态以及植物群体生长动态是综合防治的基本理论问题 ,确定经济阈值是实现害鼠种群数量科学控制的重要前提[1] 。在综合防治过程中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天敌的作用 ,并将这种作用与其他自然限制因素以及人为防治措施相互协调 ,共同作用 ,是鼠害防治实践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2 ]。本文先简要综述天敌控制鼠害的研究成果 … 相似文献
12.
13.
澳大利亚在应用免疫不育技术防治有害脊椎动物研究上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小家鼠、欧洲兔和红狐是在澳洲危害最为严重的3种有害脊椎动物。1992-1999年间,澳大利来共投资了5000多万澳元用于研究防治小家鼠,欧洲兔和红狐的不育疫功圾关免疫不育技术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主要体现在重组病毒性不育疫苗已接近实用化。有关不育控制的生态学理论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初步确定了合适的不育水平,这为不育疫苗生态风险评估和大田释放实验工作奠定了基础,相比之下,非病毒或细菌性的,口服性的毒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半干旱区鼠类群落结构及鼠害危害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自1988-1993年在内蒙古半干旱区约110000km2 的面积上设置样地251个,用夹日法对鼠类群落进行调查,用每个样地主要鼠种捕获率和样地构成分类量刚,应用SAS系统的快速聚类法进行分类;分类结果结合该地区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特征和地貌、地形特征,将该地区的鼠类群落划分为9个地带性鼠类群落并研究其结构特征,同时根据地带性鼠类群落分布与结构特征及当地实际鼠害状况将内蒙古半干旱区鼠害划分为5大害区的7种危害类型:Ⅰ.荒漠草原鼠害危害区:①小毛足鼠、三趾跳鼠危害类型;②戈壁五趾跳鼠、赤颊黄鼠危害类型;Ⅱ.草原化荒漠鼠害鼠害危害区:③戈壁五趾跳鼠、三趾跳鼠危害类型;Ⅲ.沙地草场鼠害区:④小毛足鼠、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危害类型;Ⅳ.阴山北麓旱作农田危害区:⑤长爪沙鼠、小毛足鼠危害类型;⑥长爪沙鼠、草原黄鼠危害类型;Ⅴ.阴山山脉中段次生林地和人工林地危害区:⑦棕背繙、大林姬鼠危害类型。 相似文献
15.
20 0 0年 4月至 2 0 0 1年 6月进行了为期 15个月使用化学不育剂———环丙醇类衍生物控制鼠害的现场试验。鼠密度于试验 5个月后由初始的 6 3.8%下降为 4 2 % ,11个月后为 4 % ,控制率高达 93.7%。检测幼体足迹 ,由开始的 2 5 .4 % 11个月后下降为 0。半年后检查雄性精子浓度、活精子数和精子死亡率等 3项指标 ,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表明雄性生殖系统均受损伤。试验表明 ,该不育剂使鼠类密度较长期控制在不危害水平 ,次年繁殖期密度反而下降 ,控制鼠害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Hugh J. Barclay 《Population Ecology》1996,38(1):75-85
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to insecticides is now widespread among insects. Other methods of pest control are also potentially at risk of encountering resistance. A modelling approach is presented her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combining methods of insect pest control on the selection for resistance to the control methods. This analysis is based on partitioning the total mortality acting on a population into its constituent components from all known sources, and these are related to selection for resistance. When two control methods are used in combination, selection for resistance against the two is a linear function if the two don't interact, otherwise it may be sublinear or supralinear. A specific example is presented using a model of the Olive fruit fly (Dacus oleae Gmel.) and employing food-baited and pheromone-baited traps for control. The control methods that appear least likely to encounter resistance are natural enemies and the use of pheromone traps for male annihilation. Thes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a control program where possible to minimize the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 to other control methods being u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