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4次取样的平均年龄谱中,1龄级分蘖植株的数量比重是割草样本-休闲样本-放牧样地,2,3,4龄级分蘖植株为放牧样本-休闲样本-割草样地,放牧干扰可以促进各龄分节的再生存活。但是对根茎形成分蘖植株却起到了一定的削弱作用。割草干扰可以促进翌年根茎形成分蘖植株,从而使各龄级分蘖节的再生存活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扎龙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种群构件的年龄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黑龙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种群构件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7月末羊草种群的腊熟期,3种生境种群分蘖株均由3个龄级组成,林间风沙土生境为1 080株.m-2,沙土生境为1 290株.m-2,草甸土生境为1 011株.m-2,均以1龄和2龄级分蘖株占绝对优势,3龄级分蘖株所占比例甚小,呈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均由4个龄级组成,以沙土生境最多,累积长度为8 000 cm.m-2,草甸土生境最少,为6 948 cm.m-2,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各生境根茎物质的储量随着龄级的升高而降低。芽均由4个龄级组成,其数量以草甸土生境最大,为2 279个.m-2,沙土生境次之为2 113个.m-2,林间风沙土生境最少为1 410个.m-2,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3.
李海燕  杨允菲 《生态学报》2004,24(10):2171-2177
对松嫩平原羊草草甸水淹恢复演替过程中不同大小羊草无性系斑块的种群构件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羊草种群分蘖株在斑块中心由 4个龄级组成 ;最外圈层由 3个龄级组成。根茎在斑块中心和中间圈层均由 2~ 4个龄级组成 ,最外层由1~ 2个龄级组成。潜在种群冬性苗和分蘖节芽总量各圈层均由 4个龄级组成。斑块中心的分蘖株种群为稳定型年龄结构 ,向外发展至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长度和潜在种群在各圈层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在水淹羊草草甸的恢复过程中 ,不同大小羊草无性系斑块均呈不断扩展的趋势。在生存空间充足时 ,羊草的分蘖节在一个生长季里可以繁殖多个世代。通过羊草根茎的年龄结构可预测演替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放牧干扰对根茎冰草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茎冰草(Agropyron michnoi)是典型的无性系禾草。在松嫩平原,根茎冰草的分蘖节最老为4龄,可存活5个年度。不同季节的放牧干扰可导致根茎冰草无性系种群分蘖株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全年放牧样地和夏秋休牧样地均为稳定型年龄结构,两个冬季放牧样地均为增长型年龄结构。1龄分蘖株的生产力和营养繁殖力力均最大。4龄分蘖株均已丧失了营养繁殖力。营养繁殖芽的年龄结构可以更好地预测预报无性系种群和群落的未来。全年放牧可保护稳定型年龄结构,冬季放牧可保持增长型年龄结构,夏秋休牧可使种群发展为增长型年龄结构,两个冬季放牧样地将仍然保持单优势种群落,全年放牧地将仍为混生群落,夏季林牧样地具有向着单优势种群落演替的潜在趋势。  相似文献   

5.
松嫩平原赖草无性系生长及其构件的年龄结构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杨允菲  张宝田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2109-2112
赖草是长根茎型禾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栽培条件下,移植第1年的赖草无性系,经过一个完整生长季的营养繁殖,最多可形成215个分蘖株,在4个取样的无性系中,最大的无性系是最小的5.4倍;经过2个完整生长季最多可形成2852个分蘖株,最大为最小的2.7倍.在无性系整体水平上,2个年度间无性系扩展面积平均增长了13.2倍,分蘖株平均增长了13.3倍,根茎的累积长度平均增长了15.9倍,根茎节数平均增长了11.2倍,根茎生物量平均增长了14.7倍.无性系分蘖株由2个龄级组成,呈增长型年龄结构,并且随着无性系的生长,其增长型年龄结构更为明显.无性系的芽库均由3个龄级组成,亦呈增长型年龄结构,但随着无性系的生长,其增长型年龄结构趋于减缓.赖草无性系以形成大量的根茎顶端芽和根茎节间芽发育成分蘖株,实现无性系空间生态位的扩展和持续更新.  相似文献   

6.
羊草+杂类草群落数量特征季节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多立安  田德昌 《植物研究》1996,16(2):235-241
本文对肇州羊草+杂类草群落主要种群、种组及群落数量特征季节动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羊草、蔓委陵菜群种及丛生禾草种组高度和盖度,群落的盖度及密度特征呈单峰型变化,群落最大地上生物量出现在8月5日,其值为1973g/m2干物质,而后下降;在生长季内,符合拓广了的Logistic模型增长,其模型为:B=22460381+e5.9289-5.5388×102·t-4.8484×104·t2+3.5365×10-6·t3  相似文献   

7.
朱志红  王刚 《生态学报》1994,14(1):40-45
以矮嵩草无性系分株和分蘖分别作为其种群的基本单元,对不同放牧强度下种群的动态与调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每分株的分蘖数,叶片数及分株个体地上生物量增加。分初期和末期较高,而且都不属于密度制约性的死亡。矮嵩草我重种群结构水平的数量调节是由最外层次(叶片层次)的数量变化引起的,进而影响到较内层次上结构单元的大小和数量。  相似文献   

8.
光强梯度对羊草无性系分化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温室内用透光率分别为 60 %、45%、30 %的遮阴网盖在花盆上遮阴 ,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羊草无性系分化与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低光强影响羊草基株的生物量积累 ,抑制羊草无性系的分化和生长 .减少羊草地下根茎的数目 ( A=61 4个 ,D=2 31个 )和无性系分株数 ( A=70 4个 ,D=1 52个 ) .羊草根茎长度和节数、无性系分株干重等性状在不同的光强梯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 P<0 .0 1 ) ,这种差别在春季尤其显著 .  相似文献   

9.
松嫩平原全叶马兰种群无性系分株的建成及其年龄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叶马兰(Kalimeris integrifolia Turcz.)为根蘖型多年生草本菊种植物。在生长季后期,新生肉质细根向地表生长形成根蘖芽,根蘖芽成株后形成主根。经过对大量样本观察。创建了按形态特征对根蘖型草本植物种群无性系分株和芽的年龄划分方法,以及对主根生活年限的估计方法。分株年龄是按主根芽再生的次数划分,新根蘖芽成株为1a,1a分株死亡后从主根再萌生的分株为2a,2a分株死亡后从主根再萌生的分株为3a。新根蘖芽为0a芽,其它龄级与分株的龄级相一致,即1a分株主根芽为1a芽,2a分株主根芽为2a芽,在松嫩平原割草草场,全叶马兰种群由3个龄级无性系分株组成,呈稳定型年龄结构。分株主根的生活年限最多为4年,分株的生产力种群水平以2a最高,个体水平以1a最低,并随着龄级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其中,在生长季初期以3a分株的生产力最高,进入中期以后则1a最低,并随着龄级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其中,在生长季初期以3a分株的生产力最高,进入中期以后则1a分株的相对生长速率最大,用秋末新生根蘖数量和现时种群数量可以较准确预报翌年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芽库中潜在种群数量是现时种群数量的2倍以上,但不意味着种群将发生疯长,而是为替补所做的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0.
徐胜男  王晓晴  张雪丽  夏雨桐  仇萱  张卓  周婵 《生态学报》2021,41(19):7848-7857
基因型多样性作为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群落水平,而且在种群水平均可以发挥重要生态作用。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基因型多样性梯度试验控制小区,进行基因型多样性对羊草种群年龄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基因型多样性梯度的逐步增加,2a分蘖株生物量和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1-4龄级羊草根茎生物量、长度和干物质积累量多数呈极显著性增加的变化趋势(P<0.01)。在1、2、4、8和12种基因型多样性梯度时,分蘖株生物量及数量年龄结构均以1a或2a分蘖株所占比例为最高,年龄结构表现为增长型或稳定型;而羊草种群根茎生物量和长度也以2a根茎所占比例为最高,年龄结构表现为稳定型。随基因型多样性水平的增加,羊草种群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的年龄结构从增长型向稳定型过渡,但根茎长度和生物量的年龄结构均为稳定型。12基因型多样性水平的4龄级分蘖株和根茎的特征高于其他基因型多样性水平。因此,在不同基因型多样性水平羊草种群分蘖株和根茎具有增长型或稳定型的年龄结构,适当的基因型多样性数量显著促进了各龄级羊草分蘖株和根茎的生物量和数量特征的升高,但高度的基因型多样性水平会增加羊草种群中高龄级的分蘖株和根茎所占的比例,种群发展表现出衰退信号。  相似文献   

11.
王欣禹  周勇  任安芝  高玉葆 《生态学报》2014,34(23):6789-6796
以感染内生真菌的天然禾草羊草为实验材料,通过体外纯培养条件下的内生真菌、感染内生真菌的离体叶片和在体叶片对3种病原菌的抑菌实验,以探讨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羊草在抗病性方面的贡献。结果表明:体外纯培养条件下,分离自羊草的内生真菌Epichlobromicola对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枝孢霉(Cladosporium sp.)这3种病原菌都具有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达56.22%,46.93%和45.15%,且内生真菌培养滤液可以有效抑制这3种病原菌的孢子萌发,平均萌发率分别为30.4%,15.7%和16.4%;宿主植物叶片在离体条件下,内生真菌感染可以有效降低羊草叶片受C.lunata和C.sp.侵染后的病斑数或病斑长度,但对B.sorokiniana不起作用,甚至提高了叶片的病斑数及病斑长度,而离体叶片提取液对不同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体条件下,内生真菌均可以通过降低叶片病斑数来增强羊草植株对这3种病原菌的抗性。由此看来,内生真菌E.bromicola对宿主植物羊草在抗病原菌侵染方面有一定的增益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主要分布地设置11个代表性样地,研究了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并对种群密度与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夏蜡梅种群幼年阶段的个体较丰富,种群自然更新良好;样地群落夏蜡梅以集群分布为主;在透光率低、林分郁闭的群落中夏蜡梅聚集强度高,但种群更新不良、幼苗缺乏。因此,夏蜡梅适合在相对开敞的遮阴环境下生长,过于郁闭林地应采取适度间伐上层乔木、疏除过密灌木的抚育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土著菌根真菌和混生植物对羊草生长和磷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垚  郝志鹏  陈保冬 《生态学报》2013,33(4):1071-1079
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植物生长、根系可塑性及养分吸收,而与植物共生的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改变植物个体和种间养分资源的分配,具有协调种间竞争的潜力.以我国北方草甸草原建群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混生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及独行菜(Lepidium spetalum)为供试植物,通过模拟盆栽试验,研究了土著菌根真菌和混生植物对羊草生长、根系形态及磷营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著菌根真菌能够与羊草及紫花苜蓿形成良好共生,而独行菜根内基本未形成菌根共生结构.土著菌根真菌显著降低了羊草及独行菜的生物量,但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混种紫花苜蓿显著促进了羊草的生长,而混种独行菜则显著抑制了羊草的生长.土著菌根真菌对羊草根系形态的影响表现出与植株生物量类似的趋势,但不同混生植物对羊草根系生长均无显著影响.土著菌根真菌和混生植物对羊草植株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与混生植物相比,羊草具有较高的比根长和磷吸收能力,这也解释了其负向菌根依赖性.研究证实了菌根真菌和植物种间相互作用均是影响草原优势植物生长和根系发育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其交互作用对于科学管理草地生态系统,维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海燕  杨允菲 《生态学报》2014,34(20):5907-5914
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植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对于演替动态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科尔沁草原区火电厂不同恢复年限储灰池植被恢复过程中白草种群分蘖株年龄结构、分蘖节芽年龄结构、分蘖株的物质生产力及营养繁殖力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不同恢复年限(1区:1992—1993年恢复;2区:1996—1997年恢复:3区:1999—2000年恢复)和家畜干扰条件下(2005年开始)白草分蘖株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2003年围栏时,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3个储灰池中白草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的龄级构成以增长型为主;2007年时,两年不同程度的家畜干扰后,3个储灰池中白草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均为稳定型结构。2007年各龄级白草分蘖节芽及其总量均显著高于2003年。2003年围栏时,3个储灰池中白草分蘖株的物质生产力在同一龄级间均无显著差异;2007年家畜干扰后,2区和3区中1a分蘖株和总体均值的物质生产力均显著低于2003年。2003年围栏时,3区中1a分蘖株和总体均值的营养繁殖力均显著高于1区和2区;2007年家畜干扰后,3区中1a、3a分蘖株和总体均值的营养繁殖力均显著低于1区和2区;2007年各龄级分蘖株及总体均值的营养繁殖力均高于2003年,各恢复区1a、1区2a和各区分蘖株营养繁殖力的均值在两个取样年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继续围栏保护对于本研究中火电厂储灰池的植被恢复是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河北省境内发现黑头剑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晓煜  雷隽  丁利 《动物学杂志》2013,48(1):139-140
2012年7月22日,于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密兴路获得黑头剑蛇(Sibynophis chinensis)成年标本1例,黑头剑蛇首次于河北省境内发现.标本现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17.
18.
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 (Lemée et Lévl) Cheng et L.K. Fu is an evergreen tall tree ubiquitous to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in China. The first chemical study on this species was published in 1987. Since then about 163 compounds including taxoids and non-taxan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seeds, root, bark and leaves of this species.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chemical investigation on T. chinensis var. mairei (Lemée et Lévl) Cheng et L.K. Fu in the past 20 years. T. chinensis var. mairei (Lemée et Lévl) Cheng et L.K. Fu was assigned as a variation of T. chinensis (Pilger) Rehd. in Flora of China. However, present chemotaxonomic data would suggest that these two plants might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chemotypes; further genetic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chemical studies on them are warranted to address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9.
北京发现越冬黑头剑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1年9月,在北京市四座楼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动物调查时,采集到2号蛇类标本,经鉴定为黑头剑蛇(Sibynophis chinensis),其中1条为幼蛇,属首次在北京发现越冬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