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生活过程都有一定的条件要求,这些条件即生物的生存条件,而生存条件的总和就构成了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由一系列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自然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和蛹室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蛹越冬的影响,发现蛹在自然蛹室中能存活30d以上(不超过60d)。处理15d,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蛹的存活率分别降至80%、20%和43%。但处理30、60、90和120d时死亡率均达到100%。调查发现,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土壤含水量中所埋的蛹死亡特征均有一个相同趋势,即发黑、发霉——肿胀——腐烂——残留部分蛹体。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蛹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蛹体含水量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尤以在最低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蛹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蛹体含水量最低,分别为(-20.2±1.1)℃、(-11.95±2.5)℃和(57.6±7.7)%。在室外变温条件下,结果初步表明蛹室对蛹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脂肪酶生物印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酶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水解酶。生物印迹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它使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中发挥更好的催化能力,如更高的活性和稳定性,从而扩大了脂肪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在工业上的应用。本文介绍了脂肪酶蛋白质的结构特点,脂肪酶生物印迹的过程和原理,对生物印迹过程中印迹模板的种类和选择原则、保护剂的作用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对不同种类脂肪酶的生物印迹条件和适用的反应及生物印迹效果作了归纳总结,指出了目前脂肪酶生物印迹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湖北宜昌下寒武统水井沱组灰岩中富含大量壳体化石,主要包括腕足动物以及少量古杯化石。研究发现部分古杯化石表面保存丰富的微生物个体及其微型钻孔,同时发现有的微型钻孔内原位保存微生物个体,这种保存方式表明微生物体与微型钻孔之间具有直接联系。微生物体呈丝管状,空心,弯曲程度不等,横切面呈圆形,直径约7—10μm,长度可达500μm。钻孔直径15—25μm,横截面为圆形。微钻孔保存在古杯板间室(intersept)内,大多与板间室侧表面平行,少数与板间室侧表面斜交。形态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体可能为钻孔蓝菌类Endoconchialata。古杯骨骼上发现的这些微型钻孔及其原位保存的蓝菌类化石的研究对理解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附近发现的微型钻孔化石的成因和生物属性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古生代背壳无中隔板和隔板槽的小咀贝类,过去知道的并不多,但近年来不断被发现,从1965年的约14属、增至目前已超过50属,在小咀贝类中是增加较快的。在我国近年来所发现的新的小咀贝类中,很多是属于这一类。由于这类小咀贝内、外部特征差别较大,如贝体前、侧缘成截切状或不成截切状,具腹铰合面或缺失,壳线具前缘刺或不具刺,有具背中隆、腹中槽,或相反具腹中隆、背中槽。内部有  相似文献   

6.
现代科技研究表明,磁是人类继阳光、空气和水之后的第四生命之源。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利用人造卫星探测发现,太阳上连续发射的高能粒子流把地球磁场压缩在一个固定的蛋壳形区域———“磁层”内。在磁层壳内,地球磁场捕获了大量来自太阳和星际空间的带电粒子,构成了两个“幅射带”,在背向太阳的一面,地球磁力线和“壳”中的其他带电粒子一起“流”向延伸到一、二百万公里以外的空间,从而保护了地球生物免遭宇宙高能粒子流的幅射杀伤。人类世世代代生活在地球这个大磁场生物圈内,既依赖天然磁场的恩赐和保护,又在长期的生命进化…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早寒武世软体动物腹足类标本的再研究表明,早期腹足类Archaeospiriids,Auriculaspiriids和Xinjispiriids无一例外都以开放松旋型初始壳(胎壳)为特征,但这些腹足类的胎壳与后续螺壳的分界各具标志.这种胎壳是古生代腹足类特有的特征.研究结果证明,以开放松旋型初始壳为特征的腹足类胎壳可以追溯到早寒武世的梅树村期.这种开放松旋型胎壳的特征使一直以来颇受争议的Archaeospiriids和Auriculaspiriids是否归属于腹足类得到了肯定.梅树村期的Archaeospiriids胎壳直径在200-250 μm之间,表明其幼体是一种非漂浮营养型的生活模式,而沧浪铺期的Auriculaspiriids和Xinjispiriids胎壳直径均小于130μm,其幼体可能是一种漂浮营养型的生活模式.因此,早期腹足类首先选择的是非漂浮营养型的幼体生活模式,而从发育非漂浮营养型的幼体生活模式到发育漂浮营养型的幼体生活模式,这种多样性的变化可能在寒武纪大爆发主幕阶段就已呈现.实现腹足类幼体生活模式多样化的因素除了捕食作用产生的生物竞争压力所诱导的逃逸本能外,动荡的水动力环境和由此引起的营养悬浮物进一步增加可能是促使早期腹足类幼体生活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观察了二、四、六倍体小麦和八倍体小黑麦叶绿体膜在生物发生中的超微结构变化。发现不同倍体小麦叶绿体膜除有近似的生物发生过程以外,在膜的发育速度和组装程度上均有显著的差异。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倍体硬粒小麦和八倍体小黑麦质体的被膜上,频繁出现向外隆起形成具有多层环形双脂膜层结构的“芽孢状小体”,非常类似原核生物的光合膜系。在黄化幼苗转绿1小时后,其被膜仅往外隆起1—2层双脂膜的小凸起;转绿4小时后,已成长为具有多层双脂膜层结构的“芽孢状小体”;至22小时后消失(或脱落)。根据这一变化以及前质体中邻接“小体”的区域同时出现有非常明显的 DNA 区,推断这些变化很可能是叶绿体增殖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通报》2012,(5):6+62
与老化相关表观变化可用来确定生物年龄英国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组"老化"基因,这组基因的开关是由表观遗传因素的作用所控制,对机体老化和可能寿命产生影响。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发现有助于研究外部因素,如生活方式怎样造成了表观遗传改变,为抗老化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图片新闻     
《生命世界》2005,(12):6-7
木兰湖中发现新物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中国湖北省木兰湖发现一种有壳肉足虫,刊登在国际原生动物学领域重要期刊——《欧洲原生生物学杂志》(德)的封面上。中国科学家们为这个新种命名为木兰砂壳虫。  相似文献   

11.
离子印迹聚合物(IIPs)是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对目标离子进行印迹、聚合进而得到对模板离子有选择性吸附的聚合物。核壳型离子印迹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吸附材料被应用于样品的处理和实际检测中。本文对核壳型离子印迹聚合物的核壳类型、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实际检测应用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核壳型离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神经科重症监护室空气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神经科重症室空气微生物状况,为降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该科重症室2008年至2009年间空气监测结果。结果 2年间该科重症室空气培养及格率是75.0%,检测到的细菌主要有表皮葡萄球菌(63.7%)、革兰阳性杆菌(24.2%)和腐生葡萄球菌(7.7%)等。结论重症监护室空气未完全达标,空气中有一定的条件致病菌,要加强消毒隔离措施,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3.
假希瓦格■为生活在早二叠世浅海环境中的■类生物,一般认为该时期■类生物的生活方式为底栖。由于假希瓦格■的形态与生活在同时期的其它■类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们的生活方式是否相同?为探讨这一问题,本文选取了中国华南地区的假希瓦格■8种9个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了假希瓦格■9个样本的壳圈数、长轴、短轴及每一壳圈的长轴、短轴和壳壁厚度,利用这些参数计算得到了■的重力、海水中■所受的浮力,结合海洋中水流的运动方式,分析了上升海流对9个样本影响,结果表明,轴率越小的■越容易受上升海流的影响,从而改变其生活方式,结合假希瓦格■的生活环境,初步认为假希瓦格■的生活方式为水动力条件较弱时,其以底栖生活为主,当水动力条件较强时,其生活方式可能由底栖变为漂浮。  相似文献   

14.
月桂酸生物印迹对脂肪酶酯化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印迹是改良酶学特性,扩大脂肪酶工业应用领域的新兴技术。本研究结合溶胶-凝胶脂肪酶固定化工艺,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和四甲氧基硅烷(TMOS)为前驱体,月桂酸为印迹分子,考察了月桂酸生物印迹对脂肪酶PS酯化活力的影响。脂肪酶酯化活力测定及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生物印迹能显著提高脂肪酶的活性及稳定性。印迹体系经正交试验优化获得的最优条件为:水和硅烷摩尔比(R)为12,聚乙二醇(PEG)加入量为120μl,月桂酸加入量为0.15mmol。在最优反应条件下,印迹酶相对于游离酶比活力提高了44.3倍,相对于未印迹固定化酶提高了2.4倍;印迹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80℃下处理0.5h后,残余酶活分别为58%,而游离酶未检测到活性。  相似文献   

15.
风信子试管苗,取其芽体及切块在离体培养时存在全息现象,主要表现为,在风信子芽体的不同位置的切段上。不定芽发生的数量和频率呈梯度变化;在风信子芽体的不同大小的切段上,循着切段越小不定芽的分化数越少这一规律变化,这些现象都遵循了生物全息律。适当的激素浓度对全息胚的表现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生生物都生活在具有一定盐度的水环境中,对盐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耐受极限。水生生物对盐度的反应,主要靠渗透压的调节来完成。水生生物体液渗透压与水环境渗透压之间的关系有2种:一种是体液的渗透压随着水环境的渗透压而变化,这类生物叫变压性生物。它们调...  相似文献   

17.
贵州早寒武世早期黑色页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宏观藻类及疑源类化石。描述了两个宏观藻类组合 ,1新属 2新种。这些宏观藻类和疑源类化石在剖面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并伴随其它动物化石大量出现 ,两者关系密切。通过对早寒武世早期牛蹄塘组和九门冲组中生物化石的分布特征研究 ,发现在早寒武世早期海侵引起的缺氧环境背景下曾发生一次短暂的海洋充氧期 ,就在这期间生物非常繁盛 ,可能是继小壳动物之后古生代第二个生物繁盛期 ,比筇竹寺期的澄江动物群时代可能还老 ,对研究早期后生生物的起源、演化以及震旦纪 -寒武纪之交古海洋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家山瓶状微化石为一类发现于陕南宁强高家山生物群Conotubus-Gaojiashania-Protolagena组合带中的微体化石。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高家山瓶状微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在瓶状微化石外壳表面具有浅坑与水滴状构造;运用阴极发光技术研究化石壳壁结构和壳腔内部结构,发现一个瓶状微化石内部存在球状构造。这些化石新材料中的微构造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高家山瓶状微化石形态的认知,还加深了我们对前寒武纪原生生物演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油茶壳是茶油加工的副产物,资源储量丰富。为探讨油茶壳在各领域研究及利用现状,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了油茶壳生物炼制的研究进展。如在农业方面将油茶壳制成有机肥、钾盐、培养基等,并得到合理的利用;在生活方面将油茶壳生物炼制成活性炭,从而进行综合性的利用。因此,探讨油茶壳的综合利用可以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核试验产生的辐射性微尘揭示了鹦鹉螺生长的秘密。新的发现表明:鹦鹉螺长出一个新壳室需要三至七个月。霍默斯在《蜗■的鹦鹉螺》中曾写道:“一年又一年,我注视着鹦鹉螺无声地缓缓而行,闪亮的螺壳上,不断印上新的年轮;壳室一年年地增加,它也每年从旧居移进新家。”其实,霍默斯的描述不过是猜测而已。时至今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