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及住院天数,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不良反应,必须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从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来源、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给药的时机、使用的疗程、选择的种类、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及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管理等几方面的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促进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采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国际指标进行基线调查后,进行多手段干预,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平均品种数从干预前的2.06种降到干预后的1.78种,抗菌药物治疗的平均费用从干预前的1 038.26元降到干预后的696.21元,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天数从干预前的6.99 天下降到干预后的5.81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从干预前的13天下降到干预后的10天,其他多项指标均有改善。结论 综合干预措施对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效果显著,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相关护理干预。方法对502例在我院实施骨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统计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特点。从中抽取100例患者根据数字表的方式分为对照组50例和干预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加强抗感染和抗菌药物使用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502例患者术后共发生切口感染38例(7.57%),共培养出病原菌35株。铜绿假单胞菌所占的比例最高(51.4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所占的比例最低,均为2.86%,和铜绿假单胞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甲级愈合率(72.00%)明显高于对照组(48.00%),丙级愈合率(8.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加强抗感染和抗菌药物应用的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促进切口良好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某院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监管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情况。方法对某院干预前(2012年6~8月份)出院的328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和干预后(2013年6~8月份)出院的32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干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得到改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由51.22%上升至68.44%。结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可通过药学干预达到改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现场干预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目标性监测的作用,降低SSI发生率.方法 采用干预性研究方法,对6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目标性监测,对危险因素进行现场干预.结果 共监测手术患者519例,SSI发生率为1.9%;手术部位感染与年龄、保温措施、ASA评分、住院天数、是否引流有关(P<0.05);其中保温措施、外科引流与手术部位感染有显著关系(P<0.01);经过现场干预,直肠、结肠手术及胆囊、胆管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下降至7.1%及6.3%,单纯胆囊切除术下降至1.6%;甲状腺切除术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患者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从100.0%降至<30.0%.结论 术中低体温、引流、住院天数等是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目标性临测中现场干预足控制这些高危因素的强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行政干预对I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2011年4月~6月对全院手术科室进行行政干预,具体做法: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一把手、医院与手术科室主任、科室主任与科室执业医生分别签订目标责任状;医院配合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进行全员培训,并对医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其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由医务科牵头与院感染科、药剂科、质控科联合对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实施目标奖罚,责任到科室主任和临床医生。然后抽取我院2010年7月~12月(行政干预前)和2011年7月~12月(行政干预后)I类切口手术病历各210份,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9]38号通知对420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政干预前(2010年7月~12月)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达83.81%(176/210),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在2~7天者占69.52%,大于7天者占6.67%;行政干预后(2011年7月~12月)210例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63/210),显著低于未使用行政干预的Ⅰ类切口术患者(P<0.05),围术期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在2~7天者占16.67%,没有1例患者用药超过7天,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较未使用行政干预的Ⅰ类切口术患者显著缩短(P<0.05)。结论:有效的行政干预可以强化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明显降低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质量管理工具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DCA循环、追踪方法学、根本原因分析法、头脑风暴法、鱼骨图、决策树等管理工具,寻找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通过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下降,并控制在每百人天40 DDDs以下。结论 质量管理工具应用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能有效发现并解决问题,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探索合理干预措施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调取2013年3月、5月医院外科手术病历728例作为非干预组;调取2013年10月、2014年1月全院外科手术病例742例作为干预组。通过各项指标分析比较干预前后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 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后,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降至31.66%,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降至59.03%,且术后切口部位感染并未出现增长。术前0.5~2h用药率由整治前的81.59%升高至100%(P <0.05)。专项整治后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长由5.72天降至1.56天。整治后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明显提高。结论 医院开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情况与多重耐药菌特征,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5 034例,共有63例患者发生了术后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25%。采用VITEK-2 Compact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比较骨科手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多重耐药菌构成。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骨科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

结果

63例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中,手术切口最多,占39.68%(25/63)。63例术后医院感染患者样本中共分离出11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2.71%(74/118),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占34.75%(41/118),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真菌占2.54%(3/118)。118株病原菌中多重耐药菌有32株,占27.12%(32/118),均为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最高,达90.91%;鲍曼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87.5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最高,达88.89%。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长、手术时长、糖尿病、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和联用抗菌类药物与骨科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长≥10 d、手术时长≥2 h、患有糖尿病、有泌尿插管、使用呼吸机、联用抗菌类药物是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中革兰阳性菌是主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的比例较高,应根据药敏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住院时长、手术时长、糖尿病、泌尿插管、使用呼吸机和联用抗菌类药物都是影响骨科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进行合理干预,从而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定植菌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以及去定植措施的效果。方法对入住ICU的患者进行多重耐药定植菌筛查,观察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将阳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预防控制措施,试验组加上安尔碘Ⅲ去鼻腔MRSA、口服金双歧去肠道产ESBLs肠杆菌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以及定植菌与医院感染的关系,对比两组去定植效果。结果ICU多重耐药菌定植率为31. 16% ;多重耐药定植菌筛查阴性患者医院感染率为7. 56%,阳性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5.47% (P 〈0.01);对照组医院感染率为20.79%,试验组医院感染率为22. 22% (P 〉0. 05);对照组定植菌医院感染率为4. 95% ,试验组定植菌医院感染为0( P 〈0.01);对照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定植自行清除率为26. 31% ,试验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去定植率为80. 95% (P 〈 0. 01)。结论ICU患者多重耐药菌定植率高,多重耐药菌定植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口服金双歧去肠道产ESBLs细菌干预措施有效,安尔碘Ⅲ去鼻腔MRSA效果需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胡娟  王蓉  蒋铭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2):198-200, 204
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合并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血肿清除术治疗的109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并发感染分为感染组(n=45)与非感染组(n=64),分析感染组患者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丙二醛(MDA)]水平,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45例血肿清除术后感染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31.11%),共分离病原菌8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7株(68.67%),革兰阳性菌17株(20.48%),真菌9株(10.84%)。感染组患者血清MDA、AOPP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而SOD水平显著低于非感染组(均P0.05)。Logistic分析显示MDA、SOD、AOPP水平是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术后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病原菌感染与氧化应激反应密切相关。临床治疗时应严格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同时针对其危险因素进行预防,以防止血肿清除术后感染,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3.
AimTo assess whether preoperative statin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Methods520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in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examined. Data regarding statin and antibiotic use prior to and after surgery were available from the hospital pharmacy information system. Cultures and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on postoperative antibiotics other than standard prophylactic therapy were studied to identify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up to 30 days from day of surgery.Results370 (71.2 %) patients were on preoperative statin therapy. Overall, 82 patients (15.8 %) suffered from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of which 11 wer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In multivariable regression analysis, statin therapy wa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risk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adjusted odds ratio: 0.329, 95 %: CI 0.19–0.57; P < 0.001).ConclusionsPreoperative statin use was associated with a considerable reduced risk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following cardiac surgery.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are required to clarify the role of statin therapy in the pre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普通人群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现状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1 409例门诊泌尿生殖道感染者的支原体培养鉴定结果及其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1 409例门诊样本中,支原体总阳性率为15.3%(215/1409);其中,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阳性率为11.5%和6.2%,单独感染Uu、单独感染Mh和混合感染Uu+Mh阳性率分别为9.1%、3.8%和2.4%;女性支原体阳性率为22.3%,明显高于男性的3.3%(χ~2=92.378,P0.01);药物敏感性较高的为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和交沙霉素,耐药性较高的有喹诺酮类和罗红霉素;女性感染者对交沙霉素和壮观霉素的敏感性高于男性,对其他药物的敏感性则明显低于男性。单独Uu感染者对各抗菌药物(环丙沙星和壮观霉素除外)的敏感性均高于单独Mh感染者,而混合Uu+Mh感染者则为药物敏感性最低的一组(对大部分药物的敏感性低于40%)。结论长沙地区普通人群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阳性率总体较低,但耐药问题依然突出,临床用药时可把四环素类药物和交沙霉素纳入首选,同时依据感染者的性别、感染类型等选择适宜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6.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现状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湖州市中心医院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现状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分离,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或豚鼠气单胞菌,依据葡萄糖产气反应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并根据配套药敏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到34株嗜水气单胞菌,主要来自痰液、胆汁、腹腔引流液或腹水。嗜水气单胞菌对哌拉西林、替卡西林、阿莫西彬克拉维酸、妥布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52.9%~73.5%。结论目前嗜水气单胞菌也呈现多重耐药现象,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普外科切口感染病原菌及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普外科切口感染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总结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普外科124例切口感染住院患者的病原菌资料。结果124例切口感染标本中共分离出感染菌127株,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47.24%、肠球菌占18.90%、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2.60%、肠杆菌属占7.87%、真菌占7.09%、克雷伯菌属占6.30%。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1.41%,革兰阳性菌占31.50%,真菌占7.09%。大肠埃希菌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相仿,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吡肟、亚胺硫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肠杆菌属仅对亚胺硫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肠球菌仅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低,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25%,除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外,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尚处于低水平。结论细菌耐药性是引起术后感染、治愈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采用合理预防控制措施,能减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肠球菌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感染状况及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重症监护病房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到的316株肠球菌,采用VITEK-AMS微生物自动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316株中以粪肠球菌(54.8%)及屎肠球菌(43.0%)为主,屎肠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但粪肠球菌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屎肠球菌(P<0.01)。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3.7%,力奈唑烷耐药率为0.7%,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6%,力奈唑烷耐药率为0%。结论肠球菌为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万古霉素合理正确的使用仍是当前治疗肠球菌感染的重要途径,VRE的出现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岑沅萍  陈惠 《蛇志》2010,22(3):314-316
目的分析护理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总结护理管理的对策,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分析总结院内感染的预防、监测,加强护理环节质控,及时反馈、总结管理的对策、方法、体会,防止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结果因认识不足,手卫生、医疗器具消毒灭菌不彻底、医院感染链的存在、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及环境因素等引起院内感染。结论针对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科室制订了完善的制度,做好护理管理"五到位",有效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